中国古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
2、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
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性能
4、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
5、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全文总字数:19637字
篇一: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
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人文思想是其核心的文化价值,
在几千年来的积淀中,对中国人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形态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为切入点,开展古建
筑文化特征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伦理关系;天人合一;礼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渗透进了生活的
各个领域,其中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先进部分与核心
内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性体现,其中的人文
思想形态特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因此做好中
国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思
想特征,并为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提供文化支持。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人文思想形态
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人文思想几乎涵盖了形制、布局、材料、
尺寸、颜色、装饰等各个层面,而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形态也较
为复杂。因此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将其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概括为以
下几点。
1.严格的社会伦理关系
伦理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关系,也是中国古代人文思
想的核心。根据人文关系其主要包括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家庭
伦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
(1)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主要是以古代政治关系为基础,如君臣关系、官员的品
级区分等,将其作为等级区分的基础,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着鲜明
的体现。如清朝建筑门钉的使用就有严格规定,皇宫为八十一颗(东
华门为七十二颗),王府为六十三颗,公侯府为四十九颗,官员府为
二十五颗,普通百姓不得使用门钉做装饰物。
(2)社会伦理
社会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如中国古
代按照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等级的排列关系,因此古代建筑中最
为常见的装饰牌匾往往使用“耕读传家”字样。但是在我国宋、明清
时期,随着社会风气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人建筑中出现了部分追求奢
华的特征,甚至出现了隐蔽的“逾制”行为,如当时商业较为集中的
地区出现了“徽派建筑”“山西大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巨宅建筑,
凡门廊厅级皆如大官舍。
(3)家庭伦理
家庭伦理主要指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包括了家庭中的
尊卑、辈分等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古代院落布局中,如中国人以北
为尊,北京四合院布局中以北面正房称堂,作为供奉以及待客使用;
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内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女眷
居后院,佣人住倒房。这种布局充分地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
系。
2.“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古代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精辟总结。其对于人类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进行
了规范,形成了最早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古代建筑
中的体现包括了以下两种形式。
(1)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特征,古代书院建筑往往
建设在山野之间,用自然的气氛陶冶文人情操。同时这种统一思想在
古代园林建设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与西方追求对称统一布局的园林
布局相比较,中国古代园林追求的是“随性”的艺术性,拒绝严整统
一、彼此对立,将自然风光融入园林布局体系中,形成自然景观与园
林风景的统一。
(2)祭祀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我国的建筑类型中,祭祀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天人合一”特
征的建筑类型。如北京古建筑中用于祭天的天坛为圆形,而用于祭地
的地坛(方泽坛)则为方形,这就是古代“天圆地方”思想的体现。
3.“礼、乐”文化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古人崇礼尚祖,在
古代村落布局中,用于祭祀的家族祠堂往往位于村落风水最佳的位置,
以便于家族祭祀礼仪的开展。而古代贵族的祭祀则是在“庭”中完成,
其在礼制要求下不同级别贵族使用的祭祀舞乐“佾”数也有着严格规
定。因此《论语》中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也?’”的说法。
二、古代人文思想在建筑中的主要体现
1.建筑伦理形态的变化与固守
在我国古建筑设计与建设中,伦理意识形态的体现经历了建立、
打破、再建立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布局与形式
风格。我国历史整体趋势为统一—分裂—再统一,于这一过程中统一
阶段制定的建筑规范会在分裂阶段出现逾越现象。而这种逾越后的建
筑形式,在就统一后会被新朝代接收,并制定出新的建筑等级规范。
我国自周公建立礼乐文化体系以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规范制度,并
将这种制度落实到建筑体制中。《礼记》中记载的“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充分显示了当时等级制度下的建筑
规范。当时随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时代的来临,这种等级制度
也受到挑战。《论语》中孔子就提出管仲:“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
塞门”的问题,指出了管仲在建筑中的僭越行为,但是并没有因此提
出严正批评,显示出建筑僭越行为在当时诸侯、士大夫中的普遍性。
