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精选21篇)
狂人,何以狂?他每日惶惶不可终日,似乎人人都想害他,疑人疑鬼,就连
狗看他几眼,他也是“怕得有理”。逐渐崩溃的他,每一样东西在他眼里都已变样。
在他眼里,吃人的人慢慢都露出了吃人的嘴脸。他从“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
记述联想开去,他在历史上看到的,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发现又把
历史和现实中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
的层次。作者通过狂人的逐步变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对人心的迫害。
文字间表面描写的是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对毒害了
几千年的知识分子的封建礼教发起了血泪控诉。他的狂,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
教“吃人”本质的暴露。
《狂人日记》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实写狂人的疯
话,一语双关地使他具有了象征意义,通过象征主义实现了从反对肉体的“吃人”
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实写人物,用的都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
主义。
狂人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表达了时代的反思和叛逆之声。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
者,“我”不仅是狂人本身,也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国人,封建
纲常名教毒害了所有的中国人,作品由此表达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
的揭露和批判。
在传统势力支配下的社会,那些首先说出历史真理的先驱者,常常被诬为狂
人或疯子。狂人的言行导引着读者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
真相,让读者反思这一制度对“人”的毒害,对人性的压榨和逼迫。狂人期望未
来,瞩目下一代,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对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
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表现了现代人最初的觉醒意识,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反封建的
总体倾向,向封建纲常礼教发出了质问,抗争,呼喊那些被蒙蔽的心灵找回自我,
是对封建礼教发出的利剑。
鲁迅,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
2
颇有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启蒙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者。
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小说《呐喊》《彷徨》等;散文《朝花夕拾》等。《呐喊》
集中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作品。其中,我最喜欢他写的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这一篇小说最早是在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
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目的是为了五四运动作准备。
《狂人日记》是作者借用狂人之口,对旧社会中的种种封建礼教的现象进行了
描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之前,封建礼教的地位明显不同,
人们不能违反封建礼教的任何一条;可是,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鲁迅先生评价封
建礼教过于陈旧,是吃人的。
《狂人日记》之所以会问在当时产生这么大的动静,并不是因为他的内容怎么
样,而是因为他的观点“礼教吃人”使封建社会的信仰者震惊。
对于“礼教吃人”这一个观点,可能并不是太知道,但鲁迅先生一五一十地在
文章中都告诉了我们。
我们与其读一些网络小说,不如去多读读鲁迅先生他们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可
以位我们看到更为真实、更为动荡的旧社会,使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和事态。
鲁迅先生在小说最后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
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
灵魂。面对满是“吃人”社会,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救……
鲁迅先生以文笔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态”,唤醒国人反抗黑暗腐朽,使
中国走向光明。我们要珍惜现下的美好生活,更应该庆幸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
代,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要努力!
最近读了鲁迅的很多作品,喜欢他的笔风和爱国忧民的情感。鲁迅先生的《狂
人日记》也算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借用
了一个“疯子”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事物,但却从中敏锐地看出了当
时“人吃人”的黑暗现象,和当时人情世故中的人们的一些不同心态。
故事中的“疯子”,在平时生活中总是担心别人都想吃掉他,这看起来似乎很
荒缪,但放到当时社会上却是非常贴切的。只不过故事中“肉体上”所谓的“吃
人”在旧社会就成立心理上的“吃人”,而且“心理上”的“吃人”往往更加可怕。
3
文章中的许多片段,都让我难以忘记,举个例子吧: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
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
吃人的意思。
这段话表面上是一个疯子荒缪的想法,认为人们说话时“唇边抹着人油”、“心
里装满了吃人的意思”,实际上作者通过这些话,讽刺了旧社会的“吃人”现象。
富人、官员想法设法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他们说话的时候,何尝不是“唇边
抹着人油”、“心里装满了吃人的意思”呢?
文章中最经典也最有深意的一句话是:救救孩子......作者用这句话告诉人
们:虽然当时的社会有些黑暗,大人们有的心灵险恶,但当时的孩子仍有希望变
好,孩子还是纯洁的,不能让他们长大了也互相“吃人”,所以鲁迅先生发出了“救
救孩子”的呼吁,这句“救救孩子”也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
鲁迅先生的故事也读过很多,他“弃医从文”以手中的笔为匕首一生为了中
国的劳苦大众奔劳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令人尊重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
令人深思,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其中的《狂人日记》借助一个
疯子的视角,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强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人们,批判了旧
社会的不良风气,《狂人日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读一读!
