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风雅颂划分标准

更新时间:2023-01-22 00:28:44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做辅助线方法-非均质集合体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采购部年度工作总结)

1

诗经楚辞重点解析

中央电大文法部隋慧娟

(2005年01月07日)

绪论

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风骚”、“风骚”传统(或称“诗骚传统”)的含义,

以及“风骚”传统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

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

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

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

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

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

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

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

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

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

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

2

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

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

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

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

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

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

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

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

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

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

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

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

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

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

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

良传统。

第一章《诗经》的编集、流传

3

第一节《诗经》的编集

一、《诗经》作品的搜集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

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

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

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

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

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

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

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

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

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小

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

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

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

4

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颂美诗之外,《诗

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

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

二、《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

《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

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是司马迁最早提出

的,《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

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认为是孔子对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

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

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最有力的论据《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周乐,名称

与顺序和今传的本子基本相同,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但是孔子曾经对《诗

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用于教育。

《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三、《诗经》编集的目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

政;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明确等级,宣扬王威;作为贵族子弟的政治伦

5

理教科书等。当然《诗经》的采编也含有娱乐目的的考虑。

第二节《诗经》的流传

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其中为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

所传鲁诗、韩人燕婴所传韩诗都属于今文经学,武帝时立于学官,合称今文三

家;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东汉立于学官。郑玄作《毛

诗传笺》后,三家诗逐渐衰败。今传《诗经》即是毛诗。

唐孔颖达《毛诗传笺》、朱熹《诗集传》

第二章《诗经》的分类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六诗、

六义皆指风、雅、颂、赋、比、兴六者,其具体含义历代说法不一。

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

始,文王为

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

始,一说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倡此说,

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南风的乐歌之名、诗之一体,故而《周南》、《召

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

6

雅、颂、南四类。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

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古来众说纷纭,大致

可归纳如下:(1)按照诗歌的题材和内容;(2)按照诗歌的用途;(3)按照

诗歌的音乐。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因为在《诗经》的时

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中国有音

乐文学的传统,比如先秦的《诗经》、两汉的乐府、两宋的词、元明清的戏剧,

在产生之时都是可以依照曲谱演唱的,只是在音乐失传之后才变成文本。所以

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

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

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

地方土乐、民间歌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

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应

是因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大小雅因时代不同,音乐亦有所不同,

故分。小雅更接近国风,较大雅产生为晚。

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另外,希望大家了解一下汉代儒家学者对风雅颂的解释:《毛诗序》解释“风”

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将“风”作为教化、讽谏的工具,

7

这与风诗的本义是相去甚远的。解释“雅”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

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将雅诗的内容笼统说成陈述政治利弊

得失,以政之小大区分小雅、大雅,都与雅诗内容不尽吻合。解释“颂”曰:“美

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认为颂诗诗歌颂赞美统治者的盛德功绩,

并将之报告给神明,这基本上符合颂诗的内容。

第三章周民族史诗

一、周民族的五大史诗:

《诗经》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即《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

其中《生民》讲述周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以及后稷发

明农业、定居邰地(陕西武功)的历史。《公刘》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人自邰

迁居冰地(陕西郇邑附近)以及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历史。《绵》古公父

的迁徙,由于戎狄的侵扰,周人由豳迁至岐山之南名“周”的平原沃野。从此这个

民族才自称为周人。《皇矣》歌颂周文王讨伐崇、密两个小国的战绩。《大明》

赞颂武王在牧野大胜,一举灭商的事迹。

二、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

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

8

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周民族

的发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迁豳、迁周)和大战争(讨伐崇密、牧野

之战)为重点,记叙了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二、

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

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从《生民》这首

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

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从公刘率领人们建造房舍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周

人的建筑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民》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等。这

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周民族史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一

定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

括如下:

一、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如《生民》中姜嫄神奇的怀孕、后稷被母

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的种种神奇。

二、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

史诗则是以叙述为主的。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

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笃公刘”

(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

9

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

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

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同时也塑造了

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

的公刘等。

三、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

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姜嫄怀孕、后稷出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

《公刘》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

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但是其结构上却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

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

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

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

然的整体。

四、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

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

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五、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第四章农事诗

10

在这一章,首先请大家了解农事诗含义,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

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其次请大家了解农业祭祀诗的价值。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

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歌。所谓祈谷,就是春夏播种之时,祭祀

神明,祈求丰收;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

赐。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

及其相关风俗礼制;(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3)

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

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

的农业生活诗。我们首先要掌握《豳风•七月》的创作时间和作者。《七月》一

诗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作品本文和有关古籍提供的材料,

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七月》的胚胎出自于西周时期豳地农奴之手,最后定型

则由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乐官完成。

其次,我们要掌握《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

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

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

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

11

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

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

写周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多方面

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

料。

艺术价值:(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七月》将节令和物

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

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迁

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节气的变化,别有意趣。(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

