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光一秒绕地球几圈

更新时间:2022-11-13 12:46:12 阅读: 评论:0

安徽九年级第三次月考-光荣的反义词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北倾)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页共43页

第一章星空巡礼

第一节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

2)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

3)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

4)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探究意识;激励学生

好好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星空的变化特点;借助星图辨认著名的星座和亮星

教学难点:星空的变化规律与空间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雨后的彩虹,外星人,飞蝶,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漫步者,每当我们想起

这些词,不禁会注意起我们头顶无边无际的天空。在美丽的夜晚,群星璀璨,更是令人浮想

联翩,虽然太空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少在意它,可是它又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

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认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

这需要研究太空。现在我们的全球通手机,天气预报,地球资源的匮乏等等因素,更加需要

我们积极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对于我们来说,探索太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测”。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二)、星空的变化

教师展示一幅星空图片。(利用“星光后院”软件展示)

设疑一:我们晚上观测到的星空是静止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星空一般了解很少,也没有长时间仔细观察,学生的回答为猜

测性的。)

师:要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亲身去长时间的观察。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两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星空图片。

师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刚才的回答要改变吗?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

师:其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我们晚上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教师利用“星光后院”软件演示,星空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设疑二:星空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有什么规律吗?

其实,我们观测到星空在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

个实验。

活动一:在地球仪上中国位置帖一白纸,标上东南西北,中间画一卡通人代表自己。

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把教室想象成宇宙,周围的同学和顶上的电灯、电风扇等想象成星

星。自己想象成是站在纸上的卡通人,以卡通人的视野观察周围的星星。

学生想象观测,并进行讨论后回答。

师:观测后我们会发现,星空是自东向西地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

而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地升起新的星星。(教师配合“星光后院”软件演示,并演示人在面

向东南西北不同方位时星空的运动情况)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页共43页

我们观测到的星空,在春夏秋冬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通常按春夏秋冬四季把星空分为

四季星空。

(三)、恒星和行星

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就像许多神秘的眼睛,尽管星空在不断地变换着它

的图样,但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

通过观察夜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置相对固定的,把它们叫做“恒

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另一类是不停地在改变位置的,把它们叫做“行星”,

行星就像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夜空中闲庭信步。如我们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土星”。

其实,所谓的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太遥远,如果

不借助特殊天文仪器,人们很难发现它们在星空中位置的变化。

教师展示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恒星是否也在运动。

另外,恒星和行星,除了在位置变化上的区别外,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

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

阳”。而行星不会,如“火星,木星”等。我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多颗,

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

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所以看上去才只是一

个闪烁的亮点。至于行星,它们和恒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己发光。它们大都由固

体的砂土、岩石构成。除了恒星和行星,还有没有其它星星呢?有的,那就是卫星,“卫”有

护卫、守卫的意思,所以,卫星总是绕着行星转。每个行星和它的卫星就组成了天空中的一

个家庭,行星是父亲,卫星便是它的儿女。比如,地球就只有月亮这么一个“独生女”,而木

星,却有二十多个“儿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哩!

问: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吗?

学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

(四)、星图和星座

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识它们,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

这首先要了解星星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你应该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

围的环境特征。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了许多星图。发

给大家的四幅图,就是分别按我国北京地区的春夏秋冬星空绘制的四季星图。

另外,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一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

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星座”。人们

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源自古老的神话

传说,现在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传统的

星座为基础,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它们都有确定的

边界,内部有许多星星,正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确定的国界,国家中有许多城市和

村镇一般。

活动二:仔细观察秋季星图,并根据名称想象一下。

(结合课本要求学生自学32页“活动与讨论”、33页“阅读-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活

动-寻找北极星”部分内容。)

学生可适当讨论。

找一找:你能在秋季星图上找到著名的大熊座(北斗七星),天鹅座,天琴座(织女星),

天鹰座(牛郎星),小熊座(北极星)吗?找到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页共43页

(五)、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太空,那么我们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

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

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

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

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教师边图片展示:传统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

天文台,是天文学家工作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有五大天文台,它们是:紫金山天文台、

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

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思考:为什么天文台的观察室大多数为圆顶结构?

第二节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

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勇于探索宇宙的兴

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

宇宙观。

教学重点:银河系的组成、大小及形状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

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选取。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设计

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那看到过一条淡淡的光带吗?

它是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空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可看课

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2、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形状内容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补充

来完成。如下:

教师:同学们《科学》书上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和形状,结合有关银河系这份资

料,你们要掌握书上能理解的内容(强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免学生误要把资料中的内容

也记住),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学完后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

自学完后要检查,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咱们来比赛一下。

约不到十分钟,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银河系的大小

有关光年,天文单位,秒差距等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

生练习为主。

教师:你们知道30万千米,到底有多长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七圈半约等于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4页共43页

30万千米。你相信吗,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动七圈半。即光每秒可以走30万千米。我们

要描述银河系的大小要建立一个比千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光年,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的

距离,我们一起来算一下

学生计算:1小时=?秒,一天=?秒,1年=?秒(若一年等于366天)

1光年=?千米。

教师:科学家们也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

(A.U.),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问:1天文单位和1光年哪个表示的长度更长呢?学生一起回答。

又问:那天文单位和光年哪个单位更大呢?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用千米和

米来提示)。

学生计算:1光年=?天文单位。

教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估测出银河系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已

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真是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啊。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

请找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从正面和侧面图中找出。

银河系非常非常大,有几千亿颗星星组成,它的质量也大得惊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

的1400亿倍(可以用一粒芝麻和地球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得印象)

人类出现几百万年,即使在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出现才35亿年,而银河系的的年龄已

达100亿年了,在这么多年时间里银河系的天体在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展

示动画银河系运动),而太阳带着她的家族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转着,

每秒钟可达250千米,但要旋转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银河系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得不得了,那我们说的宇宙是不是指的就是银河系呢?那宇宙除了

银河系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有多大呢?

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时间有多的,可按协作小组学习河外星系,请小组成员来描述浩瀚的

宇宙,若时间不多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知

道的还有约十亿个(用图片展示一下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最后让同学们畅想一下宇宙,

可以提一些疑问、设想、向往等。

课结束前评价一下各组的表现,增强组内疑聚力,为以后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最近的恒星——太阳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和表面活动。

2.了解太阳与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3.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重点: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表面活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先请同学么欣赏几幅自然美景。

问: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因为有太阳)

太阳为什么能使白天变亮?(因为太阳能发光)

为什么白天比黑夜热?(因为太阳能发热)

太阳为什么是恒星?请说出证据。(因为太阳能发光和发热)

那么多的恒星都能发光、发热,为什么我们只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引入: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

新课教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5页共43页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那么它有多大,离我们多远呢?请快速阅读

课本中的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

大:质量: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5千克重的铅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体积: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足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远: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有1.496×108千米。

如果一个人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地球跑向太阳,那么需要多少年?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太阳的确是又大又远。那么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呢?

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知识及自己的了解探究一下。

太阳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每秒的太阳发出的总能量高达

3.86×1026焦耳。这些能量相当于把全世界的海水升温120℃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6000℃。这么多的能量和这么高的温度,为什么我们感到还是很温暖。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

很远,所以对人类来说,这些能量已经足够了。(可结合后裔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来讲。)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通过各种手段拍摄到的太阳的图案。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太阳表面的

活动。

请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几小资料了解一下几点:

1.太阳表面是很不稳定的气体,太阳表面大气层处在激烈的活动中,日珥和黑子是太阳活动

最明显的标志。

2.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一些小黑点,被称为太阳黑子。出现太阳黑子的时候,太阳活动就激烈。

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为11年。

3.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与

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气象、水文等现象又密切的关系。如会对气球周围环境、磁场、气候和

通讯等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从上述可见太阳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要是失去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中可以渗透一些关于太阳能的知识。如:

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

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简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要求课后同学们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哥白尼和日心说的资料。使

学生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是一个真理和谬误斗争的过程,努力学习哥白尼崇尚科

学、破除迷信、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

课堂小结:(请学生进行小结)

练习:1.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倍,它的表面温度是℃。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千米,等于天文单位。

3.请你说出太阳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行星与卫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2、了解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6页共43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关注与天文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课前指导学生制作太阳系示意模型、收集各行星资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同时播放有关天体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那么太阳是不是一颗孤零零存在于

太阳系的天体呢?

生:不是的,还有火星、木星等。

师:那么在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呢?

二、提出问题,实施探究

1、观察描述。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图片)

生1: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五星、冥王星、彗星。

生2:还有太阳、月亮、流星。

…………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系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绕它旋转的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

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今天我们将阔别自

己的故乡—地球,驾着我们心爱的宇宙飞船,踏上长达几十亿公里的漫长征途,拜访那些已

沉睡了亿万年的地球的“兄弟姐妹”们。出发之前,我们要先对即将访问“兄弟姐妹”们做

一个大致的了解,正如我们要去拜访多年未见的远方亲戚,先得知道他家在何处?家中有些

什么人?

