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袋
审视之一:档案制作主体的权力根据何在
档案制作主体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往往基于管理职权的
需要,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记载,一方面是对社会管理活动
进行客观记载,另一方面为行政合法性提供一种根据,同时
为权利救济进行提供证据上的保障,行政机关或用人单位基
于行政法授权对行政活动进行记录,形成档案。行政管理活
动过程中的档案包括两部分,一部是有关公共事务方面的档
案,它是基于行政职权产生的,另一部分是在行政管理活动
中涉及到公民个人活动所形成的档案。有关单位基于行政职
权形成公共事务方面的档案具有合法根据的,其根据是国家
的行政法规以及全国人大的各种授权性规定。问题在于行政
管理活动形成有关公民个人档案是否有其正当性。我国宪法
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权利自由是
广泛的,而个人档案无非是对公民这些权利部分或全部进行
记录。宪法规定权利被记录,被监视之后是否还有自由?公
民自由权利最本质含义在于法不禁止既自由,尽管公民言
论,出版、集合、游行、示威等自由如果符合法律规定,法
律是不加禁止的,关键在于把公民这些自由记入档案是否构
成一种精神上强制,仅有行动上自由而没有精神上和思想上
自由,那种自由还叫真正的自由吗?在行政管理中基于行政
职权对公民个人活动进行建档是缺乏法律根据的,至少是缺
少宪法根据,而宪法是根本法,是母法,任何法律法规都不
得与之相抵触,抵触无效。在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权与公民
的宪法权利产生冲突时,下阶位级权利必须让位于上阶位的
权利,而言论、集会、属于宪法性权利,行政管理权属于下
阶位权利。
审视之二:知情权与保密权的冲突何者应优先
公民对共公事务、社会管理活动享有知情权,特别是有
关对个人评价的知情权,而档案资料通常是保密的,不按一
定的组织程序是很难知悉档案的内容的。公民不能知悉个人
档案的理由通常是以保密为借口,问题在于个人档案对个人
来说是否应保密,二是当知情权与保密权产生冲突时,在社
会生活中应作何取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秘密法》,国家
秘密是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经法定程序确定,在一
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内知悉的事项。秘密分为国家秘密的
个人秘密,国家秘密自应保密,个人秘密是个人对外界的一
种相对封闭的东西,国家是否有权占有个人秘密资料,并且
拒绝当事人知悉。从所有权角度看,国家并不是个人档案所
有者,国家最多算个人档案保管人,是个人与国家之间基于
一种间接委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保管关系,国家仅是保管
人,它的权利也仅限于保管者的权利。公民个人档案所有者
理应是公民个人,国家占有公民个人档案又拒绝公民查悉知
情,在某种程度无异于鸩占鹊巢。从所有权角度看,公民理
应对个人档案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更不用说
对个人档案的知情权了,以保密权对抗公民的知情权于法无
据于理不通。
个人档案实质上是国家、社会基于一定标准对个人的工
作、业绩、功过是非所作的一种评价和记载,国家占有的是
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东西,公民不仅对物质财富有所有权,
对个人信息资料方面的也应有所有权。公民有权知悉社会国
家对其评价。这是公民宪法上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的重要
组成部分,自己是谁、干得怎么样,公民理应知道。保密权
是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权力,当二者性冲突时,应让
位于知情权。
审视之三:程序上权利得不到保证
档案制作在通常情况下是以背对背形式完成的,制作主
体、制作内容、方式、步骤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公开的,缺
乏一种透明度,完全是一种暗箱操着,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正义和良心,而没有制度约束的正义和
良心是非常靠不住的。从制作主体上来说,通常是当事人上
级或单位领导,当事人与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制作主
体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特别是有些当事人具有正义感,
不满单位领导不法行为时,很难保证领导在写档案材料时,
不整你一把,所以在制作档案材料时很有必要实行当事人申
请回避制度。制作的内容要有透明度,一是要经过群众评议,
二是要让当事人签字、当事人对材料内容有不同看法时,应
赋予他异议权和申诉权。当事人坚持不同意的内容不得作为
档案内容使用。档案材料制作完毕应让当事人签阅,让他享
有知情权,一个人应有权知悉社会、单位领导对其比较客观
的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立法上解决档案的操作规
范问题,鉴于个人档案在近期还不会在中国消灭,所以很有
必要制作档案法,使档案制作规范化、程序化。
档案还具有以下不可克服的劣根性
劣根性之一,抓人小辫子。
抓小辫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的特长,中国人喜欢打探别人
的隐私,目的是抓小辫子,从精神上对当事人进行要挟和控
制,以实现其各种不正当的目的,在中国浙江甚至还出现以
打探别人隐私进而控制要挟党政干部的“地下组织部长”之流
的人物,人们具有好奇心是情有可原的,也是正当的,从某
种角度看,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离不开人们的好奇心,
但好奇心必须符合社会公德,不能违反法律规范,更不能侵
犯人权,档案制作不是抓小辫子,更不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否则档案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一
些档案制作者在制作档案时,注意力往往放在当事人的缺点
和错误上,惟恐主管领导注意不到,还在缺点和错误上加上
着重号,以期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实质上就是揪住别人小
辫子,一朝小辫在手,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档案记载内
容一是要客观,二是要公正。所谓客观即是对当事人的功过
是非做既不夸大又缩小的描述,并且这种描述仅是一种纯客
观事实的描述,档案制作者不能对这些客观事实妄下断语,
因为任何东西渗入主观评价,难免有失公正,体现评价者的
主观情感色彩的档案,也难以做到客观地再现历史。
档案劣根性之二,阻止人们向善。
档案施加的是一种心理强制力,它对人实行的是一种精
神强制,给人的感觉是“一日为贼,终身为贼”,在某种程度
上说,档案阻断了相当一部分人改过自新之路,档案提供的
是一种评价机制,是一个主流社会对一个人各方面的认知,
包括正确的认知和不正确认知两个方面。档案一旦给别人提
供正确负面的认知,尽管它也是客观的,但容易使当事人所
处的社区对他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使犯错了错误的很难
改正错误,给他重新回归社会设置种种心理和社区上的障
碍,同时如果档案提供了一套错误的评价标准。容易使没有
错误的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使得他对主流社会产生不满和抵
触,最后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不平则鸣”,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不满,仅仅是发发牢
骚,那么也不可能对社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危害。怕就怕一些
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如应该提干而没有提干,应上职称而
没上,一些切身利益得不到满足之后,往往对社会产生一种
敌对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导致极端行为,
殃及无辜。
档案劣根性之三,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由于用人体制还没有完全放开,人才流动往往受制于档
案袋,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个人才看中一个单
位,或一个单位相中一个人才,但由于原单位卡住档案袋不
放,使得人才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原单位卡住一个人档案的
目的,并不是为了重用这个人,也不是这个单位离开这个人
就不行,而完全是一种权力欲望在作祟,其目的无就是为了
获得情感上变态的满态或得到物质上的好处,档案制度在某
种程度上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个人才要得到合理流动它就
必须满足原主管领导的种种不合理的要求,这就使得贿赂公
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又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笔者主张,应废除个人档案制度,如果目前还做不到这
一点,必须从制度上完善档案制度,让当事人享有知情权。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3:1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