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雨说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纳拟人的艺术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
诉真情,令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合进展,形成从展现(第一
节)到进展(第二至第七节)到归纳(第八节)的充满欢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这首诗清新明丽,节拍轻巧,
融典雅的文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专门适合朗诵。所以教学进程还应是在学生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开展。围绕
“雨”的形象,设计了读雨、品雨、赏雨三个环节,又在品雨中设计听雨、说雨的诗情画意、说雨的浓情厚意三
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明白得诗中的形象。诗歌运用拟人手法,“雨”和其他事物都被给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
分美好、神奇、有情成心的存在,令人感觉亲切可爱、活泼轻巧、充满乐趣。运用比较阅读和诗歌指导创作,来
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得、积存“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朗诵,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育学生解读意象和体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人一辈子的试探,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硕心灵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白得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冲破方式:古人说披文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在教学中能够先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跟作
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经历一次情感洗涤,体会诗歌的魅力。然后选点研读,选取“雨”做支点来展开读、说、
写等实践活动。由情入理,使学生真正把握拟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并学以致用,做实实在在的语文训
练。
难点联系写作背景,明白得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冲破方式:以诗歌对冬景和春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教师介绍写作背景,结
合对诗歌中点明主旨诗句的朗诵,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铺垫和明白得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感受作品饱含的深
情。
教学方式
1.朗诵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从语言入手,充分入情入境。
2.联想一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联想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比较评析法: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窗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好意境吗?诗能够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
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假设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
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期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咱们和着喜悦、轻快的
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设计(二)
雨这大自然的精灵浸润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教师用抒情语调朗诵中外佳作中写雨的名句)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黎巴嫩诗人
纪伯伦眼中诗意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了诗人杜甫对“及时雨”的喜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
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雨的温润柔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
须归”,写出了悠闲自在的垂钓情怀。……听,用心地听,这位春天的使者,又悄悄地来到了小孩们的中间,在
沉醉于甜梦当中的无数儿童的耳边,轻吟低唱着一首温柔亲热的歌谣。这首歌谣的名字叫做“雨说”。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读雨
朗诵课文三遍:
第一遍:指定一名学生朗诵,请其他学生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田圃
.
(pǔ)禁锢
..
(jìngù)留滞
.
(zhì)喑哑
..
(yīnyǎ)襁褓
..
(qiǎngbǎo)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作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在这一环节,能够设计题目。让学生对字词加深印象的同时,初步体会作者的遣辞造句。诗人吟成一个字,
花了很多心思:
当雨以后时,田圃是________________,牧场是________________,鱼塘是________________,小溪是
________________。
雨以后和来了时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雨来了,使田圃________________,牧场________________,鱼塘________________,溪水________________。
明确:雨以后时: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留滞着
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音调。
雨来了:田圃——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小溪
——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第二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名学生有情感地朗诵,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
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
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轻巧一些,转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昂贵之气,把全诗情感推向高潮;第九
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第三遍: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情感地朗诵全诗,认真体味诗中的意境。请学生说说诗人为咱
们营造了一种如何的情调。如“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三、欣赏体味——品雨
1.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伴随音乐,学生代表朗诵诗歌,其他学生一同倾听雨的诉说。在诗中,雨说了什么?
明确: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小孩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知小
孩们,它是来靠近他们的,请小孩们与它靠近,并随它同行。第五节,雨请小孩们随着它去迎接春天。大地因春
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第六节,雨告知小孩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址,无忧无虑地玩耍,欢乐
地成长。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小孩们勇敢地笑。给小孩们带来欢笑,让他们欢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
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再也不归去”,当把欢笑带给小孩们以后,“我就欢乐地安息”。雨最终捐
躯自己,将生命变成小孩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小孩们的“祝愿的心意”。
2.活动二:说雨——诉说对雨的明白得
(1)说说雨中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硕的意象。诗歌中的雨在来去之时,都带着浓浓的
诗情画意。你看到了吗,你领会到了吗?下面,请同窗们结合诗句品读,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这份诗情,这种画
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节,雨来了。雨“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路”,雨是静静地来的,它
关爱小孩们而生怕惊扰他们。让人想到杜甫诗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和志
南僧人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春雨。
第三节中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隐约见到张志和诗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的影
子。
第五节,春回大地,一个新的世界。田圃仍是原先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牧场仍是
原先的牧场,但,草儿将苏醒了,牛羊又可在那个地址放牧;鱼塘仍是原先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
无拘无束了;小溪仍是原先的小溪,但,从头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第六节,雨从小生活在山峰屹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欢乐地成长。
第七节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形象。“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弯”字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在春雨中随风飘
动的样子;石狮子“笑出了泪”是说石狮子沾满了雨点;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一个“斜”字形象地写出了小
燕子在雨中斜飞的样子。
教师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仿照这种句式,另写一种事物,表现春雨中该事物的情态。学生回答例如:“桃花
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田野见了我笑彩了衣啊。”“禾苗见了我笑出了头啊。”
(2)说说雨的浓情厚意。
①教师:在诗情画意中,雨在自述,不知同窗们有无感受到它的浓情厚意。请在“________________的春雨,
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中填入适当的词语,感受雨的情义。
学生回答例如:亲切的春雨,温柔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勇敢的春雨,奉献的春雨……就像是一名
爱的使者,悄悄地给大地带来生机,给小孩带来欢乐,带来春天,带来希望,带来笑声,带来甜蜜。
②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一节和第五节,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转变,探讨冬景的象征意义。比较
阅读第一节和第五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第一节的冬景严寒、阴暗、毫无动气。第五节的春天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第一节和第五节在
内容上形成鲜明对照,结构上前后呼应。
教师:冬季这严寒的季节,在文学意象中,往往被给予如此的象征意义——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困难、
挫折。提示学生注意本诗的写作时刻1979年,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咱
们那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1979年,十年大难终止,改革开放方才开始。人们对前景一
片茫然,失去方向。
③联系诗歌的副题目“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和诗中“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提示
学生试探为儿童而歌的缘故。20世纪70年代,那时正值我国终止“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
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转变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以后,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
大地上的儿童”的祝愿,也是对中国美好以后的祝愿。
④试探“教你们勇敢地笑”的深刻内涵。
诗眼中的“勇敢地笑”是告知小孩们在碰到临时的困难、挫折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地等待,等待属于自己的
春天。冬季已通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只要你别停止对春天跟随的脚步,别合上你期盼的眼睛,相信在微笑的等
待中,春天的脚步已悄悄地向你迈近了!