2、实施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太阳系示意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在展板上按体积大小、

质量大小以及与太阳距离的远近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学生活动: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制太阳系示意模型排列九大行星的顺序。

【比一比】

师:现在我们请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同学来进行一次比赛,一组作为提问方,另一组为回答方,

比一比。其他同学做裁判,评判哪一组按要求排列得又快又好,哪一组能够正确地回答对方

提出的问题。请派代表提问。

第一组:请对方按体积由大到小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第三组:请对方按体积由小到大摆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两组学生开始在展板上按要求排列,第三组同学首先排好并上台展示。两组同学排列均正

确)

师:哪一组获胜了?

生:第三组。

师:下面请他们继续比赛,开始互相提问。

第一组:根据九大行星质量、大小和结构特征可分为哪几类?

第三组: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师:对吗?

生:对。

第三组:所有大行星的形状如何?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7页共43页

第一组:接近于球形。

生:正确。

第一组:所有大行星怎样运动?

第三组:在自西向东地绕太阳做公转。

生:还有它们在不停地自转。

第三组: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的?

第一组:除水星和冥王星公转轨道比较扁以外,其他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生:正确,这次是第一组获胜了。

师:通过他们两组的竞赛,现在我们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就要驾

着我们的宇宙飞船去漫游太阳系。现在我们先分小组分别去拜访九大行星。然后,请各小组

派一位同学做导游,带我们去你们拜访的行星参观,要将你们在旅途中欣赏到的美景介绍给

大家。现在请各小组驾着飞船向最向往的行星出发吧。

(各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并拿出各自收集的课外图文资料互相交流)

师:现在我们按与太阳距离的远近,由近到远,分别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参

观。首先,我们请去水星拜访的同学带我们去参观第一站—水星。

第二组: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常和太阳同时出没,我国古代称之为辰星。水星表面

没有水,水星的南极附近有大的陨石坑,水星表面有环形山,水星没有卫星。水手10号探

测器扫描到过水星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面。

(多媒体展示水星的图片)

师:离别了水星,我们要请金星的导游带我们去拜访第二个大行星—金星。

第四组:金星是天空中除日月外最亮的,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人们经常可以在黎明或

黄昏看到它,我们也把它叫做启明星,又把它比做爱神维纳斯。金星是一个终年高温的恐怖

世界。金星上有火山还有闪电。先驱者2号金星探测器曾在金星上空绘图。

(多媒体展示金星的图片)

师:参观了两个行星我们该回我们的故乡—地球歇歇脚,补充补充燃料,仔细观察我们的地

球是怎么样的一颗行星。

第五组: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地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北面升起,是一个蓝色的大水球。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

师:下面,我们要去行星中人类最向往的星球,是哪一个呢?

生:火星。

师:人类制造了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探究火星,如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等,同学

们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资料。现在我们请导游介绍一下火星的迷人风光。

第六组:火星上有白色的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有人还说火星上还有火星人。火星上

的风光非常漂亮,火星有两个卫星。

(多媒体展示火星的图片)

师:有没有火星人至今还是一个谜。在火星上大致游览后,我们可以坐下来“赏月”,我们

可以看到几个“月亮”呢?

生:两个。

师:“火星赏月”可能是最吸引旅游者的一个奇景,当然这个“月”并不是地球上看到月亮,

而是火星自己的卫星。

师:游览了火星之后,我们就要跟着导游去拜访更引人注目的木星了。

第七组: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它是仅次于金星的第二亮星,木星的南半球有一个红红的“大

红斑”,它是木星的重要标志。木星比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重。木星有16个卫星,木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8页共43页

星还有光环。

(多媒体展示木星的图片)

师:木星有光环,但是它的光环没有另一颗行星的光环来得漂亮,大家知道是哪一颗行星吗?

生:土星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就跟着导游去最美丽的土星参观旅游。

第八组:土星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天体它有精妙绝伦的光环,比其他行星的光环要明亮得多。

土星在九大行星中体积排列第二,比地球大得多。土星的卫星是最多的,有23颗。

(多媒体展示土星的图片)

师:我们的下一站是哪里?

生:天王星。

师:那就让我们去天王星看看吗。

第九组:天王星比较奇特,它是躺在公转轨道上,边滚动边绕转的。它的家庭也比较庞大,

有15个卫星。天王星也有光环,但是没有土星的亮,它的光环是由无数岩石和冰块组成的。

(多媒体展示天王星的图片)

师:木星、土星、天王星都有光环,还有哪一个行星有光环呢?

生:海王星。

师:好,请导游带我们去参观海王星的风光吧。

第十组:海王星是大行星中的老三,是由两个年轻的天文学家首先计算出它是星空中的位置,

而后才在天上找到的。人们称之为“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也有光环,它有8个卫星。

(多媒体展示海王星的图片)

师:我们的旅游快要接近尾声了我们的最后一站是……

生:冥王星。

师:那么请冥王星的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冥王星吧。

第十一组:冥王星是离太阳最遥远的最小的大行星。冥王星有一个卫星。执行“冥王星快车

“的探测器将于2010年到达冥王星。

(多媒体展示冥王星的图片)

三、课堂总结

师:至此,我们在太阳系方圆几十亿公里的范围内做了“超长途“的放行,饱览了九大行星

及其卫星的绚丽风光,冥王星之外还有没有第十个大行星呢?现在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中。

但是,太阳系的大家族中,还有其他的小天体,我们将在下节课去拜访它们。

四、课外探索

以“漫游太阳系“为题目编写一张科学报。

第五节太阳系小天体

教学目标:⒈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形状、大小、组成和命名)。

⒉了解彗星的构成和特征,认识哈雷慧星。

⒊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教学重点:小行星、彗星的结构与特征

教学难点:小行星与流星的区别

教学设计: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全图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与卫星,请对照图片,说出九大行星与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9页共43页

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

师:除了前面已学过的天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天体存在?它们是哪些天体?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后,引出。

㈡小行星

看一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太阳系全图、小行星的图片[补]以及课本P51两副图片。

读一读:结合四副图片,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P51—53,多媒体展示任务。

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相同点?

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不同点?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第一颗小行星和“中华”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研究中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议一议: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归纳的好。

第①②④这三个问题书上有答案,但要能很好归纳出来却不容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

一定的引导和补充。参考答案:①轨道,是否发光等方面;②大小,形状,成分等方面[补

①];④要能知道小行星的名称和发现者。

第③可根据学生所查资料和回答,适当补充有关“宁波星”的资料。[补②]

师:大家说的好。还有其他补充的吗?

(因为课前要求学生下去查有关小行星的资料的,学生可能会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小

行星是怎样产生的?[补③])

㈢彗星

师: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模糊糊的,像一个

扫帚,因此它也被称为扫帚星。在历史上,由于彗星形状怪异,行踪不定,人们常把它的出

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往往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等灾难联系到一起。所以每

逢扫帚星出现,皇帝就会大赦天下或发救济粮,希望能消灾!彗星真的是颗灾星吗?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特异的天象还是有规律的。

彗星的轨道:沿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且轨道扁长。观察太阳系全图,与行星比较。

成分:岩石颗粒和冰块结合而成。

结构:慧核、慧发、慧尾

多媒体展示彗星图片,介绍其结构

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

有着固定的大小。

慧核:是由冰物质形成的大冰球;

慧发:靠近太阳时,慧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所致;

慧尾:受太阳风的吹拂,慧发中的部分被吹成背对太阳的慧尾。

教师可以通过板画的形式或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慧尾的朝向和长短变化。即慧尾的

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离太阳越近,慧尾越长。

4、哈雷慧星:

介绍我国是最早记录和观测彗星的国家。请学生阅读哈雷慧星小资料和视图,并提问:①哈

雷慧星多长时间回归一次?②下一次回归大概是什么时间?

㈣流星

师:大家见过流星吗?当流星划破夜空时,是否预示着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对着流星

许的愿会成为事实吗?

师:对。流星和彗星一样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多媒体展示流星和流星雨。(或通过板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流星体?”“什么是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0页共43页

流星?”“什么是陨星?”)

流星体:在太阳引力束缚下绕日运动的微小星体。

流星:有些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生热,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

陨星:较大的流星体未燃烧完而落到地面的部分。

陨石和陨铁:陨星中,主要由石质构成的叫陨石;主要由铁质构成的叫陨铁。

学生阅读小资料:陨石和陨石坑。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

第一节昼夜的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重点:昼夜的成因、地球自转

教学难点:杆影测量

教学过程: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日的定义

②古代计时工具

③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张衡

②祖冲之

③一行

④郭守敬

第二节四季与节气

四季与节气

教学方法

....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媒体播放、阅读总结

二、知识要点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1页共43页

1、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中心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

...③地球公转的周期

...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2、四季的形成

...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

...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

...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

......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

...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3、二十四节气

...①地球公转与节气

...②节气与农业生产

第三节月球与月相(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础情况

2.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

3.了解日、地、月的相间距离和相对运动,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了解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5.了解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6.知道人类飞向宇宙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教学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具使用:教学用球两个,照明光源一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的共同特点,并提问学生:你还能说出与月有关的诗句、歌词或神话故

事吗?