汉代逐步放宽了建筑形制方面的规定,并利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范。
如《周礼》中规定只有天子与诸侯门前可以建阙,但是到了汉朝由于
阙已经被士大夫僭越使用,因此规定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
同时对阙的形制进行了规范。虽然伴随着我国历史发展,建筑等级规
范也在不断变化中,但是这种变化也存在部分固定的内容。如在我国
各个朝代建筑形制规定中,黄色一直是最尊贵的颜色,五行中土居中
央,土为黄色,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天子的衣服为皇袍,也称黄袍,
只有天子居住的地方或重要的寺庙建筑才可使用黄色屋面,其他人不
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又如中国古代建筑规范中,无论哪个朝代官
员府邸房屋数量与面积都与其担任的官职级别相关,否则就会被判为
逾越之罪。
2.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
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影响,进而形成一种中国特殊的建
筑理念。这种建筑理念在古代建筑设计与建造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
(1)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建筑的选址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又
与天人合一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古代
风水学的应用。如在古代村落建设中,设计者会结合周边山水形式,
利用风水学进行堪舆,选择最佳的建设位置。如安徽歙县棠樾村选址
中选择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
过,其整体结构符合风水学中“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成了当
地有名的“风水宝地”,而正是这种优秀的自然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
支持。
(2)建筑布局设计
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这种布局设计在建筑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景观
的借鉴与使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隐士生活的体现,
也是古代建筑布局中自然景观借鉴的一种方法。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建
设中,将自然山水融入建筑景观中使之成为建筑景观的组成部分,在
建筑领域称为“借景”,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方
式。如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将楼阁与江水有机地融为一
体,形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景观。二是
建筑布局中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应用。在我国古代住宅设计中,除了自
然景观的借鉴外,利用房屋布局设计与装饰也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理念。
如中国民宅建设中设计者需根据当地气候(如降雨、风向、日照等)
特征,选择门窗的数量、尺寸、位置等,实现建筑整体环境设计符合
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特征,确保居住者生活舒适。[3]
(3)建筑风格的选择
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建筑风格选择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而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建筑建设者一般会选择符合当地气候、地理
等特征的建筑风格,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如中国云南地区的
竹楼结构建筑,在利用当地毛竹自愿的基础上,利用小楼结构避免了
潮湿气候对人生活的影响,沈阳故宫中采用的木材都为东北原始森林
圆木,砖石也是在当地烧制,大部分建筑采用火炕、砖楼结构使其具
有鲜明的东北满族建筑特征,同时保证了东北高寒气候下生活的舒适
性。
3.礼、乐文化思想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政治文化的最重要
组成部分。在礼乐文化影响下,中国古建筑呈现出了以下的几个特征。
(1)重视祭祀建筑
礼、乐文化中祭祀的重要性一直守到儒家文化推崇,儒家经典《春
秋•左传》中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点,将祭祀提升到与
战争同等的位置。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人将其与宗教建筑进行
结合,在各地开展建设。同时因为这种建筑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性与
历史意义,因此往往具有文化与建筑理论的研究价值,如山西晋祠、
应县木塔,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中最为重要的
建筑为明堂,明堂最早记载建于周公时期,在汉、唐时期都有皇帝建
明堂的记载。中国古代正殿空间最大的木建筑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建于
洛阳的明堂,可见祭祀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性。
(2)乐文化对古代建筑影响
古典舞蹈、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
有了祭祀中使用舞蹈与音乐的记载,在周礼形成后,舞乐就成了贵族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建筑中,“庭”是舞乐表演的主要场所,
这里的“庭”最早是指堂阶前的院子,后发展为厅堂,演奏与舞蹈者
在厅堂中进行表演。[4]因此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有“崔九堂前几
度闻”的诗句。由于表演的需要,建筑设计中厅堂的面积会有所增加,
使宴会中的舞蹈表演更加方便。同时在私人娱乐中,部分贵族家庭建
筑群中会增设乐楼或戏楼,供私人玩赏。这些建筑风格与类型的出现
都是乐文化对古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的体现。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对于古代建筑形式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
举足轻重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应在理
解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我们应注重对传
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投入,结合建筑哲学、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
民俗文化等,培养大量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同时又具有
人文情怀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浩.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城市建
筑.2015(21):14.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张锦秋.和谐建筑之探索[J].建筑学报,2006(9):9-11.
[4]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南方建筑,
2006(2):116-119.
