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温庭筠梦江南

更新时间:2023-01-21 14:55:18 阅读: 评论:0

高中政治试讲万能讲稿-屹立怎么读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幼儿园一周带量食谱)

元好问《颖亭留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颖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注:①分携:即分手。②太素: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

万物的素质。③元化: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

材料【问题】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

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王国维认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________(①无我②有我)之

境。诗人在此句中着意渲染了水上景色的______________。

2.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请结合王国维的境界说,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无我闲静悠远2分

2、景:北风、雪、九山、寒波、白鸟、平林等。(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

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

自己的千姿百态。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

压根儿翻不过去似的。颍水之年,微波涟漪,白鸟纷飞。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

平林漠漠,淡远如画。

用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诗人与大自然晤对,无意间触目兴怀,

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水上之景在突兀峥嵘的山势映映衬下,更显闲静悠远。

此时主体在较平静的心境中以直觉去观照外物,达到与客体交融无间的“无我之

境”。然而“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大自然的终古如斯与生生不息反衬出“人”

的躁急心态,牵于物欲的人就难免自叹弗如而心向往之了。诗的最后写他回望送

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一切的伤离别恨都消融于这淡远的景物之

中,回归“无我之境”。通过大段的写景,诗人表现出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之

情。

参考译文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

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

北风呼啸,下了三天大雪,万物遵循其自然规律。

众山葱郁,高耸入云,冰雪覆盖山峰。

寒冷的河水波浪荡漾,白色的飞鸟悠然落下。

思归的人儿归心似箭,自然景物却如此从容。

对酒当高歌,长途跋涉足以令人悲伤感叹。

回望亭中送别的友人,看到平展的树林疏淡如画。

[译文二]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

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乾坤,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

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

朔风吹过,大雪三日;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

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

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

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

我归去的心情如此急迫,自然的景致却是如此闲淡有致。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

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

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

[评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

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

个性。其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澹澹”在一些版本中亦写作“淡淡”)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借作无我之境的例子。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代

文学家。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

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

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

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

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刘兼《新竹》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新竹答案刘兼

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

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①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②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注]①费叟指后汉人费长房。《后汉书•费长房传》说“曾碰到一个老叟送给

他一根竹杖,回家后发现那是一条龙。”②子猷:指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个儿

子,东晋名士、书法家。

1.前两联中,围绕“竹”,诗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

分)

2.诗人借咏“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中,诗人主要写了“竹丛静幽”“竹影(叶)疏透”“竹声清脆”

三个内容。(3分)虽然竹丛不多,但却增添了屋外安静清幽的氛围。夜晚,新

竹叶显得稀疏薄透,月光透射下来,如同细碎的金子散落在地上。风中,竹干竹

枝相互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2分)

2.诗人借助“竹”表达了对“虚心”“高节”“坚韧”等优秀品性的爱慕。(2

分)诗人对费长房的竹杖幻化为神龙的虚无缥缈的仙家故事、对娥皇女英血泪洒

落竹枝便不消退的传说均持否定态度,而对“王徽之爱竹”的故事青睐有加。作

为东晋名士,王徽之身上具有的“虚心”“高洁的节操”以及在严酷的环境中“对

理想坚韧不移”等品性与“竹”的很多特性有相似之处。(2分)作者借用两个

典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上述优秀品性的爱慕。(2分)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试题]

(1)这首小令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女子

____________的情怀。

(2)“独倚”二字,既写女子的_________之情,又写好_________之态,与

后句“千帆”暗成对比。

(3)“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表面写水,

暗写女子_______。

(4)结尾一个“断”字,形象写出女子___________。

(5)“独倚”句十分感人,请你赏析。

(6)概括全词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她失望与惆怅

(2)孤寂落寞优雅倚栏

(3)拟人、暗喻望穿秋水

(4)失望与悲伤

(5)一个“独”字,既实写主人公的状态,也暗示其内心的孤寂;一个“倚”

字表现等待已久,为下句“过尽千帆”写思妇的等待之久和江上的船只之多,反

映出思夫失望之深。

(6)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望、愁肠百结的思

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

女的深切同情。

【问题】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

她精心梳理,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

人为之心碎。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

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5、“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描绘了什么意境?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答: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问题】

