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本草纲目全文

更新时间:2023-01-21 15:38:57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数学相似知识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预言未来)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

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

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

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

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

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

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

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

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

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

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

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

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

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注意:以:因为。

(3)A.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

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

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

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

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

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

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

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

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

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

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

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

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

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

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

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

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

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

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

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

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直:同“值”,价值。

⑵①至:到。方正。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

山中。②骤:突然。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翌日:第二天。句意是:马突然冲

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

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

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责备(数落);②首领;③逃跑;④价值。

⑵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

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

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

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

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

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

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

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

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

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

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

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

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

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

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

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

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

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

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

死。

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

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

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

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

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

“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

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

(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

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⑤;客居

(2)B

(3)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

了!

(4)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

融求教。

【解析】【分析】(1)①Ⅰ因为【甲】“毕”,完成,故【乙】文中“毕”也是“完成”的意

思。因为【甲】质:询问,故【乙】文中“质”也是“询问”的意思。Ⅱ②结合语境分析,这

句话的意思是马融一向骄傲自负。故这里的“素”是向来的意思,故选⑤。Ⅲ语境推断法,

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

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故这里的“客”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到了成年以后,我

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去,离开;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郑玄现在

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4)本文主要围绕“求书”“求师”“求学”三方面的困难写写的,答题时从文中找到作者解决

办法的语句并概括归纳。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

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

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

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完成,结束;询问,质疑;⑤客居

⑵B;

⑶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

了!

⑷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

马融求教。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

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

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

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

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

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

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

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

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

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

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

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

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比:连续。登:丰

收。③葺:修缮。④庶几:或许,也许。⑤遗烈:功业。⑥瀹:煮。⑦超然:超凡

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安)释舟楫之安________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卖油翁》)

②(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唐雎不辱使

命》)

③(稍)稍葺而新之________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

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

给的粮食

(2)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

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

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略微;

稍微。“安”安逸,安适;怎么。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

在/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观:美景。适:去,往。

(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

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

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

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

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

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

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故答案为:⑴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

的粮食;

⑵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⑶(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⑷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

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

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

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

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

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

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

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

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

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

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

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

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

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

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

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

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

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

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

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

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

超乎事物之外啊!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

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

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

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

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④子弟,使

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

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

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_______

②皆反,其故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B.足肤皲裂而不知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行”,这里用作

名词,德行、品行。

(2)“颠而不扶”中的“而”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表

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之:的。过:过错;欤:语气词,相当于“吗”。这句话是一个

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

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等

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

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⑴①品行;②原因

⑵B;

⑶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

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

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

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

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

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

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

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

“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

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

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

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

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

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

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

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

说得对!

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

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

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

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

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

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

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

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

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

③乐人之乐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

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

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

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

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

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

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父母之戒”做“申”的宾

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申/父母之戒。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乐”属于词类活用,“广”,

使……增长;“乐”,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

以翻译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夫:段首或句

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才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学习必须静

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为:替;是以:因此,所以;效:效仿。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

他)。

(4)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

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到“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

“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

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

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⑴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⑶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

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

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

“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

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

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

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

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

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⑶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

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

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

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

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

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

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

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

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

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

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

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我常常为他担心,

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

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

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

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

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

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

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

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

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罢其兵(停止)

B.欲倍其约(违背)

C.君其图之(企图)

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

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

都还了回来。

(4)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

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

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

(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

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

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

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

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

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

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

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⑵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

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

还了回来。

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

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

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

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

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

【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

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

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

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

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

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

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

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

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

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

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

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

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

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

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

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

手中。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則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巴陵胜状/旗开得胜B.薄暮冥冥/日薄西山C.去国怀乡/忧国忧民D.把酒临风/临

危受命

(3)在第二段中找出两个描绘景物的成语,并分别写出其描绘的景物特点。

(4)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

坎坷与挫折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1)北宋;范仲淹

(2)B

(3)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

多变的特点。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

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应有旷达的胸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怀远大的理

想,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A优美的;胜利。B接近。C国都;国家。D面对;挨着,靠近。

(3)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这两段的成语有: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浩浩汤

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这里指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

晴变化。这里描写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变的特点。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

变化,这里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斯人”指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

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古仁人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言外之意就是我想要

像古仁人一样,有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5)文中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博大的胸襟及旷达的胸怀,我们也要学习古仁

人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能结合实际围绕这个观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北宋;范仲淹

⑵B;

⑶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

变的特点。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⑷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

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⑸应有旷达的胸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怀远大的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

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

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

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

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及理解景物特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平时积累找出成语,

