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经典哲理故事15篇
经典哲理故事15篇
经典哲理故事1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
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思考后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
道路,而是为了给旁人照亮,这样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
了自己。"
一位司机听到这个故事,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
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隧道不长,里边光线还不差,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
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开来的大卡车撞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
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经过隧道时,对方是从亮处进人暗处,视觉
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的来车也不开灯,那就实在太危险了。"
经典哲理故事2
伟大的饶恕
在17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
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求的声音,原来
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正双眼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丹麦士兵走过去,将水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瑞
典人竟然伸出长矛刺向他,幸好偏了一点,只伤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整壶水给你喝,现
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国王知道了,特别召见这个丹麦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
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
他轻松地回答:“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感悟:这个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
这是第二次的饶恕,也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
经典哲理故事3
第2页共15页
有一个老母亲她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特别能干孝顺,一个儿子有些
窝囊无能。
两个女儿常常塞钱给老母亲让她买好吃的,可老母亲又特别疼小孙子,于
是常常把女儿给的钱又去塞给了儿子,让他给小孙子买吃的。
邻居气不过就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女儿,大女儿说她给妈妈钱就是为了
让妈妈高兴,她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妈妈把钱省给儿子和孙子能够换来
她的开心和尊严的话,那这个钱就算花得值得。老母亲听了大女儿的话特别高
兴,她说看着孙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
过了一个月,二女儿回来了,她知道了这个秘密后非常生气,于是她天天
守在家里教训开导老母亲,规定她给自己买吃的买喝的,而且非要看着她吃下
去不可,老母亲气得什么都吃不下,最后抑郁而死。”
一个人拥有他想拥有的是最开心的,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人的心愿是最重
要的。
经典哲理故事4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
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
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子禁不住问爷爷:“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
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
有用吗?”
爷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把煤炭从盛煤的篮子里放入火炉,他告
诉孙子:“你把这篮子拿到河边,给我带一篮水回来。”
男孩照着爷爷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从篮子里漏光了。爷
爷见状笑着说:“你下次应该走快点。”说着,又让孙子回到河边,进行第二
次的尝试。
这次男孩跑得更快了,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篮子还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
气不接下气地告诉爷爷竹篮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个桶打水。
老人说:“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篮水。你还是没尽力啊。”这次他来
第3页共15页
到门外,监督男孩的再一次尝试。
虽然知道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男孩还是想让爷爷看见他已经尽了
全力。男孩把篮子深深地浸入河中,提起后拼命往家跑。但是跑到爷爷面前
时,篮子依然没水存下来。他喘着粗气对老人说:“爷爷您看,一点用也没有
啊!”
“你觉得没用吗?”老人说,“看看这篮子。”
男孩这才疑惑地看着篮子,猛然意识到篮子跟他刚拿到手里的时候不一样
了——这不是那个盛过煤炭的脏篮子了,它已经变得从里到外都干干净净。
爷爷这才对男孩说:“孩子,你也许读不懂或者记不住圣典里讲的东西,
但是在你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世上没有无
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啊。”
经典哲理故事5
让失去变得可爱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
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
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
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秘诀6:成功者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经典哲理故事6
富翁买快乐
从前有一位富翁,名字叫白正。
白正虽然非常有钱,却常常自怜,他可怜自己空有钱财,却从来没有体会
过真正的和全然的快乐。
白正常常想:“我有很多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为什么却买不到快乐
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钱拿
来买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次全然的快乐,我死也无憾了。”
于是,白正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换成一小袋钻石,放在一个特制的锦囊
中。他想:“如果有人能给我一次纯粹的全然的快乐,即使是一刹那,我也要
第4页共15页
把钻石送给他。”
白正开始旅行,到处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全然快乐的秘方呢?什么才是
人间纯粹的快乐呢?”
他的询问总是得不到令他满意的解答,因为人们的答案总是庸俗而相似
的:
你如果有很多的金钱,就会快乐。
你如果有很大的权势,就会快乐。
你如果拥有得越多,就会越快乐。
因为白正早就有了这些东西,却没有快乐,这使他更疑惑:“难道这个世
界没有全然的快乐吗?”
