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馆
藏
法
帖
书
系
专
栏
楚王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4年征
集的文物,高38.2厘米,口径31.8厘
米。敛口鼓腹,有子口,深腹,中部圆
鼓。近腹底圆转内收。双附耳,蹄足,较
短粗。足内侧竖直。盖面隆起,捉手为八
柱圈形,口沿下有一道凸棱以承盖。盖面
有两道绳索状突棱,腹部有一道绳索状凸
棱。附耳外侧、盖顶捉手内、盖面第二道
凸棱内外及口沿下均饰蟠虺纹,盖面第一
道凸棱与捉手之间、腹部凸棱下均饰三角
纹,内用阴线勾勒云纹。
此鼎器形为春秋时期典型的楚式
鼎(参见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
分析》,《江汉考古》,1983年,第1
期)。与之相近的有湖北当阳赵家湖赵家
塝M4出土的鼎(M4:1)(高仲达:《湖
北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江汉
考古》,1982年,第1期)、淅川下寺
M2出土的倗鼎(M2:43)(河南省文物
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
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和鼎
(M2:27)(《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第106页)、M4出土的鼎(M4:1)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40、242
页)、M1出土的鼎(M1:67)(《淅川
下寺春秋楚墓》,第53页)、慈化楚子
鼎(魏渝:《楚子鼎》,《江汉考
古》,2006年,第4期;夏渌、高应勤:
《楚子超鼎浅释》,《江汉考古》,
1983年,第1期)等。从纹饰上看,该鼎
的主体纹饰为蟠虺纹,特征为在近似正方
形的单元内有两条虺龙相互缠绕,其头部
各置于两对角处,按斜角的方向纠结成
双“8”字形,此种蟠虺纹盛行于春秋中
期,亦见于春秋晚期(朱凤瀚:《中国
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558页);盖面、腹部的凸棱均做
绳索状,亦名绹纹。《尔雅·释言》:
“绹,绞也。”注:“纠绞绳索。”其形
如两条绳相纠,每条绳或不分股,或作两
股、三股、四股不等,作为辅助纹饰流行
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中国青铜器综
论》,第600页)。
这件鼎为楚王为其私名曰“加”的
次女嫁入随国的媵器。鼎盖内与器壁铸有
对铭五行二十八字,铭文中“飤緐”是对
此型鼎的专称,多见于春秋中晚期的大
型鼎中。如前引倗鼎(緐作
)、1974
年当阳赵家湖慈化乡电一村楚墓出土的
鼎(緐作
)等器。据此,推测此鼎的
时代应为春秋中晚期之际,也有学者指出
具体时代为楚共王时代(参见黄锦前:
《随仲嬭加鼎补说》,《江汉考古》,
2012年,第2期)。“(随)中(仲)
(芈)加”为当时女性称谓的一种形
式,归于“夫氏+排行+父姓+名/字”的
类型,亦见于其他媵器中,如“楚王
(媵)邛(江)中(仲)嬭(芈)南龢
钟”(楚王钟《集成》72)、“蔡大帀
(师)
(媵)(许)弔(叔)姬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
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将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
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㑺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
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文_于璐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楚王鼎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法帖书系(第三辑)·虢季子白盘 楚王
鼎》封面
5
2019/05No.207
可母飤”(蔡大师鼎《集成》2738)
等器。“
”字,诸家皆读为国名“随”无
异议,即传世文献中的汉东地区的姬姓随
国,多数学者认为其就是出土文物中春秋战
国时期的曾国(参见高成林:《随仲嬭加鼎
浅议》,《江汉考古》,2012年,第1期;
董珊:《从出土文献谈曾分为三》,《出土
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3年;黄锦前:《随州新出随大
司马
有戈小议》,《江汉考古》,2013
年,第1期)。
楚系铭文有独特的风格,整体上看是
上承西周中晚期铭文,字形做方正状,显得
端庄凝重,布局也较为整齐规范,如中子
化盘铭文(《集成》10137)。春秋中晚期
始,字形呈狭窄修长状,显得飘逸秀丽,并
盛行鸟虫书体;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简
帛文字影响,开始由修长向扁斜、草率风格
演进。此鼎从铭文字体上看,属于当时的手
写体或俗体,字形向长方纵势发展,笔画圆
曲拖长,结构粗犷松散,可归为楚系铭文第
三期早段,即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早段
(参见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
蜀书社,2007年,第241—244页)。风格
与之相近的有楚王子申盏(《集成》4643)
等器。此件铜鼎铭文中的“王”(第一列第
二字)、“吉”(第二列第一字)的竖画挺
直,“唯”(第一列第一字)、“宝”(第
五列第四字)的撇捺多迂曲,“亥”(第二
列第三字)、“永”(第五列第三字)的
并列笔画则多作蜿蜒之态,具有较强的装
饰性。
本栏目图文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
《中华宝典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
三辑)·虢季子白盘 楚王鼎》,《中华宝典》丛
书项目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
目。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楚王鼎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
6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藏
楚
王
鼎
盖
铭
铭
文
7
2019/05No.207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藏
楚
王
鼎
铭
文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2:0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