然后再根据成语意思和描绘内容概括其特定。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

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

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⑸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

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①

苏轼

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

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

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

也。

【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

②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③乘疍:乘坐疍

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

天。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

《斜川集》留世。

(1)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

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定”意为平息静止。“石”指石块或石墩。故“碇”本义表示

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

“叹”________。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

不能传于世间

(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

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

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

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

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前一句话的意思

是: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

石)。故“或”,有人。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故“或”,有时。②前

一句的意思是:我从海康去合浦。故“适”,到。后一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恰好离我很

近。故“适”,恰好。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停泊在海上。故“碇”,船停泊或下碇。

(2)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

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吾何

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天:上天;使:让;从:跟从;济:救济。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

(4)结合语境分析,起坐四顾太息的内容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

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但是苏轼遇险时,所撰《书》、《易》、《论语》皆以

自随,而世未有别本,作者担心这些书怕是难度此险,那样的话就不能传于世间。据此分

析答题。

(5)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及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

之地,生活非常困苦。而从海康到合浦的途中又遇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无法

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但他并没有绝望,从“天未欲使从是也,吾

辈必济!”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⑵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⑶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⑷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

能传于世间

⑸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

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

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

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

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

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

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作者叹息的

具体内容。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几点必须参考:①人物

的经历;②文章的内容;③人物表达心情的语句。结合这几点进行分析并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从现在的雷州半岛往西到广西的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

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雷州半岛中西部),听人

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陆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

(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当天是6月30日,天空没有月亮,

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摇摇晃晃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

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

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

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

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

验。7月4日合浦记,那时是元符三年。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

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

《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

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罕”,少。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

劝于想好友了。“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

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

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

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

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

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

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

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12.古诗文阅读

(甲)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

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

能自已也。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

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

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

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

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释】①练:白色丝绢。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③束发:年纪

轻。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

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________

③壮心日灰________

④是则真可哭也________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炮车云生”,

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

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1)A.着;B.入;C.出

(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

新,景色优美。

(6)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

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

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

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此题在结合语境“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

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分析的基础上,文言词语“出”、“入”、“着”填入文中空

格处的顺序是:A.着;B.入;C.出。

(2)本题注意“左迁(降职或远调)”的正确解释。

(3)这句话的意思是: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

声音。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结合文本内容,“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

写浪涛之激荡;“雪山汹涌”则描画浪潮之澎湃。

(5)“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

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6)《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

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

时的欣喜之情。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

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

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A.着;B.入;C.出

⑵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⑶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⑷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⑸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

新,景色优美。⑹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

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

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

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

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想象的能力。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语句内

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

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

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

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

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

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

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

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

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

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

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

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

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

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

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

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

③援疑质理________

④盖三年不窥园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孝景时为博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C.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

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

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

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

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答案】(1)跑;声望;询问;观赏

(2)A

(3)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①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②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

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5)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走”“窥”属

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把。B拜为;替,给。C代词;结构助词的。D向;在。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

敬重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俟:等待。焉:语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

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②盖: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用来引出下面的内容。窥:

欣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

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5)A说法正确。B这句话中的“先达”和“叱咄”理解不正确。先达: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

的前辈。不仅仅是有学问。叱咄:训斥,呵责,没有提问的意思。C《大学》不属于五

经,应该属于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

品。D“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的说法错误,董仲舒在室内挂上帘子

是没错,但因为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所以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

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故答案为:⑴①跑;②声望;③询问;④观赏

⑵A

⑶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⑷①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②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

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⑸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

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

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

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

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

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

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

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

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

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⑸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还要根据文学常识的积累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

择。

【参考译文】

董仲舒,广川郡人。从年轻时,董仲舒即钻研《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董仲舒

广授学生,在教室里挂上帘幕,教授经学。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按照入学先后顺

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据说董仲舒在钻研学问期间,三年中没有

进出过住宅后的花园,他治学心志专一到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

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14.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

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

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

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

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

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D.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

“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

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

好准备。谨:谨慎。“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

理。少: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B.都是表递进,“而且”。C.都是代词,

“他,他的”之意。D.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恃。译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

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粟”:代指粮食。“半”:领一

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

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

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

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

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

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A

⑶(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⑷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⑸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

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

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

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

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

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

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

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

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

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

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

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

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

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

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

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百废具兴具:________

②薄暮冥冥冥冥: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一:________

④把酒临风把:________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答案】(1)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属于通

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居庙堂之高:处在高

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

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

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

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

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

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

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⑵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⑶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⑷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

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

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

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

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

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

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

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5:3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产品推广计划
下一篇:初一周记600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