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莫言诺贝尔演讲

更新时间:2023-01-21 22:55:16 阅读: 评论:0

用一点马补课可以吗-蝾螈怎么读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河北工业大学排名)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他首先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去

世的母亲。随即讲述了几件跟母亲相关的,“最早”、“最痛苦”、

“记忆最深刻”、“最后悔”的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

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

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

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

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

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

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

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

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

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

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

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

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

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

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

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

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

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

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

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

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

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

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

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

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

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

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

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莫言演讲故事一:应该允许有的人不流泪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

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

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

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

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

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

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

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

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

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

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莫言演讲故事二:内疚曾逞口舌之快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

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

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

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

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莫言演讲故事三:谁是受惩罚的人?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

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

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

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

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

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

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

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

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

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

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

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苦难童年成就今日莫言:离开家乡属好奇心驱使

苦难的童年成就今日的文学大家

莫言说,自己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

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他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

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心中充满悲凉,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

—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放牛的时候,莫言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在高

密东北乡流传着很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莫言也幻想着能有一个狐

狸变成美女与他来做伴放牛。直到有一天,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他面

前的草丛中跳出来的时候,莫言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

踪影,他还在那里颤抖。

莫言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因为这个原因,

莫言也像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较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曾经是有神论者

辍学之后,莫言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

生涯。这段时间,莫言接触最多的便是蒲松龄,高密东北乡的许多人,

包括莫言本人,都是他的传人,童年时期的莫言听了很多他的神鬼故

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

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莫言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当时的莫言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他写作的素材。

当时的莫言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有神论者,他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因为

这个原因,他总是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他常常半

夜回家,为了壮胆,他一边跑一边唱歌。当时的他还处在变声期,那

种嘶哑的歌声对乡亲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决定离家看看外边的世界

莫言在故乡整整生活了21年,这期间去过最远的地方便是青岛。

不过,这次出行他什么风景都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一堆堆的木材。

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莫言最终决定到外面看一看。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2:5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竹之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