讲述:从古至今,月球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一说月亮,总会跟一些神话相联,如嫦娥奔

月,吴刚伐树等等。那么月亮上究竟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至三段并回答下列问

题。

板书:

一、月球的概况:

1.表面形态:布满环形山

2.无大气和水,昼夜温差大,无任何生物生存。

3.月球半径1738千米,体积小,质量轻。

多媒体:播放月球概况的电影片段并出示相关图片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2页共43页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实的月球与神话中的月球完全不同,揭开月球神秘面纱

的科学家是谁呢,是四百多年前的伽俐略,正是他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究,使得更多的人

想了解月球。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

提问:月球是永恒不动的呢还是在不停地在运动?若运动,它在作什么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这种运动作一次现

场模拟。

学生活动:在教室空地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头较大,可看作地球)站在中心,

同学乙(头较小,可看作月球)站在圆弧上,并沿着弧线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

学甲)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的运动并描述。

板书:

二、月球的运动

1.公转:月球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自西向东(北半球向下看逆时针)运动。

2.自转:月球绕自身的轴也是自西向东运动。

3.运动周期:公转和自转周期相等,都是27.3日。

讲述:因此在地球上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结合刚才的演示,让同学甲(地球上的

人)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即只能看到乙的一只耳朵)。直到1959

年,前苏联的“月球1号”火箭作环月飞行,人类才看到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4.公历: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基础计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讲述:月的长度可分为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因此有月大月小之分。不仅一年

之中有月大月小之分,我们在不同的夜晚看月亮时,月亮的大小和形状也是不同的,难道月

亮真的也有大小之分吗。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印象,画出几种月亮的形状。并且想一想月亮的相貌为什

么会发生变化?

【注】让同学们出示所画的图,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来。

板书:

三、月相

1.定义: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

讲述:月球之所以有不同的相貌,这与月球的运动和自身特点有关。大家都知道月球自身并

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我们夜晚所能看到的就是它反射太阳光的那一部分,又由于月

亮是在绕地球运动,所以看上去形状会有所不同。不信,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教室空地上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站在中心(相当于地球上的人),

同学乙手托一只排球(相当于月球)站在圆弧上,并在墙壁上与实验者相当的高度上固定一

个点光源(相当于太阳,可用灯泡),拉上窗帘,关上门,将教室变成一个暗室,关掉所有

的灯,只留下点光源,让同学乙托着排球沿着弧线慢慢地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

学甲)观察月球(排球)上被太阳(点光源)照亮部分的形状变化(月相的变化),并选几

个特殊位置要求同学甲画出照亮部分的形状(月相)。也可让其它同学站在中心位置进行观

察记录,并将他们所画的月相与前面同学们画在黑板的印象中的月相对比。

注:对比后引导同学们看书上图2.3.6和相关内容,

然后出示月相成因的幻灯片,并对照幻灯片或图

2.3.6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时针对有代表性的位置进

行讲解。

讲述:农历初一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照

“月相成因图”,它的暗面完全对着地球,而被太阳

照亮的一面正对着太阳,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时被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3页共43页

称为“新月”。又称为“朔”。

【注】实验者在相应位置,让站在中心的同学观察。

讲述: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慢慢地转向地球。当它从太阳的光辉中出现时,便出现

了一丝蛾眉的弯月,此时为农历的初三、初四,因其形似蛾眉,被称为“蛾眉月”。此后,

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多地转向地球,当有一半亮面和一半暗面都对着地球时,明亮部

分和黑暗部分的界线似乎像一张弓中没有拉动的弦。此时是夏历初七、初八,称为“上弦月”。

这时月亮很明亮,有时在白天也能看见。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在往后,月亮明亮部分越来越增大,当它转到与新月正好相反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全都对着地球,看起来月亮就似一轮圆月,此时正是农历十五、十六、十七,称为“满月”,

又称为“望”。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满月之后,月亮的圆缺又开始了。此时的月相同月盈期正好相反。圆月开始变小,直

到只能看到半个月亮时,称为“下弦月”,此时正是夏历二十二三日。半圆继续亏缺时,又

成为蛾眉形。此时它凸边向东。再以后,月亮变成另一个新月。这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

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月相的成因并回答。

板书:

2.月相的成因

a、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

b、月球有自转和公转,且月、地、日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

3.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周期性的更迭。一个周期

为29.53天。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对月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境、月球的运动、月

相的变化。但要想进一步的了解月球,我们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深造,去更好的研究月球,

利用月球,为人类服务。

【课堂练习】

1.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

2.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即同步自转),为______日,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看到

月球的一面。

3.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自______向______运行而变化,形成

了新月——上弦月——满月______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______

日。

4.月球的朔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而望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

【课后思考】

1.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

弓。

2.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你能否从诗中描写的月景推出月相是什么,诗人写这首诗的大致时间?

【注】课后让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先将诗的意思解释给学生听,并稍作提示:如第一首诗中

的“九月初三夜”第二首诗中的“月落”和“夜半”等关键字。

【点评】课后思考题又回到上课时的两首诗上,形成首尾呼应,且将科学与文学相联系,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思维。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4页共43页

第三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地轴及两极。

2、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

3、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

4、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1、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和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和东经西经的划分。

2、经纬网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从宇宙飞船上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发现地球如此之大,如此之美,我们能够在宇宙飞船上将地球“尽收

眼底”。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样来展示地球的“面貌”呢?

生:可以通过地球仪来展示。

师:对,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

仪器。

二、提出问题、实施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作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分组讨

论、总结出从地球仪上可以帮我们了解多少信息?

(教师有意识地将他们回答的信息按书本中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及其他的知识点在黑板上

分写开来)

生:(学生回答)

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其他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5页共43页

地轴

两极(南极和北

极)

......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

子午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

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

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

为西经。

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

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

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

各个国家的位置

各大洲、各大洋

的位置

各个国家的邻国

......

师:大家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获取了许许多多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地球的

模型、经纬网及其他三大块,今天我们针对地球的模型和经纬网来系统地学习一下。

板书:地球的模型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地轴——地球自转时,旋转围绕的轴(地轴是否真的存在?)

3、两极——地轴通过地心并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叫北极(N),

另一端叫南极(S),合称两极

板书: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1)、在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是否真的存在?)

(2)、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是否真的存在?)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线,认识他们的形状。总结出它们的特点。)

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

东经(E),以西(左)为西经(W)。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

为北纬。

(重点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熟悉各经度和纬度具体所在的位置,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的划分:习惯上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如果以00和

1800经线来划分东西半球,会产生什么问题?)

(2)、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0~300300~600600~900

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拿出白纸、圆规和三角板,在白纸上画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6页共43页

生:(画)

师:请同学们亮出你们本小组的最佳作品,我们来比一比!

师:结合刚才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具体来练习一下。

1、甲地位于东经1400、北纬600,乙地位于东经200、南纬600,则乙地位于甲地的()

A、西南B、东北C、西北D、东南

2、下面四副经纬网中,哪一点同时符合①在北半球②在东半球③在低纬度④在热带这四个

条件()

生:(答略)

师:今天,你们很好地探究了地球仪,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相信大家在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收益非浅。

课后评价:

1、练习:完成相应的作业本

2、探究:制作小地球仪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图的“语言”;介绍常用的图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在地图上识别方向、量算距离;

初步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绘制平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位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地球仪上可以寻找地理事物和确定地理位置。但它携带不方便,

所以,我们要用到地图。何为地图呢?

1、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如符号、文字、颜色等),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

按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师: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却是个平面,如何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

面上去?

实验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在平面墙上的投影。

2、画学校平面图:

师:小明的爸爸要到学校去开家长会,爸爸问小明:“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在哪里?

家长会在哪里开?”又有一次,小明碰到其他学校的同学问他:“校长室在哪里?”小明想,

如果在校门口传达室对面的墙上有一幅学校平面示意图就方便了。现在请大家画一幅学

校平面图草图。

学生活动、绘图。

师:大家的草图画好了,现在同学们组成四人一组,把自己绘制的草图向组内其他

同学展示,并思考两问题:①找一找同学之间绘制的草图有没有不同这处,有哪些不同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7页共43页

之处?②为什么会绘出不同的地图?

学生活动、回答。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小明的爸爸看这些地图一定会感

到很吃力。那么,怎样才能画出一幅比较规范的地图,让他更容易看懂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概括起来就是,平面图上应标明比例尺、图例和方位,这些

内容被称为地图的“语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关于地图“语言”的小知识。

3、地图“语言”。

展示有关地图“语言”的小知识,要求学生根据小知识中的内容,开展小组竞赛,完

成竞赛题。

小知识一:比例尺

人们把地图上的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线段式:|0|100|200千米

②数字式:1:10000000或1/10000000

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竞赛题:

1、小明家到学校的实地距离是1000米,在地图上表示为1厘米。①这幅地图的比

例尺是多少?②可以用哪几种方式来表示此比例尺?如何表示?

2、比较书本中的两幅图,完成下表:

北京市政区图中国政区图

地图比例尺大或小

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或小

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详细或简单

小结: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

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因此,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

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师:校园中有各种地形物——教学楼、体育场、道路……等等,如何在平面图上表

示?

