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呕心沥血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3-01-21 19:06:12 阅读: 评论:0

情节波澜起伏的作文-小蜜蜂嗡嗡嗡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广州积分入户条件)

专项训练二

姓名:

一、古诗词阅读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

一、古诗词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乐景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二、文言文阅读

兹父目夷辞太子

宋襄公兹父①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②,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

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

往,绝迹于卫,是背③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

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

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

然后目夷归也。——选自《左传》

【注释】:①宋襄公兹父: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军,名兹父。②目夷:宋襄公兹父的异母弟弟。③背:

背叛。

1.请将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请

于公曰()(2)公曰:“何故

也?()

(3)强

以请公()(4)公许

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桓公有后妻子

(2)兹父乃反,公复立之

4.目夷以“义”辞去了当太子的机会,那么兹父的“义”表现在哪里?

5.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推让“太子”的其他故事吗?争抢皇位的历史事件你知道哪些?请各写一个。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

1.【答案】: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解析】:我们可以先将该句分为两部分,其标志是中间的语气词“也”,然后,根据前后句中的“义”而

断开两处。

2.【答案】:(1)请求(2)原因,缘故(3)竭力(4)答应

3.【答案】:(1)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2)兹父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

【解析】:(1)句中的“子”为名词用作动词,生子。(2)句中的“反”为通假字,通“返”。

4.【答案】:绝迹于卫,是背母也。

【解析】: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妹等关系之间。兹父的不“背母”是“义”的充分体现。

5.【答案】:礼让太子的故事:伯夷叔齐不受太子之位而逃至周。争抢太子的故事:玄武门之变。

【解析】:这道拓展题实际上在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应该多读书、多积累。

《兹父目夷辞太子》参考译文: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目夷,桓

公喜欢他。兹父因为父亲喜欢目夷,便想要父亲立目夷为太子,于是向桓公请求说:“请立目夷为太子,我

做他的相国以兄长身份辅佐他。”桓公问道:“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舅在卫国,喜欢我,如果

最终立我为太子,那么我就不能前往卫国,就会与卫国断绝了来往,这是背叛母亲的行为。况且我自知我

的才德不能够处在目夷之上。”桓公没有同意,兹父便竭力向桓公请求,桓公答应了他。桓公将要立目夷为

太子,目夷推辞说:“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让弟弟做太子,兄长在弟弟手

下,这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却让我去做,我将要逃走。”于是逃到卫国,兹父跟从他也到了卫国。

过了三年,桓公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来,将会使我忧愁而死。”兹父才不得不返回,桓公重新立

他做太子。这样以后,目夷才返回。

二、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

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

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

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可为的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

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

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上千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

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

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

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

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

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

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

也,于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

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

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

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

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4分)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4分)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3分)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

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

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

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

目》。

三、议论文阅读答案

1.(3分)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2.(4分)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摧毁,(1分)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

形成对比,(1分)从而引出中心论点,(1分)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

3.(4分)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算

得了什么?

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起到过渡性作用,1分;写出不怕诋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之意,2分;

语言顺畅贴切,前后衔接得当,1分)

4.(4分)比喻论证,(1分)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

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2分)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1分)

5.(3分)B【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辨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要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

成功助力。B项,只说到了艰难险阻,并未体现出其“为成功助力”,故不适合充当事实论据。

四、散文、小说阅读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

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

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

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

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

心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

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

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

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在这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

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

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

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

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21风雪愈紧了。

○22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

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1)

(2)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3)

(4)释然

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1)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2)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3.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

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

必倾诉,谁愿倾听?

4.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5.研读第○22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

四、小说阅读

1.(1)失意(2)对面长椅,老人一直坐着(3)顿悟(4)拨通母亲的电话

2.(1)句意一语双关,既写了天气的冷,更暗示了自己创业失败的绝望和无助。(2)这句看似普通直

白的话里却透露出一个不普通的道理:一个人,只要你在努力,再大的困难都不会把你淹没,你的努力也

不会白费。

3.打给爸妈怕让爸妈为自己担心;打给朋友,恐怕危难之中难有真正的朋友,不过被敷衍而已;还是自己

来承受这挫折和打击,不打扰,不指望别的任何人。

4.小说的误会,就是对老人一直坐在对面的各种推测和狂想。这样的误会能推动情节发展,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给人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阅读享受。

5.示例:人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生只有经历磨难和挫折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和斗志;人生只有在不断战

胜困难中成长,在经历失败中成功。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9:0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6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