本文字数:4898
篇二: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
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
摘要:建筑作为文化艺术精神的载体,在漫长的人类历史的进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本源哲学的根本观念之
一,是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建筑造景布局观念产
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造型、色彩、用笔、意境等方面以中国古建筑
为题材进行绘画表现尝试,探究中国古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及文
化承载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色彩;意境
中西方哲学体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样式,建筑作为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人类文化精神的承载上发挥了重要
作用。建筑与绘画自古就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不可或
缺的伙伴关系。建筑为绘画提供了必要的展示空间,也作为绘画表现
的主要题材而呈现着,绘画艺术表现也使建筑文化精神得以更好地传
承。西方建筑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
造型奇特的后现代建筑。西方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矗立在世界建
筑之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的哲学体系不同,不是在一个非
常严谨的逻辑架构上发展而来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行为中体悟叙述
的。作为绘画题材来研究其价值,中国的古建筑更符合国人的性格特
点。“中国古建看山西”,山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被誉
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
原因,目前山西保存了大量的庙堂、寺观、戏台等古建筑。尤其是元
代以后的木结构建筑山西保存众多,平顺县龙门寺就是其中一座保存
较为完整、碑文记载比较详实的古建寺庙。当前国内对于建筑题材的
表现众多,国画、油画、水彩等画种都有大量的作品呈现,但是把中
国古建筑作为课题去研究还是很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阴
阳观、“天人合一”思想的综合体现,把中国古建筑作为绘画表现题
材,对传承中国经典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龙门寺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世界各族人民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特色
的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人
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本源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
证关系。简洁地说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为友谊的关系。西方
文明注重科技的发展,希望通过科技征服世界,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
而东方文化自古以来讲求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与自然互为一体是中
国传统造景布局的基本思想。庄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开创者。他
在《齐物论》里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老子在《道
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者都不约
而同的阐述了天地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由于“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模式结合紧密,也得到了其他流派的
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
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国经典文化,最能代表中
国人文精神的,莫过于中国建筑。中国古建筑的造景布局观念是中国
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龙门寺保存有中国五代时期建筑的实例,具有
非常高的历史考证价值。自1996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以来备受关注,大量全国各地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此调研。龙
门寺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文献价值之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备受
关注的重要原因。龙门寺坐北朝南,北靠龙门山,南望金鸡岭,东临
驮经山,西有说法台。龙门寺选景曲径通幽,意境深邃,深受历代文
人墨客的钟爱。龙门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被赞为“龙门八
宝”,曰:“龙门山前有龙门,菩萨含笑迎嘉宾,金鸡报晓钟声响,
宝石油灯昼夜明,帆杆予卜天阴晴,五檀闹槐映日红,龙嘴吐水注清
泉,透明碑前整衣冠”。[1]去到龙门寺需经山泉河上小桥,曲径通
幽处,经百层台阶方可到达山门前广场。一路青石台阶,枝叶繁茂,
清泉流水。寺院布局是中国建筑与环境的经典组合代表,不会让人一
览无余,总是通过树林遮挡,若隐若现,含蓄不张扬,充分展示着中
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布景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
思想。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像形态各异,怒目相对,
充分显示着庄重的仪式感,让人心生敬畏。整座天王殿朴实厚重,是
整座寺院的入口,天王殿凝重的气氛让整座寺庙显得格外庄重大气。
天王殿后是整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寺内
碑文记载,大雄宝殿重修于北宋圣绍五年,现存为北宋建筑,体量最
大,面宽三间,体现着释迦牟尼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位于第二进院
的燃灯殿,主体建筑与大雄宝殿相似,三开间布局,梁架结构多为自
然的弯材稍加修整而成,充分体现着元代建筑风格样式。西配殿为五
代建筑,龙门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东配殿及东院僧侣寝房及伙房皆为
明清建筑,建筑装饰明显增多,体现出繁缛精巧的特点。从整座寺庙
的空间布局上来看体现着中国建筑中虚实相应、主次分明的特色。不
管是皇家建筑、寺院建筑还是传统的民居建筑,都是建筑与自然环境
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空间呈现。龙门寺建筑中主次分明的布局,体
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花园与建筑的结
合,体现着庄重与轻松的节奏协调。龙门寺建筑的布局特点正是中国
人的世界观、审美观、自然观的反映,处处体现着中国本源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特点,让中国的建筑在世
