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迟迟春日弄轻柔

更新时间:2023-01-21 22:39:31 阅读: 评论:0

2017中考数学题及答案-healthily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风水学知识)

贾至《春思》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

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4、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6)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意思相近即可)

2.全诗侧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

(3)“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

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4)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

机盎然的春景。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

愁苦恨。

(6)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

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

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

妙。

【问题】

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8.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9.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5分)

10.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7.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

然的春景(1分)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乐景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

消除的深愁苦恨。(1分)

8.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2

分)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

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

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

9.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

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

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

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10.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

“春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

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

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

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问题】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3

分)_________

【参考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一空写

对写全得1分:第二空占2分,意思对即可)

_________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

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

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

的苦闷。(“惹”字的意义占1分,“惹”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组诗就春立意,表达纵然在美好

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其中第一首历来颇受重视,此诗首

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

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前两句写足了春景,后两句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梅尧臣《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小村

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②版籍③论④。

[注]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

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①仁宗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②王民:臣民。③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④论:看待。

[1]棘篱:用荆棘编的篱笆。漫:轻易地,此处指草率地。此联意为淮水泛

滥之后,形成许多小州。州上小村中人家的篱笆墙已破败了,草草地留个门,景

象萧条。

[2]王民:臣民。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3]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1)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常为后世赏读者称道,试作赏

析。(4分)

(3)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

请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水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生活十分艰难。

评分建议:共3分。答对1层给2分,答对2层给3分。仅对诗句加以解说

而未加概括的不给分。

(2)“寒”,生动地描摹了鸡子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明深秋这一季节;“啮”,

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

评分建议:共4分。生动描摹形象,1分;巧妙点明季节,1分;运用比拟

(拟人)手法,1分;形象写出内容,1分。比拟,也可写成“拟人”。

(3)该诗看似无只言片语表示指责之意,实则婉转地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

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对小村贫苦百姓深深的同情。

评分建议:共3分。看似未指责、谴责做法、寄予同情三层意思,各1分。

【问题】

1.诗歌前二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言外之意是什么?(6分)

2.诗歌尾联抒情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绘小村破败萧条、凄凉的情景:乱散棘篱做门,受冻的鸡得食呼

唤同伴,老人无衣抱孙互暖。(4分,意思对即可)言外之意是:百姓少食缺衣,

生计艰难。(2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婉而多讽,以惨情抒发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委婉含蓄指出村民

生计艰难,不仅得不到抚恤,反而被编入交租纳税的户籍,讽刺了统治者的荒谬。

(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淮河阔大的洪水过后,大地上形成许多沙洲。忽见一个村落,但见村民门前

的篱笆墙已稀疏破敝,草草地搭建个门。寒鸡觅食后,自个儿呼唤着同伴。而一

些无衣取暖的老人们怀抱着孙儿,守候亲人归来。野外一只小船泊在河边,只残

留下几根断缆。疲惫的鸟儿抬着头无助地打量周围。早已枯萎的桑树,被洪水侵

蚀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我哀叹灾民的生活凄惨到如此地步,可他们还被荒谬的

官府强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赏析】:这首诗作于庆历八年秋。诗人途经淮河,见到那里的农村水患之

后凋敝不堪,有所感触。诗人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

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第三四句描写水

灾后村中凄凉情景。三句写村中无粮,从鸡子寻食落笔: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

呼唤它的伙伴。言外之意,百姓在痛苦中煎熬,生活极其艰难。四句画面是:村

中老人无衣遮体,还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孙儿取暖。诗中没有写青壮年,

暗示村中人口稀少,青壮年流离外地谋生了。第七八句是写沙洲村上人家尽管灾

后如此凄凉,他们还是被谬误地编入交租的户籍。结尾发出强烈感叹:尽管沙州

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编以户籍以向统治者交纳苛捐杂税,这

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作者咏叹至此,不再作评论,可见他对这些穷苦灾民,倾

注着同情的泪水。诗人融情于事,咏而不评,对穷苦灾民同情之心让人意会。近

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

【赏析】:

这是一首民生诗,表达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作于庆历八年秋。诗人途经

淮河,见到那里的农村水患之后凋敝不堪,有所感触。诗人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

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

客观冷峻。最后两句于感慨之中,暗寓嘲讽之意。

梅尧臣出身贫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此诗描绘

的是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洪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

生活艰难的景象。

前六句以“棘篱”、“寒鸡”、“野艇”、“枯桑”等为意象,写出这个村子人烟

稀少、破败荒凉之情景。

其中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用得格外传神,“寒”生动描绘

了鸡瑟缩的样子,巧妙的点名了那时事深秋季节,继而让人想到无衣老者的身寒,

百姓的艰苦。“啮”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水灾造成的破坏之大。

朱淑真《眼儿媚·元夕》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2分)

(4)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

分)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

情。(1分)(意思对即可)

(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

描写,(1分)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如

果表现手法答"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意思对即可)

(3)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

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景,实则抒情。这句话描写了一幅

鸟语花香的欢快景象,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词人自己

的惆怅。

【问题】

(1)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4分)

(2)这首词结尾三句的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描写一位身处明媚的春天,却无聊惆怅,愁绪难遣的闺中女子形

象。(4分)

(2)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

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③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

分明。(共4分,答到任意2点即可)

【问题】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愁绪万端。

B.上片描绘春日美景,可惜小径花落叶败,为下片的“春愁”预设伏笔。

C.下片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通过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D.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用鸟语花香来反衬惆怅,意蕴深邃。

②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

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B不是花落叶败,而是花香袭人。

②答案示例:“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拳,含蓄的表达

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强烈的

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问题】

(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2分)

(2)“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

(3)词的下片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写出了阴云四布、雾

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

(2)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1分),花间小径上,暗香扑鼻而来

(1分),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1分)。

(3)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通过莺声、绿杨、海棠、红

杏等景物的描写(1分),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

(1分)。(如果表现手法答“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

【赏析】: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

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

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日”语出《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

“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

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

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

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

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

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

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

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

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

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

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

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

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

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

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

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

公细腻的感情波澜。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

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

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

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

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

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杜牧《金谷园》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后投于楼下而死。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分)

(2)请分析本诗后两句的景情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怀古抒怀诗,作者由金谷园的眼前景而想起昔日象,两相比

照,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变迁的无限感慨。(三处画线各1分)

(2)后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春日鸟鸣,本为赏心乐事,但此

时正值日暮,又荒园当前,春风也略带凉意;(1分)此际身处园中的诗人耳际

眼前,啼鸟犹有哀怨语,零花也诉坠楼恨,风物染悲恻,沧桑入暮景,如此则人

世今昔之感便已淋漓于景中。(2分)

译文

繁华的往事已随着香尘散尽,没能够留下半点踪迹,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

流水无情地悄悄逝去。黄昏时啼鸟在东风里噬怨声声,飘飞的落花还像那坠楼的

人。

【赏析】:

《金谷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诗

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

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

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

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

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

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

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

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

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

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

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

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

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

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是

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

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

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

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

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很多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

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正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诗人

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

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

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

处。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

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

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2.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前两点任意回答一点2分,

最后一点2分,共4分)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

浩然时的心绪。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

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曾几《寓居吴兴》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寓居吴兴

[南宋]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楚囚相对:本指春秋时

期被虏到晋国的楚国人仲仪和他的同伴相对悲泣,后用于形容人遭遇国难或其他

变故时,相对无策,徒然悲伤。“但知”句,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拙鸠:出自《禽经》,鸠不善于营巢。

(1)颔联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何种生活情状?(5分)

(2)诗词专家刘学锴说:“落日孤云”“秋风秋雨”都不必是眼前实景,带

有某种象喻之意。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用典。一方面表示诗人自宋室南迁后辗转流徙、无所栖托的处境,另

一方面表明自己拙于营私、羞于求田问舍的性情。自伤自谦中有自负和自嘲之意。

(或:比喻,诗人把自己比作只知绕着树飞的鹊,表明自宋室南迁后辗转流徙、

无所栖托的处境。比喻不会营巢的拙鹊,表明自己拙于营私、羞于求田问舍的性

情。自伤自谦中有自负和自嘲之意。)

