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化学选修4

更新时间:2023-01-21 12:25:34 阅读: 评论:0

网上ps修图兼职-毛茸茸拼音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独活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1页共75页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

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

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

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

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

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

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

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

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

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

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

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

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

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

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

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第2页共75页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

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

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

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

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

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

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

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或kJ•mol

-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

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第3页共75页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0吸热反应ΔH为“+”或ΔH〉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

3:练习1)1molC与1molH

2

O(g)反应失成lmolCO(g)和1molH

2

(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

应的反应热为△H=kJ/mol。

2)拆开lmolH—H键、lmol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

则1molN

2

生成NH

3

的反应热为,1molH

2

生成NH

3

的反应热为

3、H

2

+F

2

=2HFH

2

+Cl

2

=2HCl预测当生成2molHF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若干化学键的键能(kJ/mol,25℃)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第4页共75页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2、反应C(石墨)→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

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

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

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

(为什么要标出?)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的值与什么有关

系?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

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

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例题

1、当1mol气态H

2

与1mol气态Cl

2

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

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

2

(g)与适量O

2

(g)反应生成NO(g),

需吸收68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

2

(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第5页共75页

3)1g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4)4g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

2

,放出9.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5)在一定条

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

2

(g)+O

2

(g)=2H

2

O(l);H=–572kJ/mol

CH

4

(g)+2O

2

(g)=CO

2

(g)+2H

2

O(l);

rH=–890kJ/mol由1mol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

2

(g)+O

2

(g)=2H

2

O(l);∆H=–572kJ/mol

C

3

H

8

(g)+5O

2

(g)=3CO

2

(g)+4H

2

O(l);∆H=–2220kJ/mol

5mol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

(A)1:3(B)3:1(C)1:4(D)1:1

7、已知

(1)H

2(g)

+1/2O

2(g)

=H

2

O

(g)

ΔH

1

=akJ/mol

(2)2H

2(g)

+O

2(g)

=2H

2

O

(g)

ΔH

2

=bkJ/mol

(3)H

2(g)

+1/2O

2(g)

=H

2

O

(l)

ΔH

3

=ckJ/mol

(4)2H

2(g)

+O

2(g)

=2H

2

O

(l)

ΔH

4

=d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AC。

A、ad>0C、2a=b<0D、2c=d>0

8.若2.6g乙炔(C

2

H

2

,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

2

(g)时放热130kJ。则乙炔燃烧的热

化学方程式为C

2

H

2

(g)+5/2O

2

(g)=2CO

2

(g)+H

2

O(l)ΔH=-1300kJ/mol

2C

2

H

2

(g)+5O

2

(g)==4CO

2

(g)+2H

2

O(l)ΔH=-2600kJ/mol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1、燃烧热

第6页共75页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kPa时,1mol物

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25℃,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101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

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C→CO

2

(g)、H→H

2

O(l)、S→SO

2

(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

2

(g)===CO(g);ΔH=110.5kJ/mol

B.C(s)+O

2

(g)===CO

2

(g);ΔH=-393.5kJ/mol

C.2H

2

(g)+O

2

(g)===2H

2

O(l);ΔH=-571.6kJ/mol

D.H

2

(g)+1/2O

2

(g)===H

2

O(g);ΔH=-241.8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

2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mol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

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kPa时,1molCH

4

完全燃烧生成CO

2

和液态H

2

O,放出

890.3kJ的热量,CH

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

4

(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

4

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000LCH

4

(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

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6

H

12

O

6

(s)+6O

2

(g)

===6CO

2

(g)+6H

2

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

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

+

(aq)+OH

-

(aq)=H

2

O(l);△H=-57.3kJ/mol。3)要点

第7页共75页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

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和OH

-

化合生成H

2

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

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

+

(aq)+OH

-

(aq)=H

2

O(l);△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

2

SO

4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

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

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

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

源的利用率。

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

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成什么后果?

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

2

、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

第8页共75页

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

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四课时)

一学习目标: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二学习过程

1.引入: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

2

(g)==CO(g)

①C(s)+1/2O

2

(g)==CO(g)ΔH

1

=?

②CO(g)+1/2O

2

(g)==CO

2

(g)ΔH

2

=-283.0kJ/mol

③C(s)+O

2

(g)==CO

2

(g)ΔH

3

=-393.5kJ/mol①+②=③,则ΔH

1

+ΔH

2

=ΔH

3

所以,

ΔH

1

=ΔH

3

-ΔH

2

ΔH

1

=-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2.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如何理解盖斯定律?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4.例题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

的”。已知P

4

(s、白磷)+5O

2

(g)=P

4

O

10

(s);ΔH=-2983.2kJ/mol

P(s、红磷)+5/4O

2

(g)=1/4P

4

O

10

(s);ΔH=-738.5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

2

>Q

1

的是(B)

A.H

2

(g)+Cl

2

(g)=2HCl(g);△H=-Q

1

1/2H

2

(g)+1/2Cl

2

(g)=HCl(g);△H=-Q

2

B.C(s)+1/2O

2

(g)=CO(g);△H=-Q

1

C(s)+O

2

(g)=CO

2

(g);△H=-Q

2

第9页共75页

C.2H

2

(g)+O

2

(g)=2H

2

O(l);△H=-Q

1

2H

2

(g)+O

2

(g)=2H

2

O(g);△H=-Q

2

D.S(g)+O

2

(g)=SO

2

(g);△H=-Q

1

S(s)+O

2

(g)=SO

2

(g);△H=-Q

2

3、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

2

(g)+3H

2

(g)=2NH

3

(g);△H=-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molN

2

(g)和3molH

2

(g)放在一

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来表示,单位为:mol/L,时间用t来表示,单位为:秒(s)或分(min)

或小时(h)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

V==△C/t单位是: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

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t

c

V

【例题】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和3mol的H

2

和N

2

,发生N

2

+3H

2

2NH

3

,在2s

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的NH

3

,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N

2

+3H

2

2NH

3

起始量(mol):130

2s末量(mol):1-0.23-0.60.4

变化量(mol):0.20.60.4

则VN

2

==0.2/2×2==0.05mol/(L·s)VH

2

==0.6/2×2==0.15mol/(L·s)

VNH

3

==0.4/2×2==0.1mol/(L·s)

【明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3.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每种物质都可以用

来表示该反应的快慢。

4.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即:

VN

2

:VH

2

:VNH

3

====1:3:2

5.对于在一个容器中的一般反应aA+bB==cC+dD来说有:

V

A

:V

B

:V

C

:V

D

===△C

A

:△C

B

:△C

C

:△C

D

===△n

A

:△n

B

:△n

C

:△n

D

第10页共75页

====a:b:c:d

6.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

物质来比较。例如:

可逆反应A(g)+B(g)C(g)+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

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B)

A.V

A

==0.15mol/L·minB.V

B

==0.6mol/L·minC.V

C

==0.4mol/L·minD.V

D

==0.01mol/L·s

对化学反应速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以mol/L为单位,时间单位通常可用s、min、h表示,因此反应速

率的与常见单位一般为mol/(l·s)、mol/(l·mon)或mol/(l·h)。

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体系中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一般是以最容易测定

的一种物质表示之,且应标明是什么物质的反应速率。

3、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同一时间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各物质

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有相互关系,彼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

对于反应

)()()()(gqDgpcgnBgmA

来说,则有

q

V

p

V

n

V

m

V

D

C

BA。

4、一般说在反应过程中都不是等速进行的,因此某一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这一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率。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表征性抽象】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的速率。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呢?

(明确)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活化分子的数量增加,有效碰撞的频率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

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1.一个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与产物的浓度关系不大2.对

于可逆反应aA+bBcC+dD来说,正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A、B两种物质的浓度,与C、D

两种物质的浓度关系不大。而逆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C、D两种物质的浓度,与A、B两种物质的

浓度关系不大。增加A或B的浓度只可以使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不会影响逆反应的速率。3.固体和

纯液体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增加这些物质的量,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

【应用】1.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制乙炔,以减缓太快的反应速率。

2.制Fe(OH)

2

时,通过降低NaOH溶液的含氧量(给溶液加热)来降低Fe(OH)

2

被氧化的速

率。

(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压强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

【收集事实】途径:已有的实验知识

(提出以下几个实验)对比

1.10ml、0.1mol/L的Na

2

S

2

O

3

溶液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实验。

固体与SiO

2

固体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aSiO

3

2与O

2

在一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SO

3

第11页共75页

(讨论)给上述三个反应的容器加压,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是怎样变化的?

【事实的处理】列表比较

编号反应物的状态加压后反应物浓度变化加压后反应的速率变化

1

2

3

【表征性抽象】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当温度一定时,增大体系的压力,反应速率会加大。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压强会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明确)1.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正比。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

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多到原来的2倍,即体系中各个物

质的浓度都增加,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减小,因而

反应速率减小。

2.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的体积改变很小,因而

它们的浓度改变也很小,可以认为压强与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关。

【结论的再理解】1.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而影响反应速率的。我们在分析压强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最终落实到浓度上,将压强问题转化为浓度问题。

2.对于那些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浓度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温度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

【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2.回顾过去已有的化学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事实。

『演示实验』10ml同浓度的Na

2

S

2

O

3

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对比实

『复习回顾』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情况的对比。

条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情况的对比。

【实验事实的处理】1.化学用语化(写方程式)

(1)Na

2

S

2

O

3

+H

2

SO

4

==Na

2

SO

4

+SO

2

+S↓+H

2

O

或S

2

O

3

2-+2H+==SO

2

+S↓+H

2

O

(2)Cu+2H

2

SO

4

(浓)===CuSO

4

+2SO

2

↑+2H

2

O

(3)Mg+2H

2

O===Mg(OH)

2

+2H

2

2.表格化

(1)同浓度的Na

2

S

2

O

3

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对比表

0.1mol/L的

Na

2

S

2

O

3

0.1mol/L的

H

2

SO

4

反应温度

(℃)

反应中出现浑浊的时间

(秒)

110ml10ml

冷水

210ml10ml

热水

第12页共75页

(2)Cu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情况对比表

编号Cu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反应Cu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1

2

(3)Mg条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情况对比表

编号Mg条与冷水反应Mg条与热水反应

1

2

【表征性抽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要加快。经过实验测定,温度每升

高10℃,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到原来的2~4倍。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明确)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分子总数一定,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高,是活化分子的

百分比增大,因而活化分子数量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升高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活化分子数都增加,

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应用】1.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

2.合成氨工业中,是在5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加快反应进行的速度。

3.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催化剂是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2.回顾已有知识

(演示实验)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

(复习回顾)用KClO

3

制氧气的实验

【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

(1)2H

2

O

2

==2H

2

O+O

2

(2)2KClO

3

==2KCl+3O

2

2.列表对比

(1)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对比表

编号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有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1

2

(2)用KClO

3

制氧气实验的对比表

编号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有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1

第13页共75页

2

【表征性抽象】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明确)当温度和反应物浓度一定时,使用催化剂可使反应途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

能,使得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此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故

化学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认识】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仅仅是改变始态到终态的途径,不改变反应

的结果。例:

(1)在加热条件下:2Cu+O

2

==2CuO

2CuO+2CH

3

CH

2

OH==2Cu+2CH

3

CHO+2H

2

O

(2)氮的氧化物破坏臭氧:NO+O

3

==NO

2

+O

2

NO

2

+O==NO+O

2

2.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负催化剂。

3.对可逆反应而言,正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且加快的程度相同。相反,负催化剂使

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减小的程度相同。

【应用】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约85%的反应需要催化剂。尤其

是现代大型化工业、石油工业中,很多反应还必须使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例;接触法制硫酸工业。

【课堂练习】1.要使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2A(气)+B(固)==2C(气)+Q(Q>0)的

正反应速率显著加快,可采用的措施是(不考虑固、气态间的接触面积)()

A.降温B.加入BC.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D.加入A

2.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

2

的生成速度V随时间t变化如图。

其中t

1

——t

2

速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t

2

——t

3

速度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

t

1

t

2

t

3

【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Na

2

S

2

O

3

+H

2

SO

4

==Na

2

SO

4

+SO

2

+S↓+H

2

O

第14页共75页

或S

2

O

3

2-+2H+==SO

2

+S↓+H

2

O

(2.)2Mg+O

2

===2MgO

(3.)CaC

2

+H

2

O===C

2

H

2

↑+Ca(OH)

2

2.列表对比

(1)不同浓度的Na

2

S

2

O

3

溶液与0.1摩/升的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表

编号Na

2

S

2

O

3

溶液水硫酸出现浑浊的时间(秒)

110ml010ml

25ml5ml10ml

(2).镁条分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的情况对比表

(3

)电

分别在水中和饱和食盐水中反应的情况对比表

编号电石与水的反应电石与饱和食盐水的反应

现象

速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过程

[引言]:

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

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

....

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

....

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

2

和H

2

尽快地转变成NH

3

外,还需要

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

2

和H

2

转变为NH

3

,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

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阅读教材27页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编号镁条与空气反应镁条与纯氧气反应

现象

速率

第15页共75页

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下,既可以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

进行的反应。

如:

注意:1、

2、

3、

2、不可逆反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如:H2的燃烧:

酸碱中和:

生成沉淀的发应:

生成气体的反应:

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思考1:对于不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吗?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考2: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1、化学平衡的建立

类比:溶解平衡的建立:(以蔗糖为例)

开始时:

平衡时:

结论:。

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

2

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

立过程。

CO+H

2

O(g)CO

2

+H

2

开始浓度0.010.0100

一段时间后0.0050.0050.0050.005

如图:

第16页共75页

归纳:

反应开始:

反应过程中:

一定时间后:

思考: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是否停止了?

2、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下的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或

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的特征:

(1)条件:

(2)对象:

(3)等:

(4)动:

(5)定:

4、应用:

例1、可逆反应2NO22NO+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l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第17页共75页

反馈练习:

1、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P(g)+Q(g)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的

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P和S生成速率相等

C.R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D.P、Q、R、S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2B

2

(g)2C

2

(g)+D

2

(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单位时间内生成了2molC

2

的同时也生成了1molA

⑵、一个B—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C键的生成

⑶、反应速率v(B

2

)=v(C

2

)=1/2v(D

2

)

⑷、C(B

2

):C(C

2

):C(D

2

)=2:2:1

⑸、温度、体积一定时,[B

2

]、[C

2

]、[D

2

]浓度不再变化

⑹、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⑺、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⑻、温度、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⑼、百分组成B

2

%=C

2

%=D

2

%

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

2

(气)+B

2

(气)2AB(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A

2

、B

2

、AB的浓度不再变化

(B)容器中的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的A

2

同时生成2nmol的AB

(D)A

2

、B

2

、AB的浓度之比为1:1:2

4、在1大气压390℃时,可逆反应:2NO

2

2NO+O

2

达到平衡,此时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是

相同条件下H

2

密度的19.6倍,求NO

2

的分解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

第18页共75页

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

0

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

降低温度至t

1

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

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

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

否也会发生移动?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

2

Cr

2

O

7

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

2

O

7

2-+H

2

O2CrO

4

2-+2H+

K

2

Cr

2

O

7

为橙色,K

2

CrO

4

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K

2

Cr

2

O

7

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

颜色的变化。

实验

结论: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Fe3++3SCN-Fe(SCN)

3

(红色)

步骤滴加3~~10滴浓H

2

SO

4

滴加10~~20滴6mol/LNaOH

K

2

Cr

2

O

7

溶液

第19页共75页

V正

V逆V逆

V正

V′正

V′逆

实验步骤:向盛有5ml0.005mol/LFeCl

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

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

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

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12

步骤(1)滴加饱和FeCl

3

溶液滴加1mol/LKSCN溶液

现象

步骤(2)滴加NaOH溶液滴加NaOH溶液

现象

结论

【思考与交流】

1、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

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移动。

(2)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vv

例:

tt

第20页共75页

①旧的化学平衡②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请同学们用v-t图表示下列平衡的移动:

③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④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⑤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说明:(1)

(2)

(3)

(4)

【实验探究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阅读教材30页实验2-7)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v-t图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一般反应:mA(气)+nB(气)=pC(气)+qD(气)+Q(千焦)通式为例来讨论浓度,温度,压强,

催化剂等对三者的影响极其规律。

反应特征改变条件v—t图象

改变条件瞬间达到平衡前

平衡移动方向

达到新平衡

v正v逆

v正与v逆的

关系

A转

化率

B转

化率

Q>0

升高温度↑↑

<

←↓↓

降低温度

Q<0

升高温度↑↑

>

→↑↑

第21页共75页

降低温度

m+n

V不变——

=

———

V变大↓↓

>

→↑↑

V变小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m+n=p+q

V不变——

=

———

V变大↓↓

=

———

V变小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m+n>p+q

V不变——

=

———

V变大↓↓

<

←↓↓

V变小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注:用“=”表示相等“↑”表示升高或增加“↓”表示降低或减少“—”表示无关或不变

“V”表示体积“v”表示速率

反馈练习:

1、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CO

2

的平衡浓度为C

1

摩/升,现再

充入CO

2

使其浓度达到2C

1

摩/升,重新达到平衡后,CO

2

的浓度为C

2

摩/升(设温度不变),则C

1

和C

2

的关系是()

A.C

1

2

B.C

1

=C

2

C.C

1

>C

2

D.2C

1

=C

2

2、现有可逆反应2A+B+H

2

OC+D已达到平衡,往平衡体系中加水稀释,平衡向_____方

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mA(气)+nB(气)pC(气)+qD(气)的平衡体系,当升高温度时,体系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从

16.5变成16.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p+q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m+n>p+q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m+n

4在密闭定容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g)+mB(g)pC(g)+qD(g)ΔH>0处于平衡状

态(已知m+n>p+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升温时C(B)/C(C)的值减小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③加入B

后,A的转化率变大

第22页共75页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1、对于反应A

2

+3B

2

2AB

3

以下表示的反应速率中,速率最大的是

A、v

A

=0.4mol·L-1min-1B、v

B

=0.8mol·L-1min-1

C、v

3

AB

=0.6mol·L-1min-1D、v

2

A

=0.01mol·L-1·S-1

2、在2L密闭容器中,盛有2molX和2molY物质进行如下反应:

X(s)+3Y(g)Z(g),当反应进行到10s后,测得生成0.5molZ,这期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v

X

=0.05mol·s-1B、v

X

=0.025mol·L-1·s-1

C、v

y

=0.05mol·L-1·s-1D、v

y

=0.075mol·L-1·s-1

3、现有三个体积相等的密闭容器中都进行如下反应:

CO

2

+H

2

CO+H

2

O(g),反应所处的温度相同,但反应的起始浓度不同,其中甲:

[H

2

]=[CO]=amol乙:[CO

2

]=amol[H

2

]=2amol丙[CO

2

]=[H

2

]=[H

2

O]=amol,达到平衡时,CO的浓

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丙>甲>乙B、甲>乙>丙C、乙>丙>甲D、乙>甲>丙

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mmol的A和nmol的B,发生如下反应:

mA(g)+nB(g)PC(g),平衡时C的浓度是wmol·L-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不变,起始时放入amolA、

bmolB和cmolC,要使平衡时C的浓度仍为wmol·L-1,则a、b、c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a:b:c=m:n:pB、a:b=m:n和pc

m

ap



C、ma

p

mc

和nb

n

pc

D、a=

3

m

,c=

3

n

和c=

3

2p

5、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以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只有催化剂存在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而化学平衡不移动的情况。

6、在PCl

5

(g)PCl

3

(g)+Cl

2

(g),达到平衡后,其它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37Cl

2

,达到新平

衡后,含37Cl的PCl

3

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比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能确定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说明的是

A:往氢硫酸溶液中加入盐酸,[S2-]降低。

B:温度不变时,敞口久置于空气中的饱和KNO

3

溶液含有晶体析出。

C:在合成氨的工业生产中,使用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D:在密闭容器中,水面上方的蒸气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8:下列平衡:C

2

H

2

+H

2

C

2

H

4

……①2CH

4

C

2

H

4

+2H

2

……②当降低温度时,①式

向右移动,②式向左移动,试判断下列式中C+2H

2

CH

4

+Q

1

2C+H

2

C

2

H

2

+2Q

2

2C+2H

2

C

2

H

4

+2Q

3

Q

1

、Q

2

、Q

3

的大小顺序为

第23页共75页

A、Q

1

>Q

2

>Q

3

B、Q

1

>Q

3

>Q

2

C、Q

2

>Q

1

>Q

3

、D、Q

2

>Q

3

>Q

1

9、在CuCl

2

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u(H

2

O)

4

]2++4Cl-[CuCl

4

]2-+4H

2

O能使黄绿

(蓝)(绿)

色CuCl

2

溶液向蓝色转化的操作是

A、蒸发浓缩B、加水稀释C、加入AgNO

3

D、加入食盐晶体

10、反应A(g)+xB(g)yC(g),将A与B按体积比1:x混合反应当A的转化率是50%时,反

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

4

3

(同温同压),则x、y的值可能是

A、3,4B、3,2C、3,3D、1,1

11、在容积一定的密闭窗口中,反应AB(g)+C(s)达平衡,若继续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

度增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压强对该反应的平衡移动没有影响

B、在平衡体系中加入C,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增大

C、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D、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A为气态

12、某温度下,反应H

2

(g)+I

2

(g)2HI(g)+Q,在一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恒温压缩体积,平衡不移动,颜色加深

B、恒压迅速充入HI,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减小

C、恒容,升温正反应速率减小

D、恒容,充入H

2

,I

2

的百分比含量降低

二:填空

1、t0C在VL密闭容器中加入vmolN

2

和3vmolH

2

,当反应N

2

+3H

2

2NH

3

达平衡时,

混合气体中N

2

、H

2

、NH

3

分别为A、B、Cmol,仍在t0C,若只改变起始物的加入量,但要维持A、

B、C值不变,则在N

2

、H

2

、NH

3

的加入量用X、Y、Z表示,应满足的条件是

(1)若X=0,Y=0,则Z=_______

(2)若X=0.75vmol,则Y=________Z=________

(3)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用X、Y、Z的方程式表示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

N

2

和6体积H

2

通入一个带有活

塞的容积可变的容器中,活塞的

一端与大气相通,发生反应

N

2

+3H

2

2NH

3

+Q达到平衡,测得混合气体为7体积

(1)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N

2

、H

2

、NH

3

体积,若反应达到

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仍与上述平衡完全相同,那么:

①若a=1,c=2则b=_____,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_____方向进行。

②若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N

2

(2体积)

大气

(6体积)

2

H

第24页共75页

(2)在上述装置中,若起始时的a、b、c值均与(1)相同,但需控制平衡后混合气

体为6.5体积,则可采取措施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3、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要求通过调节体系的温度使下列反应达到平衡时保

持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2mol,A(g)+2B(g)2C(g)。现向反应器中加入6.5molA,XmolB,

2.0molC.