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二、《龙门寺写生》系列作品的绘画表现尝试
《龙门寺写生》系列作品是笔者做太行山地域特色水彩画写生研
究课题的一组作品,最初把古建筑作为研究的对象是由于晋东南地区
有大量的现存古建筑,取材研究之便。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承载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传承的意义。古建筑从空间组合到色彩
的分布,对于绘画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适合绘画表现。其
建筑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古色沉香的厚重味道,使我对于绘画表现产生
了浓厚兴趣。中国古建筑绘画写生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表现古建
筑不单单只是形象的记录,有着重要的文化承载意义,所以在构图方
式,色彩表现,用笔以及意境的表达上都有着不一样的趣味。龙门寺
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的特点,景色宜人。青砖绿瓦,厚实的石板台阶,
花园式的寺院布局,无不体现着寺院的古朴厚重。所以在写生构图上,
尽量尊重中国园林的传统造景方式,充分体现传统的含蓄协调统一的
审美观。如《龙门寺一角》(图1)作品中古殿檐下褪色的木结构,
柱梁上剥落后模糊不清的彩绘,被遗弃的石板磨盘都在诉说着时间的
飞逝,古香的庭院里矗立的古柏给深沉的古寺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
淀。漫步寺院触摸古建遗迹,感受逝去的光阴,踏着历史的脚步,整
个古寺以叙述的方式把它自身的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写生表现的过
程中笔者充分感受,构图中把古殿与古柏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在画面,
他们就像两位多年的老友一起见证着走过的时光。古建筑写生不需要
太多华丽的构成,他们本身就是美的承载,在历史的面前,绘画表现
如实的感受记录它们就是最好的构图的呈现。在古寺中写生人都会变
得特别沉静,脱离了俗世的烦扰,记录的就是对象本身的文化。古建
筑题材的写生不同于普通风景的描绘,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绘画
表现过程中色彩的运用。《龙门寺写生之二》(图2)作品中在色彩
的运用中减弱色彩的纯度以描绘固有色为主,在统一中寻求微妙色彩
变化。在整体色彩中注重建筑暖褐色基调与树叶所形成的冷暖色呼应
关系。试图从整体色调搭配中体会古建筑在绘画表现中的色彩表现方
式和内涵。作品中大面积的暖褐色与小面积的绿色对比,让压抑的画
面变得活泼,给古寺增添了生机。这样一动一静、一冷一暖让整个画
面变得富有节奏和律动感。色彩是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作
品成功与否,能否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
也应该是表现色彩。”[2]一幅画面的色调是整幅作品的灵魂,好的
色调可以让画面趣味浓厚。笔者在龙门寺写生过程中处理画面的色调
多为黄褐色、绿灰调、黄灰调,这样的色调我认为更能表现古建筑深
沉且不张扬的历史味道。用笔在中国绘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用笔不
单单只是描摹对象的外形,其中注入着艺术家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真
切体悟。在写生中用笔是对物象形体提炼、概况后的形式表达。在龙
门寺写生系列作品中,笔者针对物象形体结构提炼点、线、面,把物
象形体抽象化表现,借助外形表达形体内在的结构关系。古建筑写生
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其中对象形体复杂,既要提炼、概括又要表
现出物象本身的趣味,还不能失去原有的形象,所以在写生中以小笔
触表现为主,在表现过程中用笔肯定。建筑题材要求画面硬朗,不能
拖泥带水,对于绘制过程中用笔的要求很高。用笔中注重点、线、面
之间的构成关系,注意疏密、节奏及空间的虚实关系。在画面表现的
时候,远山及天空的处理以水彩湿画法为主,表现画面“虚”的部分,
与前景笔触肯定的“实”相对比,虚实结合。画面前景的主体部分以
表现建筑本身的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身
的柱廊、屋檐细节的刻画。古建筑的屋檐及柱廊的木雕、石雕是突出
其特点的关键部分。在用笔中注重落笔的重要性,让形体结构正确且
不突兀。通过古建写生可以给自身提供很好的用笔总结,用笔过程中
肯定却不张扬,婉转却不混乱,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及审美观。意
境是人们的思想对于所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思考。思想离开客观
世界必然会显得空洞不堪。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选取适合表现的客观
物象有利于情感的抒发。[3]选取古建筑作为写生对象,就是被古建
筑本身散发出的古朴的意境所吸引。在写生中不管是构图形式、色彩
表达以及用笔都是为了表现古建筑“古寺幽深”的意境。建筑本身建
造讲求“天人合一”,那么在写生过程中更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
想,切实的表达出自身的感受。由外观内,以独特的方式窥视画家的
内心。
三、《龙门寺写生》系列作品的绘画体悟
古建筑写生是对传统建筑的形制及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保存,承载
着中国文化的记忆。古建筑应该被表现,应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尊重,
应该作为中国经典文化被保留下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城
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文明的记忆被破坏,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
落慢慢消失,变成了形制相似的楼房,很多古村记忆被飞速发展的时
代模糊掉,只是保存了部分景点供人参观。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物质资料的获取极
为方便,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变得陌生,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在现代
社会变的尤为重要。[4]中国的古建筑浓缩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
艺术审美,对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在当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尊
重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弘扬保护。作为一
个美术工作者,应以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当下的世界,去描绘将要消失
的记忆,在古建筑写生中去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筑作为浓缩
的艺术精华,在写生中应充分得到尊重,通过写生去重新认识传统文
化的强大生命力。在古建筑专题写生中深刻去认识“天人合一”思想
的精神,体会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当代画家如果能从中国经典文化里吸收营养,能从关注技法提升到对
传统文化的关怀。那么,对画家形成民族化精神的绘画风格将具有十
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文强.平顺龙门寺历史沿革考[J].文物世界,2010,
(03):53-54.