四、赏雨
播放舒伯特《小夜曲》,全班伴随音乐有情感地朗诵全诗。
说话训练: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此刻,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
行诗说出来。
例如:我想说,雨,你是春的使者,你是爱的化身,你的来到,使万物更新!
我想说,雨啊,你安心地去吧,你看,咱们正欢乐地生活着,勇敢地笑着。
我想说,雨啊,天上飘浮的白云,是你的襁褓,你正在哪一朵云上睡大觉呢?咱们正等着你,与你一路游戏
呢。你看,小草已钻出了地面;你听,小鸟正唱起了歌谣,他们正在预测,你哪一天能够来报到。
五、探讨学习拟人手法
1.比较词典中雨的概念和诗歌《雨说》中雨的形象,说说诗歌中的雨有无表现春雨的自然特点。学生结合具
体诗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是春雨到来的时刻;“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堵”符合春日下雨的特点;
“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是春雨中的万物特点;“我来的地址很遥远……”准确交代了雨的形成之源是
云;“我来了,我来了就再也不归去”说明雨入大地就消释融入泥土。
2.师生小结: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整体塑造雨的艺术形象。依照自然事物“雨”的特点,诗人给予“雨”
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靠近”小孩,如此写既亲切
又生动,使诗歌散发出灵气,展现出真情,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3.仿照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________________说》。
(1)教师出例如作《蚕说》:一避世/就啃起那部/碧绿的书/困了,伏在书页上/打个盹/打盹,也在做/长大
的梦。这首诗歌抓住蚕的自然特点吃桑叶、蜕皮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蚕啃书、打盹、做梦等几个细节,写出
了蚕的奋斗精神。
教师:同窗们写作能够如此抓住自然事物的特点,试探它具有的精神本质,然后运用拟人描述几个细节,表
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然后朗诵作品,班内交流,学生发言评述。
六、教师总结
咱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能够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酷爱和祝愿和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咱们才能从诗人的
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咱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咱们也能写出一首
首漂亮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郑愁予的名诗《错误》。
2.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性的关于雨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
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类心境下的雨;为大伙儿喜爱的雨的歌曲等,在班级中进行一次综合性
的“雨的诉说”主题活动。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爱的使者春雨→小孩们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温暖春天
亲切希望
勇敢笑声
无私甜蜜
教学反思
一、赏析诗歌离不开语言品析,课堂的有效应以语言训练的有效为标准。本节课有两处语言训练。一处是在
第一课时欣赏雨的形象环节,在学生提及第七节时,教师提出仿照这段句式,另写一种事物,表现春雨中该事物
的情态。一处是在第二课时,在学生探讨了拟人手法的运用后,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两处的语言训练,要求具体,
有本可依,当堂成效专门好,学生的回答很出色。
二、关于诗歌背景及主题明白得的切入点的试探。第一课时领会主旨环节中有一处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
生重点抓住第一节和第五节,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转变,探讨冬景的象征意义来切入主旨的明白得。学
生们品读第一节时完满是通过第一节中的“禁锢”“留滞”“喑哑”等几个词感受到冬季的严寒、阴沉。尤其是“禁
锢”一词,一样指束缚思想。在诗句中作者运用那个词在转达什么?结合背景,不难明白得是折射了作者对那
时文革的观点。因此,我想关于诗歌背景和主题的明白得还能够从那个词切入。
资料链接
一、作者资料
郑愁予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却毕业于法商学
院;他身为现代派的要紧干将,但他的诗歌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
白,“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因此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
人便叫我‘浪子’。其实阻碍我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郑愁予语)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五湖四海。抗战成功后到北京上
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客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
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
可能》等诗集。他的较出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
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二、郑愁予诗歌赏析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孤单的城
恰假设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
的即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久、漂亮的中国的故事。诗中
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夜以继日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但是女
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因此,她的心“如小小的孤单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
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因此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乃至
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景一院愁”上述所
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漂亮的,因
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眼间,这无穷的喜悦变成了无穷的失望。因为“我”只只是是过客算了,而不
是“归人”。这“漂亮的错误”捉弄了她,就仿佛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专门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全然的所在。杨
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
丽,而且是绝对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表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
的另一个优势。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术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人的,若是写的东西连自己
都不确信,那确实是不忠实。”因此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
辞藻,极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现诗人最忠实的情感。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感动无数读者
的心,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辞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假装、不雕饰,在诗中使
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1:5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14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