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诗
人们留下不少描写端午的诗篇,其中还可以窥探到古人端午的风俗哟!
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
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
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
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关于端午的诗词,你知道几首?
(一)《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
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
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
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二)《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
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
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
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
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
能名垂青史?
(三)《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传统节日里的古诗词——端午
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四)《表夏十首》(其十)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
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
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
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五)《和端午》宋·X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
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六)《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
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七)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
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
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八)《己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端阳”即端午节。“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
所以称“海榴”。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
凭吊屈原的英灵。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
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九)《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
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
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十)《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
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
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
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4:3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4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