[2]高花君.解读奥迪水彩风景画的意境美[J].画家视野,
2007,(08):06-07.
[3]黄増炎.当前水彩画创作的几个问题[J].美术学报,2001,
(01):26-28.
[4]顾森毅.中国水彩画的地域现象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
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1):154-157.
本文字数:5051
篇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性能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性能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和性能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及修缮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性能
传统的古建筑在保护环节中通常需要经历人工测量、手绘等方式
对其进行记录,这种工作方式不仅精准度比较低,在对数据进行使用
的环节中也会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建筑木
结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这对于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
发展必然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也将对古建
筑中木结构的加固和性能展开研究,希望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更
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我国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
1.1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最为关键的材料就是木材。木材作为主要的
骨架材料,会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
建筑物极大的灵活性,从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木建筑结构,这种方式
不仅能对建筑结构的安全需求进行满足,同时也可以创造出结构风格
更为显著的建筑。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这种结构
使木结构建筑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由于木材自身的刚度较小,质量
也相对比较轻,因此在受到地震破坏的时候,出现的惯性也会大大降
低,这种木结构建筑对于防震、抗震的效果更为突出[1]。
1.2显著的抗震性能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柱础中的梁柱节点、梁端的雀替以及半刚性榫
卯等特殊营造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确保古建筑木结构和现代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明显的差别,传统木结构建筑是
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
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有利于防震、抗震。由于古建筑木结构自身具备十分显著的抗震能力,
所以我国古代山西南禅寺和应县木塔等典型的木结构在多次地震后
仍然能良好的得以保存[2]。
2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及修缮对策
2.1围护结构的加固
对于古建筑木结构中的维护墙而言,可以确保维持原来面貌不拆
除,单纯的对受损墙体进行拆除即可。在此环节中可以借助压力喷浆
或是灌浆加固的方式对墙体本身的强度进行提升。为了减少地震给墙
体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墙体自身的重量进行降低,尽
可能采取轻质高强的木墙结构,并且借助钢筋或是铅丝实现对墙体与
柱架的拉结,从而保证两者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与协
调,通过这种方式对墙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强化[3]。
2.2地基基础的加固
为了确保古建筑地基的上部结构不受到影响和破坏,对古建筑的
地基进行加固也是一项十分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地基基础得以加固
后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建筑原来的平稳状态进行保持,此外还需要对建
筑的整体重量进行承担,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古建筑使用寿命的
提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比如在进行周围施工或是地震造成
地基承载力不足的地基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桩或是
木桩的修缮方式对地基进行增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地基自身的承载
能力,防止出现由于基础不均匀造成的沉降问题。
3小结
我国的古建筑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使得古建筑在运营和维护阶
段都比较困难。所以,古建筑对我国文明发展和进步而言都有着不容
忽视的关键作用,加强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和修缮工作是一项十
分必要的工作。本文对古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点入手,总结了木结构
加固和修缮方式,希望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开
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意义,为我国文明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连接.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与加固研究进展[J].低
温建筑技术,2014,27(11):37-40.
[2]侯寿康.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之我见[J].低碳世
界,2017,29(34):216-217.
[3]宋度阔,孟昭博.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方法论述[J].门
窗,2016,37(8):200.