首先,之前余华那个评论蛮有意思的,鲁迅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笔下的人物
精神失常了,很多作家用几万字想让自己笔下的精神人物失常,写的还是正常人。
在这一点上,写出来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确实不容易。
另外,我比较关心的是结局,这一点开头就说了。已经痊愈了。而且狂人的
弟弟,欣然出示日记,还大笑。我觉得这里很耐人寻味,狂人自己怎么看自己的
日记呢?或者说“疯”的状态下才是不疯的,那如今“大愈”又意味着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狂人来自一个
吃人的家族中,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甚至狂人的哥哥都认为他是有病的。再者,
狂人与一二十左右的人交谈,影射当时青年人的思想状态,“从来如此,便对么”,
青年人是不思考,或者是懒得去思考的,一切皆是理所应当,社会应该怎么变与
其无关。
狂人是“怒”,而不是“疯”。若是遇到同类,痊愈一说有无也不重要了。
4
我觉得狂人日记这个写法挺好的,通过“狂人”这样一个“迫害狂”的形象,
从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当事人的视角这样一个“第一人称”,从家庭这样一个“封
建团体”的内部来写他看到的东西,让读者更有直观的感觉。
还有就是文中的主角表面上看是一个“疯子”,但他的三观其实是正的,是作
者在全文安排得唯一一个“理性人”。既然是一个疯子,那么他就像个未经世事的
璞玉一样,身上并不带有社会灌输的礼教知识,只是从一个人类的本能来思考问
题。所以他会很合理的觉得“吃人”是有问题的,而那些在封建礼教耳濡目染的
“普通人”的头脑却是被异化的,只要不吃到自己,那么吃人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的。通过这样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封建礼教的危害,让人有很深的感受。
一个人不愿向世界妥协,世界便会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吃掉。
“勿谈国事!”
悲剧把人们所向往的东西毁掉给人看——当人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
都发现了吃人的影子,越是亲近,越是震撼,于是他在与外界对抗的漫长过程中
一步一步地否认自我,最后认定自己是狂人。
他是痊愈了吗?或许在那一刻,他才真的是疯了。
我读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白话
文小说,是《呐喊》的初篇,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篇杰出的作品——《狂人日
记》。
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
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
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吃人”的世界中。虽说文章是虚构的,
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
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文中写道“他
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
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
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
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
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从中可
5
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所以,小孩子,
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
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
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
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
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
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
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
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记》是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
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
界。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
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
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
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能够看出在自我的利益(只是一个能够壮胆的鬼话)
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
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
能够把自我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能够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
事都能够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
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
绝人寰!为了自我,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
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明白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向
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能够
6
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用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
想让他们觉醒。可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
下!有多少人为了自我让自我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此刻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
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的心灵呢
可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此刻也轮到我自我……”无意
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终,你还是会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
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明白,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此刻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