(1)若x=5.5时,需要降低体系温度使反应在平衡时达到题设条件,则正反应为_____热反应。

(2)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逆方向移动,则x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D2、AD3、D4、B5、B6、A7、C8、B

9、BC10、BD11、CD12、C

二、填空题:

1、(1)2vmol(2)2.25v,0.5v(3)x+2z=vY+

3

2

Z=3V

2、(1)①3,逆②1

(2)降温,因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不能加压因为与外界大气

相通)

3、(1)放(2)2.5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

[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

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

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

称平衡常数)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C)·cq(D)/cm(A)·cn(B)

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第25页共75页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

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p(C)·Cq(D)/Cm(A)·C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

c

=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阅读45页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

2

O(g)CO(g)+H

2

(g),K=c(CO)·c(H

2

)/c(H

2

O)

Fe(s)+CO(g)Fe(s)+CO

2

(g),K=c(CO

2

)/c(CO)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

(g)+3H

2

(g)2NH

3

(g)的平衡常数为K

1

,1/2N

2

(g)+3/2H

2

(g)NH

3

(g)的平衡常数为

K

2

,NH

3

(g)1/2N

2

(g)+3/2H

2

(g)的平衡常数为K

3

写出K

1

和K

2

的关系式:K

1

=K

2

2。

写出K

2

和K

3

的关系式:K

2

·K

3

=1。

写出K

1

和K

3

的关系式:K

1

·K

3

2=1。

三、某个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100%

或者=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浓度反应该反应物反应中消耗)(

×100%

或者=

量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

的物质的量反应该反应物反应中消耗)(

×100%

转化率越大,反应越完全!

四、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阅读46页例1和例2。完成47页问题解决。

【课堂练习】:

1、设在某温度时,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内,把氮气和氢气两种气体混合,反应后生成氨气。实

验测得,当达到平衡时,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各为2mol/L,生成氨气的浓度为3mol/L,求这个反应在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和氮气、氢气在反应开始时的浓度。

(答案:K=0.5625氮气、氢气在反应开始时的浓度分别为3.5mol/L和6.5mol/L)

2、现有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CO(g)+H

2

O(g)CO

2

(g)+H

2

(g),知CO和H

2

O

的起始浓度均为2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2.60,试判断,

第26页共75页

(1)当CO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哪个方向进行?

(2)达平衡状态时,CO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3)当CO的起始浓度仍为2mol/L,H

2

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答案:(1)不平衡,反应向正方向进行,(2)61.7%(3)86.5%)

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

2

(g)+H

2

(g)CO(g)+H

2

O(g),其化学平衡常数K

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

71200

K0.60.91.01.72.6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c(CO)·c(H

2

O)/c(CO

2

)·c(H

2

);

⑵该反应为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⑶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c(CO)=c(CO

2

)

E、化学平衡常数K不变F、单位时间内生成CO的分子数与生成H

2

O的分子数相等

⑷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

2

)×c(H

2

)=c(CO)×c(H

2

O),试判此时的温度为

830℃。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应的自发性与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及熵值变化的关系;

2、能够用熵增原理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熵增原理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水往低处流,而不会自发的向上流;一般在室温下,冰块会融化,铁器在潮湿空气中会生

锈,甲烷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就燃烧,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这些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自动

进行的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是,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即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

能状态。那是否就意味着放热反应自发进行,吸热反应就是非自发进行呢?

〖副板书〗在25℃和1.01×105Pa时,

2N

2

O

5

(g)==4NO

2

(g)+O

2

(g)∆H=56.7kJ/mol

(NH

4

)

2

CO

3

(s)==NH

4

HCO

3

(s)+NH

3

(g)∆H=74.9kJ/mol

〖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显然只根据反应热(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

向是不全面的。那么究竟如何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呢?

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由“有序”变为“无序”的自然现象,

提出了互相关联的能量判据和熵判据,为最终解决反应自发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讲解〗除自发的化学反应外,还有一类自发过程,例如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或液体物质(也

包括能够挥发的固态物质)的蒸汽,不需要外界的任何作用,气态物质会通过分子的扩散自发地形成

第27页共75页

均匀混合物。这种现象可以推广到相互接触的固体物质体系,经过长期放置后,人们能够找到通过

扩散而进入的另一种固体中的原子或分子(这种现象可以作为纯物质难以保存的最本质的解释)。又如

把硝酸铵溶于水虽然要吸热,它却能够自发地向水中扩散。为了解释这样一类与能量状态的高低无

关的过程的自发性,人们提出在自然界还存在着另一种能够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即在密闭条件下,

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因为与有序体系相比,无序体系“更加稳定”,可以采取

更多的存在方式。以扑克牌为例,经过多次的洗牌之后,严格按照花色和序号排列的机会与花色序

号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机会相比,大概要相差几十个数量级。科学家把这种因素称作熵。

〖板书〗熵:

1、概念: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2、符号:S

3、单位:J•mol-1•K-1

4、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这个原理也叫做熵增原理。

在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时,就称为熵判据。

5、同一物质的熵与其聚集状态有关:S(g)>S(l)>S(s)

6、熵变(∆S):∆S==反应物总熵—生成物总熵

7、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方法:

∆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

∆H—T∆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讲解〗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放热反应的

焓变小于零,熵增加反应的熵变大于零,都对∆H—T∆S<0有所贡献,因此放热和熵增加有利于反应

自发进行。

〖补充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的

B.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放热反应

C.只有放热反应才能够自发进行

D.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就一定能够发生并完成

2.下列物质中,熵值(S)最大的是()

A.金刚石B.Cl

2

(1)C.I

2

(g)D.Cu(s)

3.水在273K、1.01×105Pa时可转化为固态,在373K时则又可转化为气态。若分别用S(g)、S(1)、

S(s)表示水的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熵值,则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S(g)S(1)>S(s)

C.S(g)>S(1)=S(s)D.S(g)>S(s)>S(1)

4.已知反应2H

2

(g)+O

2

(g)==2H

2

O(1)∆H==285.8kJ·mol-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E(反应物)>E(生成物)B.E(反应物)

C.反应放热D.反应吸热

第28页共75页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

A.CH

4

(g)+2O

2

(g)==CO

2

(g)+2H

2

O(1)△H

B.2CH

4

(g)+4O

2

(g)==2CO

2

(g)+4H

2

O(1)△H

C.CH

4

(g)+2O

2

(g)==CO

2

(g)+2H

2

O(g)△H

D.2CH

4

(g)+4O

2

(g)==2CO

2

(g)+4H

2

O(g)△H

6.在25℃、1.01×105Pa条件下,反应2N

2

O

5

(g)==4NO

2

(g)+O

2

(g)∆H==+56.7kJ·mol-1能

够自发进行。从能量上分析,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从反应前后的熵值看,

反应后的熵值(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提高题〗

7.已知:298K、1.01×105Pa下:

石墨:△H===0.0kJ·mol-1、S==5.74J·mol-1·K-1;

金刚石:△H==1.88kJ·mol-1、S==2.39J·mol-1·K-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根据焓和熵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根据焓和熵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根据熵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但根据焓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根据焓的观点,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但根据熵的观点,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8.某化学反应其△H==—122kJ·mol-1,∆S==231J·mol-1·K-1,则此反应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自

发进行()

A.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B.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仅在高温下自发进行D.仅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9.煤中含有硫,燃烧时会产生有害的SO

2

,用生石灰可以消除SO

2

,减少污染,其反应为

CaO(s)+SO

2

(s)==CaSO

3

(s)

298K、1.01×1.01×105Pa时,此反应的△H==—402.0kJ·mol-1,∆S==345.7J·mol-1·K-1,

在室温下自发进行。则保持此反应自发进行的最高炉温是多少(焓变△H及熵变∆S受温度的影响可

忽略)?

第三章第一节: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重点、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学准备:习题及知识的总结、扩展可制作PPT或使用纸板。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第29页共75页

2.当

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

vv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

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

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

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OHNH

23

OHNH

4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HCl:

②加入NaOH:

③加入ClNH

4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3

NH、OH

2

4

NH、OH溶液pH如何变化?

(“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COOHCH

3

HCOOCH

3)COOH(CH

)H()COOCH(

3

3

ac

cc

K



(3)一元弱碱

OHNH

23

OHNH

4)OH(NH

)OH()NH(

23

4

b



c

cc

K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第30页共75页

②k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k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

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k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H,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43

POH

42

POHH3

1

105.7K

42

POH2

4

HPOH8

2

102.6K

4

HPO3

4

POH13

3

102.2K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2

H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

列物质中的()

A.MgOB.OH

2

C.

32

COKD.COONaCH

3

2.HClO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HClO的浓度,可加入()

A.HClB.

3

CaCOC.OH

2

D.NaOH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3

CaCO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

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2

CO,发生如下反应:

322

NaHCOHROHCONaR

3222

CONaR2HOHCOR2Na



第31页共75页

HR和RH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HR较弱B.RH

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Hc与)OH(c的求法:

弱电酸中H浓度:

cKc

a

)(H(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OH浓度:

cKc

b

)(OH(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2

Cl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

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pK

s

)。例如

2

Cu(OH)2OHCu22022102)]OH([)Cu(ccK

sp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4

CuSO溶液中0.02mol/L)(Cu2c,如需生成

2

Cu(OH)沉淀,应调整溶液的)(OHc

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

4

CuSO溶液中的2Cu沉淀较为完全(使2Cu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

则应向溶液里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OH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

4

BaSO,AgCl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g)NH

3

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第32页共75页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ClNaNaClOHKKOH

(2)弱电解质:HCOOCHCOOHCH

33

OHNHOHNH

423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

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a

k

COOHCH

3

HCOOCH

3

第33页共75页

)COOH(CH

)H()COOCH(

3

3

ac

cc

K

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b

k

OHNH

23

OHNH

4

)OH(NH

)NH()OH(

23

4

b



c

cc

K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3

POH

43

POH

42

POHH3

1

105.7K

42

POH2

4

HPOH8

2

102.6K

2

4

HPO3

4

POH13

3

102.2K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教案点评:此教案体现了在教学建议中的方法,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方法,用化学平衡的知识的作为

基础,来学习电离平衡。同时,又运用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应用于电离平衡。从而使电离平衡

的学习变得相对容易。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3、通过水的离子积和溶液酸碱性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

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

教学过程:

引入:水是不是电解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

关系。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

H

3

O+和OH—:

第34页共75页

板书: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H

2

O+H

2

OH

3

O++OH—简写为:H

2

OH++OH—

实验测定:25℃[H+]=[OH-]=1

710

mol/L100℃[H+]=[OH-]=1

610

mol/L

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

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提问:请学生计算水的浓度,1L纯水的物质的量是55·6mol,经实验测得250C时,发生电离的水只

有1×10-7mol,二者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

变,可以视为常数,常数乘以常数必然为一个新的常数,用K

w

表示,即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

的离子积。

板书2、水的离子积

K

w

=c(H+)·c(OH—)

由于250C时,c(H+)=c(OH—)=1×10-7mol/L

所以250C时,K

w

=c(H+)·c(OH—)=1×10-14(定值)(省去单位)

提问:当温度升高时,K

w

如何变化?影响K

w

的因素是什么?(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1000C时,K

w

=c(H+)·c(OH—)=1×10-12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Kw越大,水的电离度越大。对于中性水,尽管Kw,电离度增大,但仍是中性

水,[H+]=[OH-].