小知识二: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中用图例说明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

字叫注记。

竞赛题:从书中的地图上找出有哪些常见的图例?

课件:“常用地图图例”。让学生识别。

师:如何正确表示校园内各种地形物的方位呢?

小知识三地图上的方位

述:地图上的方位包括方向和位置。

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①经纬网定向法:以经纬线划定方向,用经纬网定位置。(最精确)

②指向标定向法:用方向标指示北方(看箭头指的方向)。

③一般定向法: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

竞赛题:下列哪幅图中A点在B点正北方向。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8页共43页

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把学校平面图重新画一张,使之更规

范,更易读懂。假如学校长440米,宽300米。教学楼、住宿楼、行政楼等图例可选用

不同方框来表示。先画学校大门和围墙,大门朝南的。学生完成后,请各小组挑选出

最满意的平面图向全班展示。

学生自学:现代技术与地图测绘、形形色色的地图。

4、思维训练:读北京动物园平面图(课后练习)。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火山与地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记住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科学自然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准备:可乐、毛巾、豆腐、竹片、报纸。地震和火山发生的有关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形:有高原、山

脉、平原、丘陵和盆地。

提问:那么这么多复杂的地形,是不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呢?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有

关地形变化的例子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种非常剧烈的地形变化。

板书:火山与地震

(二)、火山教学:

1、引入火山: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

陈述火山喷发时的景象: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

片火海。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弥漫在空中。

2、根据火山喷发的景象回答下列问题(培养学生想象和推理能力)。

1)、火山喷发前会有哪些预兆?

2)、火山的喷发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内部存在着什么?

3)、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4)、火山的喷发给我们人类会带来些什么?

3、对于火山大家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根据众多的学生问题,对学生们可能提出来的重点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进行教学,

其余的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4、设问:哪么火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实验演示:拿一罐可乐,摇晃后打开。看到可乐从开口处喷出来。

提问:根据经验为什么摇晃以后的可乐会喷出来,而没有摇晃的可乐不会喷出来呢?

给予以适当的提示,,如果还是不能回答出来,老师予以解答:由于被摇晃的可乐自身内部较大

的压力,当打开瓶盖以后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可乐就随之喷射出来.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19页共43页

陈述:其实火山的喷发也与它类似,在我们的地球内部运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平时,这些

高压岩浆被地壳所包围着,但是,当地壳在运动中出现裂隙或者地壳中的某一部分变得比较

脆弱时以至承受不住岩浆的压力时,这些岩浆就喷出地面,形成了火山喷发。

请学生自行阅读课本103页小资料:火山的类型。

(三)、地震教学:

1、引入地震: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种剧烈的地形变化:地震。地震对于同学们来

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同学们都听说过地震,但是却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的。

2、提问:那么对于地震同学们了解多少呢?(初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3、设问:对于地震大家又有哪些感兴趣问题呢?

针对众多问题,对涉及课本的几个问题:地震的形成、地震的预报及地震的应急措施等进行

展开教学,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要求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

4、地震的发生原因

1)、活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采用毛巾、竹条、豆腐、报纸等模拟地壳中岩层的运动情况。

组长汇报实验情况。

2)、讨论: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及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地震的发生原因。

3)、请同学们大胆推想地壳运动的动力。

2、阅读小资料:请学生自行阅读(下面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3、地震能否预报:

地震既然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如果能够预先知道地震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提问:同学们你们目前知道多少有关于地震发生前的一些预兆呢?

1)井水冒泡

2)天气闷热

3)仪器测量地形有微小变化

4)动物行为失常等

总结:目前地震能预报但是准确性,如何准确的预报每次地震,给人类减少伤害,要靠同学

们的努力了。

4、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我们浙江也属于地震多发地段,当发生地震时,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应急措施、我们应该要

冷静的做出反应:

1)、在家中关闭煤气,熄火灭炉,切断电源,迅速跑到屋外。如果来不及跑到室外,应

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或者到牢固的桌下、床下躲避。

2)、在学校里切莫慌乱,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椅或结实物体底下;在地震发生后用书包保

护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地方。

3)、在街道上应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或广场躲避。在野外,要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河谷地带、正在行驶的车辆要立即在空旷处停车。

总之,当地震发生时一定要冷静,此时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5、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请同学们看书上P106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图

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火山带。我国位于交界处,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五、课后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以下课题:

1、植物能否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

2、近50年内世界上发生的6级以上的地震?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0页共43页

3、地震为什么大都发生在晚上?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大陆飘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说

1、观察现象

2、寻找证据

3、提出假设

4、调查实验

5、形成结论

6、如果不能支持假设,再继续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体验科学家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

精神。

模拟科学家的辩论:

赞同一方的理由

反对一方的理由

魏格纳的“最后的发言”是如何表达一个科学家在遭到反对的情况下,是怎样体现出立

志追求真理、不怕艰难险阻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

2、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古地磁测定技术、岩层年龄测定技术、

大地测量技术和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

教材中没有出现“海底扩张学说”的名称。但是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一定的

联系。

3、简要介绍板块学说: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的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的。

(2)板块中间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地方。

(3)大洋中部的海底山岭的两侧的板块向大陆方向移动,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底

下,使邻近大陆的海底形成海沟和岛屿,在大陆上形成高原和山地。

(4)板块学说还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板块学说的意义

1、掌握地震火山的分布规律、发生原因,更好地预报和防预地震火山的灾害。

2、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了解地下矿藏分布的规律。

3、预测地壳运动未来的趋势。

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1页共43页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内力作用——火山地震

剧烈的变化

外力作用——崩塌滑坡

内力作用气温

缓慢的变化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生物

人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说一说家乡的地形特点。

2、说一说你去过的旅游地的地形特点。

3、到野外考察和辨认有没有岩石风化的现象,有没有地形变化的痕迹?

4、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有没有改变地形,会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辩认地形等高线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的基本规定

3、制作地形模型(用各种材料)

4、画地形等高线图——“旅游者之岛”,要求:

(1)海岸线尽量弯曲,港湾应在凹向陆地的部位。

(2)等高线每50米一条,最高峰大约在四五百米。

(3)游乐场所应该建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观海亭应在高处。

(4)宿营地的房子应该建在向阳坡。

(5)从港湾开始修一条环岛的公路应该尽量在同一高度上。

(6)还可以设计登山道路和缆车,海滨浴场等等。

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

第一节艳丽多姿的生物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和研究,能用口头、书

面和简笔画等方式描述和探究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影响,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目的、

内容、计划、方法、过程、结论等)。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生物的多样性,有

利于提高学生保护周围动物和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观察动植物时缺乏耐心、不能深入、不知从哪些方面着手。

(2)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不易理解。

(3)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撰写调查报告。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2页共43页

本节教材从观察陆生生物和观察水生生物两个方面展开。陆生生物是从水生生物进化而来。

过去的教材是先介绍水生生物,但考虑到学生对陆生生物更熟悉,本节教材先介绍陆生生物。

教学过程:

一、观察陆生生物

观察陆生生物,首先要抓住陆地环境的特点,即水分不充分、温度变化大,环境复杂,

陆生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较大。

1.陆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从根、茎、叶、花、果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展开:

根:将陆生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叶:绿色扁平状,以利吸收光能,但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的陆生植物的叶发生了适应的变化

仙人掌:原产沙漠的仙人掌的叶演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而茎则呈绿色,贮有

水,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捕蝇草:原来生活在氮素缺乏土壤中的捕蝇草,叶片演化成两片,腹面有分泌消化液

的腺体,叶片上的毛有感觉功能,对昆虫的触动能产生反应,即关闭两片叶,然后分泌消化

液将昆虫消化,然后叶从消化后的液体中吸收营养物质,主要是氮。而它所需要的糖类,还

是依靠这种叶进行光合作用。

茎:一般是直立的,以支持叶捕获阳光。还有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是获取生存空间

的一种适应

花:有风媒花和虫媒花,也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果:有鲜艳颜色和香甜的味道,能吸引动物捕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2.陆生动物:有发达的附肢和防止水分散失的皮肤,适应陆地环境。如

骆驼:有3个胃,其中第一胃能贮水,驼峰中贮有脂肪,脂肪分解时也能产生水。

鸟: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了翼,适应空中飞行。

生物之间还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他们常利用体形、体色的变化来逃避敌人的攻击,叫

拟态。如竹节虫;还有的体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体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而不易

被敌人发现,叫保护色。如避役(变色龙)

二、观察水生生物

要抓住水环境的特点来观察水生生物:水环境温度变化稳定,捕食也相对较容易,因此

结构简单,但氧气不充分,动物运动时的阻力比空气大。

1.水生植物:有低等植物:他们的细胞直接接触水,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如绿藻、水草等

高等植物:它们的根没有陆生植物发达,但往往有通气组织。如荷花、水稻、芦苇

2.水生动物:鱼类、哺乳类、两栖类

鱼类:身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

哺乳类:体形似鱼,但仍需在水面呼吸,鼻有瓣膜

两栖类:幼体似鱼,用鳃呼吸;成体有附肢,用肺、皮肤呼吸

生物的艳丽多姿是与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有关。

第二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对身边的各种动植物和非生物的细致观察,比较、发现、总结出生物在生长、生殖、