本文字数:1990
篇四: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
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产生历史以及艺术特征,
并整理出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从功能到装饰之间的过渡。在此基础上重
点探讨提升古建筑彩画发展范围的艺术途径,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环境
重点探讨古建筑彩画得到新生的有效方法,帮助全面提升艺术发展价
值,实现古建筑彩画与当代建筑涂鸦艺术上的结合。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彩画;艺术发展;艺术价值
一、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产生及发展因素
(一)从审美到功能
我国古代建筑物中通常会在材料表面涂抹一些防晒防腐蚀材料,
通过这种防护方法来提升建筑材料安全使用年限,达到防护隔离的效
果。所涂抹的材料带有不同色彩,防水、防晒、防虫等涂料在颜色上
也有很大区分,由功能层面逐渐进入到审美层面,达到建筑物防护功
能的同时审美效果也有明显提升。古代建筑最初受工艺影响,使用涂
料目的仅仅是遮盖一些视觉缺陷,或者提升使用性能,随着建设工艺
提升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有很大转变,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使用方面的
必然需求,还要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
提升,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独特的彩画装饰,不仅追求颜色方面
的搭配,同时也更加注重花纹变化,在花纹上变化多样,不同建筑物
以及不同地区均有独特的建筑彩画体系,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表
面涂绘艺术。
(二)原始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画,在绘制上多沥以粉条,在粉条上或两粉
条之间贴上金箔,再用各种颜色绘出花纹。建筑彩画艺术在我国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伦理规范,实用理性)
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
志整肃的伦理,是发人深省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
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建筑群体或单体或细节都在
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理与情的和谐共鸣。有的偏于达理却断无非情,只
是将情感积淀为理性;有的偏于同情却不是无理,只是将理性宣泄为
情感罢了。我国古代大部分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信仰,自然也形
成了独有的信仰图腾,在建筑物的屋顶位置上绘制图腾,是一种信仰
崇拜的象征,不同的图腾也有不同寓意,例如消灾辟邪、镇宅旺府。
图腾是民族的精神支撑,人们将其理解为是祖先的传承,逐渐繁衍形
成的建筑图腾彩画体系,其中以龙凤为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
的彩画,象征着吉祥。在一些木质衡梁上会描绘出荷花的形象,一方
面具有吉祥的寓意,另一方面木质材料很容易起火,绘制荷花也有防
火的意思。图腾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彩画,对其进行研
究也能够发现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特色。
(三)帝王思想的浸润
中国传统社会处于帝王统治阶段,社会出现严重的阶级分层化,
为表示帝王绝对尊贵的身份,在衣帽服饰、日用品以及所居住的宫殿
建筑中,都有独特的花纹图画。宫墙文画则是其中的代表,按照不同
的身份地位对建筑彩画中的色彩以及图示风格要求都极其讲究,在帝
王宫殿中所绘制的图画极其奢华,最初形成只是为了展现地位与权力,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民间也在效仿这种艺术行为。虽然在颜色以
及图样上有很大的差别,但稍有条件的民间建筑也会进行彩画装饰,
分别用在墙面以及房顶的不同角落中。在古代对帝王与平民象征意义
上有明显区分,并且普通民众对帝王也有着绝对崇拜的思想,因此在
建筑彩画上主要为平安吉祥的寓意,顺应帝王宫殿的风格,整体建筑
彩画体系上体现出了和谐的一面。这些绚丽多彩的建筑彩画也成为当
今社会研究古代文化的有利资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当
今社会也有了新的含义,下面文章将针对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
会的新生进行深入探讨。
二、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代的新生变化
(一)古建筑彩画观念观念得到新生
我国古代社会中受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将“礼”作为社会
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建筑彩画中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围绕这一核心开展
的,受儒家文化影响,民众对不同建筑物彩画上的等级制度严格遵守,
这一制度是默默形成的,同时也具有着法律道德约束。如果建筑物彩
画中出现与自身身份等级不符合的图案,则是对“礼”的严重冒犯,
也会受到相应惩罚。由此可见中国古建筑彩画受统治思想影响较为严
重,其中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约束制度,对颜色、图案搭配绘制位置
等都默默形成了规矩。普通民众需要严格遵守这一规矩,而这一点在
当今社会却有着不同的定义。以龙的典型图腾形象为例,在古代龙象
征着九五之尊,是天地尊贵地位的象征,普通群众是万万不能使用的,
而在当今社会,龙是中国的图腾象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使用范围
逐渐增大后,使得传统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也有了创新发展,单单龙
的彩画绘制形式就有很多种。古建筑中的彩画,正色带表着尊贵,主
要有五种,分别是:青、赤、黄、白、黑。正色使用在华贵的宫殿中,
形成高贵典雅的表现特征,这些正色被当今社会定义为复古色彩,更
是中国建筑的主要象征。当今社会对建筑彩画色彩中的重新组成搭配,
在保留历史文化感的同时,更体现出不同古建筑风格,使得古建筑在
色彩搭配上更加鲜活具有生命力。
(二)古建筑彩画保护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所使用的颜料保存时间并不长,随着阳光照