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
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一向以来就很佩服鲁迅先生,但对于他的文章没有怎样多的接触过,除了在
以前课文中学到的。这周开始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开篇的《狂人日记》就给自我
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
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十分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
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
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
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
神一般的描述,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
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具有特殊的
意义。”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很容易
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
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
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
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以往学习过
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所以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
尽。大多数人都能够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
7
统所进行的批判。我们也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
“杀人。在不一样的时代中,不一样的读者将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出现。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
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
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
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在那样的时代,这不得不让
我们敬佩。
关上书,我深吸了一口气,眼前似乎还飘动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个
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鲁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在“狂人”眼
中看来,四周都是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赵家的狗、狗的主人——赵
富贵、还有一些未经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为伤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
了其中一员。在这儿,我将“吃人的人”理解为万恶的旧社会。
“狂人”进于“癫狂”,不停地做着“噩梦”,在境象中充满青面獠牙的家伙,
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助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
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生疑,都想
控制别人,却又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为“疯狂了”,却
又在“疯”的状态中说出一堆真话。
文中第六节写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
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的呈现出来,“狮子似的凶心”
当指社会统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应当是软弱无知的群众,“狐狸的狡
猾”我想猜的无误应指圆滑世故,当属“墙头芦苇两边倒的”商人们。于是这天
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这呼声凄厉,甚而有绝望在内!绵绵不绝震
撼这世人的内心。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哀其不幸,怒气不挣”麻木民众的大声呐
喊。
在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疾呼,环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资源的匮
乏,这一切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凸显出来。谁都无法欺骗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树
8
频发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显出可怕的惩罚。一只只孩童无望的手伸向天空,
他们在离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却沉溺在“狂人的`美梦中”,不愿
醒来。
当年鲁迅正是看到人们这种难以根除的恶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如
果认真阅读,你会发现,在“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
略号”。这长长的省略号一直延续到现在,所幸先生走后,现在已有一些人血腾腾
的勇士站出来,他们以笔为旗、呐喊呼吁!让我们在这孱弱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丝希
望!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
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
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
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
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
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
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
102年过去了,鲁迅先生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
雨考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依然是无法撼动的,《狂人日记》当之无愧是中国现
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当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也是
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收入鲁迅小说集《呐喊》。
《狂人日记》的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
《狂人日记》通过对被迫害者“狂人”这一形象的生动描写,塑造了被迫害