感觉、运动、摄取食物、吸收氧气、排出废物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并能区分某一物体是不是生物。

教学重点: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3页共43页

教学难点:发现和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是植物在运动、感觉、摄取食物等方面)较

困难。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对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动物和一种植物

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的基本思路建议:

1)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7幅动物活动的图画,总结出7个共同特征。

2)与动物比较,说明植物也具有上述7个共同特征。

3)以7个共同特征为线索,通过岩石鸟和岩石、马和汽车、人与机器人的对比获得识别生

物与非生物的知识。

4)通过活动,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2.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

到保护动物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认知目标

1.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依据。

3.初步了解动物界的组成。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对动物的简单分类。

2.学会对动物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情感目标

1.认识观察、比较在生物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

了解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依据是有无

脊椎。

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可将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等五类,将无脊椎动物分

成原生动物等七类。

通过对各类代表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认识,就可知道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懂得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各类生物的特征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认识动物界的组成。

教学过程:

当今地球上生存的生物已经确定名称的大约有200多万种。人们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

和生活习性的差异,把它们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几大类,每一大类生物又

可分为许多类群。

其中自然界的动物有150多万中,我们可以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区分为脊椎动

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出示挂图,进行逐个观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的身体的背部都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4页共43页

有一条脊柱。以鱼的骨骼为例:出示脊椎(鱼骨),鱼体的主要骨骼之一。发现脊柱是由一块

块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可以把鱼骨一块块分开,用一条棉线将之串联起来,此白棉线可理

解为脊髓。脊椎骨中有脊髓,它受到脊柱的保护。脊柱既可以作为身体的支柱,又能使全身

灵活弯曲,这就保证动物体能做各种运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此骨骼在身体内部,

故称内骨骼,是一种生命的组织结构,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思考:脊柱的出现,对动物

进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脊椎有何作用呢?回答:1、支持身体;2、保护脊髓。

[板书]我们把具有脊柱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都

属于脊椎动物。

类别特征常见动物生活环境

鱼纲

具有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呈

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

表被覆鳞片,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

够感知水流的方向,用鳃呼吸,终生生

活在水中。

淡水鱼:鲫鱼、

鲤鱼、鲢鱼、草

鱼、青鱼

海水鱼:大黄

鱼、带鱼

水中

两栖纲

由水生向陆生的过度动物,生殖过程不

能完全离开水。幼体一般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成体多生活在陆地上,可以

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青蛙、蟾蜍、蝾螈、

大鲵(娃娃鱼)、

幼体在水中,

成体在陆地

爬行纲

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

卵的表面有坚硬的外壳,用肺呼吸,需

要冬眠,属于变温动物。

龟、蛇、壁虎、扬

子鳄

陆地

鸟纲

身体大多呈纺锤形,前肢变为翼,体表

被覆羽毛,骨骼中空,没有牙齿。卵一

般较大,胚胎发育过程在卵内完成。

鹦鹉、猫头鹰、乌

鸦、鸳鸯

陆地

哺乳纲

体表一般有体毛,雌性哺乳动物有乳腺,

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幼体依靠

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动物大脑发达,

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基本相

似,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人大象蝙蝠鲸

陆地空中海

在了解脊椎动物的概念之后,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板书]无脊椎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椎骨,也无脊柱支持身体。

请学生列举哪些是属于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很多,可以分成许多个门。主要有八门的动物,如草履虫、蛔虫、蚯蚓、

蝗虫、蜗牛、涡虫。无脊椎动物是进化上比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多种

多样,因此门类繁多,种数占动物界种数的绝大部分,有100多万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5页共43页

分类特征常见动物分布

原生动物

只由一个细胞组成,是单细胞

生物

草履虫湖泊、池塘

腔肠动物身体分为伞部和口腕部水螅、海葵、海蛰、珊瑚海水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左右对称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寄生在动物体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蛔虫、钩虫、丝虫寄生在人体内

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形态相

似的体节组成,体节不仅表现

为体表的环纹,体内的各个器

官系统横穿身体所有体节。

蚯蚓、蚂蝗、沙蚕

海水、淡水、土

软体动物

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的

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石灰

质外壳,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蜗牛、河蚌(珍珠贝)、乌

海水、淡水、土

节肢动物种

类最多占

4/5

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

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

触角和口等器官。

蛛形纲:蜘蛛

甲壳纲:蟹、虾

多足纲:蜈蚣

昆虫纲:蝗虫、蝴蝶

适于生活在各

种环境中

棘皮动物身体表面有棘海星、海胆、海参、海百合海中

动物界动物的进化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向阳花陆生的规律;在

进化过程中,动物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更高等更复杂。

教学体会:中学生对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感兴趣,由此,我引导学生做如下思维拓展题

目:有人认为,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越多越好,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越少越好,你认为是否正确?

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自己总结出:任何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

破坏。所以,以上观点是不正确的。另外,让学生多举一些脊椎动物与人类日常声的关系,

如马戏团训练各种动物表演节目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相关练习题

()1、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B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C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95%

D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5%

()2、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具有外骨骼B身体分节C具有贝壳D足分节

()3、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C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D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6页共43页

()4、蜈蚣属于节肢动物类群中的

A昆虫纲B爬行纲C蛛形纲D多足纲

()5、能够用乳汁哺乳幼体的动物是

A鸵鸟B杜鹃C蜥蜴D熊猫

()6、成体青蛙进行呼吸的器官是

A鳃B肺和皮肤C皮肤D气囊

()7、蝙蝠在黑暗的环境中,能捕食昆虫并不会触碰障碍物,主要是靠

A头部的发光器B锐利的眼睛C由口发出超声波D头部的触角

第二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1.懂得依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裸露,

种子植物又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根据种子中的子叶数,进而将被子植物分成双子叶植

物和单子叶植物。

2.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就

易识别和区分生活中的常见植物。

3.通过实物观察等方式了解藻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分类以及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没有种子的植物的生殖(孢子子生殖)和孢子与种子的区别。(孢子植物产生的一种

进行生殖或具有休眠作用的单细胞,它没有种子复杂并展示种子结构图与袍子图的区别来突

破此难点)

教学准备:大豆种子、白果、松子、玉米(棒及种子)、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根茎叶、苔

藓、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过程:

向学生展示各类植物的种子,问学生能否说出他们是哪类植物的种子,该植物的外型有哪些

特征————引出新课。

自然界的植物种类繁多,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板书:一、种子植物

定义: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展示大豆种子与白果

等一些器官的特征,种子植物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板书:1.被子植物:种子被果皮包裹的植物。如:桃树、

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被果皮包裹的植物。

如:银杏(白果)、松树(松子)、衫树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有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藏在果实里,

展示大豆豆荚、玉米棒-----果实和种子

将大豆种子掰开展示子叶并说明

依据根、茎、叶、花、种子以及子叶数目的不同可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

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

具体表格如下: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7页共43页

种类子叶根系茎叶花代表植物

双子叶植物2片直根系有形成层,易剥

皮、能逐年加粗

网状叶脉花瓣4或

5的倍数

大豆、向日

葵、桃、南瓜

单子叶植物1片须根系没有形成层,不易

剥皮、不能逐年加

平行叶脉花瓣3或

3的倍数

水稻、小麦、

玉米、百合

在自然界,还有一些植物,它们没有花也没有种子,这类主要以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我们把

它们称为孢子植物。

板书:二、孢子植物

定义:用孢子繁殖的植物

可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根据颜色可分为绿藻(衣藻、水绵)、红藻(紫菜)、褐藻(海带)。

它们都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苔藓植物:可分为苔(地钱)和藓(葫芦藓)

没有真正的根茎叶,是假根。由于它们没有输导组织所以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没有花果实种子,所以不是种子植物。但有孢蒴,孢蒴中有孢子,用孢子繁殖。

而我们经常在有些地面看见的蓝绿色的容易使人滑倒的青苔并不是属于苔类植物,大多

数的青苔是蓝藻和绿藻。

3.蕨类植物:桫椤、蕨

有大型的羽状复叶,长长的叶柄与地下的跟状茎连接,在叶片的背面长有孢子囊,里面

有用以繁殖的孢子

第三节细菌和真菌

教学目标:1.了解了解细菌和大多数真菌是体形微小,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

必须依靠现存有机物等主要特征。知道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与人类关系密切;

2.通过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条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

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区别细菌和真菌;了解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和食物保存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细菌的不同形态,掌握细菌的结构特征。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协作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观念;通过

对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更好地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教学重点: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变量外,其它变量都应该

保持不变。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是多少”实验中,除了温度是可调节的变量外,

其它因素(加水量、酵母粉量)都应保持不变。

教学过程:

菌类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它们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生理活动也各有异。

除少数细菌外,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体内都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必须依靠现

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8页共43页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放久了会变质发霉,这是为什么呢?导入新课:细菌和真菌

新课学习

一.细菌

讲解:细菌是一类微小、简单的生物,我们称它是微生物,细菌是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大

类,它们非常微小,一般大小只有0-5~几微米,而1根头发的直径是几十微米,可见细

菌是很小的。

显微投影:细菌三态永久装片

引导小结: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讲解: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虽然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但它们都

是独立生活的,细菌种类虽然很多,但结构大致相同,要想看到细菌的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

镜下观察。

实物投影:一般细菌结构模式图,有荚膜的细菌结构模式图

提问:说出细菌结构的各部分组成并找出两种细胞结构共有的部分和区别?

