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
班级:姓名:得分: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
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
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
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
.
徒语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
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
.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
.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互相轩
.
邈⑵窥
.
谷忘反
⑶上下一
.
白⑷及
.
下船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
.
箭/人之所欲莫甚
.
于生B.百叫无绝
.
/以为妙绝
.
C.余强
.
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
D.问其
.
姓氏/其
.
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5分)
⑴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⑵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
加个标题:。(1分)
⑶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
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
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
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
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念
.
无与为乐者()⑵相与
..
步于中庭()
⑶或
.
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⑷故名
.
之曰“放鹤亭”()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欣然起行
.
②大道之行
.
也
B.①升高而望
.
,得异境焉②望
.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
.
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
.
,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
.
其国②今亡
.
亦死,举大计亦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3分)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
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
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
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
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
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
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
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略无阙
.
处(2)虽
.
乘奔御风
(3)负
.
势竞上(4)望峰息
.
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B.中间
..
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
..
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
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答案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
班级:姓名:得分: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
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
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
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
⑶蝉吟鹤唳
.
()⑷岂
.
徒语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⑴向高远处伸展⑵同“返”,返回⑶叫⑷难道(各0.5分,共2分)
2.⑴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
⑵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2分)
3.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0.5分)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
山之奇。(0.5分)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0.5分)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
之绿。(0.5分)
4.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
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
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
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
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水,上下一
.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
.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互相轩
.
邈⑵窥
.
谷忘反
⑶上下一
.
白⑷及
.
下船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
.
箭/人之所欲莫甚
.
于生B.百叫无绝
.
/以为妙绝
.
C.余强
.
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
D.问其
.
姓氏/其
.
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5分)
⑴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⑵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
加个标题:。(1分)
⑶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1.(4分)⑴比高⑵看到⑶全,部⑷到,等到(每空1分)
2.(2分)A
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2)
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4.(5分)⑴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⑵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⑶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
衬静”也算对。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
散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
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
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
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
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
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
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
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
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念
.
无与为乐者()⑵相与
..
步于中庭()
⑶或
.
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⑷故名
.
之曰“放鹤亭”()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欣然起行
.
②大道之行
.
也
B.①升高而望
.
,得异境焉②望
.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
.
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
.
,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
.
其国②今亡
.
亦死,举大计亦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
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
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1.(4分)(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有时(4)命名
2.(3分)B(远看A.①行走②实行、施行、推行C.①建造②产生D.①使……灭亡②逃跑)
3.(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⑴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⑵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4.(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淹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
春天,大水退去,张君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东山高处远望,能看到一个奇异的风景。张
君便在那座山上建了一个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
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
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去,有时
《与朱元思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
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
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
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
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
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很高兴地笑着说:“这话说得对啊!”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
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
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
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
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
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略无阙
.
处(2)虽
.
乘奔御风
(3)负
.
势竞上(4)望峰息
.
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B.中间
..
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
..
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
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2.A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襄”“沿溯”各1
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评分:“经纶”“反”各1分,大意1分,
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每空一分,意思对即得分)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3:4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19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