者的典型人物,通过他内心的自述式的刻画,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的这篇《狂人日记》还是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的白话
小说,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一直以来,鲁迅在读者中的名望非常高,我们在上中小学的时候都是读过,
9
背过鲁迅的文章。如今,鲁迅的文章稍有变动,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界关于学
生还要不要读《狂人日记》,尽管有争议,但也是因为它过于深刻,导致学生理解
难度加大,或被替换成鲁迅其他小说而已!纵观当今人教版初高中教材课本,鲁
迅作品总共有十六篇之多,足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重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尽管如今的孩子们
读起来会显得有些难以理解,但这些不会影响它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上的
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会更加凸显。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曾激励了一
代年轻的心反抗封建大家庭、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自由爱情的勇气。《家》表面上
是一部中国大家庭民族溃败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民族寓言,巴金用激昂、悲愤的
文字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一样:“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
叫出我的控诉。”在《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少人在这里作威作福、淫逸、堕落,
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苦、挣扎、死亡。
巴金在《家》的第一章中就对高的宅邸做了这样的描述:“有着黑漆大门的接
连地,寂静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
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没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正是这只
怪兽的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巨大黑洞到底要“吃”掉多少
人才能填满?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的吃人现象吗,狂人生存的家庭
和社会都对他张着血盆大口,甚至兄弟也想吃他几片肉,在看似写满仁义道德的
封建礼教里却横竖都是“吃人”的字样。被他人当成是精神病的狂人却用比任何
人都还要清醒的头脑看到了从古都有“食子为食”、“食肉寝皮”的荒唐事例,五
千年的华夏历史在狂人眼中是血淋淋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吃人史。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像一条吐着信子毒蛇,啃噬着狂人及高家年轻的一代。在《家》
中表面上没有“陈年流水簿子”的种种伦理纲常,没有瞪着吃人眼睛的赵贵翁和
他的狗,也没有吃过妹妹或喝过人肉羹的兄长,更没有写着吃人字样的历史,但
是这并不能改变《家》中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鸣凤是《家》中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鸣凤之死的有关章节也是《家》的
及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巴金写得情感饱满,凝聚着他对封建专制主义与一
切摧残人的不合理制度的强烈斥责。鸣凤出身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
10
高里做丫头。“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是她在高的全部生活,她灰
色生命里唯一的寄托就是她对觉慧的爱情。她没有世俗利益的打算,决不是为了
做“三少奶奶”,她只求一辈子服侍觉慧,做他忠实奴隶,一生一世陪在他身边。
但是就连她这样卑微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阶级、身份是他们之间的鸿沟,在
那个等级森严的高以及社会里,他们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老太爷吩咐说,要你
到冯家去,给冯老爷做小”,老爷就是高家人命运的主宰者,何况鸣凤只是一个丫
环。她的哀求和眼泪没有人看得见,她就像黑夜的一盏孤烛,她知道觉慧没能力
为她遮风,唯一能逃出罪恶控制的办法就是自我熄灭。在投湖之前她喊了一声“三
少爷,觉慧”,她是多么的留恋这个带给她恐惧的黑夜,死是她没有选择的选择,
她死的不甘心。是高老太爷这个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没有给她活路,如觉慧所说:
“我们这个家,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鸣凤的死让我们感动,她的死激烈的反抗了封建大家庭的制度,维护了自己
尊严与爱情的完满。丫环只能任由主子践踏,小姐、少奶奶是不是能做自己的主
人呢?让我们来看梅和玉珏。梅是高觉新的表妹,与觉新青梅竹马,两人早就心
心相印,本来是让人羡慕的双飞燕,最后却被拆散成了苦命鸳鸯。他们之间没有
阶级、身份的阻挡,但“父母之命”葬送了他们的爱情。由于梅的母亲和觉新的
继母在牌桌子上发生过一点纠纷,梅的母亲“自以为受了委屈”,便“拿拒婚的事
报复”,拒绝了高家的求婚,随意把梅嫁给了别人。婚后一年,梅的丈夫就死去了,
她“青年孀居”,过着整日以泪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她“一生让命运摆布”,
“不能做一点主”在专制礼教的毒害下,梅精神麻木,神志昏昏,再也无力自拔
了,她只能在经受长久的精神上的摧残与折磨之后,在忧郁痛苦中孤独地死去,
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梅的母亲就图一时痛快,而把自己的女儿推向死亡。在
母亲理所当然的“父母之命”中,女儿的幸福与生命轻如鸿毛,在封建制度下女
人无权言爱,梅的生命悲剧是母亲亲手策划的。她只能听命于母亲,自己的生命
与青春由“父母之命“摧残、香销玉损。
作为少奶奶的玉珏,从某些方面来说她比前面两个女人幸福,至少她有过一
段不算完满的爱情,有过一个看似和睦的家庭。玉珏是《家》中我最爱的形象之
一,她善良、柔顺,即使以封建大家庭对媳妇的要求标准来看她也是无可挑剔的
好媳妇。她知道丈夫爱梅花,不仅在家里的桌上插着,连帐檐上也费心画着,她
11
不知道这梅花在分割她的爱情,我想即使她知道她也还是会那样做,因为“爱屋
及乌”,因为贤惠,因为温婉……后来玉珏见到了梅,对梅如对挚友,两人推心置
腹感情甚好。梅死后她更是为梅伤心落泪,同为女人她同情梅的遭遇,而不是装
模作样的表现自己的宽容、善良。
《家》中没有狂人,没有人喊出我们的世界在吃人,但是这么多人的牺牲究
竟换来谁的幸福?吃人的人还继续残食鲜活的生命,甚至自以为没有吃过人的人
竟发现自己也像狂人一样无意中“吃了妹妹的几片肉”。封建礼教这张巨大的网,
搜捕着每一只想逃出去的鱼,它要吃掉每一个对他说“不”青年,封建纲常名教
扼杀的不仅仅是狂人和《家》中的年轻一代,它的毒浸染了每个嗜睡的国人。封
建制度虽然在走向腐朽,但是这匹恶狼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君要臣死,臣
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死是封建统治者屠戮、奴隶、刑辱、最直接
的方式。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一颗不朽星钻。一读,再读总能发
现“光点”。
一读时期是小学,认为这只是一篇简单的被害妄想症患者的日记。满口胡言,
多疑焦虑,荒诞至极!“不然,那赵家的狗各以看我两眼呢?”阅读此句只让我感
到“狂人”的病情之重。然而这可是文坛巨著,如若如此,鲁迅何以称为一代文
豪呢?