讲解:鞭毛、荚膜和芽孢的作用(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

胞壁外有英膜、具有保护作用。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

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抱的形成不

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抱萌发形成一个菌

体。)

小结:细菌结构,说明它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单细胞,是原核生物。

说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制作酸奶,醋,泡菜,分解

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变为无机物,有助于物质循环。

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使人生病、使食物腐败。

二.真菌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这是由于有霉菌生长的缘故。面包、馒头

等吃起来比较松软,是由于酵母菌在起作用。

小结:面包霉、酵母菌是真菌,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讲解:面包霉、酵母菌是小型真菌,大型真菌有食用菌。

实物:银耳、香菇、灵芝、金针菇、木耳等等的实物与图片

提问:它们是植物吗?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好处?(食用和药用)

但是,也有些野生的大型真菌,毒性很大,误食会引起中毒。

真菌和细菌一样也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

起重要的作用。

但是,真菌也有害的地方:有些真菌会使农作物发生病害,还有一些真菌会引起甲癣(灰

指甲);脚癣(脚湿气)。

所以,真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

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

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真菌并不都是微小的,也有大型的,它们对人类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

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生物分类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了

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了解检索表的应用,初步学会应用和制作简单的检索表,能观察动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29页共43页

植物的形态特征,运用特征对比的方法,区分和识别不认识的生物。了解在分类学上有突出

贡献的科学家。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

生物分类,制作简单的检索表

认知目标

了解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人为分类法)。

了解检索表及其编制方法。

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

了解生物分类的地位。

技能目标

学会用人为分类法对日常事物进行分类。

学会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学会检索表的应用。

情感目标

检索表的编制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细致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1)生物分类的单位2)制作检索表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地位。

教学难点:事物分类依据的确定,检索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

一、生物分类的方法

给事物分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方说图书馆内对藏书的分类,商店里对商

品的分类等等。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例子?(学生议论后回答)

问:我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后回答。(便于查找等)

问:既然分类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的

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如:

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实际上是“根据某特征的有无”进行分类的方法。并介绍“人为分

类法”的概念。

生物学家的分类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进行分类

的。如:图6.4.3对脊椎动物分类,学生看图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

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了分类的等级。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科是很重要的单位。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可以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找

原料是纸

原料非纸

主要供学习用

主要供练习用

教材:语文、数学等课本

工具书:英汉字典等

配套练习册

练习簿

可写:各种笔

不可写:各种量具、橡皮等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0页共43页

到它们的分类地位及其从属关系,如月季和猫。

月季猫

植物界动物界

被子植物门脊索动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脊椎动物亚门

蔷薇目哺乳纲

蔷薇科食肉目

蔷薇属猫科

月季种猫属

猫种

分类单位是把具有相同的特征的生物归在一起的单位,阶层越低,相同的特征越多。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

种类越少,彼此的结构特征越相似。如小麦、水稻、棉花的分类地位是:

门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禾本目锦葵目

科禾本科禾本科锦葵科

属小麦属稻属棉属

种小麦种稻种陆地棉种

三、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很多,不可能都能叫出它们的名称。这要通过生物鉴定才能知道。鉴

定就是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因此,检索表是鉴

定和认识植物的工具。科学家制作了各目、各科、各属的检索表,供他人检索。

检索表制作是采用一对相应特征作为指标,答案为是或有归成一类,不是或无归成另一

类,例如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小麦是草本植物,不是木本植物,归入草本一类,是网

状叶脉还是平行叶脉:小麦不是网状叶脉,是平行叶脉,归入平行叶脉一类。

如:

1。双子叶植物

2。观赏植物-------------------月季

2。经济植物-------------------棉花

1。单子叶植物

2。观赏植物-------------------君子兰

2。经济植物-------------------小麦

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上的检索表查找某一类生物的分类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刚

才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学着编制一张检索表(以同桌为单位)。教师在各处巡视指导。

在学生编制好的检索表中,选择较好的一张抄在黑板上。利用该检索表,向学生讲述分

类的等级和分类地位两个名称及意义,以及同属于较低等级的事物间共同点较多等特征。为

学习生物分类的知识作铺垫。

(三)运用分类法

在学生基本明了上述名词的意义的基础上,由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引申到生物分类上来

(在此处提出自然分类法的名词以及两种分类法在生物分类中的运用)。提出生物分类的七

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并指出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接着讲述同属较

低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比同属较高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多这一特点。由于有编制

检索表等知识作铺垫,该部分知识的同化当属容易。

最后以油菜和河蟹为例介绍生物的分类地位。

油菜: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芸苔属、油菜种。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1页共43页

河蟹: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

注:1.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

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多。

2.“品种”不是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界(B)种(C)品种(D)个体

(2)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

(A)200万种(B)450万种以上

(C)200万~450万种(D)1500万种以上

(3)下列常见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A)麻雀(B)鲫鱼(C)老鼠(D)青蛙

(4)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鱼和蛙(B)水稻和葱

(C)松和小米(D)白菜和小麦

2.课后作业

(5)蝗虫、梭子蟹、蜈蚣三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和足分节(B)幼体和成体都有蜕皮现象(C)都用气管呼吸(D)

头部都有一对触角

(6)从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同纲不同

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

3.参考答案

(1)B(2)C(3)C(4)B(5)A(6)多,少。

4.简要分析

(1)“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品种”不属于生物分类上的名词。(2)略(3)

从进化上看,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所以选C。(4)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

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反之,共同点越少。水稻和葱同属禾本科,故具有较多的共同点。

(5)这三种动物同属节肢动物,故选A。(6)略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2页共43页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

1.通过不同种类的常见动植物的观察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物种的知识。

2.懂得不同自然环境下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地理位置下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对不同环境适

应的结果。

3.知道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使地球绚丽多彩,生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

4.要求自觉地树立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怎样确定生物物种: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相似性、能否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后代要有生

育能力

2)物种多样性:物种是多的、造成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由于地

理隔离产生了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明显变化,不能再相互交配,因此形成不同的物种。

教学过程:

自然界多姿多态的生物体难以记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生物体与它们生存的环境构成

了一个个综合体,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护生物多

样性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而我们主要了解的是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包括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生物的物种是多样的。

那么,什么是物种?如何来确定生物的种?

板书:一、生物的种

观察图7.1.1毛色不同的猫和狗,对这些动物的归类不能根据它们的毛色归类,而是分成猫

和狗两个种。说明,不能根据动物的毛色来确定种,而要根据生物间是否能相互交配并繁

殖后代来确定种。

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能交配,产生灰色幼猫,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狗不能交配,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同种生物是很相象的,它们能够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

观察图7.1.2有时不同种的动物也能交配,并生出后代,如公驴和母马交配,能生出骡。

幼骡能正常生长,并发育成成年骡,但骡不能繁殖后代。因此,骡不是一个种;马和驴

也不是同一个种,而是两个种。

说明不仅要能相互交配,还要能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来确定种。

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过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都是唯一的,一旦丧失就无法

挽回。

板书:物种是指相互间很相象,能相互交配,并在交配后能产生有生殖能力后代的一群生物。

二、物种多样性

板书: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我们自然界的物种是很多的。目前已认识的有200多万种,加上未认识的估计有500多

万种以上。从种类上来说是多样性的。

那么,物种的多样性是怎么造成的?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书p169思考,回答

造成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多种生物,以及地理位置的隔离,

产生了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明显变化,不能再相互交配了,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归纳: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是多样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3页共43页

发展,而且维系了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是每一个地球人

应尽的义务。

活动:观察学校内的生物物种类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校内的生物物种及其数量,认识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植物名称

数量

动物名称

数量

作业:

第二节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通过对同种生物性状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差异,理解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生物

种类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上。

引导学生从同种生物性状的差异性认识生物多样性

教学重点:人的性状差异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性状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1)人的性状差异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地球上的人属于同一个物种

2)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种和品种是两个概念

教学过程:

地球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生物个体,同种生物也是这样。

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生物种类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上。比如说人

也是如此。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猜一猜:叫上3位学生,让一名学生描述另外两个学生中的其中一名学生的外表特征,并让

其余学生猜一猜他描述的是哪一位同学。

学生活动表现

教师:我们能够从某同学的描述中猜出他所说的是哪位同学,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形

态特征相互间都是不一样的,即人的性状存在着差异

一、人的性状差异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如人的高矮、双眼皮或单眼皮;体温、脉搏

数目等,是遗传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相貌

观察图7.2.1三位少女头部的照片,并描述3个不同的特征,写在照片下面的表格中。

总结:人的相貌差异,头部最明显,在黄、白、黑三大人种间差异最明显的为肤色和鼻

鼻的特征:白色人种鼻高而窄,鼻孔长轴纵向;唇厚:薄和中等肤色:白色

黄色人种宽度中等,鼻孔圆形中等和厚黄色

黑色人种鼻矮而宽,鼻孔长轴横向;厚和很厚黑色

2.指纹

人的手指皮肤上有许多纹路。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纹路都一样?我们的每一个手指的

纹路一样吗?

