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指南录后序翻译

更新时间:2023-01-21 13:27:35 阅读: 评论:0

挑战压轴题高考-充实的英文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那年大雪)

文言文翻译要点

文言文翻译要点

翻译文言文,

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

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

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

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落实

即落实原文每个词、

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

每句话的确切意义。

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

要通观全篇,

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

仔细钻研字、

仔细钻研字、词、词、句、篇。例如:

《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

《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

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

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

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 

保持

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

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

例如

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

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

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

似乎像疑问句。

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

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 

调整

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

整词序。如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

不用脚试试鞋呢?

. 

增补

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

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

词补充完整。如

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

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当中一座的水道绕

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 

省略

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

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

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

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

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

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

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

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

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

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

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

(

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

87

高考题

) 

七、文言翻译的原则

1

、译文做到信达雅

2

、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

、对照翻译

。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信物

亲近

亲近

2

换成今语

换成今语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

---

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

照录不译

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

删掉不译

删掉不译

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

补充省略

补充省略

6

调整语序

调整语序

(

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 

文言互文的翻译

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

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

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

近义互释、

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

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 

同义对应

同义对应

(1)

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过来就进攻秦朝。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过来就进攻秦朝。

(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

(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

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

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

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

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

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

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如遗忘贯

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

译为率领。

译为率领。

2. 

异义对应

异义对应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

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

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

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

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

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数量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数量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达方法和现代汉语在某些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知

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的区别。

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的区别。

一、数的表达。

一、数的表达。

1. 

数词一常常省略。如:

数词一常常省略。如:

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

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

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 

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如:

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如:

为字共三十有四。(魏学伊《核舟记》)夫十有一月之中。(方苞《五人幕碑记》)

以上两例的有通又。

以上两例的有通又。

3. 

缺位处不用零。如

缺位处不用零。如

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

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

)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

)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三。(《后汉书·郡国志》)

冬至后一百(

冬至后一百()五日

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像这样的组合数,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

像这样的组合数,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

4. 

序数。现代汉语序数表示法主要是在基数前加一第字,,如第一、第二等。古代汉语除

了这种表示方法,还往往用太长长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如:

王当歃血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列传》)——大王您应当首先歃血

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

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巡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记·万石张叔

列传》)——石奋的大儿子叫建,第二个儿子叫甲,第三个儿子叫乙。第四个儿子叫庆,都

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

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

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常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

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常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楚国的兵力在各个诸侯国中列第

一。

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庐山特别秀丽,为天下第一名山。

5. 

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

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

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盖予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所到达的地方,还

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

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此处的十二就不

是十分之二,而是十二个(铜人)了。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语义环境仔细辨别它的意思。

6. 

表约数时,尾数不定用余,如:一车炭,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近似数用且、几、将。如: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年纪将近九十岁。

)——年纪将近九十岁。

估计数用可、许、所。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水经注·渐江水》)

从弟子女十人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

)——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

7. 

表倍数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两个特定词语:一倍说倍,五倍说蓰。如:或相

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8. 

常用三、九、十二表示极多,一表示极少。如:成语三令五申、一知半解。策勋十二,

赏赐百千强。(《木兰辞》)

9. 

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

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等表示不定数。如:

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等表示不定数。如: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

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

二、物量的表达,有用量词的,

二、物量的表达,有用量词的,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

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只有一张桌

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我持白璧一双。(《史记·项羽本纪》)

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词之字。

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词之字。如:

如:

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史记·

《史记·廉颇蔺相廉颇蔺相

如列传》

)——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

)——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

三、动量的表达,由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而不用量词,位置在动词之前。如:齐人三

鼓。(《左传·曹刿论战》

)——齐国人擂了三通鼓。

)——齐国人擂了三通鼓。

数词后用量词,是到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

数词后用量词,是到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拜:授予官职。

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

车征拜郎中。

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

:延

:延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

:升(鲁)台都事。

: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

:擢户部主事。

: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

十余人。

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

二、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迁东郡太守。

、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

:改刑部详覆官。

:改刑部详覆官。

. 

兼职、代理类:

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行奋武将军。

: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

: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予出官二年。

: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

(例略)

(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不满周岁:襁褓

2-3

岁:孩提

岁:孩提

年幼:总角

年幼:总角

儿童:垂髫

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

女孩子七岁:龆年女孩子

12

岁:金钗之年

岁:金钗之年

女孩子

13

岁:豆寇年华

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

15

岁:及笈之年

岁:及笈之年女孩子

16

岁:碧玉年华

岁:碧玉年华

女孩子

20

岁:桃李年华

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

24

岁:花信年华

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

男孩子

8

岁:

:龆年

:龆年

男孩子

15

岁:束发(成童)

岁:束发(成童)男子

20

岁:弱冠

岁:弱冠

30

岁:而立之年

岁:而立之年

40

岁:不惑之年

岁:不惑之年

50

岁:知命之年

岁:知命之年

60

岁:花甲、耳顺之年

岁:花甲、耳顺之年

70

岁:古稀之年

岁:古稀之年

80

岁:杖朝之年

岁:杖朝之年

80-90

岁:耄耋之年

岁:耄耋之年

100

岁:期颐

岁:期颐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

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

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

yu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

2001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

(

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

)

选取。字数在四

五百左右。

(1999

574

字,

2000

400

字左右

)

已成稳定模式。

2001

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

的只有

294

字。上海卷只

180

字左右。

字左右。

1993

年选自《新唐书

-

姚崇传》

,主人公姚崇;

,主人公姚崇;

1994

年选自《唐语林

-

识鉴》

,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

年选自《隋书

-

列女传》

,主人公郑善果母;

,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

年选自《宋史

-

郭永传》

,主人公郭永;

,主人公郭永;

1997

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

,主人公权善才;

,主人公权善才;

1998

年选自《宋史

-

忠义一

-

李若水传》

,主人公李若水;

,主人公李若水;

1999

年选自《北齐书

-

苏琼传》

,主人公苏琼;

,主人公苏琼;

2000

年选自《三国志

-

魏书

-

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

威父

威父

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01

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

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

2002

年选自《史记

.

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

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

教育意义。

教育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3:2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