再读时正值高中,“共情”能力初现。已能在文中找到些许“缝隙”。文章中
是“狂人”的世界,以现世之人的思维实难理解。抛开如今的“狂人”定义,置
身于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社会不安的“狂人”世界,感受“狂人”的生平与思想。
赵家的狗(封建势力的走狗)虎视眈眈;赵贵翁的观察,大哥的打量。都是在掩
饰“吃人”的本意。文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
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
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这句。使我窥出“狂人”世界,更象征着
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历史教吃人,如若你不吃,在无意中也已是吃人的一
员,或被吃。常人将其称为“狂人”,终不知“狂人”亦是正吟:“别人笑我太疯
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又读已是近“美”之年。更觉结尾痛击社会。《狂人日记》的结局,“狂人”
12
不狂,不仅回归正常生活,而且还做了官。“狂人”的结局是好的吧?毕竟,鲁迅
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阿Q都死了。还有吃了人血馒头的也死了。历史条件和“狂
人”的自身条件使得“狂人”终究被封建势力压倒,且成为“吃人”的一员。日
记最后,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或许明白,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有望摆脱封建礼教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的只有疯子
和孩子。
狂人的觉悟之语,在封建礼教占主导地位的旧社会被认为是狂人的疯人疯语。
狂人的孤独,苦涩,无助,世人无法通晓。现世的我们也会面对凭自身素养完全
不能理解的言语,事情和人。也许真是自身的思想觉悟不够高,难以企及先行者
的眼界与洞察力。
我崇尚民主集中,也深知“精英”于世。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那时的鲁迅受新思想启蒙,清楚的认识到了
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决心用文学的形式唤醒中华民族,于是,他创作了《狂人日
记》,该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个性”矛头直指中国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
度。《狂人日记》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透过叙述一个狂人身处“吃人”的社会
随处可见“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以批判
吃人的封建礼教。
就叙述资料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是透过必须的情节再现某几个事件。而
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节和人物。《狂人日记》作者透过叙述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
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了抨击了封建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现代人最初的觉醒意识。从作品表面来看,
狂人确实是个疯子,他具有疯子的症状,如,混乱的思维逻辑,变态的心理,以
及虚幻的幻觉。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
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
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的笑,这是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再比如,第
二则中“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明白以前的三十多年,全
是发昏;然而须十分留意。不然,哪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家的狗是没
有情感的,况且跟狂人是没有联系的,而狂人却硬要把狗的眼神看成是有特殊好
处的。这是不贴合逻辑的。狂人不仅仅仅是心理变态,逻辑混乱,他还经常出现
13
幻觉,而这些幻觉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
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长着嘴,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
不明白是鱼是人”当陈老五送饭来时,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饭菜,而是幻想成
吃人的人的样貌,这是荒诞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
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
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
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说道狂人,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即一直以为是轻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记,
也不过为腐木烂泥之事罢了。于是,我怀着一种奇怪的心情开始读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长,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脏,难以忘却。
文章讲的是某村的一个人因为环境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旧礼制度的迫害而
患有迫害症,一天到晚都担心身边的人来吃他。结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变
成了神经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关了起来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样嘲笑那狂人。
可是,为什么狂人会这样,书中明了,我前文也说到了,是环境,时代和旧礼,
这其中旧礼和环境对狂人的影响尤为关键。
旧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而它也算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为
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所谓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为了他们的
主,不顾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宫廷斗争当作牺牲品就
义前,都还会发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热血之呐喊;
君主对自己有恩,而当他有难时,作臣子的不惜杀妻弃子,为君报旧时之恩。为
历史留下一笔又一笔的“荣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这种“荣耀”被后人所传承,
至今视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传!说到吃人,可
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为孩童和女人,到后来发展成那些乱臣贼
子。.。.这篇文章也说到徐锡麟被凌迟最后他的心脏被掏出炒着给人吃,你试想
一下,如果你生在当时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边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
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说说当时的环境,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人麻木,正如文章写道:孩子
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这尽管是在一个病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争议,但无
14
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没有快乐;没有理想;没有渴望;没有那中天真无邪。否
则病人看了如何不怕,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与凄凉。鲁迅的呐喊也同为当时有志
之士的心声,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牺牲了唤醒国人。孙中山也为此发起一场轰烈
的革命。.。.。.也正是为此,当初鲁迅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
而所谓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旧时礼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
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个性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
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
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
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好处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
使之后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
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虽然小说的字里行间都透漏出狂人的疯子特征,但小说透过精细的叙述,使
狂人还具备完全相反的特点,即先进性,启蒙性。狂人是一个思维敏感,行为举
