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郭瑞:经营爱情:⼤学⽣情侣礼物交换的实践逻辑
01⽂献回顾:礼物作为⽅法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作为馈赠的爱是最不脆弱的”,恋爱中的礼物交换表达出这种馈赠式关系,不计物质回报
的“慷慨互惠”更是密切了情侣间的关系。虽然现代社会礼物流动实践中情侣们并不⼀定赞同莫斯“接受了某⼈
的某物,就是接受了他的某些精神本质、接受了他的⼀部分灵魂”,但正是在不间断的馈赠与接受中恋爱关系
得以⽣产。
关注恋爱关系建构中礼物的交换,重点在于理解礼物流动背后所隐藏的⽇常实践逻辑,恋爱关系需要在礼物
之灵中⽣产,也正是在⽣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情侣关系的实质,以及隐含其中的“权宜性、变通性和策
略性”。
1.⼯具性与情感性:礼物交换的元问题
礼物作为观察社会中关系形成与维持过程的⼀个重要概念,即启动社会其他制度的“总体性社会事实”,其交换
过程中蕴含着经济理性和情感关切两个⾯向,观察礼物交换的视⾓差异即是对⼈类关系性质的不同理解。
在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那⾥,不同交换⽅式中透露出“经济⾏为和经济动机在这些⼟著⼈的⽣活中发挥
⾄关重要的作⽤”。在他看来即便是亲属间的“纯粹馈赠”也遵循着
双向互惠
原则,“从长远的⾓度维持双⽅利益均衡”,这种视⾓下的⼈类关系是经济责任的相互联结,“存在许多与亲属
关系和姻亲关系相关联且界定明确的经济责任”。⽽莫斯的礼物交换所联结的⼈类关系则更具有情感性,“礼物
交换的⽬的并不是⼯具性的⽽是情感性和道德性的”。物和⼈的灵魂相混融,通过礼物交换“⼤家情感相融,不
分彼此”。马林诺夫斯基和莫斯这种将⼯具性和情感性相对⽴的解释在很⼤程度上忽视了礼物交换中⼯具性和
情感性交织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学⽣情侣恋爱关系建⽴的初期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因⽽如果忽视了礼
物交换中的⼯具性和情感性这两个⾯向,就可能会误读⼤学⽣情侣的关系建⽴⽅式和性质。
2.超越⼆元论:礼物交换的⼆重性
阎云翔和泽利泽(Zelizer)分别通过⽂化⼈类学和经济社会学的路径揭⽰了礼物交换中经济理性和情感需求的⼆
重性。阎云翔沿着“差序格局”的思路,以礼物为切⼊点发现了乡⼟社会的关系⽹络及其建构。这⼀通过
礼物表达并完成私⼈关系⽹络建构的基本规则即为“⼈情”
,以这⼀概念为核⼼,他从经济互助和情感需求两个维度解读具体的礼物交换实践。然⽽传统伦理“⼈情”观念
的视⾓,实际上与更具现代性的⼤学⽣情侣的礼物互动和关系建构不相匹配。显然在⼤学⽣情侣的交换中,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4:5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