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木差念什么

更新时间:2022-11-13 13:00:12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中考压轴题讲解-猝不及防造句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word电子板报)《说“木叶”》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当我们品读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时,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江水滚滚,后浪催前浪,茫茫无边的衰叶萧萧而下的场景,我们也感受着诗人那忧国伤时的无尽愁思。但有个疑问,既是衰叶纷落,为何用“落木萧萧”而不像范仲淹《苏幕遮》中用“碧云天,黄叶地”呢?待到读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之后,我们就会解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说“木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汇总

作者简介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一段,列举屈原的《九歌》、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为例,说明“木叶”是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阐释“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

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是第四至六段,阐释“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四段,论述“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阐释“木”之所以有这个特征的原因。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论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的绵密之意也消失净尽。

第三部分是第七段,做出小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具体分析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阅读文章4—6节,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的意味的不同的?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互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

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木叶”比“落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结: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阴、饱满

木叶——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落叶——繁密、湿润、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空阔,无“绵密”(柔和紧密)之意



3、“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木叶”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5、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诗句例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是说秋风-起,洞庭湖掀起波澜,树叶纷纷落下。袅袅:秋风摇木貌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节士:有节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滨。

3、后皇嘉树,橘徕服今。(《橘颂》)

后皇:指天地。徕:来。全句大意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犹言山头。系游人滞留之地。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6、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今极浦。(《哀江南赋》)

涔阳近湘水,极浦:最远的水滨。全句大意是:辞别洞庭湖时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离开涔阳极远的水边,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8、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饮马长城窟行》)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

这句是说: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10、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

妖,艳丽。闲:同"娴",雅。歧路,岔路。冉冉:动貌。翩翩,动作轻盈的样子。



拓展思考

(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乌(鸦)”“昏鸦”“寒鸦”的形象特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轻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

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3:00: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屏的多音字
下一篇:一个鱼一个周
标签:木差念什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