1,从词的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其中的。词的别称有、等。

2,“过尽”一词内涵的意思有两层,分别是和。

3,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题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称

为曲、曲子词。词的别称还有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等。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大约58字以下)、中调和长调(大约90字以上)。词一

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片(也有单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长调)。

词的上下片之间起过度作用的句子叫“过片”,“过片”一般在下片的开头(也

有少数在上片末尾的)。

“慢词”是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定的,所谓“慢词”就是音乐节奏舒缓的词作。

词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写的,所以可以没题目,但是一定有词牌。作为基本

常识,词牌和词题(题目)必须分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

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由此可知,第1题的答案为:[1]小令,[2]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府、

琴趣、乐章)。

第2题考察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词语是用来叙事、描绘和表达思想、情

感的,而且叙事、描绘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读懂作品,揣

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过尽”一词写女子看遍了

江上的船只,说明她伫立远望的时间十分久长;这一长时间的孤立期盼,又与“皆

不是”形成强烈对照,真切地表现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长悠远——这就

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

第3题考察对“景语”的理解。古诗中的写景,往往寄寓着情感。我们就要

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这

首小词属于闺情题材,主人翁是闺中思妇,所以作者的叙述描写都是为表现思妇

的情感服务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斜晖和江水写得情意绵绵,实际上表现

的是思妇的情感,这叫寄情于景。所以我们可以回答说:作者寄情于景,运用拟

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相思和忧伤(要点到,意思对即

可)。

[译文]

梳洗打扮完毕,独自一个人倚靠在望江楼上凝望着江面。已经过去了上千只

帆船,都不见心上的人儿,只有在夕阳的余辉里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悠悠的江水,

真是让人日夜柔肠寸断于白蘋洲头。

【赏析】:

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

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

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

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

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

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

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

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

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

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

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

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

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

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

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

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

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

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

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

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

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诗意:

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

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

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

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借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的故事而写的。《长信秋词》共五

首,这是其中一首。描写一位年轻的宫女在一个不眠秋夜的感受。诗人运用含蓄

的笔触,采取以情观境的手法,将自我的情感投身到景物中去,使物著我色彩,

通过宫人在凄凉寂寞深宫中,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失落与无奈,表达出诗人自

己的凄清心境。

第一首诗,运用含蓄深婉的笔触,以景托情,写班婕妤失宠后,在凄凉寂寞

的长信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全诗前三句描摹了一个梧桐秋叶、珠帘不卷、夜来霜重的萧瑟寂冷的外在氛

围,由外而内,暗淡的熏笼,陈旧的玉枕和一个彻夜难眠的孤人,不刻意写悲而

悲情自现。

读完全诗,一个心境清冷,愁怨难眠的深宫闺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不由

得被主人公深深的哀怨之情打动。含蓄蕴藉,哀婉缠绵的诗风给全诗蒙上了一层

悲惋的情调。

贝琼《经故内》阅读答案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经故内

[明]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

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

遗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

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

吐艳是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

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

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

对人生的思索。

作者: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

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

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

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

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张谓《早梅》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

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阅读答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

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

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

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

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

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

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

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问题】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

诗则侧重写一个早(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不

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独特环境。第

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首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

寒梅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

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

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

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胡令能《小儿垂钓》阅读答案及诗意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③垂纶:钓鱼。纶,钓鱼

用的丝线。④莓:一种小草。⑤苔:苔藓植物。⑥借问:向人打听。⑦鱼惊:鱼

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

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阅读训练及答案]

(1)从首句中“蓬头”一词,可以推知“垂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衣

衫简陋的山村孩子)

(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随意而坐,专注地垂钓,草丛几乎淹没

了他的身形。)

(3)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一、二句重在写“____”,三、

四句重在传神。(形)

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

A.幼稚

B.充满童趣

C.无邪

D.天真可爱

正确答案:ABCD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

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

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

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BCD

【问题】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2分)

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2分)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

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赏析】: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

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

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

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

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

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

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

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

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

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

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

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

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

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

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

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

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

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

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

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

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

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

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

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

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

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

写儿童的佳作。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

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神。

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

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

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具体说明。(4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

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

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

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

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

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1分,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

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2)答案:(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

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

乳交融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2分。)