止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明白了太多的吃人事件,狼子村的吃人事件,古
代的易子而食,甚至自己的妹妹也可能被吃了。他每时每刻都不安,总想自己生
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我也是人,他们也想吃我。”他“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
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清楚的认识到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可见,狂人是一个有文化,具有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先进的人。狂人不仅仅思想
上具有先进性,而且他的行为具有反封建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
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透过“古久”和“陈年
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好处,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
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可
见狂人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既具有迫害症症状又有先进的思想和独立
的思考潜力的既疯癫又清醒的人。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
15
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
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
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能够看出在自我的利益(只是一个能够壮胆的鬼话)
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
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
能够把自我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能够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
事都能够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
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
绝人寰!为了自我,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
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明白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向
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能够
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用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
想让他们觉醒。可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
下!有多少人为了自我让自我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此刻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
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的心灵呢
可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此刻也轮到我自我……”无意
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终,你还是会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
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明白,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此刻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
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
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曹雪芹曾云:满纸
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
其联系起来。一场悲剧性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狂人。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
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
16
病患者。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
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
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
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
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
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
的实行者和保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稍清醒的人,那个狂人,他希望别人都能清醒过来,打破那吃人的封
建礼教制度。于是他想呐喊,叫唤于生人熟人间,希望他们能够清醒过来。只可
惜狂人的呐喊并没有让人清醒过来:交喊于人群之间,而他们的回应便是“疯子”。
当狂人妄图说服他的哥哥——绝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时,那便更是悲哀了。顽固
的卫道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改变的。最终,连狂人的至亲都认为他是疯子。
狂人的悲剧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间,而熟人无回应;自己不被自己
的至亲理解。然而又不仅仅在于此。吃人的封建礼教仍在不停的延续着,小孩子
虽然并不懂事,却也在其父母的教导下,自发的远离狂人,守卫那些旧制度。这
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最终,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个原本已经稍微有点清
醒的狂人,在面对强势的吃人礼教制度,他终于被同化了,成为了另一个封建礼
教的卫道士。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啊!
所以我读《狂人日记》,读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记,看狂人,“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这“其中味”——悲剧性的狂人啊!
看似“满纸”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泪”,“都云作者”是真
“痴”,却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说:救救孩子吧,那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
再延续下去了。
《狂人日记》是什么?话说的挺杂的,不管多少荒诞的话。
曹雪芹笔下的曾云:充满荒诞的话语和苦涩的泪水。窦云的作者疯了,谁能
体会其中的滋味?
17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悲惨的疯
子。
第一次看到《狂人日记》的时候,我无法用千言万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无
法理解。这就是这样一个疯子,一个所谓的神经病。
真的很荒谬,全是荒谬的话,他得了绝症也是极其可疑的。但是,仔细研究
之后,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看着他,他越来越清醒,越来越害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的吃人社会,封建落后的人民和残酷的封建伦理制度充斥
着整个社会。麻木无知的人,没有人性,只有所谓的规则,按照我们祖先的规则,
一点一滴的行动。
在这个没有自我思想意识的人群中,一个人清醒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的确是一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思考并觉醒。他看到
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看到了一群冷酷无情、封建伦理的帮凶、忠实的实践者
和持有者维持着规范的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微清醒一点的人,一个疯子,希望别人能清醒过来,打破吃人的封建
礼教体系。于是他想在陌生人中间尖叫大叫,希望他们能醒过来。可惜疯子的喊
叫并没有把人吵醒:他们在人群中喊叫,他们的回应是“疯子”。当一个疯子试图
说服自己的兄弟——做一个绝对的封建守护者,那就更可悲了。一个固执的守护
者永远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最后连疯子的近亲都认为他疯了。
这是一个疯子的悲剧。熟人之间喊叫,熟人不回应;你没有被你爱的人理解。
然而,不仅仅是这里。
吃人的封建礼教持续不断。孩子虽然不懂事,却自发远离疯子,在父母的引
导下守护旧制度。这无疑是又一大悲哀。
最后,疯子不再“疯疯癫癫”了,病也恢复的很早,就去某个地方等他。一
个本来就有点清醒的疯子,面对强大的吃人体系,最终被同化,成了封建礼教的
又一个守护者。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
于是我读了《狂人日记》,读了狂人的大悲,读了日记,读了狂人。“斗云的
作者疯了,谁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我只能大致理解这个“中国味”——悲剧狂
人!
