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
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
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
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
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
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
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
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
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
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
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馈赠,赠送;②胜任,胜用;③我;④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
(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
“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
寸。岂只是火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
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
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
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
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
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
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
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分析】⑴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
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
“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故答案为D。[中国教育出
版&网*^@%]
⑵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
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
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
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
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
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项中
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⑷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
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
‘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⑷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
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
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
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
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
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
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
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
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
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
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
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
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
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①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热经叩何。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鬲身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
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
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每假借于殿书之家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________
③负箧曳展________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
(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离不开他“_______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
“________”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
充完整。
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________传________
上联:弟子________成________
【答案】(1)明;宋濂
(2)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3)①;②
(4)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
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
所成就。
(5)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填空即可。注意“宋濂”的“濂”字不要写错。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其中“假”和“借”两个词都是借的意
思。“执”,拿着。
(3)①意思是天气非常寒冷了,砚池里的墨冻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也冻僵了,但我还是
不放松抄书,因此这句话表现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②句意思是我抄好之后,跑着去给人
家送书,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时间。这句话表现宋濂的诚实守信。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选文前两段主要写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第三段里面虽有自谦
的意思,但我们能看出宋濂如今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其实就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由
此看出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解答本题,注意拟写对联的要求,再根据题中提示拟写即可。由文章内容可知,“德
隆望尊”“色恭礼至”是形容弟子的,先达向弟子传的是“圣贤之道”,弟子最后成就君子之
名。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明;宋濂;
⑵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⑶①;②
⑷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
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
所成就。
⑸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
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
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本题非常简单,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蕴含的意思,
然后再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语句即可。
⑷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
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
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
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复。
4.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
荣华之念。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全石以为底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斗折蛇行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
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
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
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
忧伤的样子。邃:深。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
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
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
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
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
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表现
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
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
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
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⑷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
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⑸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⑹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
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
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⑵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
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⑶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
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
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
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
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
上来分析即可。
⑹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
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
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
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
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
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
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
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
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
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
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
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
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
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
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
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
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伛偻: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杂然:________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即: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B
(3)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
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
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驼背,
这里指代老年人。“即”靠近。
(2)A表修饰。B在;比。C的。D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苍颜:容颜苍老。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
样子。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
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其:大概。谓:称得上;与:在。故此句可以
翻译为: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
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可以看出“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
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
安”)。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驼背,指老年人;②清;③错杂的样子;④就,靠近,到
⑵B;
⑶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
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
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
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
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
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
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
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
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个人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
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并概括答题。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
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
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
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
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
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
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
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
“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
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
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
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
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
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
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
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
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杂说(四)》)
【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
C.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其真无马耶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C.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亭亦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
写给皇帝的奏疏。
B.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
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
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
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答案】(1)D
(2)B
(3)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
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
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4)C
【解析】【分析】(1)A吃;通“饲”,饲养,喂养。B著称;称赞。C方法;说。D推
举、推荐。故选D。
(2)A表转折;B副词,难道/代词;C在;D连词,那么。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且:尚且;等:等同;安:怎么,哪里。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它和普
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
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忠纯:忠诚纯正;简: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故
此句可以翻译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
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4)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错在“【乙】错在“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
理”,正确的分析应为:乙文重在晓之以理,即让后主明白亲贤远佞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
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重在考查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
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
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
判断。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
⑷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了解文言文问题的能力、理
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以及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着眼全篇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
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
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
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
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若”:你。“患”:担忧,忧虑。
“乎”: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
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
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
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
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
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
走那只猫呢?”
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②阴翳________
③乐其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
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
感强。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答案】(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②像
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所以千万不
要以今释古。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芳”:花。“发”:开。“秀”:枝繁叶茂。“霏”:雾气。
“开”:散去。“暝”:昏暗。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表面是喝醉的,其实是于民同乐的闲适让醉翁沉浸于
此,忘却了被贬的苦闷,醉在山水田园之乐中。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表现太
守与众人一起游玩的含义,揭示文章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选项“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
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错。故选D。
故答案为:⑴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②像那
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注意其语言的阐述,要在文中进行比照。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
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
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
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
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
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
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
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
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
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
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
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
庐陵欧阳修吧。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强饮三大白________
⑤客此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原文中________相映衬。巧遇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你
写出两句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文抒发一下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绘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4)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
同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
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
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
注意古今异义词,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一词多义词,更:还。词类活用词,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本题注意关键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莫:
不要。更:还。痴似:痴于,痴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与“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
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
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
君。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4)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
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
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
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
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
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
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⑴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不
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
⑷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
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
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
独立的高洁情怀。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
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
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
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本题注意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⑷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
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
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
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
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
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
样痴的人啊!”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日星隐曜________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⑥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⑦宴酣之乐________
⑧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⑨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⑩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
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
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通“嘱”,嘱托。“翼”:像翅膀。“乐”:意动用法,
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
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
乐;消失;还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
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
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
义等。
11.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
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插满头归。
【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
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
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
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
必独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
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
什么不同?
【答案】(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
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
“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
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
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
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
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
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
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
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
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⑴白描;涵
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
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
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
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
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
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
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________)③望其旗靡(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
形象。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C.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
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D.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
心。
【答案】(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
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
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
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
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
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
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
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⑴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⑵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
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
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
选择。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
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
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③
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
②故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B.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D.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
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
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
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
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
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
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
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
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
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⑴值得;所以;
⑵B;
⑶以子为足以策;
⑷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
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
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
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14.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
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
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
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
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
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
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D.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B
(2)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
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解析】【分析】(1)A.前者“丧父”;后者“我”。B.都是“探究”之意。C.前者“总,共”;后
者“凡是”。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故选B。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
呼为四皓。译为: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此题要注
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
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
点。如可分析“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
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
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B;
⑵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⑶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
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
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
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
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
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
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
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
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
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是贫乏,兄
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
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
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
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
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
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
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
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
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
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
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
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
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词。
①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________
②居易累以忠鲠遭摈________
③既复用,又皆幼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渔人甚异之
C.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3处)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4)《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
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独善其
身”、“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卖炭翁》,加以阐述。
【答案】(1)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2)B
(3)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4)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
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
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
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
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
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
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易”:容易。“摈”:排斥,摈
弃,排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项,前者“在”,后者“向”。B项,都是代词。C项,前者“于是,就”,后者“竟然”。
D项,前者“因为”,后者“把”。故选B。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
卒。译为: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
中。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
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
文中“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等情节,
也是在关心民生与时局,心系百姓疾苦。这些都能反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观点的。
故答案为:⑴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⑵B;
⑶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⑷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
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
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
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
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
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
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
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
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
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
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
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
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
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
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
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
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
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
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
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
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
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
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
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
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
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
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
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
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
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8:5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