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时间
2009年4月14日第十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
课题《师说》教学设计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
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
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
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
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
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
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
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
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
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过程
(见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
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
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
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
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
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
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
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研习
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
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
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
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
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
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
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
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
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
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
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
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
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
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
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
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
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
课文,从课文中找答
案,深入了解课文内
容,在研讨的过程中
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
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
感)
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
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
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
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
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
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
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
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
都属这类文体。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
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
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2)引导学生体味收
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
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
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
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
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
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
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
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
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
五、思绪拓展
六、作业布置
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
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
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
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
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
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
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
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
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
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
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
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
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1
“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
正反对
比,论
证了从
师学习
的重要
性。
“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医
乐师百工之
人
士大夫之
族
曰师曰弟
子……群聚而笑
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
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
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
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
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
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
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
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
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
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
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
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
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
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
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
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
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
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
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
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
有什么借鉴作用。
【附录】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
..
必有师()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无
.
贵无
.
贱()
今之众人
..
()师道
.
之不传也矣()是故圣
.
益圣
.
,愚
.
益愚
.
()()
则耻
.
师焉()或师焉,或不
.
焉()小学
..
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
..
师之()是故弟子不必
..
不如师()
六艺经传皆通
.
习之()作《师说》以贻
.
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③或师
.
焉,或不焉()
②吾师
.
道也()④吾从而师
.
之()
⑤巫医乐师
.
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
.
伐我()
(2)之:①择师而教之
.
()③古之
.
学者()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
.
人()④师道之
.
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
.
不知()⑥蚓无爪牙之
.
利()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
广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
.
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
.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其
.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
.
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
.
智乃反不能及,其
.
可怪也欤()()
(4)于:①于
.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于
.
弟子()
③不拘于
.
时,学于
.
余()()
④青取之于
.
蓝,而青于
.
蓝()()
语文教研组公开课
教学设计
《
师
说
》
教
学
设
计
授课教师:高一年级韦晓静
授课时间:2009年4月14日第八
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2:2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15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