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名人读书的故事100字

更新时间:2023-01-21 20:53:38 阅读: 评论:0

初三英语面对面答案-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教师节邮件)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7篇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1】

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一边走路,

一边看书。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

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

什么豆子。

陈毅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后在成都上

小学。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朗读课文,在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放

学后,不是温课做作业,就是选读家藏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

《官场现形记》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写一百个大字,两百个

小字。为了节约纸张,他让父亲买来一叠草纸,用米汤写字,写了晾干,又

写,过了些时候,草纸都变成硬纸块了。

陈毅对书特别感兴趣,他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眼,假如发现了

一本好书,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

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

一边作毛笔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

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

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来看,

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2】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

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

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

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

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

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

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

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

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

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

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3】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

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很多人追捧。可你

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

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

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

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是几十本书怎么能够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

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

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

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

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

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是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

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

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

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

个多小时才能够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

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够

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

但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

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

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

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

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

也使得余秋雨好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

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

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

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

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

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

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

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4】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

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

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

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

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

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

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

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

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

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

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

间了。”

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5】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

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

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

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

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

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

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

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

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

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

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

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

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

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

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

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

“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

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6】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

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

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

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

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

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

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

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

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

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

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

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

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

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简短【篇7】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

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

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

前夸吗?”柳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

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柳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

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

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

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

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

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柳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

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

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0:5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幸福毛毛虫
下一篇:被遗忘的稻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