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高考真题
(2010福建)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
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译文】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
朵环绕着。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
迹。
【鉴赏】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
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
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
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
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
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
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
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
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
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
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
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
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
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
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
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
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
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
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
绝句》中的一首。
问: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一个为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雪景(内容)的
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特点)的诗人形象。
【点拨提示】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最爱”、“逐胜”“忘寒”)上看诗人的性
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要写出人物的精神。诗人陶醉于东
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译文】
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因而忘记了寒冷,在春风夕阳中偶尔一站放眼赏看远
方。平生最喜爱雪后东山傍晚放晴的雪景,柔软夕阳映着雪光是涌出的座座银山。
【鉴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
尤褒齐名)。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
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
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
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
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
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
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
“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
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
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
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
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
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
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
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
“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
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2013湖北)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邹明府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作者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及对他的赞美之情。
【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
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
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
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鉴赏】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
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
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
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
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
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
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
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
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
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
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
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
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
力和感染力。
(2013辽宁)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
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1:2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