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听听那冷雨 赏析

更新时间:2023-01-21 23:37:53 阅读: 评论:0

小学教育专业学高数吗-杨氏模量单位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

石斌

内容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文章紧扣“雨”这一意象,用灵动

娴熟的文字,吸引读者全方位地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把握感官经验,如临

其景,如历其事,从而进入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文化古典文化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雨之味——潮湿凄冷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

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

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

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

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文章一开始,就这样

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

“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霏霏”

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

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

“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

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

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

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

调。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

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

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

灰蒙蒙、雾蒙蒙的。二是对七十年代大陆的文革政治运动涤荡文化,感到痛心忧惧。三是安东

尼奥尼的片子所传递出的信息也呈现出灰暗的色彩。四是母亲去世,自己悲痛欲绝,眼中一切

景物都失去了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缘文入景,由景入情,从感觉出发,细细品

味,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雨之声——凄切缠绵

作者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但是,

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

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读

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

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

号都可以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又如: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

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

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

殊异,不过尔尔。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

层凄迷了”。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疏

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而雨打荷

叶之声,则可以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

荷。”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涉笔

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而且不是一

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

代”,所谓的现代文明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阅读至此,似

乎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似乎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

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3: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香港七日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