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论语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1-21 12:57:21 阅读: 评论:0

中考刷题软件-分米英文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网页被篡改怎么办)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

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

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书笔记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

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

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

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

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

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

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

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

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

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

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

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

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

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

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

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

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

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

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

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

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

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

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

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

天。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

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

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

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

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

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

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

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

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

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

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

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

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

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

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

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

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

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

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

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

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书笔记3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

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

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

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

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

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

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

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

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

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

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

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

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

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

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

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

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

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

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

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

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

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

一。

论语读书笔记4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

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

风范,还知道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

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

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

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

道”,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

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

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

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

严和威望,而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

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

交朋友,那么他一定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

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

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么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

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

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

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5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

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

《论语》,书里的内容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

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

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

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

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没有严

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

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

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

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

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

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

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

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

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

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

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

“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

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也许不

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

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

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6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

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

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

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

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

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经过神情语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

《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

圣》);书中不仅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述,并且有关于他

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

子因材施教,对于不一样的对象,研究其不一样的素质、优点和缺点、

进德修业的具体情景,给予不一样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

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一样的回答,答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

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

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

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职责心。

论语读书笔记7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

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

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

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

《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

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

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

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

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

《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

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

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

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

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

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

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

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

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

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

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

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

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

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

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

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

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

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

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

《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

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

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

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

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

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

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

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

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

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

能成功。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

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

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

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

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

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

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

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

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

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

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

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

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

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

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

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

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

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

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

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

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

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

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

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

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

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

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

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

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

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

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

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

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

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

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

求。

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

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

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

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

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

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

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

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

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

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

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

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

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

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

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

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

“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

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

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

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

论语读书笔记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

《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

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

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

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

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

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

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

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

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

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

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

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

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

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

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

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

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

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9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

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

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

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

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

这七个字。

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

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

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

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

但不能没有底线。

“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

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

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

“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

“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

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

法律。

“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

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

国。

“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

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

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

这七个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我也只在这海边

捡些贝壳暗自窃喜,却可能永远也见识不到这辽阔的大海。

论语读书笔记10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译文: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

和上级的,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

作乱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

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

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

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

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

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

们缺失的。

论语读书笔记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

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

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

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

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

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

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

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

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

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

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

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

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

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

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

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

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

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

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书笔记12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

《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

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

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

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

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

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

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

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

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

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

《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

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

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

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

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

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

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

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

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

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

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

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

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论语读书笔记13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

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

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

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

众。”--《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

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

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

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

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

“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

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

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

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

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

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

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

因此拥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

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

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命,即天道

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

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

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书章句

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

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

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

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

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

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

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

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

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

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

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天理也;

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

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

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

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哉?”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虽为

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也。所由

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

《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文写

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

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

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

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

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

“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

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

“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

则善充其体。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

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1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

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天多次反

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习,完善自己的工作,

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为别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样,和朋友交往必须真诚。总之

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常复习,而

且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这里的习绝

不可以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认真实践。

论语读书笔记15

我读了《论语》后,感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

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和蔼的

注视着我,牵引着我。使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

场景在变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们

传授学问。孔子是位贤人,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丝不

苟的言笑循规滔距,而且一开口是:“君、臣、父、子。”一笔口试:

“仁、义、礼、忠恕、孝悌”之类的“圣贤老师”。孔子作为一个政

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

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崇高和纯洁的一面,他不会为了某

种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

孔子在三十岁时,曾带领弟子去周游鲁国,他实施他的“仁、义、

礼、忠、孝”来教导鲁国之臣民,但是鲁国的鲁庄公整天沉淀于酒色,

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带着失望离开了鲁国。孔子说:“为正义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月。”我能感觉到,孔子当时那种失落而悲

伤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热血具有远大抱负的理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那

种感觉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要苦上百倍。不过,孔子却从来不会呵斥一

个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人人皆知的圣贤之士。

孔子的忠、孝、礼、义体现在孔子的言行举止之上。相传孔子为

了认识父母的坟墓,而把他们的坟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

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就体现了他授与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

故的每年去祭奠。以为两千年前的“圣贤仙师”教会了我“仁、义、

礼、忠、孝。”齐全,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我将永远铭记先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库,带给人类的财富。俗话

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都用“仁者爱人”来热爱人民。

孔子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远铭记。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2:5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8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