射雨水冲刷的时间增长,彩画会受到明显的破坏,导致最终的彩画结
构受到影响,考古工作在研究古建筑彩画中受破损问题影响,一些彩
画细节以及缺失,时间造成的磨损很难恢复。古建筑彩画发展至今,
已经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将磨损的部分修复,并通过现代科技新研制
出的新型古建筑色彩保护技术可以在不伤害建筑材料自身的情况下,
对其表面彩画装饰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古建筑彩画保护在当今社会
也有着特别的含义,不仅可作为考古工作开展所应用资源,更能促进
我国传统建筑彩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实
现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的新生发展,还需要从艺术研究与弘扬
发展层面展开。
三、加强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新生发展的措施
(一)保持古建筑彩画民族特色同时融合新的艺术理念
古建筑彩画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
会的新生,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文化艺术发展相互结合,考虑到
传统文化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自然要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合在其中,
体现出更长远的发展计划。传统建筑彩画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价
值观相互结合,更能体现出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在价值使用中传播,
实现古建筑彩画的活态传承。古建筑彩画中对统治色彩以及民族信仰
的呈现,在当今社会研究中都应该充分保存,体现出古代艺术的真实
还原,这样在当今社会中才能得到创新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物
艺术审美需要越来越高,并且在风格上也表现多样,古建筑彩画风格
只是其中的一种,将其与现代艺术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保留各自特色
的同时留有足够空间用于发展壮大,使我国古代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
中得到新生。
(二)古建筑彩画在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然古建筑彩画中大部分为民族特色以及民族信仰的图腾,但其
中对群众等级划分十分明显,存在大量的剥削以及压迫,这也是我国
古代社会发展的弊端。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发展,要将其中
的精华部分弘扬,对于其所传播的思想与当今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部
分,则应该去除,使用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进行替代,这样古建筑
彩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才能实现长期目标。实现新生发展计划需要协
调好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探
讨出适合文化价值观念共同发展的体系。当今社会中对艺术追求更加
前卫,在同一建筑彩画作品中,可以同时出现多种艺术含义的表现手
法,这样最终的艺术品在形成阶段更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可以达到最
佳艺术效果。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的重生还需要注重对传统艺术
价值保留,衔接好古建筑彩画与现代建筑物彩绘艺术之间的结合。
(三)加强当今社会新型建筑彩绘途径的开发应用
当今社会建筑彩绘形式多变色彩鲜艳,并没有固定的颜色以及图
腾局限,在商场内墙壁中,以及建筑物的外墙部分,常常会见到不同
类型的彩画,多数以卡通居多。可以利用这一传播途径来对传统建筑
彩画进行进一步弘扬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层面,实现传统彩画艺术
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相互结合。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强的生
命力,随着时间延长文化底蕴也会逐渐凸显出来。面对发展中所存在
的冲突以及矛盾问题,可以通过多途径开发来继续深入解决,体现出
艺术之间的融合性,并为各项管理建设计划开展建立起适合的基础环
境。有关于发展中常见的艺术冲突问题,在途径选择中要考虑与建筑
彩画艺术之间是否融合。在艺术表现中,最能通过艺术价值来体现出
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发
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化内涵上来讲,中国古建筑是极其深邃的,具有
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的美学特征。无论建筑总体的规划,细部
的刻画,外观的造型,都反映着先人的一种审美取向,与国外建筑迥
然相异。比如它要讲究神韵、讲究和谐、讲究一种内在的精神。而且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其中都有所反映,窗花、窗隔等一些细部的装
饰,屋顶的砖瓦系统,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所以中国
古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实现古建筑彩画
的新生发展,更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观看事物,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计
划,进而促进古建筑彩画在当今社会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李敏.陕西省古代建筑彩画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7):215-216.
[2]张叶,雷祖康,杨志敏.古建筑彩画的二维图像信息现场量测
技术数字化实践———以武当山道教建筑两仪殿壁画为例[J].华中
建筑,2017,(04):106-111.
[3]王文亚,张明宇,孙文超.古建筑彩画照明用光源显色性评价
方法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7,(01):52-56.
[4]吴诗琪,冯白帆.徽州传统古民居建筑彩画装饰艺术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04):78-80.