看似“满纸”是“荒诞的话”,但字字句句都是“苦涩的眼泪”,“窦韵的作者”
18
真的很“蠢”,只是不知“滋味”。我想代表他说:救救孩子,残酷的封建制度不
能再继续了。
“吃人”……真是不可思议……
在一个疯子的日记中,“吃人”这个惊人的词连连出现在人们面前,鲁迅借用
疯子的嘴,使人们认识到封建主义的“吃人”!震耳欲聋的呐喊唤醒了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中国人民。
无需借古讽今,把封建制度的种种不足与恶俗的思想拉出来再次毙斗,我们
这一撮子人没有体验过非人道的待遇,但是所谓的“吃人”“钓人”的现象屡见不
鲜,每一桩都是刚出炉的纯天然,推卸的手钓人的手以及不想死的嘴吃人的嘴就
安在每一个我所熟识你所熟识的身体上,他们仿佛怕我、仿佛羡慕我、也仿佛想
害我。其中的因果由原每个人都有其注释,冷暖自知。
道不明日记的意义所在,记录自己的生活让别人亵渎并受鄙夷的目光,很是
不值得。每一天有24个小时,把其中醒着的十大几个小时浓缩再浓缩成三四行扭
曲的字,这就是私认为一天的价值所在,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可能在写完后发现
一天过的是如此庸碌无为的时候会吐血身亡,可能也会像电影情节里面哭的很绝
望就像是,然后喊着“怎么只有这么少?我感觉我白活了,一天的事几分钟就讲
完了。”忘了一部什么电影里女儿读者快死的妈妈的日记,感受着妈妈的生活和感
情。我想请问一下那么什么是这本日记对记叙者的意义所在,为了让他人感受自
己的精神境界?夫庸以至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口问题就是性格问题,性
格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的是越来越多无法揣测的心情,以至于每个人的感情交流都
需要借助共同的经历产生相对的共识。在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人是
不需要的记录成文字的,每个固也无饱和度的场面会闪过无数次,等到我们老了
记不住了才是我们真正该庆幸的时候,我之所以现在麻木的睁着眼似乎带着一丝
做作演绎的眼神,都是几个画面的产物,只进不出是不符合常理的,当我记住怎
么计算原子质量数的时候有的人有的画面有的字已经为患自毁了,所以为什么我
会忘这个忘那个,不是因为我是“马大哈”,爸爸妈妈在抱怨我的时候可以想想是
不是我最近进脑子的知识太多了,也可以多关系关心我的食品睡眠问题。
当我是被吃者吧,当我是未爆炸者吧,当我是浮夸者吧!