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如《大田》的寡妇拾穗的

情节。

第五章燕飨诗

这一章首先要了解燕飨诗的含义。所谓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

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

其次要掌握燕飨诗与周代的礼乐文化的关系: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

接产物,同时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要掌握燕飨诗的价值及其代表作品。燕飨诗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点: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燕飨诗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

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

12

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的历史价值: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

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宾之初筵》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

经的程序。

文学价值: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

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

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

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代表作品:《小雅•鹿鸣》、《小雅•宾之初筵》

第六章战争徭役诗

在这一章,我们首先要掌握以下内容: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

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

精神;(3)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怨恨。

《诗经》战争诗代表作品:《小雅•六月》、《采薇》、《秦风•无衣》、《豳

风•东山》

13

这一章,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诗经》

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

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徭役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违背了人伦常情,破坏了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许

多服役者和家里的亲人互相思念牵挂的作品,如《鸨羽》中行役者对无人赡养

的父母的牵挂、对迫使自己远离家乡的怨恨;《君子于役》中家乡的妻子对外

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

雅•何草不黄》中征夫对自己“独为匪民”的怨愤。这些情感一方面使得《诗经》

徭役诗在整体上具有哀伤沉痛的特征,具有比较强的批判色彩;另一方面这些

世俗生活的悲剧情感也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

第七章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这一章首先要了解政治美刺诗的含义。政治美刺诗包括两类,一类世政治

颂美诗,,是对贵族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赞美。大多产生于政治清明、国家强

盛之时,即西周初中期以及宣王中兴时期。一类是讽喻怨刺诗,大多产生于王

道衰废、国家败亡之时,尤其是西周末年至平王东迁时期。

其次要了解《诗经》中的政治颂美诗的基本模式。这个基本模式就是:既

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即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

一。

这一章的重点是讽喻怨刺诗,要重点掌握讽喻怨刺诗的内容及讽喻精神的

14

实质、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

讽喻怨刺诗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作

者多为贵族中地位较高者,代表作品《板》、《荡》、《桑柔》等;二是对黑

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作者多为贵族中地位较低或有不幸遭遇者,《十

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是共同

的,一是忧患意识,即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国家兴亡所怀有的强烈的责任

感、使命感,对王朝倾覆的焚心之忧、切肤之痛。二是忧生之情,对个人不幸

遭际的感慨怨愤。

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

的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

关的命运决定的。第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

的规范,以此自律并以之律他。《诗经》讽喻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讽喻

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

继承了这种传统。

第八章婚姻诗与爱情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要掌握婚恋诗的内容、思

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

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

15

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有的写男女之间互相的

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叔于田》等;有的描写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如

《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有的写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

•采葛》、《郑风•子衿》等;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有

的写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诗经》婚

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其中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

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卫风•硕人》、《召南•桃夭》等;有的表

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邶风•燕燕》

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

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

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

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

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

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

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其次,是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

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

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再次,

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

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

16

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

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第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

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第九章《诗经》的文化精神

关于《诗经》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根植于农业

生产的乡土

情蕴;二是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四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关于《诗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情蕴,需要掌握以下内容:(1)原

因: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及中国人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品格。

(2)表现: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

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

怨恨。

关于《诗经》作品中所蕴涵的伦理情感和宗国意识,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原因: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族伦理之情和宗国情感。(2)

表现: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

尊奉,农业生活诗中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以及政治美刺诗中对造福宗族国家

的君子的赞美、对祸害宗族国家的昏君佞臣的批判等。

17

在这四点中,希望大家重点掌握第四点,也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诗

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

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大到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

战争、朝会燕飨,小到平民百姓的蚕桑农耕、屯戍行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

都是《诗经》描写表现的对象。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使得《诗经》成为

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二是《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

抒发,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以自己敏感的诗心,

把抒情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

来表现周民族的生活旨趣、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作了中国诗歌

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传

统。

第十章《诗经》的艺术形态

这一章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文化精神和《诗经》的语言形式四个方面论述了《诗经》的艺术形

态特点.

关于这四点我们首先要掌握《诗经》的抒情诗艺术。《诗经》的抒情诗艺

术表现为:(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有以下几种方式:a通过事

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b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

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c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2)中国古典诗

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意象构成起

18

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3)高超的艺术

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关于《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掌握这样两点:(1)《诗

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诗经》在描写人物服饰时,经常写

到各种玉饰,这几乎成为人物描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玉在周代既是

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又是道德品格的象征。(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

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诗经》在人物进行赞美时,总是从外

在的仪容和内在的德性两个方面着手,而这正因为在周人看来,人最重要的便

是内在的德性,而仪容之美则是德性之美的外在显现。

我们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经》的创作论意义和《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创作具有三大特征,即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诗经》的创

作标志着功利主义的诗的自觉。周人带有明确写作目的的创作,造成《诗经》

与原始诗歌的根本不同,标志着中国诗歌创作自觉的开始,并产生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批在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指导下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二是个体的诗人开

始出现,诗歌已经开始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抒发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