有一天,白正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智者,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他就跑进村找那位智者,智者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养神。
白正问智者:“智者!人们都说你是无所不知的,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全
然快乐的秘方呢?”“你为什么要买全然快乐的秘方呢?”智者问道。
白正说:“因为我很有钱,可是很不快乐,这一生从未经历过全然的快
乐,如果有人能让我体验一次,即使只是一刹那,我愿把全部的财产送给
他。”
智者说:“我这里就有全然快乐的秘方,但是价格很昂贵,你准备了多少
钱,可以让我看看吗?”
白正把怀里装满钻石的锦囊拿给智者,没有想到智者看也不看,一把抓住
锦囊,跳起来,就跑掉了。
白正大吃一惊,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叫:“抢劫了!救命呀!”
可是在偏僻的山村根本没人听见,他只好死命地追赶智者。
他跑了很远的路,跑得满头大汗、全身发热,也没有发现智者的踪影,他
绝望地跪倒在山崖边的大树下痛哭。没有想到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几年的时
间,不但没有买到快乐的秘方,大部分的钱财又被抢走了。
白正哭到声嘶力竭,站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被抢走的锦囊就挂在大树的
枝丫上。他取下锦囊,发现钻石都还在,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纯粹的、
第5页共15页
全然的快乐充满他的全身。
正当他陶醉在全然的快乐中的时候,躲在大树后面的智者走了出来,问
他:“你刚刚说,如果有人能让你体验一次全然的快乐,即使只是一刹那,你
愿意送给他所有的财产,是真的吗?”
白正说:“是真的!”
“刚刚你从树上拿回锦囊时,是不是体验了全然的快乐呢?”智者又问。
“是呀!我刚刚体验了全然的快乐。”
智者说:“好了,现在你可以给我所有的财产了。”
智者一边说一边从白正手中取过锦囊,扬长而去。
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
人生的快乐与否,有时完全在于心态,你快乐,生活也就会变得快乐!
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
的东西。生活是快乐的源泉,有了生活,快乐就不会枯竭。生活中并不缺少快
乐,缺少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缺少的是感到快乐的心灵。
一个信徒问禅师:“人们都说信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
却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一回事?”禅师问他:“你现在都忙些什么呢?”信
徒说:“人总不能活得太平庸了吧,为了让门第显耀,我日夜操劳,心力交
瘁。”禅师笑道:“怪不得你得不到快乐呢?原来你心里装满了苦闷和劳累,
哪里还容得下快乐呢?”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千万不要轻视每天发生的小事,幸福和快乐往往与此相伴。快乐并非天外
来客,生活中常常充满快乐,不会珍惜每一刻时光,快乐永远与你无缘。何必
刻意地到处寻找快乐,其实快乐时刻就在你自己身边;何必苦苦地等候快乐,
快乐时刻要自己去创造,去感受。让我们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生活,感
谢每一缕阳光、每一棵大树、每一份关爱、每一次收获。用心灵去触摸快乐,
让快乐充满我们的世界。快乐存于天地间,快乐无极限。
快乐依赖于我们自身的感受,要体验到永恒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我们需
要有一颗善良的、纯真的、无所不能包容的心。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心灵更能为
第6页共15页
这世界带来更多的快乐呢?
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态度而绝非外在表现。态度就
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
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
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境。作为一个残疾
人也有自己快乐的生活哲学,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生理的缺陷而失去原本生活所
给予他们的快乐。
人们说:“究竟快乐是什么?其实,是种感觉,是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感觉。”快乐的感觉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并且,在追求快乐的过程
中,得之愈艰,爱之愈深。也许你并不富有,但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许你
没有超人的地位,但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也许你并不出名,但你有宁静而
不受干扰的生活。你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这份快乐。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
的快乐,有的人虽然得到了,但代价却是巨大的。
“逝者如斯夫。”人的一生是在与死神争夺宝贵的时间,还有什么想不
开、放不下的事,值得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呢?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把快乐迎
进自己的心坎中去吧!