本文字数:4544
篇五: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摘要:在建筑上髹漆不仅起到防水、防潮的实用目的,还可用于
表明身份的贵贱尊卑。大漆不仅可以作为黏合剂在建筑中使用,还出
现了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漆瓦。“雕梁画栋”既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
的法则,也是辨明等级的礼制。“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指的
正是权贵人家的朱漆大门。
关键词:大漆;漆艺;古代建筑;木结构;髹漆
以木结构为核心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着中国
传统建筑的最高成就。木结构建筑虽然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但木质结
构的防潮、防虫、防腐蚀性较弱,大漆具有的防腐、防潮特性恰好弥
补了木材的缺陷,又可以增强观感,所以髹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
了色彩的特征。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一是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
二是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三是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
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1]
1如胶似漆与漆瓦
大漆具有黏性,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而人类对漆的认识应该是
从其黏性开始的。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一书认为:“在人类物
质文明发展史上,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该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
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日用品和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
就发现大漆具有高度的黏合性,用漆液髹整的木器,不仅能防渗漏,
还便于保存与清洗。到西汉初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伫与漆相结合
的牢固性,《汉书•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视察自己的陵寝霸陵时
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漆其间,岂可动哉!用伫絮斩
陈滓。”这说明伫与漆结合是非常牢固的,同时也说明在建筑中也普
遍利用漆的黏性来牢结各处接合关节。到了秦汉,漆的产量大增,秦
二世胡亥曾计划将咸阳城的满城城墙涂上大漆,漆产量之大就可想而
知了。汉代建筑上的髹漆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鼎盛。据汉
代的文献记载,富贵人家住宅的壁、柱、丹墀、殿门、门户等皆髹漆
彩绘。《汉武故事》中还提到了一种罕见的漆瓦:“汉武帝起神明殿,
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汉代神明殿的瓦,
是以夹纻为胎并用漆反复涂刷表面而成的漆瓦。到魏晋时期,后赵武
帝石虎“于襄国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
壁,穷极枝巧”。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
极尽华丽之能事。这里的漆瓦也应该就是延续汉武帝时期所使用的淳
漆布瓦。唐武则天时,在洛阳的乾元殿旧址上建造的明堂用到的漆瓦
应该也是沿用了汉武帝的旧制,先以木瓦为衬,再覆夹纻漆瓦。据《旧
唐书•武后本纪》记载:“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
夹纻漆之……”上层为圆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
胎夹纻漆瓦。
2丹楹与画栋
古代建筑讲究装饰美,大漆的光泽使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独具魅力。
“雕梁画栋”既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的法则,也是辨明等级的礼制。
商代建筑装饰已经十分发达,一般是于墙面上涂刷彩绘,于木结构上
施加漆饰。据《礼记》记载,周代依据等级制度对建筑色彩做过详细
的规定,如针对柱子:“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国
语•楚语》记载“彤楼为美”,[2]即髹丹漆之楼,这里的“彤楼”
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上采用丹漆髹绘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当时人
们将建筑彩绘作为奢华生活的标志。《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曰:“秋,
丹桓公之楹。”此处“丹楹”即用红漆髹门前的柱子。又曰:“春,
刻其桷,皆非礼也。”这里“刻桷”即在椽子上刻画。“丹楹刻桷”
说明春秋时期建筑彩绘刻画的装饰形式已经开始。官式木构建筑自汉
起以红色为基调,皇宫门户皆朱漆,皇宫、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的门
窗、殿柱皆用朱漆装饰。据汉代卫宏《汉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
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
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后汉书•应劭》曰:“尚书郎奏事明光殿
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也。”[3]这些史料说明建筑髹绘
在汉代已经非常盛行。唐宋时,洛阳贵族之家也用朱漆装饰房屋。“朱
门酒肉臭”中的“朱门”便指的是权贵人家的朱漆大门。李赓《东都
赋》说:“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从诗赋的
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唐代洛阳上阳宫里那些有琉璃瓦和红油漆殿柱
的建筑的高大宏丽。宋代髹漆技艺比较成熟,宫廷殿堂建造更加讲究。
《东京梦华录》描述:“大内政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
这里所说的“金钉”,即门上的乳钉。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门钉,是
加固实用功能与装饰美化功能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使用的门钉,既有
铜贴金,也有木髹漆,明清天安门朱漆大门的门钉就是木质髹黄漆,
端门门钉则是铜质髹金漆。北宋末年,宋徽宗曾对西京洛阳皇宫进行
过一次大修,要求用骨灰打粉底髹漆装饰宫殿。《宋史》记载,这次
创修大内,“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
髹漆之时,“须骨灰为地”。元代的都城元大都的宫殿建筑更是富丽
堂皇,宫城内宫门全是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且以琉璃瓦
饰檐脊。明清时期,油漆和彩画出现了明确分工,官式做法已有“油
作”与“画作”之分,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
料刷饰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
色彩被统称为“彩画”。故宫所有的柱子采用麻棕缠裹,在麻棕上面
覆盖着厚厚的油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对木
质柱子起到防潮的功能。
3结语
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色彩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中国古建筑
的传统做法。中国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由于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
国古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
木构件使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的作用。
后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追求豪华奢侈的享受,在建筑上“雕梁画栋”
蔚然成风,彩绘也成了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2,3(1).
[2]…左丘明(春秋).国语[M].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北
京:中华书局,2007:295.
[3]…孙星衍(清),等.汉官六种[M].周天游,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90:143.
本文字数:2875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4:2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