学生:每一个学生将指尖在印台上压一下,然后印在白纸上。对照图7.2.2各种类型的指纹,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4页共43页

你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将你的指纹与你同学的指纹比一比,你能找出多少相异之处?

地球上所有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一个人的指纹的形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

变化。因此,警察常利用指纹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有关部门还利用指纹作为社会生活

中的识别证件

3.血型

我们同学可能都有看过一些杂志,上面有关于一些血型和人的性格、属相、星座或者前

途有关的一系列说法。我们今天也来了解一下血型。

地球上的人有四种基本血型:A、B、AB和O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型,你知道自己

的血型吗?

根据调查统计,在基本血型人群中,地球上人的血型O型人较多,A型人次之,AB型人

最少。

不同血型的人,他们的血液是不相溶的。所以,不管是在献血还是输血之前,医生都要

先验一下病人的血型。

小资料:人种:又称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全世界人类可

分为欧亚人种、亚美人种和赤道人种;也可分为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全世界各

人种在生物学上统属一个物种。

视窗:人类基因组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基因只要0.01%的差异,但这却造就了地球上的人

在外观上几乎全都有不同。

不仅人有差异,其他的物种同样存在着差异。

二、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一天,妈妈从菜场买了一斤菜,我们粗看一下会觉得它们很相象,但是,当我们仔细观

察它们时,会发现它们有些地方是不同的。例如,它们的叶片大小、形状,乃至叶片上的叶

脉分布都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株植物上的叶片,也有不同。

我们只要到自然界,或菜场、超市、农副市场去走一趟,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同种植物

之间都存在差异。如:看图7.2.4不同颜色的辣椒果实,虽然它们都是灯笼状,但仔细比较,

形状是有差异的。辣椒的颜色也是一种生物的形状,有的是绿色的,有的则是红色、橙色

的,这是由于它们的品种不一样。

品种:是指来自同一祖先(同一物种),具有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的栽培植物或家养动

物的群体。品种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品种与种是两个概念,如绿椒、黄辣椒、红辣椒是不同品种,但他们都属于一个种,辣椒。

课外活动:调查农副市场中某一种蔬菜或水果性状的差异

第三节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以大熊猫为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树

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三个主题展开:

1)大熊猫在呼唤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异地保护------建立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水旅馆、种质库

教学过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说,仅仅是不滥捕或滥罚

野生生物是不够的,还必须还给它们良好的生存空间。

一、大熊猫在呼唤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5页共43页

大熊猫是世人皆知的古老动物,它的笑容可掬的神态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是中国的国

宝。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引起地球上许多

野生生物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包括大熊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列举数据、资料,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目前全球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的现

状看书:p175学生归纳野生动物灭绝的原因

1.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生存空间缩小,或生存环境恶化,使其捕食发生困难;

2.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区域,使野生动物寻找配偶发生困难,于是使其

繁殖率下降。————阅读“卧龙自然保护区”

由于这两个原因,使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灭绝。不止大熊猫,在中国,还有哺乳动物金丝

猴、东北虎、白鳍豚,鸟类如朱鹮、丹顶鹤,鱼类如中华鲟,无脊椎动物如金斑噱凤蝶等

256种;在世界上,有哺乳动物406种,鸟类593种,鱼类242种,爬行动物209种,至于

其他低等动物更不计其数。

更为严重的是,近2000年来,地球上许多野生动物已经灭绝,如已有106种哺乳动物

和127种鸟类灭绝。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生物物种丧失的速度比自

然灭绝的速度快100万倍,比新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依此下去,现存的物种的五分

之一将会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资料]:一些资料表明,工业化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地球上生物物种以近千

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在迅速消失,每年消失的物种近千种。目前全球已鉴定物种约170万种,

许多物种在没离被发现时就灭绝了。人类的食品和许多药物都来源于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

的减少是人类最大的资源损失,将加大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

森林是野生生物的主要栖息地。150年前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7%,目前已下降了10个百

分点,特别是“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连片的森林减少了近半,并仍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

速度被砍伐,由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多为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及生产方式的原始,对热带雨林进行大量砍伐的现象尚难于制止,一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如亚

马逊河流域乱伐现象相当严重,可能有消失的危险。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热带雨林的

减少不仅会减弱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更为严

重的是使全球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最好的大家园,并通过生物链致使一系列的生物灭绝和多样

性的减少。因此,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人类的最大生态灾难。

我国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哺乳类及鸟类等主要野生生物物种占世界各物种的10%以上,

其中鱼类、淡水藻类、蕨类和裸子植物占20%至30%。我国拥有从热带至寒温带及高山极地

寒带的多样自然环境条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国的西南地区素有“生物

王国"的美誉。但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水体污染、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天然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和湿地萎缩等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我国生物多

样性减少。众多人口分布在国土的每一个角落,人与生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一些

地区人们急功近利,缺乏环保意识,对野生动植物的大肆掠杀和利用也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原因。此外,海洋污染也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摘自北京青年报]

[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我国西南地区为什么素有“生物王国”的美誉?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是什么?

造成全球范围内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二、在学生了解了全球环境现状、产生了环境忧患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实例分析讨论,使学

生进一步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资料1]:有位同学问老师,我国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力气来拯救大熊猫呢?还有位同学问

老师,动物园中的一只华南虎一天瑶池调查15-25千克的牛肉,更不用说其他的花销了,不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6页共43页

饲养它,岂不是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吗?

[学生讨论]

[资料2]:20世纪初,有个传教士在巴西传教。他看到河中生长的风信子莲叶田田,红花嫣

嫣,非常逗人喜爱,就采集了一些移植到非洲。没有多久,这些风信子在异乡发疯的生长,

它在尼罗河中安营扎寨,又向刚果河进军。短短三年中,竟在刚果河1600千米长的河道里

长得水泄不通,致使河中的原有动物、植物无安身之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学生讨论]

[归纳、总结]:自然界中生物种与种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是和谐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各种生命环环相扣,一物制

约一物,谁也无法独领风骚。但是,由于人类随意的改变自然链条上的某个环节,失去了制

约的某种生物,就有可能变得疯狂起来,或者使大量的生物灭绝。因此,任何一种生物的存

在都是有意义的。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些年来在立法、科研、宣传和建立自然保护

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国家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遏制

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22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5

处,保护区面积98万平方公里,珍稀濒危动物繁殖场992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50个。在

拯救珍危物种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华南虎以及银杉、冷

杉等一批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繁殖。

板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多样性为全球维持发展平衡,维持人类和整个生命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能

量基础。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资料,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表明立场态度,体现其价值观

[资料]: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广西南宁有500多家餐馆,经营野生

动物的近200家,其中任何一家都能开出一大串野生动物的菜单:孔雀全宴、天鹅全宴、纸

包鸵鸟宴、红烧果子狸、干锅大雁、红扣穿山甲,还有斑鸠、血鸡、山鹰、黄鼠狼、野牛、

山龟、梅花鹿、蟒蛇----这些菜单上的动物,足可以办一个珍稀动物园,厨房的笼子里有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二级保护动物猴面鹰、猫头鹰等,各种野生动物应有尽有。老板们还

大言不惭地说:“只要客人们想得到的,我们都有办法搞到。

[角色表演]: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官员、记者、普通市民或中学生,当你走进这样一家

餐馆时,你会怎么想?你将怎么办?

请同学扮演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小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自觉努力,要领悟保护物种

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道理,树立热爱自然、珍惜生灵的生态文明意识,惟此,我们人

类才能与其他生物一起友好相处,也才不至于自我毁灭。

1.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是要树立保护意识。有了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在日常生产

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全人类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措施,即要将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结

合起来,将保持、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

3.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第四节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7页共43页

教学目标:通过对家乡生物资源(食用、药用、观赏、工业原料资源)的利用、污染、破坏、

保护情况的调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食物、健康、生活生产原料、优美的生活环境

提供了条件。

树立起保护生物物种和生物环境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并为它们建立良好

生存空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对本地生物资源的探究课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难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保证某种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和发展的前提下的

合理利用。

教学过程:

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人类应该在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有史以来,人类就注意到他们周围生物的可利用价值。大约在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

促使人类开始辨认植物和动物,采用各种方式引种、驯化野生生物,进而培育成栽培或家养

生物,加以利用。

学生自学课文:P181-189

食用生物资源、药用生物资源、观赏生物资源及工业原料生物资源等内容,归纳总结。

分小组开展“调查宁波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活动,设计表格并写出调查报告。下次

课全班交流。

食用生物资源:

鳖:属爬行纲,生活于江湖池沼中,捕食鱼、虾、螺等,肉可食用,营养丰富,鳖甲可入

牛蛙:属于两舾纲,无尾目,蛙科,是世界蛙类中仅次于巨蛙的一种大型蛙类。因为公蛙

叫声似公牛称牛蛙;又主要供食用称食用蛙。

杂交水稻:是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水稻品种间杂交产生的具有强优势的子一代杂交组合的