何必刻意地到处寻找快乐,其实快乐时刻就在你自己身边;何必苦苦地等
候快乐,快乐时刻要自己去创造,去感受。
经典哲理故事7
三个等级的人
2022年暑假,大陆的某外国语学校和香港、澳门的有关方面合办了一个夏
令营。这次夏令营活动地点在香港,营会指导员也是由香港方面的人出任。
夏令营活动开始那天,组织者就给了全体营员一个新奇的概念:三餐吃饭
要分成三个等级,上等人只有很少数,中等人占全体营员的三分之一,其余多
数人是下等人。上等人吃饭是在豪华漂亮的餐厅,那里有高档的设施和美味的
菜肴,用刀叉吃西餐。在那里用餐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显得彬彬有礼,男生像绅
士,女生像淑女,言谈举止无不透出良好的修养和不俗的晶位。中等人呢,却
要拿着托盘自己排队去打饭,属于快餐性质。没有汤喝,只能喝瓶装水,更不
第7页共15页
要说饭后甜晶了。饭后还需要他们清洗自己的托盘餐具。下等人就更惨了点,
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要先侍候上等人,另一部分在餐厅里当
服务员,随时把脏了的桌椅抹干净,以保持餐厅的卫生。还有一部分人是给就
餐者表演节目,上等人点了什么歌他们就得唱什么歌。
那么三等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营会组织者先把全体营员分成了9个小组,
第一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抽签。笔筒中有一根上等签,两根中等签,其余
全是下等签。抽到上等签和中等签的小组,第一天就自然成了上等人和中等
人。但是以后就要凭借每个小组当天的表现来决定第二天的身份待遇了。每天
晚上大家都要开大会讨论决定第二天的三类人。想当上等人的小组必须拿出当
天他们的成绩和表现作为有力的证据,说明自己配得上当上等人。
营会指导解释说:第一天凭抽签决定,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出身都是由不得
自己的。但是第一身份远远不是你的终生身份,以后的路还很长,就靠你自己
走了。你得凭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改变或者优化你的身份。这时你的社会地
位,你的角色改变就是自己基本能够把握的事情了。
当营员们听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了,接着大家开始分小组、抽
签——说明大家都接受了这一游戏规则。
但是理性上的同意和接受相对来说尚还简单,当抽签以后把营员们分成了
上、中、下三等后,不平等和受屈辱的感觉才那么真切地来临了。极少数的上
等人兴奋而略带些拘谨地进入了二楼的餐厅,中等人在一楼的快餐店里闷闷不
乐地打发饱肚子,给下等人准备的竟然是酱汤泡白饭。一些下等人拒绝就餐,
更不用说头戴小红帽去给“上等人”当侍应生了,他们坐在外面的草坪上,眼
望着二楼的丰盛晚宴,一道有形的玻璃幕墙和无形的等级身份就这样把人分成
了两个世界,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一些“下等人”开始起哄、嬉闹、玩世不
恭,而“上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感到背负着一种从
未承受过的压力,根本无法尽情地享受大餐。
第一天的晚餐就这样草草收场了。那天晚上有很多人自己掏钱买饼干充
饥,还得背着营会指导。
但是营会组织者们并不因此改变计划。第二天活动结束后,按照头天宣布
第8页共15页
的议程,评选出当天的“三等人”,才好根据评选结果决定晚餐。第一天的
“上等人”小组不幸在第二天被评为了“下等人”小组中的一个,他们中的每
人都尝到了落差的滋味。
第三天是一个连续当了两天“下等人”的小组终于成功地登上了“上等
人”的宝座,他们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人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扬。
这样的评选持续了多日以后,大家对此渐渐习以为常,也比较能够以平常
之心来对待了。“上等人”不再那么兴高采烈,“下等人”也不再沮丧万分。
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组织者发给每个人的活动纪念手册上写着他们此项