注:温度升高时K

w

增大,所以说K

w

时要强调温度。

练习:

影响因素条件改变平衡移动溶液中的c(H+)溶液中的c(OH-)Kw

温度

升高温度向右增大增大变大

降低温度向左减小减小变小

酸碱性

加入酸向左增大减小不变

加入碱向左减小增大不变

过渡:在常温时,由于水的电离平衡的存在,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的稀溶液里,H+浓度

和OH—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1×10-14,请考虑一下,当纯水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时,c(H+)

和c(OH—)如何变化?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常温下):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

投影显示空表,教师引导填写,然后推出结论。

电解质

溶液

对水电离平衡

的影响

溶液中

c(H+)

溶液中c

(OH—)

c(H+)与

c(OH—)比较

c(H+)·

c(OH—)

溶液

酸碱

第35页共75页

(mol/L)(mol/L)性

纯水

=10-7=10-7相等

10-14中性

盐酸加HCl,c(H+)

增大,平衡左移

>10-7<10-7c(H+)>

c(OH—)

10-14酸性

氢氧化

加NaOH,c

(OH—)增大,

平衡左移

<10-7>10-7c(H+)<

c(OH—)

10-14碱性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

酸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碱性溶液c(H+)

注:①水中加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

②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总是共存,但不能大量共存。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在于c(H+)

与c(OH—)的相对大小。c(H+)与c(OH—)此增彼长,且Kw=c(H+)·c(OH—)不变。

讲述:酸性溶液中c(H+)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溶液中c(OH—)越大,碱性越强。我们经常用到

一些c(H+)很小的溶液,如c(H+)=1×10-7mol/L的溶液,用这样的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

弱很不方便。为此,化学上常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2、溶液的pH:

(1)定义:pH=-lg{c(H+)}

(2)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有关溶液的pH值的几个注意问题:

①pH值是溶液酸碱性的量度。常温下,pH=7溶液呈中性;pH值减小,溶液的酸性增强;pH值增

大,溶液的碱性增强。

②pH值范围在0-14之间。pH=0的溶液并非没有H+,而是C(H+)=1mol/L;pH=14的溶液并非没有

OH-,而是C(OH-)=1mol/L。pH改变一个单位,C(H+)就改变10倍,即pH每增大一个单位,C(H+)

就减小到原来的1/10;pH每减小一个单位,C(H+)就增大到原来的10倍。

③当C(H+)>1mol/L时,pH值为负数,当C(OH-)>1mol/L时,pH>14。对于C(H+)或C(OH-)大于1mol/L

的溶液,用pH值表示反而不方便,所以pH值仅适用于C(H+)或C(OH-)小于等于1mol/L的稀溶液。

④也可用pO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lgC(OH--),因为C(H+)·C(OH-)=10-14,若两边均取负对

数,得pH+pOH=14。

⑤可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方法:用洁净的干玻璃棒直接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

上(注意不能将pH试纸先用水沾湿或用湿的玻璃棒,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已将溶液稀释,导致所

测定的pH不准确)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随即(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值

(因为时间长了,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会改变,致使测得的pH不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

2、初步学会计算酸碱的pH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值的互算

3、掌握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教学重点:有关pH的简单计算

第36页共75页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有关pH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影响水的离子积因素?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及pH的关系?

溶液pH的计算?求0.1mol/L盐酸溶液中的[OH-]?(25℃)求0.1mol/LnaOH溶液中[H+]?

②关于pH相同的酸(含强酸和弱酸)

(1)溶液中c(H+)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强酸<弱酸(填“>”或“<”)。

(3)耗碱规律:pH和溶液体积均相同的HCl、H2SO4、CH3COOH与碱完全反应时,消耗碱物质的量最

多的是CH3COOH。

(4)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

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填“大于”或“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

于强酸。

③pH的有关计算:

(1)求酸或碱溶液的pHa·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求强酸或强碱稀释后的pHb·若为酸性,先求出c(H+)后

(3)求混合溶液的pH由pH=-lg{c(H+)}求pH

①两种强酸(碱)混合若为碱性,先求c(OH—)后

②强酸与强碱混合由K

w

=c(H+)·c(OH—)

(4)pH+pOH=14求c(H+),再求pH

板书:三、有关溶液pH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自相或互相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酸I+酸II[H+]=III

III

VV

HnHn

)()(

(2)碱I+碱II[OH-]=III

III

VV

OHnOHn

)()(

(3)酸I+碱II

完全中和:[H+]=[OH-]=1

710

mol/L

酸过量:[H+]=III

III

VV

OHnHn

)()(

碱过量:[OH-]=III

III

VV

HnOHn

)()(

(二)溶液酸碱性pH计算经验规律

第37页共75页

(1)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小的+0.3

(2)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大的—0.3

(3)当按所给反应物质的量之比计算时,酸碱不论强弱,谁大谁过剩,溶液呈谁性。

(4)酸碱等体积混合①pH=2某酸与pH=12某碱混合pH难定②pH=4某酸与pH=10NaOH混

合pH≤7③pH=4H

2

SO

4

与pH=10某碱混合pH≥7④0.01mol/LpH=2一元酸与0.1mol/LpH=12

一元碱混合pH=7

(5)pH减小一个单位,[H+]扩大为原来的10倍。PH增大2个单位,[H+]减为原来的1/100

(6)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

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例1、求下列溶液的pH:

(1)某H

2

SO

4

溶液的浓度是0·005mol/L①求此溶液的pH②用水稀释到原来体积的100倍

③再继续稀释至104倍

(2)pH=3的盐酸与pH=5的硫酸等体积混合

(3)pH=10和pH=12的两种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4)pH=12的NaOH和pH=4的HCl等体积混合

解析:(1)①c(H+)=0·005mol/L×2=0·01mol/L,pH=-lg10-2=2

②c(H+)=0·01mol/L÷100=10-4mol/L,pH=-lg10-4=4

③pH=7(强调酸稀释后不会变成碱!)

(2)c(H+)=

2

101053

=5×10-4,pH=-lg(5×10-4)=4-lg5=3·3

(强调10-3是10-5的100倍,所以10-5可以忽略不计)

(3)因为溶液呈碱性c(OH—)=

2

101024

=5×10-3c(H+)=

3

14

105

10

=2×10-12

pH=-lg(2×10-12)=12-lg2=11·7

(4)NaOH中c(OH—)=10-2mol/LHCl中c(H+)=10-4mol/L二者等体积反应,碱过量,反应后

溶液呈碱性。所以反应后c(OH—)=

2

101042

=5×10-3c(H+)=

3

14

105

10

=2×10-12

pH=-lg(2×10-12)=12-lg2=11·7

例2、某温度下纯水的C(H+)=2.0╳10—7mol/L,则此时C(OH-)为多少?若温度不变,滴入稀H

2

SO

4

使C(H+)=5.0╳10—4mol/L,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多少?

答案:

L

mol

OHc7100.2)(

L

mol

Hc11108)(

水电离。

例3、常温下,将pH

8

的NaOH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接

第38页共75页

近(D)A.

L

mol

)101101(

2

1

108

B.

L

mol

)101101(108

C.

L

mol

)105101(514

D.

L

mol10102

例4、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答案:D

例5、常温时某溶液中,测得由水电离出的C(H+)为10-11mol/L,则对此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是(CD)

A、一定是酸溶液B、一定是碱溶液C、可能是pH=3的酸溶液D、可能是pH=11的碱溶液

例6、将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为(C)

A、等于8B、等于7C、接近7又小于7D、大于7而小于8

例7、有PH相等的盐酸和醋酸(

5pH

),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

解析:经分析可知一为强酸(盐酸),强电解质,另一为弱酸(醋酸),弱电解质。利用二者在电

离过程中的区别,可用稀释相同倍数后测pH的方法进行鉴别。

答案:取相同体积的两种酸,加水稀释10倍,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稀释后两种酸,点在PH试纸上,

稍后与比色卡比较,其中PH较小的为醋酸,另一为盐酸。

练习:

1.在250C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CD)

A.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

2.250C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

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什么?(pH酸+pH碱=15)

3.在800C时,纯水的pH小于7,为什么?(因为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

右移,使c(H+)=c(OH—)>10—7mol/L,所以pH小于7)

=4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1000倍、10000倍,pH值各为多少?

5.在0.01mol/LHCl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为多少?

6.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1╳10—10mol/L,则该溶液的pH值可能是?

7.某盐酸中1╳10—xmol/L,某氨水的pH为y,已知:x+y=14,且y>11,将上述两溶液分别取等体积,

充分混合后,所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的强酸与pH=11的强碱溶液混合至pH=7,求酸碱的体积比?

