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李向前结局
平凡的世界李向前结局
新婚之夜,润叶不和他同房,向前虽心中恼火却并没有发作,反而处处替润叶
找理由:什么“害羞”啦,什么“累”啦。总之,安慰自己尽量往好处想,几天过
去了,十几天过去了,润叶对他仍是冷若冰霜,不理不睬。他却一如既往地宗教般
虔诚地爱着她,帮助润叶的父母干这干那,对润叶的弟弟更相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
样。表面看来,他的这个家庭很美满,可实际上,向前心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向前不傻,润叶对他的态度意味着什么,可他始终相信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一天,他一天天地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她。尽管这份爱得不到回报,而且连最起
码的承认也得不到,润叶不想看到他,他就不回家,拼命以工作的疲劳来冲洗心中
的烦恼。起初人们对田润叶没有感情的婚姻深为同情,但现在李向前那博大而深沉
的爱和宽容的态度换来的却是田润叶的苛刻和冷漠,人们转而同情、钦佩李向前
了。终于,李向前在巨大的失望和痛苦中借酒消愁,酒后开车出了车祸,从而失去
了双腿。
【平凡的世界解读】
路遥去世十多年了,但是他的《平凡的世界》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仍然受到许
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
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此,笔者也旧话重提,对《平凡的世界》的叙事角度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除了他写出了中国农村的真实
境况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青年的欲望与情感。当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但其中大多是以一种外在的眼光来描写农村
的,其中的农民形象无论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大都是漫画式的人物不够真实、
缺乏立体感。这是因为从叙述角度来说,大部分农村题材作品包括大多数知青小
说,他们多是以农村外来者的身份来想象和理解农村的,以城里人的思维来俯视农
村和农民的,他们的视角是外在的,因而所表达的情感是缺乏真实感,故此很难打
动读者,得到读者的认同
《平凡的世界》叙事角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其叙述视角是农村内部的,写的是
青年农民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而不像一般农村题材作品,叙述视角是处于农村之
外的,是从农村之外看农村世界,因而《平凡的世界》比其他农村题材作品显得更
真实,从而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平凡的世界》中叙述者、主人公、包括作者
设想的读者,这三者的身份情感是一致的,都是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村青年。《平
凡的世界》这种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情感态度使他的作品很容易获得了读者的共
鸣,特别是与小说中人物具有相同身份或相似经历的农村青年。他们在阅读这部作
品时很容易被带入作品,在情感上把自己视为文中的主人公,在叙述者的指引下去
经历主人公的成长、主人公的苦难、主人公的奋斗、主人公的坚忍不拔、主人公轰
轰烈烈的爱情,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同时,《平凡的世界》从一个
农村内部青年农民的视角写出了他所经历的种种农村生活,农村的贫穷、落后,当
年集体劳动的热火朝天与盲目,农村的家族观念、家族冲突,甚至农村小领导者的
政治斗争与艺术等等。这些都使广大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村,尤其是广
大农村读者感同身受。
然而《平凡的世界》在其叙事角度上也存在不足。《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现
实主义小说,叙述者大多数情况下仍是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出现的,是以心理学家、
政治家、道德家的无所不知的身份出现的。这种传统的写作手法虽有其优点,但
也有其在叙述中过多的受到作者自身世界观、人生观限制的缺点。在叙述中叙述者
有时仿佛变成读者的精神导师,例如文中在孙少平与郝红梅“相好”时,叙述者一
边替孙少平辩解,“他们这种状态也许和真正的谈恋爱还有一段距离”,又一边义
正词严地说:“当然,对于这个年龄的青年来说,这种过早的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
可取,它无疑将影响学习和身体。”再如作者有时一边劝导主人公面对人生的挫
折,一边又游说读者理解社会的不公。例如,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判上,《平凡
的世界》也是软弱的,甚至不如《人生》。在《人生》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对权
势者的反抗,对城乡二元身份的不满,对城市人歧视的愤怒。可以说高加林有对社
会不公的反抗。尽管最后高加林没能摆脱这种命运,作者让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
但我们能感到主人公对命运不屈的反抗。而《平凡的世界》里无论是叙述者,还是
孙少安,面对因为出身而无法实现的爱情,则只是默默地接受,而没有任何的不满
和反抗。面对田润叶的爱情,孙少安的条件反射是“一切简单而又明白,这是不可
能的”。孙少平拼命的揽工、打矿,只为了得到城里人一出生就拥有的城市户口,
但没有批判,没有反抗,只有默认命运的艰辛。叙述者这种中学生精神导师的姿
态,赢得了大量的高中生崇拜者,但也失去了一部分精神成熟者的青睐。
另外,这种全知叙事角度由于叙述者全知全能,一切都要由它来叙述出来,也
容易使文章出现一些漏洞。例如,叙述者对孙少平到外面闯荡世界的心理分析,就
有不符合情节逻辑的嫌疑。在文中对功名毫无兴趣的孙少平一听到可以落户黄原城
边的农村就高兴地四处奔走相告,叙述者还替他考虑了一下跟曹书记的女儿结婚来
获取居住城边的可能。田润叶让他去带地委行署的子女搞夏令营时,觉得“这是一
件多么体面的工作――就是一分钱不赚,他也愿意干个半月二十天的!”孙少平本
来是位道德高尚者,但为了进公家的大门,不仅不在乎工作的苦累,“只要有个正
式工作,哪怕让他下地狱他都去!”还主动找田晓霞去活动后门。在煤矿体检出现
了问题后,孙少平的第一个念头是,“不能回家去――绝对不能。也不能回黄原去!
既然已经出来了,就不能再北返一步。好马不吃回头草!如果他真的被煤矿辞退,
他就去铜城谋生,揽工,淘粪,扫大街,都可以……”接着又想到了贿赂大夫,用
一副可怜相获得了女大夫的同情。根据以上这些,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孙少平
这么一个道德精神高尚的人,仅仅为了成为一个城里人就可以不要道德、不要自
尊,他的
“远大理想”仿佛突然变成了就是进公家门成为一个正式工人。显然,这种内
心独白与作者一直定位的孙少平这样一个目标远大的有为青年,一个道德高尚、永
不屈服的奋斗者形象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仅仅是情节上为了高远的目标忍受一时之
辱、委曲求全无可厚非,这也与作者一直定位的有为青年并不矛盾,但让主人公通
过内心独白的叙事角度把自己当时的心理叙述得过于卑微,显然就与整部作品的人
物定位产生了矛盾。而这也恰恰是过多使用全知叙事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之,叙事是小说的重要环节,对叙事角度的把握,在小说表现社会生活、塑
造人物性格、构织故事情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平凡的世界》这部作
品,在叙事角度上因其使用内部视角,对传统叙事角度有所突破,从而使叙事更加
真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也存在过多使用全知叙事角度,使文章过多地受
到作者自身世界观、人生观限制,并且人物形象塑造容易出现纰漏的不足。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6:4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9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