(2)“落日孤云”“秋风秋雨”确如刘学锴所言。“落日孤云”既可以指眼前

实景,也可以比喻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秋风秋雨”也可以是路途中凄冷

萧瑟的自然环境,同样也可比喻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

【问题】

(1)曾几的诗讲究炼字。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真”“末”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参考答案】:

(1)“真”意为“真的”,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沦陷的现实难以接受的无比痛苦

的心情。“末”意为“下等的”,“末策”即为下策。中原沦陷,诗人没有任何办

法再到中原。表达了诗人对中原的无限思念。

(2)“但知绕树如飞鹊”句将自己比作绕树飞行的喜鹊,表达了对家国的眷念

之情。“不解营巢似拙鸠”句将自己比作不懂筑巢的斑鸠,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漂泊

无定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沦陷的现状的无奈之情。

【赏析】:

《寓居吴兴》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者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首联慨叹徒作楚囚

相对,无计克服神州;颔联转写自己的处境与生性;颈联进一步抒写忧国之情;

这联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如今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

秋风秋雨,是何等的凄清,自己又怎能长久淹留这里呢?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

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

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尾联宕开一层,语意双关。

“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

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全篇以家国之慨

始,以身世之叹结,隔联相承,起得突兀,结得低回不尽。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日本杂事诗①

[清]黄遵宪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

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注释]富士山,是日本的第一大山,海拔三千七百余米,状如芙蓉,四面皆

同,积雪洁白如玉,终年不化。

[阅读训练]

1.第一句中的“_____”字是关键,它从____等方面描绘富士山。

2.第二句用“莲峰”比喻富士山的_____,用“涌”字赋予富士山以_____。

3.第三句从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亘古不化。

4.第四句从_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广大无垠。

5.作者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倡导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拔地”“摩天”“独立”

2.圆锥形的美动感

3.时间

4.空间

5.新派诗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满江红①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

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

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

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

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

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

皆军旅苦辛之辞。”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

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

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

结合。(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

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

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

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

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

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

的归隐心理。(2分)

[赏析]

《满江红·暮雨初收》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

赴任浙江桐庐团练推官时所作。“暮雨”三句写雨后天暗,船泊江边。“临岛屿”

三句为所见所感,萧索凄清。接着写渔人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之情,以“伤漂泊”

结束上阕。下阕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望归隐的

愿望。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

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

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

凉意。“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

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

到清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

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

中,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

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

出整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

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

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

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

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

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

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

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

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

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

情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

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

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

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

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

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

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

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

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

婉曲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李白《古风(其四十六)》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

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

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

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意

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

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③“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

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

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

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

理而妙”的理解。(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

①C(3分)

②答案要点:

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

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得4分)

③评分参考:

共12分。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

6分;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4分;字数不足,每少20字减1分。

【赏析】: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期。唐代从开国到这时共一

百二十多年,与诗所言年数不合,“四十”二字可能有误,以古人诗文中常举成

数而言,当为“二十”或“三十”。

开元、天宝年间,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盛唐”。一方面唐王朝登上了繁荣

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渐次呈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

以他的诗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繁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入手。开篇四句是一节,重点在勾勒盛唐时期

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诗人只用“一百四十年”五个字,便将“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等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入诗句的背后,而用“国容何赫然”一句赞

叹,启示人们自己去体味、领会,这是虚写的方法,非常经济的笔墨。然而虚多

则易空,故下文“隐隐”二句又转用实写的方法,选择一个极富有表现力的侧面

──长安都城宫室建筑的雄伟壮丽,来给人们以“赫然”“国容”的具体感受。

十个字,字字精实。“隐隐”,见出宫室的层叠深邃;“峨峨”,见出楼观的巍拔飞

骞;“五凤楼”,见出其精工华美之巧;“横三川”,见出其龙蟠虎踞之势。诗人有

意将宏丽建筑安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以增其壮伟雄浑之感。短短四句诗,虚

实结合,使经过百多年发展的大唐帝国,以其富丽堂皇的面貌、磅礴的气势屹立

在我们面前,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王侯”以下六句,转入对权势者的描写。“王侯”二句言其众盛。以灿然