课堂练习1:

1.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为()。

第39页共75页

(A)1.0×10-7mol·L-1(B)1.0×10-6mol·L-1(C)1.0×10-2mol·L-1(D)1.0×10-12mol·L-1

2.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3.纯水在25℃和80℃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B)相等(C)前者小(D)不能肯定

4.某温度下,重水(D

2

O)的离子积常数为1.6×10-15若用定义pH一样来规定pD=-lg[D+],则在该

温度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重水中,pD=7(B)1L溶解有0.01molDC1的重水溶液,其pD=2

(C)1L溶解有0.01mol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2

(D)纯净的重水中,[D+][OD-]>1.0×10-14

5.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OH-]乘积不变(B)pH增大了(C)[OH-]降低了(D)水电离出的[H+]增加了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A)pH=4(B)[H+]=1×10-3mol·L-1(C)[OH-]=1×10-11mol·L-1(D)[H+]·[OH-]=1×10-14

7.某酸溶液的pH=3,则该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一定大于0.001mol·L-1(B)一定等于0.001mol·L-1

(C)一定小于0.001mol·L-1(D)以上说法均欠妥

8.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的电离度a=10-10/55.5(%),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10(C)4(D)3

9.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

(A)pH=3的HNO

3

跟pH=11的KOH溶液(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mL0.1mol·L-1醋酸与中和100mL0.01mol·L-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不同

(B)等体积pH=3的酸溶液pH=11的碱溶液相混合后,溶液的pH=7

(C)体积相等,pH相等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中,H+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D)pH=3的甲酸溶液的[H+]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OH-]相等

11.今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1)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

2

的体积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

2

的体积由

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如果取等体积

的0.1mol·L-1的三种酸溶液,用0.1mol·L-1的NaOH溶液中和,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

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以上均用酸的序号填写)。

12.在25℃时,有pH=a的盐酸和pH=b的苛性钠溶液,现取V

a

mL盐酸用该苛性钠溶液中和,需

V

b

mL苛性钠溶液。若a+b=13,则V

a

/V

b

=____________。

13.将pH=3的弱酸溶液稀释100倍,该溶液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40页共75页

课堂练习1答案:1CD,2AD,3C,4B,5BD,6D,7D,8AC,9D,10CD。11.(1)c>b=a。(2)

b>a=c。(3)c>a>b。b>c=a。12.1:10。13.3

课堂练习2:

1.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SO

4

2—和c(H+)之比约为()。

(A)1:1(B)1:2(C)1:10(D)10:1

2.向VmLBaCl

2

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0.05mol/L硫酸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

pH为3.0。则原BaCl

2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5.05×10-4mol·L-1(B)5.05×10-3mol·L-1(C)1.01×10-4mol·L-1(D)1.01×10-3mol·L-1

3.在一定温度下,将pH=3的硫酸溶液与pH=9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在该温度

下NH

3

·H

2

O的电离度为()。

(A)2%(B)1%(C)0.5%(D)0.01%

4.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A)1×10-14(B)55.6×107(C)107(D)55.6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甲基橙试液变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B)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使甲基橙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D)使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

6.下列试纸使用时,不宜先用水润湿的是()。

(A)pH试纸(B)红色石蕊试纸(C)淀粉碘化钾试纸(D)蓝色石蕊试纸

7.将质量百分比浓度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

1

mol·L-1的稀硫酸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之质量百分

比浓度为2a%,物质的量浓度为c

2

mol·L-1,则c

1

和c

2

的关系是()。

(A)c

2

=2c

1

(B)c

2

>2c

1

(C)c

2

<2c

1

(D)c

1

=2c

2

8.从植物花中提取一种有机物,可用简化式HIn表示,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下列电离平衡,故可作酸

碱指示剂:HIn(溶液红色)H+(溶液)+In-(溶液黄色)。在该水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指示

剂显黄色的是()。

(A)盐酸(B)碳酸钠溶液(C)硫酸氢钠溶液(D)过氧化钠

9.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

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今有HA、H

2

B、H

3

C三种一元、二元、三元弱酸,根据“较

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HA+HC2-(少量)=A-+H

2

C-②H

2

B(少量)+2A-=B2-+2HA③H

2

B(少量)+H

2

C-=HB-+H

3

C

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

2

B、H

3

C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

(2)A-、B2-、C3-、HB-、H

2

C-、HC2-6种离子中,最易结合质子的是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

(3)判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填写标号)_______。

(A)H

3

C+3A-=3HA+C3-(B)HB-+A-=HA+B2-(C)H

3

C+B2-=HB-+H

2

C-

(4)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H

3

C+OH-(过量)=_______________。(B)(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第41页共75页

10.250mLpH=12的某一元强碱(MOH)溶液与250mL0.025mol·L-1的硫酸溶液相混合,假设混合

后液体体积为500mL。试求:(1)混合液的pH;

(2)若原250mL一元强碱中含溶质0.1g,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3)若给混合液中分别滴入几滴甲基橙、无色酚酞、紫色石蕊试液,则溶液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11.在25℃时,有pH为a的盐酸和pH为b的NaOH溶液,取V

a

L该盐酸,同该NaOH溶液中和,

需V

b

LNaOH溶液,填空:

(1)若a+b=14,则V

a

:V

b

=____________(填数字)。

(2)若a+b=13,则V

a

:V

b

=____________(填数字)。

(3)若a+b>14,则V

a

:V

b

=_____________(填表达式),且V

a_________

V

b

(填:>、<、=)(题中a

≤6、b≥8)。

课堂练习2答案:1C,2A,3B,4B,5BC,6A,7B,8B。9.(1)H

2

B。(2)C3-、HB-。(3)

B、C。(4)H

3

C+3OH-=C3-+3H

2

O,2HA+C3-=2A-+H

2

C-。10.(1)pH=1.7;(2)Mr=23;(3)

变红色、变无色、变红色。11.(1)1;(2)0.1;(3)10a+b-14,>。

1、常温下,将pH

8

的NaOH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接近

A.

L

mol

)101101(

2

1

108

B.

L

mol

)101101(108

C.

L

mol

)105101(514

D.

L

mol10102

2、pH=5的强酸与pH=11的强碱溶液混合至pH=7,求酸碱的体积比?

3、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A、

11:1B、9:1C、1:11D、1:9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mL0.1mol·L-1醋酸与中和100mL0.01mol·L-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相同

B、中和10mLPh=1醋酸与中和100mLpH=2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相同

5、在25℃时,有pH为a的盐酸和pH为b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1)若a+b=14,则溶液呈性(2)若a+b=13,则溶液呈性

(3)若a+b>14,则溶液呈性

6、250C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

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2、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第42页共75页

美育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的规律。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当溶液中,c(H+)=c(OH-)中性,常温下,pH=7

c(H+)7

c(H+)

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盐,溶液显什么性?

讲解:同学们,实验是我们探求未知问题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将盐溶于水后,

溶液的酸碱性到底如何呢?

实验:①取少量CH3COONa溶于水,滴加几滴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②取少量NH4Cl溶于水,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③取少量NaCl,溶于水,找一名同学测一下pH值。

注:对于②可以做一个对比,清水中加几滴紫色石蕊试剂,进行比较。

结论:①CH3COONa碱性②NH4Cl酸性③NaCl中性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Na2CO3、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同学活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CH3COONa水溶液呈碱性呢?醋酸钠、氯化钠都是

盐,是强电解质,他们溶于水完全电离成离子,电离出的离子中既没有氢离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而纯水中[H+]=[OH-],显中性。而实际上醋酸钠显碱性,即[H+]<[OH-],氯化铵溶液显酸性,即

[H+]>[OH-]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讲解:CH3COONa溶于水之后,完全电离。(因为CH3COONa是强电解质。)

板书:CH3COONa═CH3COO-+Na+………⑴

引导:把CH3COONa溶于水之后,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平衡?

板书:H2OH++OH-………⑵

讲解:我们知道,CH3COOH是一种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然存在CH3COO-和H+,根据,

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共存,那么就一定有CH3COOH。

板书:CH3COO-+H+CH3COOH………⑶

讲解:把⑴⑵⑶式联立,可得到

板书:水解方程式:

CH3COONa+H2OCH3COOH+NaOH

第43页共75页

讲解:这说明CH3COONa溶于水后,反应有NaOH生成,所以溶液显碱性。

学生活动: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板书:CH3COO-+H2OCH3COOH+OH-

说明: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注意点

1、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写方程式要用“”

2、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生成的弱酸或弱碱浓度很小,通常生成气体或沉淀也不发生水解,书写

时产物不用“↑”和“↓”。

3、多元弱酸生成的盐水解时,生成弱酸过程应分步表示,以第一步为主。

讲解:随着CH3COONa的加入,对水的电离有什么影响呢?促进了水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使水分解了。

醋酸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醋酸钠电离出的醋酸根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

的过程。

板书:1、盐类水解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

水解。(在溶液中由盐电离出的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跟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

合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其平衡向右移动,引起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浓度的变化。)

酸+碱盐+水

板书:2、盐类水解的本质:

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或OH-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

说明:1、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2、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3、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练习:试分析NH4Cl水解呈酸性的原因

讲解:CH3COONa可以看作是弱酸CH3COOH和强碱NaOH生成的盐,这种盐叫做强碱弱酸盐。

板书:二、盐类水解的类型

1、强碱弱酸盐水解(CH3COONa)CO3

2-,PO4

3-,S2-,SO3

2-,ClO-,F-

讲解:由强碱和弱酸反应生成的盐,称为强碱弱酸盐,含有以上弱酸根的盐,常会发生水解。

讨论:分析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

2-+H2OHCO

3

-+OH-(主要)

第二步:HCO

3

-+H

2

OH

2

CO

3

+OH-(次要)

分析:对于多元弱酸来说,水解要分步写。

提问:该水解反应能放出CO2吗?不能,因为这样的水解程度都很小。

练习:写出K2S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NH4Cl水溶液呈酸性?

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回答,并到黑板上写出分析过程。

总结:NH4Cl可以看作是强酸HCl和弱碱NH3·H2O反应生成的盐,我们把这种盐叫做强酸弱碱盐。类

似这样的盐还有Al2(SO4)3、FeCl3、CuSO4等。

中和

水解

第44页共75页

板书:2、强酸弱碱盐(NH4Cl)Al3+,Fe3+,Cu2+

练习:写出Al2(SO4)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Al3++3H2OAl(OH)

3

+3H+

Cu(NO3)2Al2(SO4)3(NH4)2SO4AgNO3

讨论:以NaCl为例,说明强碱强酸盐能否水解。

小结:由于NaCl电离出的Na+和Cl-都不能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碱

强酸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板书:3、强酸强碱盐、难溶于水的盐不水解

板书:4、弱酸弱碱盐(NH

4

Ac)

由于一水合氨和醋酸的电离度相近,因此铵离子、醋酸跟离子水解程度相近,从二溶液显中性。

板书:5、混合盐溶液(酸式盐溶液)

过渡:那么,我们在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书写水解方程式的方法,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练习:FeCl3、NaH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

投影总结:各类盐水解的比较。

盐类实例能否水

引起水解的

离子

对水的电离

平衡的影响

溶液的

酸碱性

强碱弱酸

CH3COONa能弱酸阴离子促进水电离碱性

强酸弱碱

NH4Cl能弱碱阳离子促进水电离酸性

强碱强酸

NaCl不能无无中性

板书:三、影响水解的因素:

内因:盐类本身的性质这是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组成盐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其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就越强。“无弱不水解,有弱即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外因:1、温度由于盐的水解作用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

解程度增大。

2、浓度溶液浓度越小,实际上是增加了水的量,可使平衡相正反应方向移动,使盐的水解程度增

大。(最好用勒沙特例原理中浓度同时减小的原理来解释)

3、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后,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因此,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促进或

抑制盐的水解。如在配制FeCl

3

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来抑制FeCl

3

水解。

盐的离子与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的能力的大小,组成盐的酸或碱的越弱,盐的水解程度

越大。

过渡:水解反应有什么应用呢?

引入:大家知道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吗?它就是利用Al2(SO4)3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来灭火的。那么Al2(SO4)3和NaHCO3是怎么反应?

讨论:Al3+和HCO3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吗?

