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案例两则
俞某,男,10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
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
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
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
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
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
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
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
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
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
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
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
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
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
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
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
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
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
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
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
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
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
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
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
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
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
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
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
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
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
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
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
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
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
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
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
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
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
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
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
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
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
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
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
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
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
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
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
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
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
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
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
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
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
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
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
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
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
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
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
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影,照亮每一个角
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基本情况: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
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
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但
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
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
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小黄帽,不参加学校的
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布鞋,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亲的全
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
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母亲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
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附近的商场玩,直到商场关门。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
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
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
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
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
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
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
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
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
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
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
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
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
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
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
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
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
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
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
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
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20:5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0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