举措的目的。他们认为世界各国各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面临着一个多元
文化的社会。进入这个社会,不但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懂得理解和尊
重与你不同身份、角色的各种人群。只有承认了社会的多元性,才能以开放的`
观念、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社会的公平和不公平,社会成员之间才能彼此接受,
互相欣赏,每个人都会加强自己的社会归属感。通过将大家分成上中下三等人
的行动,让每一个参加者都亲身感受一下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各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如果你对自己角色定位
不满意,你当然还可以努力争取改变它,而且在现代社会你并不是孤胆英雄,
你还需要与你周围的人沟通融合,讲究团队精神,说服他人接受你的文化价值
观,一起去实现目标;当然也有人对自己既定身份、角色十分满足,这时候他
们其实懂得了并体会到,社会每个阶层的人众都有自己不同的快乐和烦恼,他
们在生活中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就是他们这一举措的初衷。
得贵且贵,得贱且贱
能屈能伸是生存的智慧,也是生活的哲理。富也是生活贫也是生活。自己
什么时候都要以“得贵且贵,得贱且贱”的平常心去对待。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达到“得贵且贵”和“得贱且贱”人生境界,那
么就完全可以生活得自得其乐。假如一个人整天过分追求舒适的生活,刻意寻
求山珍海味,不会忍受半点的辛苦,不能接受一点的委屈,不肯付出一定的辛
勤劳动,那么自己肉体的萎缩与精神的衰老,比任何时候都会来得快。要是做
第9页共15页
父母的也是这般娇惯孩子,那么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疼爱孩子,实际上则是毒
害孩子。
一个人要是置身富贵生活却能够做到不奢华,又不狂妄;要是置身清贫生
活,也能够做到不沮丧,又不自弃,这是一种大智慧。
经典哲理故事8
从前佛在世时,波斯匿王王后末利夫人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金刚,长相很
丑,皮肤粗糙,好像蛇皮,头发粗硬,好像马尾。王看了很不喜欢,命令让她
住在深宫之中,不准出去。
后来女子渐渐长人、应当结婚了。国王就派人臣,寻找一位本是富家而现
在贫穷的人,如果找到了,就带他来见国王。人臣找到后就带他来,国王领他
到隐蔽的地方,私下对他说:听说你原是富豪,现在贫穷了。我有一个女儿,
面貌很丑,你如果接受,我会供给你钱财。当时这位穷人跪下对王说:就算大
王赐狗给我,我也不敢违抗,何况是国王的女儿,王后亲生的呢!国王就把女
儿许配给他,并为他造房子,门户共有七层,国王嘱咐他自己带著钥匙,出入
要关紧门户,不要让人看见。国王拿了不少财物供给女婿,而且派作大臣。
后来这人常和富贵人家相聚,人家约定带着妻子同去,其地的人都带着妻
子,只有这位大臣单独前去。人家觉得奇怪,心想:他的妻子可能是很端正,
也许很丑,所以不能露面。
又有一次聚会,人家秘密决定一起劝酒,使他喝醉,然后拿了钥匙,派五
人到他家去看,到家中正开门时,妻子怀疑可能不是自己的丈夫,心里责备自
己,又懊恼地说:我从前造了什么罪?被丈夫幽禁家中,不能见天日。就诚心
礼拜世尊,愿佛慈悲到我面前,暂时解救我的灾难。佛知道了,就在女子面
前,从地中涌现出来、青发显现,这女子抬头,看到佛的青发相,恭敬欢喜,
自己的头发也自然像青色;佛渐现出脸来,女子心里更欢喜,面容又端正了,
丑相粗皮自然消灭;佛身完全显现,让他都看见,更加欢喜;身体端正好像仙
女,佛就为他说种种法要,得须陀洹果。
当佛去了之后,五人进来见了赞叹:端正少有。看完了,又关了门户,把
钥匙放在原处。那人回家,看到妻子面貌端正,很高兴地问说:妳是什么人?
第10页共15页
妻子回答:我是你的妻子。丈夫就说:妳以前很丑,为什么变成这样端正?妻
子便把经过情形告诉他,又向他的丈夫说:我要见国王,你去为我通报。丈夫
去报告国王:您女儿要来见您。国王说:不要说这事,应该把门关紧,不要让
他出来。那丈夫说:您女儿现在得佛威神力,面容端庄,和天女没有不同。王
听完,就派人去接,看女儿端正,很是欢喜,就到佛那里,对佛说:不知道我
女儿,以前种什么因?竟然生在富贵家中,而面貌又丑陋?