第45页共75页

分析:Al3+易结合水电离出的OH-,HCO3

-易结合水电离出的H+,两者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强烈的双水解,

反应进行得很彻底。Al3++3HCO3

-=Al(OH)3↓+3CO2↑(反应前有水参加,反应后又有水生成)

讲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也会碰到一些问题或观察到一些现象,你有没有想过要去分析它,找

出其中的原因呢?比如,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竟然变浑浊,大

家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FeCl3发生了水解,生成了Fe(OH)3,使溶液变浑浊了。)

设疑:那么怎么配制FeCl3溶液?怎么防止它的水解?

(Fe3++3H2OFe(OH)3↓+3H+,往配制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使平衡向逆进行,可以防止

FeCl3的水解)

思考:怎么配制FeCl2溶液?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

板书:四、水解的应用

水解的应用实例原理

1、净水明矾净水Al3++3H2OAl(OH)3(胶体)+3H+

2、去油污用热碱水冼油污物品CO3

2-+H2OHCO3

-+OH-

3、药品的保存

①配制FeCl

3

溶液时常加入

少量盐酸

Fe3++3H2OFe(OH)3+3H+

②配制Na

2

CO

3

溶液时常加

入少量NaOH

CO3

2-+H2OHCO3

-+OH-

4、制备无水盐

由MgCl

2

·6H

2

O制无水

MgCl

2

在HCl气流中加热

若不然,则:

MgCl2·6H2OMg(OH)2+2HCl+4H2O

Mg(OH)2MgO+H2O

5、泡沫灭火器

用Al

2

(SO

4

)

3

与NaHCO

3

液混合

Al3++3HCO3

-=Al(OH)3↓+3CO2↑

6、比较盐溶液中

离子浓度的大小

比较NH

4

Cl溶液中离子浓

度的大小

NH4

++H2ONH3·H2O+H+

c(Cl-)>c(NH4

+)>c(H+)>c(OH)-

1、离子共存:Al3+和HCO3

-说明双水解反应能进行到底。

2、溶液配置:FeCl3的配制

3、化肥的使用K2CO3和NH4Cl等

例:判断溶液的pH值:1、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等。

2、如何对比NaX、NaY、NaZ的碱性。已知;酸性HX》HY》HZ

3、如何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碱性。

第46页共75页

4、氯化铝、偏铝酸钠、氯化铁分别蒸干灼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与盐类水解有关的应用:

1、明矾的净水作用2、热碳酸钠溶液的洗涤力强3、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4、氯化铵溶液中加入镁粉产生氢气5、蒸发氯化铁溶液,不能得到纯绿化铁

6、焊接时可用氯化锌、氯化铵溶液除锈7、配制氯化铁溶液时需加少量盐酸

8、泡沐灭火器的反应原理9、比较盐溶液的PH值大小

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

例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醋酸和氢氧化钠中和,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1、判断离子是否共存2、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某些肥料不宜混合使用。(如:草木灰、碳酸铵、重钙等)

练习:

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2)NH

4

NO

3

(3)Na

2

SO

4

(4)CuSO

4

例1、浓度为0.1mol/L的八种溶液:①HNO

3

②H

2

SO

4

③CH

3

COOH④Ba(OH)

2

⑤NaOH

⑥CH

3

COONa⑦KCl⑧NH

4

Cl,其pH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②①③⑧⑦⑥⑤④)。

分析:以上八种溶液浓度相同,所以可按下列顺序进行排列:多元强酸、一元强酸、一元弱酸、水

解后显酸性的盐溶液,水解后显中性的盐溶液或不水解的正盐溶液、水解后显碱性的盐溶液、一元

弱碱、一元强碱、多元强碱。

例2、室温下pH=9的NaOH溶液和pH=9的CH

3

COONa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的物质的

量溶液分别为Amol/L和Bmol/L,则A和B的关系为(A:B=10-4:1)。

例3、25℃,

2pH

的酸(HA)溶液和

12pH

的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和,混合溶液

5pH

(1)混合溶液中A离子一定发生水解反应。

(2)在(1)中所指离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例4、在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着多种离子和分子,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B、D)

A、c(OH-)=c(HS-)+c(H+)+c(H

2

S)B、c(OH-)=c(HS-)+c(H+)+2c(H

2

S)

C、c(Na+)=c(S2-)+c(HS-)+c(H

2

S)D、c(Na+)=2c(S2-)+2c(HS-)+2c(H

2

S)

例5、把3

AlCl

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32

OAl

;,为什么?用化学方

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例6、在

L

mol

1.0

3

NaHCO

溶液中,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

A.

)()()(

3

OHcHCOcNac

B.

)()()()(2

3323

COcCOHcHCOcNac

C.

)()()(

32

COHcHcOHc

D.

)(2)()()()(2

33

COcOHcHCOcHcNac

第47页共75页

例7、为了除去2

MgCl

酸性溶液中的

3Fe

,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

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D)

A.

OHNH

23

B.

NaOH

C.32

CONa

D.3

MgCO

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下列各物质投入水中,因促进水的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是()

A、NaHSO

4

B、Na

3

PO

4

C、CH

3

COOHD、Al

2

(SO

4

)

3

2、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NaX、NaY和NaZ的溶液,其pH值依次为8、9、10,则HX、HY、

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HX、HY、HZB、HZ、HY、HXC、HX、HZ、HYD、HY、HZ、HX

3、将滴有甲基橙的醋酸钠饱和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

A、黄色不变B、黄色变橙色C、黄色变红色D、橙色不变

4、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盐类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B、盐类水解过程是吸热过程

C、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D、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5、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碱性透明的是()

A、Na+、OH-、H

2

PO

4

-、NO

3

-B、AlO

2

-、K+、CO

3

2-、Na+

C、Al3+、Cl-、AlO

2

-、Na+D、Fe2+、K+、H+、NO

3

-

6、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

3

COOH和CH

3

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

3

COO-)

大于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H+)>c(OH-)B、c(CH

3

COOH)+c(CH

3

COO-)=0.2mol/L

C、c(CH

3

COOH)>c(CH

3

COO-)D、c(CH

3

COO-)+c(OH-)=0.2mol/L

7、100mLpH=11的氨水与100mLpH=3的盐酸相混合,所得的混合液()

A、显碱性B、显酸性C、显中性D、不能确定其酸碱性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①Na

2

CO

3

②NaHCO

3

③H

2

CO

3

④(NH

4

)

2

CO

3

NH

4

HCO

3

,按c(CO

3

2-)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⑤<④<③<②<①B、③<⑤<②<④<①

C、③<②<⑤<④<①D、③<⑤<④<②<①

9、为了使Na

2

S溶液中c(Na+)/c(S2-)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

A、适量盐酸B、适量NaOHC、适量KOHD、适量KHS

10、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A、KClB、Mg(OH)

2

C、Na

2

CO

3

D、MgSO

4

二、填空题:

11、写出下列盐溶液水解的离子方程。

(1)(NH

4

)

2

SO

4

:;

第48页共75页

(2)AlCl

3

:;

(3)KF:;

(4)Na

3

PO

4

:;

12、现有S2-、SO

3

2-、NH

4

+、Al3+、HPO

4

2-、Na+、SO

4

2-、AlO

2

-、Fe3+、HCO

3

-、Cl-等离子,请按要

求填空:

(1)在水溶液中,该离子水解呈碱性的是。

(2)在水溶液中,该离子水解呈酸性的是。

(3)既能在酸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又能在碱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的离子

有。

(4)既不能在酸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又不能在碱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的离子

有。

13、泡沫灭火剂的原理是(写离子方程式),其中小苏打溶液放在

筒,Al

2

(SO

4

)

3

溶液放在筒,原因是。

14、实验室配制FeSO

4

溶液,溶解时先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其原因是;

配制完毕后要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

15、把AlCl

3

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和

必要的文字说明)。

16、25℃时将0.01mol的CH

3

COONa和0.002mol的HCl溶于水中形成混合溶液,请将溶液中存在

的各种离子、分子按数目多少的顺序排列;混合溶液中CH

3

COO-和

OH-两种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比H+多mol。

17、某二元弱酸(简写为H

2

A)溶液,按下式发生一级或二级电离:

H

2

AH++HA-,HA-H++A2-

已知相同浓度时的电离度2(H

2

A)>2(HA-),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A、0.01mol/L的H

2

A溶液B、0.01mol/L的NaHA溶液

C、0.02mol/L的HCl与0.04mol/L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D、0.02mol/L的NaOH与0.02mol/L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填代号):

(1)c(H+)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c(H

2

A)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c(A2-)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参考答案

一、1、D2、A3、A4、C5、B

6、A、B7、A8、B9、C、D10、C

二、11、(1)NH

4

++H

2

ONH

3

·H

2

O+H+

(2)Al3++3H

2

OAl(OH)

3

+3H+

(3)F-+H

2

OHF+OH-

(4)PO

4

3-+H

2

OHPO

4

2-+OH-,HPO

4

2-+H

2

OH

2

PO

4

-+OH-

H

2

PO

4

-+H

2

OH

3

PO

4

+OH-

第49页共75页

12、(1)S2-、SO

3

2-、HPO

4

2-、AlO

2

-、HCO

3

-(2)NH

4

+、Al3+、Fe3+

(3)Na+、SO

4

2-、Cl-(4)HPO

4

2-、HCO

3

-

13、Al3++3HCO

3

-=Al(OH)

3

↓+3CO

2

↑外内因为Al

2

(SO

4

)

3

水解而致使溶液呈酸性,若放

在铁制外筒中,会反应生成H

2

14、为了抑制Fe2+的水解防止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3+

15、Al

2

O

3

因为AlCl

3

是挥发性酸所形成的铝盐,加热促进AlCl

3

水解,以致完全得到Al(OH)

3

HCl则挥发掉:AlCl

3

+3H

2

O

Al(OH)

3

↓+3HCl↑,高温下,可使Al(OH)

3

分解,

2Al(OH)

3

Al

2

O

3

+3H

2

O,固体产物为Al

2

O

3

16、Na+>CH

3

COO->Cl->CH

3

COOH>H+>OH-0.008

17、(1)A、D(2)C、D(3)D、A

1、温度下0.1mol/L的NaHB(强电解质)

溶液中c(H+)>c(OH-),则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c(Na+)=c(HB-)+2c(B2-)+c(OH-)

B、c(Na+)=0.1mol/L≥c(B2-)

C、(OH-).c(H+)=10-14

D、溶液的pH=1

2、某酸的酸式盐NaHY在水溶液中,HY-的电离程度

小于HY-的水解程度。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H2Y在电离时为:H2Y+H2OHY-+H3O+

B、在该盐溶液中,离子浓度为:

c(Na+)>c(Y2-)>c(HY-)>c(OH-)>c(H+)

C、HY-水解方程式为:HY-+H20Y2-+H30+

3、某二元酸H2A在水中发生电离:H2A==H++HA-,HA-H++A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NaHA溶液中c(Na+)>c(HA-)>c(OH-)>(H+)

B、在Na2A溶液中c(Na+)>c(A2-)>c(OH-)>c(H+)

C、在NaHA溶液中c(Na+)+c(H+)=c(HA-)+2c(A2-)+c(OH-)

D、在H2A溶液中(H+)=c(HA-)+2c(A2-)+c(OH-)

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

一、学习点拨

1.目标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溶度积KSP的概念。

(3)掌握运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4)掌握简单的利用KSP的表达式,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2.知识要点