统称。由袁隆平提出并培育

海带:属褐藻门,海带科。富含褐藻胶和碘,可供食用和药用,也可作为褐藻胶、甘露醇

等的工业原料。

石花菜:属于红藻门,石花菜科。一般呈紫红色或深红色,可供食用和药用,也用于提取

琼脂等工业和医药原料。

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着正常生命活动的部分,在这个范围内有各种生物,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自然要素,如水、土壤空气、温度和阳光等,所以生物圈与地球

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是经过地球几亿年漫长岁月的进化过程逐渐

形成的综合圈。

第一节种群和群落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见的动物种群和常见的植物种群的观察和分析,能够理解种群的概念。能够通过比

较物种的一些特点(外貌、形状、颜色、大小等)识别种群。能区分不同的生物群落。

通过本节内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了解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一些知识,初步

树立起保护生物和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实例。(2)群落的结构。

教学难点:(1)对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观察,难于抓住整体的和本质的特征。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8页共43页

(2)误认为只要把同一生物机械地放地一起就能成为一个种群。忽视了种群的存在需要一

定的生活空间。(3)对种群中生物个体存在的差异误认为不是一个种群。

(4)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测量树林内外的温度和湿度。

教材分析

1。种群

同一物种在一定的空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有四层含义:

1)同一物种的群体2)大小、年龄、性别不同3)含有一定的空间

4)不能称为动物种群、植物种群,而要称特定物种的种群。如蜜蜂种群,赤麻鸭种群,竹种

群等。

2。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中所有生物物种种群的总和,包括各种动物、植物、细菌、

真菌特定种的种群。其内涵包括:1)占有一定的空间地域2)含有各种生物特定种种群

3)各个物种种群间、个体间是相互依存的,是动态变化的

3。群落的主要类型

教材中列举了六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类型虽然是以植物命名,如热带雨林、常绿阔叶

林……但不仅包含树,也包含着其它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特定种的种群。

4。天然森林的形成

天然森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上千年以上,谁也没有逢到过全过程。教科书图示

了演变的过程。就植物而言,往往是一个演变过程,实际上动物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正因为

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要保护好它。

教学过程:

(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同一物种也可以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

成种群。当有多种生物的集合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再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生物群落。)

一、一个物种的大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家里的一只猫或狗,一盆花,一棵树,都是个体,可以单独生活。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回答P192

归纳: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同一物种的个体是经常聚集在一起的。如图8.1.2一群赤麻鸭就

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种群。图8.1.5在一片竹林中,虽然竹子有粗细,但如果它们是同一种

竹子,就是一个竹的种群,图8.1.6在一个蜂箱里,有工蜂和蜂王,但它们也是同一个物种

集合体,是一个蜜蜂种群。图8.1.7是一个大天鹅种群,图8.1.8是一个来杭鸡种群。因此

种群是同一个物种的个体集合,并且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区域。

思考与讨论:

1.看图8.1.9并回答问题

2.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

总结:假如组成种群的个体同属于一种动物,那么就称为该种动物的种群。

(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

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

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

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多种生物的家族群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种群并不是凑合在一起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规律地组合在

一起的。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多种生物的家族群,这就是群

落。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39页共43页

学生活动:观察不同季节的森林外貌图片:

同一片森林在不同的季节里其外貌有什么变化:如树叶、地面等

归纳:生活在同一森林的许多种植物…….

②这个概念有哪几个要点?

③群落与种群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95页,观察投影显示的森林群落示意图;分别回答以上问题。

小结: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例如:某一池塘中各种鱼、虾、蟹等动物,各种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以及各种细

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三、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极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

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六种类型:

1).热带雨林: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温暖多湿的亚热带地区,

3).针叶林:主要在气候极其寒冷潮湿的寒温带,

4).草原植物:以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

5).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

6).沼泽:分布于低凹地和排水不良的地段,可分为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

覆盖地面的植物极其群落,称为植被。

植被往往是由一定的植物群落所组成,每种类型的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物种组成,并在

环境相同的地段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四、天然森林的形成

沙丘上出现的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先锋植物)→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增多草本

植物减少→形成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森林形成

在教学中要剖析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生物群落,明确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教师提出某群落中有哪些生物,再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生物间的关系,最后再概括出

群落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群落的概念,可设问: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人是否是一

个群落?长期积水的树洞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群落?教师最后应强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群

落有大有小;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中,会有少数种类对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群落是

一个动态体系,可以发生演替,如荒废农田群落的演替。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种群

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

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几种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或查阅资料,能够找出有关事实来说

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并与其它同学讨论或写出自已的观察分析报告。

通过观察池塘、森林、农田、海滨中某一生态系统和制作生态瓶的活动,能概述生态系统是

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组成。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40页共43页

通过观察当地的一个生态村或生态示范基地,加深理解生态农业的特点,并能理解生态农业

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1)较难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尤其是对微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缺乏了解。

2)较难理解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板书: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归纳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教材中列举了四类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较少

(3)农田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生长在地球表面的自养生物

消费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成分:空气、水分、阳光、土壤、养分以及气候因素温度、湿度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链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生物之间的食物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在某个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中的各个环节是保持平衡的。

4。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应用于农业。结合当

地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组织教学,激情导入(池塘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此刻我们围坐在池塘边,你们看到些什么?拂面的树枝,倒挂在水面的

柳叶,枝叶间透过的阳光,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青蛙在忙着捕捉害虫;微风吹过,树

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生物与非

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

还是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种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

把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木,一块农田,一

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讲授新课: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水沟、水池、花丛、草原、森林、农田、城

市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鱼塘)、人工生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41页共43页

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图片展示

(1)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较少

(3)农田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提问:上述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是否有共同之处?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观看池塘的图片)

1.实践实验: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⑴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⑵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⑶这些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一样吗?他们对环境有怎样的要求?

⑷各种生物生态系统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踊跃参与,专心致志,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并每一小组均做好记录,阐述了自

己的观点。这些生物相互这间有一定的联系,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供自己生活,而动

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消费者的地位。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为: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同时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相互团结,相互帮助,这种精神很可贵。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

他们是生产者吗?

学生:父母都是生产者。

教师: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

系统中的生产者。可见,生态系统中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生物。请

同学们分析一下课本P页图片中展示的生物现象。

⑴树、昆虫幼虫、啄木鸟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⑵腐烂的树桩上面长有什么生物?

⑶图中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⑷树桩上的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学生讨论激烈,认真思考,分析并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

教师:教师补充,树桩上的真菌将桩分解成碎片,慢慢地腐烂。其实,在生态系统中,

还有一类肉眼所看不见的生物——细菌。它与真菌共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

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我们把细菌和真菌统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我们学习了生

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观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的生态系统万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描述得很完整、很正确。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

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同样,我们每位学生都需要其他同学的关爱和帮助,每位同学

又尽力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班集体中充分发展自己。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以事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锁链称为食物链。

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组中

的10位同学分别扮演P205页上的“观察与思考”中的生物,围绕下列5个问题去分析、去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42页共43页

思考。

⑴你们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

⑵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⑶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相同吗?

⑷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

⑸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很投入地参与这个游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实践分析、讨论,

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有很多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

网。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它生物的数量,即生态系统中

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的。在游戏过程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教师:那么,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怎样来探究?

学生: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

结论: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生再次明确,生态

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表达过程中都流露了热爱自然、保护

动植物之心。

食物链和食物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

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

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

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

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在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病”和人的“水俣病”,成群

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

该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人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和

猫。听了这骇人听闻的事,我想问,水俣市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怎么啦?

学生:生态系统被严惩破坏。(并表示了极愤概的样子)

教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通过你们

的分析,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结合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学生揭示身边人类的许多破坏活动,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

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能力强,才不容易被破坏,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

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四、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

业。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应用于农业。

我国较成功的有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看书P209

教师总结

教师:生态系统是生物的家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又

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至平衡,而且推动着生物的演

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之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科学》第一册教案

第43页共43页

一定的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保护生态

系统人人有责。

第三节生物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上生物圈的分析和讨论,了解生物圈的一些知识。

2.通过对目前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学习与讨论,树立起环保意识,感受到生物界是一

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体验生命系统的构成与其它物质系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应该维持它

的平衡。

教学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

教学难点:

不容易理解生物圈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与土壤、水、空气、温度等非生物

因素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离不开非生物因素,生物又不断地影响着外界。

教学过程:

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与存在生物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的一个综合圈。

一、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极其生存环

境的综合圈。

学生看书P211并回答问题

1.生物圈的范围有哪些?

2.生物圈有哪些成分?

3.生物圈与其他的关系?

二、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生活在生物圈中,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圈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家制造

一个“生物圈2号”,但失败了。因此,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只有保护好

现在的地球,人类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学生看书P212并回答问题

1.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圈?

3.如何保护生物圈?

学生活动:收集环境污染的资料

收集当地主要排污工厂名单,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资料,并实地了解其中某一

方面的污染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练习:1.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一个综合圈?

2.保护生物圈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2:4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1cm等于多少米
下一篇:笑组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