佛告诉国王说:在过去世,波罗奈国有一位富贵、有智慧,德行的老人,
经常供养一辟支佛,他身体丑陋,那人家中有一小女儿,见辟支佛,恶口骂
说:面貌丑陋,皮肤粗糙,怎么这样讨厌?当时辟支佛要入涅槃(通称圆寂),
便显神通,作十八变,那女子见了,立刻自己责备,求佛哀怜,忏悔业障。由
于过去骂辟支佛的缘故,出生常丑陋,又由于回心忏悔,现在能够端正,因为
供养佛,所以出生的地方豪富尊贵,快乐无穷。
波斯匿王的女儿,原来面貌丑陋,却变成面貌端正,如果不是佛说出过去
因缘,凡夫必然不能明白。其实佛经上也说得很清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
别经:复有十业能命众生得丑陋报…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九者见丑陋毁
咨轻贱。…得端正报…四者尊直贤圣…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分别
善恶业报应经:云何业获报丑陋…五毁咨圣贤。何业得豪族富贵…七忏悔业
障。由此可知因果丝毫不爽。
修持佛法全在三业清净,而其中口业更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不谨慎
吗?
经典哲理故事9
有位大臣死了,按照遗嘱,他的两个儿子平分财产。
刚刚分罢,两兄弟就争吵起来,哥哥说弟弟那份多,弟弟说哥哥那份多。
两人闹得鸡飞狗跳,又扭成一团上衙门告状。
台府大人判决不下,只好由皇帝批准,请宰相来办案。
宰相张齐贤升堂,问道,“你们两人告的状属不属实?”“属实!属实!”
兄弟俩一齐叫道。“好吧!”宰相命他俩画押具结,然后判决说:“哥哥说弟弟
分多了,即命将弟弟那份财产换给哥哥;弟弟说哥哥分多了,即命将哥哥那份
第11页共15页
财产换给弟弟,即日割交!”
两兄弟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了。
:
有些喜欢贪权夺利、争多论少的人时时刻刻都怀疑别人多占,以为自己吃
亏,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
经典哲理故事10
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都是牛人。这些人不但背景优秀,本身也具有
很不错的能力和素养,本文中,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励志
姐,看看哈佛大学里,都是什么样的牛人吧!
这位美国版励志姐名叫“道恩·落金斯(DawnLoggins)”,居无定所,家
境贫寒放在美国的语境下,便是生活在贫民区,父母都是瘾君子。在洛金斯的
童年记忆中,烟雾弥漫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就算她将房间整理好,用不了多
久又会恢复到一片狼藉。她记不得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只记得因为家里
没有自来水,她和年幼的兄弟要走到公厕提水;她记不得有没有得到过父母的
关爱,只记得同样因为没水,几个月不能洗澡的尴尬;她记不得父母除了吸毒
还做过什么,只记得在昏暗的光线下啃完一本本课本。
还有别人对她的帮助,老师同学帮助过她解决用水问题和看书问题,虽然
只是送给她一些蜡烛和学校更衣室洗澡等小事,不过对于洛金斯来说,这一切
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往往给人以富裕的印象,很多人以为美国就算有穷
人,也不会穷到哪里去。事实却刚好相反,美国不但有穷人,甚至其穷到让人
想象不到的地步。不管在家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似乎都没错。只不
过,洛金斯的早当家不止停留于赚钱的阶段,她握到了改变命运的另一根绳子-
-读书和知识。在高三那年,被父母遗弃后,她勇敢地走上了这条路。幸运的是
她遇上了好人,有人愿意收留她。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洛金斯很聪明,成绩拔尖。从这一点上看,洛金斯
并不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不过也得配合她的顽强的意志力才铸就了通往成功
的道路。洛金斯的故事几乎具备了励志教材的所有元素--主角悲惨的命运、自
第12页共15页
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一路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样的励志故事发生在美国,从侧
面打破了美国人都很富有的迷信和死板印象。
美国是不是世界人民的天堂?对此我一向持怀疑态度,别看他们经济发
达、教育先进,但贩毒、抢劫、谋杀等安全问题依然充斥在美国的大街小巷,
尤其在贫民区,因为贫穷导致的问题似乎更多。贫民区和富人区几乎是贫富差
距的缩影,切实的反映了贫富差距是世界问题。
可是美国无疑是励志的,但从她的历史,短短几百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
大国,已足够励志。再看美国人,我说的不是好莱坞大片里Superhero般的人
物,而是每一个平凡的美国人,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就拿洛金斯来
说,她自述自己从小见识了丑陋的一面,吸毒的人群,被遗忘的人群以及各种
困顿。她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能成为和父母一样穷困潦倒的人。从她暗下决心
到实现梦想,用了很多的时间。当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摆在桌前时,不知道洛金
斯心中作何感想。但和中国一样,在美国本地,洛金斯的故事同样激励了许多
人。人们为她打动也为她祝福,在哈佛全额奖学金下,洛金斯终于不比担忧学
费从哪里来。她脸上挂着的自信,会帮助她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
实际上,洛金斯并不是第一位哈佛大学励志姐,很多年前一部《风雨哈佛
路》便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畅销书,后来甚至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中的女
主角莉斯经历的故事几乎和洛金斯如出一撤,同样的贫民区背景,同样的父母
吸毒,同样的被父母遗弃,同样的聪明好学,同样的从艰苦中考取了哈佛大
学。只要你肯努力,加上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国留学申请规划,天道留学相信大
家,每一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幸运儿!
经典哲理故事11
山上有二间和尚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
和尚,却一团和气,个个笑脸满面,生活欢快。
于是,甲庙的方丈便好奇的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麽能让庙
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
小和尚回答:“由于我们经常做错事”。
