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致橡树 原文

更新时间:2023-01-21 17:04:37 阅读: 评论:0

初中比较难的数学题目-习俗的英文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胃痉挛)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1/7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

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

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

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2/7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

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

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

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

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

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3/7

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

风。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字词积累

攀缘慰藉威仪霹雳雾霭霓虹

2、朗读诗歌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学生观看视频,听读诗歌,感悟意境。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

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整体感知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

位、人格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

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设计意图】整体了解诗歌,对诗歌脉络清晰化。

五、合作探究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4/7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

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3、品味这句话: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

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

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

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

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

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

的快乐与成功。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5/7

5、学生讨论。

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

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

颂自主、平等。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

力)。

六、艺术特色

《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

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

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意境美、语言美。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

再次配乐朗诵这首诗歌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6/7

【设计意图】(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深化对诗

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思维拓展

一起分享你喜欢的诗歌。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九、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

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

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意境含义。)

十、布置作业:

仿照《致橡树》一诗的象征手法,试写一首短诗,表达你对生活中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

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

痴情鸟--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7/7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

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

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

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没有设计教师范读这

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有效的感性指导,所以这是这次以朗读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较为

失败的地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

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

该注意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步骤。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7:0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