【赏析】:

此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

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

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

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

者眼前。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

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

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一、二两句,诗人即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

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

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

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

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

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

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

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

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

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

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

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

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

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

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

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

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

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

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

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

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

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

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

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

为前人诗作所少见。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

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

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

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

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

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

可得满分5分)

2.(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

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

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

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

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

之情。

【问题】

1、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2、诗中的哪些因素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以乐景衬哀情。首联以杨柳春风起兴,用春风里飘飞的万千杨柳反衬

诗人心中的伤春之悲。

②奠定全诗悲慨的抒情基调。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

杨柳,愁绪万千。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2、诗人心中复杂的哀愁引发了心中的退隐之意:

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寒食之哀。诗人清明回乡扫墓,沉痛哀悼之情化为倾泻而出的眼泪,如江

水上涨。

③早衰之叹。“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色彩对比鲜明,隐含着诗人

因操劳过度而未老先衰的感叹。

④为官之苦。诗人虽身居官位,一心推行新法,但阻力重重,处境艰难,丝

毫没享受到“轩冕之乐”,却尝尽为官之苦。

【问题】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

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

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

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

(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壬辰寒食是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

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

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

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

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

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

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

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

“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

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魏大中《临江仙钱塘怀古》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临江仙

_________钱塘怀古

魏大中

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赵家轻掷与强胡。江山如许大,不用一钱

沽。

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可怜故事眼中无。但供侬醉后,囊句付奚

奴。

[注]钱塘:即今之杭州市。侬:我。奚奴:奴仆。唐李商隐《李贺小传》记

李贺“但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江山如许大,不用一钱沽”中“沽”字语意丰富,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5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沽”,即“买”。“沽”字极言“强胡”获得赵家江山之易。(2分)②

“沽”字讽刺了无能南宋统治者不爱江山爱歌舞的“轻掷”之状。③表达了词人

对南宋朝廷之腐朽荒淫、不恤民情的愤怒与刻批判。④表达了对明朝时局的担忧。

2.①对比。“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由眼前沸腾的西湖歌吹声,

想到南宋小朝廷沉湎于歌舞的往昔,如此今昔比照,不仅起势夺人,掷地有声,

而且为全词的怀古慨今奠定了基调。②比喻。“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

在作者眼中,西湖的碧波仿佛是英雄的鲜血所化成,它似乎正满含悲愤,映照着

纷乱喧闹的人间百态。③用典。“但供侬醉后,囊句付奚奴”化用典故,既然忧

国忧民之策无处可施,那么,满腔的热忱只好化为醉后的词句,聊以抒发情怀而

已,无奈之意溢于言表。(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关河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试题]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3)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4)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

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

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3)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

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

这是凄冷之二。

(4)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

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

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意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整个庭院,都

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

风吹过的声音。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

出的鸣声。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

影,映照在墙壁上。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醉了的时候,可

以忘却一切烦恼。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

虚而入了。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赏析]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

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

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

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

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

着亲朋。“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

还寒”。“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忽然,一声长

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

的踪影。“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

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阔云深,雁影都无,自然也不无从

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

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

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此时此刻,人多么希

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

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

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这首词全无

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

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

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

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

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

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口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

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

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

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

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钓之力。

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

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

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

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

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

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

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对一个2分,全对5分)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

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不愿为

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E“比兴”,错。

2.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

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

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

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

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

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2.(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

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

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

点2分)

【问题】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首联与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赏析其表达作用。(5分)

2.结合颈联与尾联,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借碧水边青山矗立,渡头秋高气爽,夕阳下有人渡江营造了一幅优

美恬淡的秋光图。(3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也反衬了诗人

被贬的失意与落寞。(2分)

2.(1)“心闲”,表层是悠闲自得,观鸟垂钓,深层则是被贬之后的苦闷与

失意。(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而未能的悲愁。(3)“心

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作者简介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

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量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

又为袁州刺史。与李白、刘长卿、钱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识。

善为诗,绮丽婉靡。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卷上评曰:与钱、郎别为一体,

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以为“文章之冠冕也”。又“禅心超忍辱,梵语

问多罗”,役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嘉祐诗》一卷,《全唐诗》编为三卷(卷二〇

六——二〇八)。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4:5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