吃人者是盲目的,爆炸者是无用的,浮夸者是实而存的。
19
而我却又再一次手持放大镜看着别人的缺点,又可知有几多个人手持倍数更
高的放大镜对着我。
書,不同的女人會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
得到不同的效果,因而演繹出一道女人與書的風景線。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华,她们比较重视思想性强、有哲
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
本身就是1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
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
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还有的女人,
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
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庸俗,好在她们读点书,能知晓
一些事理。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
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
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常常读书的人,一
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
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公道的推导得出,而不
是人云亦云,胡说八道。经常读书的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样才能想出办
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缭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捉住根本和要害,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谢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
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
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
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萧洒自若、风姿绰约、秀色可餐。用一颗豁达的心
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
你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他人的缺点,你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女人伴着岁月读书,读很多了,也想写自己的书。女人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把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写在纸上然后变成铅字,他人就在读她写的书了。女人写
的书,笔触细腻而温婉,思绪灵动而敏捷,字里行间,溶入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
20
鱼肉百姓和心灵。
炎热下午,在图书馆的一小角中,我翻开此书,古雅的封套,翻新后的纸页,
里头竟是记传一个令我毛骨悚然的小说故事,对此,仍记忆犹新。
我特爱历史经传,正史、杂史等等,透过史家笔的记述,带领我穿梭古今,
监往知来,如滔滔江水不停奔腾,也因此从中得知一些礼乐制度,理解到传统社
会与现今的极大差异,有些让我惊异,但更多的是不满气愤。转念一想,或许是
因为我身处於开放且自由风气的年代,无法体会到那时的保守守旧的潮流,想打
破又会被冠上?叛贼?的名号,於是,甘於沉默。
到了民国初年,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国不得不迈向真实的世界,国内改革风气
盛行,人民撕掉封口的胶带勇於发声,不再显得死气沉沉。而鲁迅这本新时代社
会的产物,向在走入新未来的中国狠狠刺穿道德迂腐思想的心脏,这也是中国第
一篇白话小说,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如火如荼地流传至今,其中的讽刺和艺术
技巧,是本书的精神所在。
文字浅显易懂,语句不时流露出主角的疯狂,但内容却存有更深的含意。在
旁人眼中的狂人,不过只是个可怜的疯子,痴颠呆傻,净说些旁人无法听懂的话;
在狂人眼中的人们,更是让他畏惧,张着嘴和满口利牙,把他当成垂涎三尺、香
喷喷的人肉大餐。本书不断循环着一个主题,表面上的吃人,台面下却波涛汹涌,
暗示传统礼教的陋习腐蚀人们的内心。
焦虑、挣扎、无力,这是鲁迅对旧社会不肯进步的失望,以笔下狂人日记里
的狂人,药里的夏瑜,长明灯里的疯子,鲁迅笔下的主角一个个相互呼应,他们
皆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不愿被浪潮淹没的大石,与昏昧无知的群众形成明显的对
比。但最终,这些角色的下场都不好过,例如:鲁迅在本书开头以文言文书写告
诉读者,狂人的精神疾病而后已痊愈,作者貌似想要倾诉,微弱细小的批判意识
敌不过如城墙般坚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在药一篇文章中,革命战士夏瑜的生命结
束在众人指指点点当中,那断头台上,不晓得残杀多少改革者的冤魂,溅上多少
滴热血,与多少颗迷信的血馒头……
救救孩子!?书末作者藉狂人之口仍旧不放弃地把希望寄托未来,至少孩子
得以保全,还有机会再为改革社会改革国家出一份心力,不被仁义道德当中错误
的礼教观念所侵害,不再重蹈上一辈人?吃人的礼教?。
21
狂人在那个悲哀与苍凉的时代下是疯狂的,也是在那漩涡之中最清醒的一个
狂人。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真的是晦涩难懂,
如同嚼蜡。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区分大家与大众之分。
所以于我,鲁迅先生的文章必读两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
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领其意了。而《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晦涩难
懂的文章。
至于写下这篇笔记,也是再读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参考着文章,才用拙劣
的文笔写下的一丝小理解。
文末的注释写到《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
封建礼教的小说。那么鲁迅先生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都知道当时的中国社
会还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写此文必定会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那么鲁迅先生既敢写出此文去抨击社会礼教,就证明了鲁迅先生已经深刻认
识到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没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对抗的思想。
所以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外界认为是“疯子”
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认定为“疯子”,就是我觉得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会“吃人”的
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连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发现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
个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叹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甚是悲凉凄惨。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许就是通过那真真假假的“吃
人”手法,来批判当时社会的昏暗腐朽,来批判那封建礼数。
通过吃人,来反应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应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
人”者。使社会沉沦,使思想沉沦。
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弃医从文,不光是因为封建礼数的“吃人”,还有中国人自
己吃自己的惨痛经历。
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求学时看到了一群身体强健的中国人冷漠的旁观一个要
被杀害的中国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一
段话。
22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造就当时国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沦。它腐蚀了人的
思想,让人逆来顺受。
你顺从,则永生;你若反抗,则必死无疑。
所以当时社会才会沦为最大的殖民地,沦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间地狱。才会
有许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去换取人间正道。
读罢,竟也觉得悲戚,想到当时若是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的爱国文学家去做
文章,做新文学。来对抗旧时思想,那么还有有多少人都残忍的“吃”掉呀!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2: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8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