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21 17:02:40 阅读: 评论:0

300分能上高中吗-守的反义词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红军肃反)

第1页共5页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注释及赏析

(优秀9篇)

注释篇一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

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篇二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

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

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

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

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

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

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

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

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

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

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

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

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

第2页共5页

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

“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

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

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

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

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

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

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

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

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

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

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

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

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

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

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

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

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

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

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

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

“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

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

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

第3页共5页

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

“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

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

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

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

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

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

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

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

“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

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

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

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

“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

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

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

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

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

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附:其篇三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赏析篇四

第4页共5页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

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

“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

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

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

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

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

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译文篇五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

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

媚温柔。

创作背景篇六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

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

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译文:篇七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

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

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第5页共5页

注释篇八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

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

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

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

大,杂乱无序。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

皆飘浮。”忽:突然。

6、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

坡乐府》等。

注释篇九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

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

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7:0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