罗列的星月状王侯,亦似见其华耀骄贵之相;以弥漫聚散的云烟状宾客,亦似见

其趋走奔竞之态。都极善用比,有传神尽相之妙。“斗鸡”二句言其行径。“金宫”、

“瑶台”都是指帝王所居,“斗鸡”、“蹴鞠”都是一种游戏玩好,他们的所作所

为无非是凭藉侍从游乐以邀宠幸。“举动”二句言其气焰。“摇白日”、“回青天”,

以夸张的笔墨刻画其权势之大,气焰之盛,也隐含可以左右帝王之意。六句诗分

三个层次,把王侯权贵的腐朽骄横形象一笔笔勾勒完足,笔墨很有分量。在章法

的承接上,由辉煌的国势一下子过渡到势焰熏天的权贵,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那繁荣昌盛的背景上,活动着主宰着的竟是一群腐朽的权贵,不禁使人有大好

河山、锦绣前程将被活活断送之感,而这也正是诗人悲愤之所在。

末四句巧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表明诗人的鲜明态度。“当涂”二句熔炼扬雄

《解嘲》中的话:“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

为匹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班权贵不会有好结局,得意的日子不会长久。“翕忽”

是飞速之意,形容青云直上。“独有”二句诗人以扬雄自比,向权贵们投以轻蔑

的目光。借用这个典故,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清操自守和对权贵们鄙视与决

绝态度。扬雄闭关草《太玄》时,有人嘲笑他得不到官职,扬雄做《解嘲》以答。

其中大讲得士、失士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

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这不正是唐王朝当时面临的问题吗?看来诗人用

此典还有更深的含义。

本诗首二句纵观历史,次二句横览山河,都如登高临深,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见出其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怀与气魄。“王侯”六句,一气贯下,刻画权势

者们的形象,笔墨酣畅,气完神足。而正当把权势者们说到十分兴头上的时候,

“当涂”二句却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使人有一落千丈之感。末二句只客观地

摆出扬雄的典实,冷然作收。但冷静平实的笔墨中隐含怒目横眉之气,柔中有刚。

不长的一首诗,写得腾跃有势,跌宕多姿,气势充沛,见出作者独具的艺术特色。

《行香子·过七里濑》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

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词的上阕写水;下阕以写起,以写山结,中间以“虚老”粘连上下文,

然后以“”转出,衔接自然。(2分)

(2)评家对词中“过”和领起的后边三个短句,评价甚高,认为极富表现

力,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山;但。

(2)[答案]①三个短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沙溪湍

急、霜溪清凉、月溪澄明;②寓情于景,在描绘七里滩沿途秀美的风景之时,融

入作者不同的主观感受:水流湍急时高兴紧张,水面清凉时寒意料峭,水月澄明

时仿佛心灵都得到了净化。③用“过”字领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

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一齐涌来,给

人以强烈动感。④以一“过”字领三个三言句,构成比排句式,节奏轻快,传达

出诗人轻快的心情,且词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节流转悦耳。(以上

要点,答对一个记2分,答对两个记4分,答对三个记5分;满分5分。)

【问题】

(1)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答: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

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

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2)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巡查各地时所作,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

的生活态度?

答: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

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注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

⑵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

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⑶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⑷湛(zhàn):清澈。

⑸藻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

样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鉴,镜子。

⑹鹭:一种水鸟。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⑺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⑻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

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

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⑼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⑽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

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

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

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

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

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

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

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了七里濑的优美

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

全词清疏明丽,高迈洒脱,刚柔并济,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引

人沉思。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

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

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

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

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

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

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

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

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

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

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

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

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

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

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

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

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

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

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

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

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

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

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

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

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和哲理思考。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

但人们仍然爱苏词。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

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2:3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初中新生活
下一篇:温暖毛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