(1)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运用溶度积KSP简单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2)运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3.学习方法

第50页共75页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

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难溶电解质溶解程度大小可以用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

积KSP来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就可以运用溶度积KSP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对难溶电解质的溶

解平衡常数的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要运用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知识进行牵移和类

比以达到强化和内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用溶度积KSP知识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就是溶度积KSP

二、学习训练材料

第一课时

[知识技能]

1.一些电解质如BaSO

4

在水中只能溶解很少、可以说是难以溶解,所以称为______________。尽管

这些电解质难以溶解于水中,但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_____________。

2.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

的变化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为:(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称为_________,简称_______

__。请写出PbI

2

Cu(OH)

2

BaSO

4

CaCO

3

Al(OH)3CuS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KSP表达

4.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___________,K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

只与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无关。利用溶度积KSP可以判断__________、

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5.沉淀的转化是__________的过程,其实质是_______

___。

当Qc大于Ksp时,情况为:__________

当Qc等于Ksp时,情况为:__________

当Qc小于Ksp时,情况为:__________

6.将AgNO

3

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

淀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

7.将足量BaCO

3

分别加入:①30mL水②10mL0.2mol/LNa

2

CO

3

溶液③50mL0.01mol/L氯化

钡溶液④100mL0.01mol/L盐酸中溶解至溶液饱和。请确定各溶液中Ba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_____

8.已知在室温时,Cu(OH)

2

的溶度积Ksp=2.2×10-20mol3·L-3,求室温下Cu(OH)

2

饱和溶液中Cu2+

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

[能力方法]

1.铝和镓的性质相似,如M(OH)

3

都是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在自然界镓常以极少量分散于铝矿,

如Al

2

O

3

中。用NaOH溶液处理铝矿(Al

2

O

3

)时,生成NaAlO

2

、NaGaO

2

;而后通入适量CO

2

,得

第51页共75页

Al(OH)

3

沉淀,而NaGaO

2

留在溶液中(循环多次后成为提取镓的原料)。发生后一步反应是因为

A、镓酸酸性强于铝酸B、铝酸酸性强于镓酸

C、镓浓度小,所以不沉淀D、Al(OH)

3

是难溶物

2.己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

2

(固)Ca2++2OH-,CaCO

3

(固)

Ca2++CO

3

2-。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

2

、O

2

、N

2

,CO

2

等,为了除去有害

气体SO

2

变废为宝,常常见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山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S0

2

与CaCO

3

悬浊液反应

②S0

2

与Ca(OH)

2

悬浊液反应

(2)试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理由

3

.以

BaS

为原料制备

Ba(OH)

8H

2

O

的过程是:

BaS

HCl

反应,所得溶液在

70

℃~

90C

时与过

NaOH

溶液作用,除杂,冷却后得到

Ba(OH)

8H

2

O

晶体。据最新报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

Ba(OH)

8H

2

O

晶体的新方法是使

BaS

CuO

反应……

1

.新方法的反应方程式为:

2

.该反应反应物

CuO

是不溶物,为什么该反应还能进行:

3

.简述新方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原因。

4.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

5

(PO

4

)

3

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

5

(PO

4

)

3

OH(固)5Ca2++3PO

4

3-+OH-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已知Ca

5

(PO

4

)

3

F(固)的溶解度比上面

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主动脉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

齿的原因: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它促进矿化的方法:

[拓展体验]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

质的溶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即:AmBn(s)mAn+(aq)+nBm-(aq)[An+]m·[Bm-]n=Ksp

已知:某温度时,Ksp(AgCl)=[Ag+][Cl-]=1.8×10-10

Ksp(Ag

2

CrO

4

)=[Ag+]2[CrO2-

4

]=1.1×10-12

试求:

(1)此温度下AgCl饱和溶液和Ag

2

CrO

4

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2)此温度下,在0.010mo1·L-1的AgNO

3

溶液中,AgCl与Ag

2

CrO

4

分别能达到的最大物质

第52页共75页

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学习小结]

参考答案

[知识技能]

1.难溶电解质动态平衡

2.可逆过程沉积和溶解速率相等各离子浓度不变改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平衡移动

3.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略)

4.溶解能力温度浓度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沉淀溶解平衡移动方向

5.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此时有沉淀析出直至

沉积与溶解达到平衡沉积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若溶液中存在难溶电解质,则难溶电解质会溶

解,直至沉积与溶解达到平衡状态

6.白→淡黄→黄色AgClAgBrAgI的Ksp逐渐减小,白色AgCl沉淀转化成难溶的淡黄色的

AgBr,然后淡黄色的AgBr再转变成更难溶的黄色AgI沉淀。

7.③④①②

8.略

[能力方法]

1.A

2.(1)①2SO

2

+O

2

+2CaCO

3

+4H

2

O=2(CaSO

4

·H

2

O)+2CO

2

2SO

2

+O

2

+2CaCO

3

+4H

2

O=2(CaSO

4

·H

2

O)+2CO

2

②2SO

2

+O

2

+2Ca(OH)

2

+2H

2

O=2(CaSO

4

·2H

2

O)或2SO

2

+O

2

+2Ca(OH)

2

=2CaSO

4

+2H

2

O

(2)Ca(OH)

2

微溶于水,石灰水中Ca(OH)

2

浓度小,不利于吸收SO

2

3.(1)BaS+CuO+9H

2

O=Ba(OH)

2

·8H

2

O+CuS[也可写Ba(OH)

2

2

CuS

的溶度积比

CuO

小得多(更难溶),有利于该反应正向进行。

(3)CuS为难溶物(未反应的CuO也不溶),过滤后,将滤液浓缩、冷却,就可在溶液中析出

Ba(OH)

2

·8H

2

O晶体,故生产效率高;CuS在空气中焙烧氧化可得CuO与SO

2

,故CuO可反复使

用(SO

2

可用于制硫的化合物),因而成本低。

4..H++OH-=H

2

O,使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5Ca2++3PO3

4

+F-=Ca

5

(PO

4

3

F↓

加Ca2+(或加PO3

4

等)

[拓展体验]

①AgCl(s)Ag+(aq)+Cl-(aq)

1510

sp

Lmol103.1108.1)AgCl(K)AgCl(c

Ag

2

CrO

4

(s)2Ag+(aq)+CrO

4

2-(aq)

2xx

(2x)2·x=Ksp

15

3

12

3

42

42

105.6

4

101.1

4

)(

)(



Lmol

CrOAgK

CrOAgcsp

∴c(AgCl)<c(Ag2CrO4)

②在0.010mol·L-1AgNO

3

溶液中,c(Ag+)=0.010mol·L-1

第53页共75页

ZnCu

×

AgCl(s)Ag+(aq)+Cl-(aq)

溶解平衡时:0.010+xx

(0.010+x)·x=1.8×10-10∵x很小,∴0.010+x≈0.010

x=1.8×10-8(mol·L-1)

c(AgCl)=1.8×10-8(mol·L-1)

Ag

2

CrO

4

(s)2Ag+(aq)+CrO2-

4

(aq)

溶解平衡时:0.010+xx

(0.010+2x)2·x=1.1×10-12∵x很小,∴0.010+2x≈0.010

x=1.1×10-8(mol·L-1)∴c(Ag

2

CrO

4

)=1.1×10-8(mol·L-1)

∴c(AgCl)>c(Ag

2

CrO

4

)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4.1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

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

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

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54页共75页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

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

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

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

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

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

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

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

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

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第55页共75页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

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

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Sn、Pb、Ag、Pt、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

/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

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

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

硫s

硫酸

硫酸铜

硫酸铜

第56页共75页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

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

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

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

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

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第57页共75页

电流方向:正→负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练习: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Fe==3Fe2+,

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练习:

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电解质溶液为KOH,反应保持在高温

下,使H2O蒸发,正确叙述正确的是:()

A.H2为正极,O2为负极

B.电极反应(正极):O2+2H2O+4e-=4OH-

C.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H2O-4e-

D.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第58页共75页

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的主要部分是电解质溶液,和浸在

溶液中的正极和负极,使用时将两极用导线接通,就有电流产生,因而获得电能。化学电池放电到

一定程度,电能减弱,有的经充电复原又可使用,这样的电池叫蓄电池,如铅蓄电池、银锌电池等;

有的不能充电复原,称为原电池,如干电池、燃料电池等。

下面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1.干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称,在一般手电筒中使用锌锰干电池,是用锌皮制成的锌筒作

负极兼做容器,中央插一根碳棒作正极,碳棒顶端加一铜帽。在石墨碳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

的混合物,并用离子可以通过的长纤维纸包裹作隔膜,隔膜外是用氯化锌、氯化铵和淀粉等调成糊

状作电解质溶液;电池顶端用蜡和火漆封口。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

填有MnO2作去极化剂吸收正极放出的H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即作去极剂,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

阴、阳离子在两个电极的迁移速率。

电极反应为:负极Zn-2e=Zn2+

正极2+2e=2NH3+H2

H2+2MnO2=Mn2O3+H2O

正极产生的NH3又和ZnCl2作用:Zn2++4NH3=[ZnNH34]2+

干电池的总反应式:Zn+2NH4Cl+2MnO2=ZnNH32Cl2+Mn2O3+H2O

或2Zn+4NH4Cl+2MnO2=[ZnNH32]Cl2+ZnCl2+Mn2O3+H2O

正极生成的氨被电解质溶液吸收,生成的氢气被二氧化锰氧化成水。干电池的电压15V—16V。

第59页共75页

在使用中锌皮腐蚀,电压逐渐下降,不能重新充电复原,因而不宜长时间连续使用。这种电池的电

量小,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而今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干电池是电解液由原

来的中性变为离子导电性能更好的碱性,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加,使放电电流

大加幅度提高。碱性干电池的容量和放电时间比普通干电池增加几倍。

2.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具有双重功能。它是用硬橡胶或透明塑料制成长方形

外壳,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在正极格板上附着一层PbO2,负极格板上附着海绵状金

属铅,两极均浸在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25—128g/cm3中,且两极间用微孔橡胶或微孔

塑料隔开。放电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Pb+-2e=PbSO4↓

正极:PbO2+4H+++2e=PbSO4↓+2H2O

铅蓄电池的电压正常情况下保持20V,当电压下降到185V时,即当放电进行到硫酸浓度降

低,溶液密度达118g/cm3时即停止放电,而需要将蓄电池进行充电,其电极反应为:

阳极:PbSO4+2H2O-2e=PbO2+4H++

阴极:PbSO4+2e=Pb+

当密度增加至128g/cm3时,应停止充电。这种电池性能良好,价格低廉,缺点是比较笨重。

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的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有很多是铅蓄电池。由于它的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

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交通、生产和生活中。

3.银锌蓄电池

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质量轻、体积小,是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空间电视转播站等的

电源。目前,有一种类似干电池的充电电池,它实际是一种银锌蓄电池,电解液为KOH溶液。

常见的钮扣电池也是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

正极盒一端充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

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溶液两边用羧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Ag2O+H2O+2e=2Ag+2OH