发展过渡,诗歌中开始出现个性的存在,这显示了诗人对个体自我的认识,这

也是人性的一种初步觉醒,是以功利主义为目的的文学自觉的前提。其三是《诗

经》作品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体现出美的意识的觉醒,周人开始借

助美的规律来更好的实现其功利目的,在诗的创作中追求美,从而使《诗经》

的艺术表现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三大特征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

19

已经脱离了原始自发的阶段,开始飞跃发展。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

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马”这个词,却运用了三十

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

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

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第

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

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

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

其次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第十一章《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也是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是《诗经》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民族

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1)抒情诗的传统;(2)群众艺术的传统;(3)现实

主义的传统

第二,《诗经》所确立的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这个原则包括

两方面:(1)风雅,要求诗歌创作要像《诗经》的国风、二雅一样,具有高尚

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2)比兴,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

特殊艺术手段,即要求诗歌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不仅仅寄情于景,还要

20

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第三,《诗经》四言的基本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表现在《诗经》的

四言形式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

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楚辞部分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楚辞文体的来源和特点。

楚辞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辞

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

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九歌》就是屈原

借用巫俗、巫歌创作出来的,《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

的,而屈原代表作《离骚》中写屈原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问卜、三次

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这

都说明楚辞与楚地的神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

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

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

所以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

二是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离

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

21

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

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

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

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诗的密切联系。

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其一就是体制的宏伟繁复。

与《诗经》作品相比,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

的体制形式,如《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的乱辞,《抽思》的“少歌”、

“倡”等,这是楚辞体重要的文体特征之一。楚辞体的另一重要诗体特征是独特的

句式、语调。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而且大量使用“兮”

字语吻词,特别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中的“兮”字有多种

位置和意义,其位置有的在每一句的之间,有的在上下句之间,有的在下句末。

这些“兮”字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

用。这是屈原的创造,是楚辞所独有的。

此外,好要简单掌握楚辞流传及编订成集的过程及《楚辞章句》的作者、

内容及其在楚辞研究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

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

的时期。当

22

时的社会情势有两大特征,一是开始于春秋末年的变法革新运动更加扩展

开来,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相继进行。这些变法活动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其性质是限制和打击

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澄清吏治,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以达到存君兴国以至统一天下的目的。二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

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而秦国和楚国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

的完成,非秦即楚。秦楚之间的斗争于是非常激烈,而楚国的政治被腐朽的旧

贵族把持,在秦楚斗争中节节败退。

屈原生平: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

拔擢和信任,

受命担任左徒的要职,屈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美政”的理想。屈原的美政

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

合纵抗秦,收复失地。这些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屈原的改革

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馋毁下,

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改革失败了。蒙冤被疏后,屈原离开郢都,

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楚怀王被秦

国拘留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馋害,被长期

流放江南。秦军攻陷郢都后,屈原不忍见国破家亡的惨剧,自沉于汨罗江,以

死殉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屈原流传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

章》、《九歌》等。

23

第三章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首先要了解关于“离骚”二字含义的几种说法:(1)离,遭受;

骚,忧愁。(2)离,离别;骚,忧愁。(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愁。

(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其次要了解《离骚》的写作年代:应是屈原前期任左徒,遭谗被疏之后。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

《离骚》的主旨:忠冤之情和爱国精神。《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

激情,饱含着

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

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

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

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

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

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

骚》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

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

具有奇丽的艺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

24

巧、结构宏阔、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离骚》的艺术世界: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

夺的艺术世界。首先,《离骚》中出现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屈原从神

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它们结撰成层

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使它们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

部分,取得了极强的抒情达意效果,如诗人的三次升天遨游。其次,诗中还出

现了一个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

理性光辉。屈原借对往古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借对历史兴

亡的反思,表达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鼓舞激励自己

奋进不止、探索不息。再次,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

诗人构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意象,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

洁。又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与希望、坚贞与被嫉、

苦恋与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第四章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内容:

《天问》的性质和内容:别开生面的咏史诗。从整个内容来看,《天问》

是一首独特的咏史之作,它的前半部分是对自然史的诘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

宇宙的思考,对古信仰的怀疑;后半部分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发问,流

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25

《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

《天问》的艺术特色:《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

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

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

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

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

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

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第五章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

《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是屈原的一组短篇政治抒情诗,共九篇

作品,分别是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

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的代表作品:《九章》的九篇作品中请大家重点掌握《橘颂》、

《涉江》、《哀郢》

三首,熟读全诗,并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

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26

第六章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九歌》的篇目:共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

殇》、《礼魂》。

《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

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

《九歌》的艺术特色:《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其艺术

成就首先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上。《九歌》大多篇章写的是自然

神的故事,诗中所描写的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自然物的特

点。同时诗人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使它们和原始神话中的神区

别开来。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

合起来写,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湘夫人》开头的几句即是代表。《九

歌》的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

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

《九歌》的代表作品:《东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

鬼》、《国殇》。希望大家能重点掌握上列六篇,要熟读作品,并能从思想内

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0:2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1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华美德颂
下一篇:qq签名女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