甲庙方丈正感迷惑时,忽见一名和尚匆匆由外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滑了
第13页共15页
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即跑了过往,扶起他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的太
湿了!”
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随着进来懊恼的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
正在擦地。”
被扶起的和尚则愧疚自责的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
心了!”
前来请教的甲庙方丈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您知道
了吗?
通常,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推卸责任或与人争吵,殊不知认错未必是输,
由于认错不但能表现出个人修养,反省自己激励向上,甚至可以化暴戾为祥
和。朋友间发生冲突,如有一方能先认错,战火必然马上平息一半。假如没有
一个人先认错,那么两个人再见面就谁也不理谁了,实际上两个人的心里都是
非常不舒服。假如确实是自己错了,又没有认错,是不是心里觉得有些内疚
呢?
人的一生,总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家庭中,当子女不肖时,我们应该
检讨自己是否未尽教养之责;
公司里,当属下绩效不佳时,我们应该检讨自己在教导治理方法上,是否
出了题目;社会上,当大家责怪环境恶劣时,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就是那个
破坏环境的人。转换一下角色,本日的你或许是来日的卧冬设身处地为对方着
想也反省自己,那么,处理事情的模式将会是另外一番风采。
渺小的你我或许并无能力为世局扭转乾坤,但若每个生命个体能培养勇於
认错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相信那股内心的平安与喜乐,将会不断的扩
散。
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在很多小事情上,假如你学会
了“敢于认错”这个技巧,在人际关系上能得到很多的主动。
经典哲理故事12
最佳状态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
第14页共15页
已,以为是鬼斧神工。.
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是用
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斋戒到第三天,我就忘记了“庆赏爵
禄”。斋戒到第五天,我就忘记了“非誉巧拙”,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不好
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也就是彻底忘记了名声。斋戒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
境,我就忘记了自己是在为朝廷做事。为朝廷做事,若是心有惴惴,有杂念,
就做不好。到了这时,我就进山了。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
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形的作品就在眼前。我把最合适的木材砍
回来,顺手一加工,自然就成为现在的样子。
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自己的工
作去博取世间的大利;忘记荣誉,不再想着他人的是非毁誉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忘记自己,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得更好。
经典哲理故事13
学会附耳上来
从前,一个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
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黄喜
的耳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的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怎么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呢?”
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
好那头牛不好,它们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
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联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
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
经典哲理故事14
如果不小心丢了100块钱,好像丢在某个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
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第15页共15页
一个愚蠢的问题,可类似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被人骂了一句,却花
了无数时间难过;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已,不惜血本,只为报复;
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伤心好久。
经典哲理故事15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
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
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
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
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
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
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
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
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3:2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