银锌电池跟铅蓄电池一样,在使用放电一段时间后就要充电,充电过程表示如下:

阳极:2Ag+2OH-2e=Ag2O+H2O

阴极:ZnOH2+2e=Zn+2OH

总反应式:Zn+Ag2O+H2OZnOH2+2Ag

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V,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

放电

充电

放电

充电

第60页共75页

4.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所以燃料电池也是

化学电源。它与其它电池不同,它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存在电池内,而是在工作时,

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同时把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因此,燃料电池是名符其实地把能源中燃

料燃烧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燃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用多孔炭和多孔

镍、铂、铁等制成。从负极连续通入氢气、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甲烷等气体;从正极连续

通入氧气或空气。电解液可以用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把两个电极隔开。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

和燃烧时的产物相同。燃料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利用率高,设备轻便,减轻污染,能量转换率可达70%

以上。

当前广泛应用于空间技术的一种典型燃料电池就是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

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化电极,碳电极上嵌有微细分散的铂等金属作催

化剂,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电解质溶液一般为40%的KOH溶液。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H22H

2H+2OH-2e=2H2O

正极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

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7H2O;

正极:4H2O+2O2+8e=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铝—空气燃料电池,它的优点是:体积小、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

耗能少。这种电池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还能用于收音机、照明电源、野营炊具、野外作业

工具等。

5.锂电池:锂电池是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无机溶剂亚硫酰氯SO2Cl2在炭极上发生还

原反应。电解液是由四氯铝化锂LiAlCl4溶解于亚硫酰氯中组成。它的总反应是锂与亚硫酰氯发生

反应,生成氯化锂、亚硫酸锂和硫。

8Li+3SO2Cl2=6LiCl+Li2SO3+2S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锂作为电池的负极,跟用相同质量的其它金属作负极相比较,能在较

小的体积和质量下能放出较多的电能,放电时电压十分稳定,贮存时间长,能在2163—3441K温度

范围内工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具有质量轻、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

贮存寿命长的优点,因而已用于电脑、照相机、手表、心脏起博器上,以及作为火箭、导弹等的动

力资源。

微型电池:常用于心脏起搏器和火箭的一种微型电池是锂电池。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

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6.海水电池

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海水标志灯已研制成功。该

电池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

第61页共75页

水中数分钟,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其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负极材料是铝,正极材料可以用

石墨。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Al-3e=Al3+,

正极反应:2H2O+O2+4e=4OH。

电池总反应式为:4Al+3O26H2O=4AlOH3

7.溴—锌蓄电池

国外新近研制的的基本构造是用碳棒作两极,溴化锌溶液作电解液。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Zn-2e=Zn2+

正极反应:Br2+2e=2Br

电池总反应式为:Zn+Br2=ZnBr2

二、相关考题和练习

例1.(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

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

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

2--4e-==4CO2

阴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电池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

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

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

2-。

例2.(1999年全国高考化学题)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

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1/2)H2+NiO(OH)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解析:电池的充、放电互为相反的过程,放电时是原电池反应,充电时是电解池反应。根据氢

镍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式可知,电解质溶液只能是强碱性溶液,不能是强酸性溶液,因为在强酸性

溶液中NiO(OH)和Ni(OH)2都会溶解。这样可写出负极反应式:H2+2OH--2e-==2H2O,H2为负极,附近

的pH应下降。放电时镍元素由+3价变为+2价,被还原,充电时氢元素由+1价变为0价,被还原。

故答案为C、D项。

例3.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电池的总反应类似于

CH4在O2中燃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2页共75页

①每消耗1molCH4可以向外电路提供8mole-

②负极上CH4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CH4+10OH--8e-=CO3

2-+7H2O

③负极上是O2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④电池放电后,溶液PH不断升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点拨]:本题是考查原电池原理在燃料电池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要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其方法

是确定在该电极上发生的是失电子还是得电子反应,若发生的是失电子反应是原电池的负极,反之

是正极。CH4在铂电极上发生类似于CH4在O2燃烧反应,即CH4→CO2严格讲生成的CO2还与KOH反应

生成K2CO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

2-+7H2O,1molCH4

参加反应有8mole-发生转移,O2在正极上发生反应,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虽

然正极产生OH-,负极消耗OH-,但从总反应CH4+2O2+2KOH=K2CO3+3H2O可看出是消耗KOH,所以电池放

电时溶液的PH值不断下降,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答案:A

例4.(2004年天津高考理综题)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解析:分析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可知a极为负极,其电极反应为:2H2-4e-==4H+,b极为

正极,其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电池总反应式为:2H2+O2==2H2O。H2为还原剂,O2为氧化剂,

H2、O2不需全部储藏在电池内。故答案为B项。

例5.(2004年江苏高考化学题)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

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第63页共75页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解析:该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结合总反应式可写出负极反应式:Zn(s)+2OH-(aq)-2e-==

Zn(OH)2(s),用总反应式减去负极反应式,可得到正极反应式:2MnO2(s)+H2O(1)+2e-==

Mn2O3(s)+2OH-(aq)。Zn为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1molZn失去2mol电

子,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Zn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故答案为C项。

第三节电解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了解氯碱工业,电镀,冶金的原理

3.掌握电解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重点:

电解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即反应热。化学能也能转变为电能,用原电池装置。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

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讲:首先我们来比较金属导电和电解质导电的区别。

金属电解质

导电粒子

导电状态

温度影响

导电实质电子定向移动

过渡: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是什么呢?一起看实验。

实验:现象—一极有气泡,检验为氯气;另一极有红色的物质析出,分析为铜。

讲:要分析此现象我们得研究此装置,首先看电极。

1.电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隋性电极—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

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

问:通电前和通电时分别发生了怎样的过程?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

通电中:阳离子(Cu2+,H+)向阴极移动被还原;

阴离子(Cl-,OH-)向阳极移动被氧化

第64页共75页

讲:即在电极上分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称电极反应。

2.电极反应(阳氧阴还)

阳极:2Cl--2e-=Cl2(氧化)

阴极:Cu2++2e-=Cu(还原)

总电极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放电:阴离子失去电子或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3.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

的过程叫电解。

讲:所以电解质导电的实质便是——电解

电解池:借助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即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或电解槽。

问:构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

电源、电极、电解质构成闭和回路。

思考:

电解CuCl2水溶液为何阳极是Cl-放电而不是OH-放电,阴极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

4.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得e-))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阳极(1)是惰性电极时: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

S2->I->Br->Cl->OH->NO3

->SO4

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

2-/MnO4

->OH-)

(2)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问:放电能力弱于H+和OH–的物质在水溶液中放电吗?

否,但亚铁离子浓度远大于氢离子浓度时,亚铁离子放电。

问: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常需加入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为什么?可以加食盐吗?

练习:电解碘化汞、硝酸铜、氯化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的电极方程式。

5.电解规律:

(1)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及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实质上是电解水,电解水型。

问:初中电解水时加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影响水的电解吗?

电解硫酸和氢氧化钠时为何H2和O2之比大于2?氧气溶解度大于氢气

又为何硫酸一定大于2,而氢氧化钠可能等于2?硫酸根可能放电。

(2)电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阳极产生氧气,阴极析出不活泼金属,放氧生酸型。

练习:电解硫酸铜方程式。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恢复到硫酸铜原来的溶液:氧化铜、氢氧化铜、

铜、碳酸铜。

(3)电解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实际上是电解电解质本身,分解电解质型。

(4)电解活泼金属(K/Ca/Na)的无氧酸盐,阴极产生氢气,阳极析出非金属,放氢生碱型。

6.电解中电极附近溶液pH值的变化。

(1)电极区域A.阴极H+放电产生H2,阴极区域pH变大。

B.阳极OH-放电产生O2,阳极区域pH变小。

(2)电解质溶液中A.电解过程中,既产生H2,又产生O2,则原溶液呈酸性的pH变小,原溶液呈碱性

第65页共75页

的pH变大,原溶液呈中性的pH不变(浓度变大)。

B.电解过程中,无H2和O2产生,pH几乎不变。但象CuCl2变大

C.电解过程中,只产生H2,pH变大。

D.电解过程中,只产生O2,pH变小。

过渡:如果把阳极换成铜棒,阳极发生的反应就是铜自身溶解,如果电解质是硫酸,阴极析出的是

什么?也是铜,这就是我们的铜的电解精炼法。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铜的电解精炼

阳极:粗铜棒

阴极:精铜棒

电解质:含铜电解质

问:精炼中硫酸铜的浓度怎样?基本不变,但变小。

过渡:若把阴极精铜棒换成铁棒,电解过程变吗?

不变,但不是精炼铜了,而叫电镀铜。

2.电镀铜

阳极:镀层金属

阴极:待镀金属(镀件)

电镀液:含镀层金属的电解质。

3.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

问: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阴极产物、阳极产物分别是什么?

2、转移的电子数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3、从Cl-Cl2一定需要加氧化剂吗?

4、阴极产物和阳极产物能接触吗?

5、饱和食盐水为何需要精制?如何精制?

精制:步骤一、1)先加过量的BaCl2和过量的NaOH(顺序可换),再加入过量的Na2CO3

2)过滤

3)加盐酸调节pH为7

步骤二、送入阳离子交换塔除去Ca2+、Mg2+等。

4.电冶金

电解熔融氯化钠:2NaCl(熔融)=(电解)2Na+Cl2

适用范围:活泼金属K~Al

练习:

1、在水中加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

2-,NO3

-,Cl-,该溶液放在用惰性电极做电极的电解槽

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为()

A.35.5:108B.16:207C.8:1D.108:35.5

2、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溶液能与原来完全一样的

氯化铜加硫酸铜、氢氧化钠加氢氧化钠、氯化钠加氯化氢、硫酸铜加氢氧化铜

第66页共75页

3、0.1摩氯化铜和0.1摩溴化钠共0.4摩电子转移,分析过程。

4、铁、C/硫酸——C、C/氯化铜用导线相连,分析正负极和阴阳极及两装置的pH的变化。

5、如何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与正极相连的、发生氧化反应的、阴离子移向的一极是阳极,反之是阴极。

如:高锰酸钾的做电解质,发现红色加深的是什么极?

湿润的淀粉KI试纸并滴有酚酞,变红的是什么极?变蓝的是什么极?

6、以A、B两根石墨电极电解足量的硝酸银溶液,通电t分钟,在B极收到11.2mL标况下气体,此

后将电源反接,以相同的电流强度通电t/2分钟。问:(1)A、B分别是什么极?(2)电源反接后

A、B电极质量如何变化?(3)若溶液体积为200mL,则通电t/2分钟时的溶液pH=?

原电池电解池

电极名称正负极阴阳极

电极材料负极:活泼金属

正极: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

非金属(如C)

惰性材料或活性材料

电流方向:外电路内电路

组成

原理

功能化学能到电能电能到化学能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难点】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学生看书讨论】

1.什么是金属的腐蚀?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2.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一、金属腐蚀的本质:M–xe-=Mx+

二、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区别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

共同点M–xe-=Mx+M–xe-=Mx+

不同点(1)金属与氧化剂直接得失电子利用原电池原理得失电子

(2)反应中不伴随电流的产生反应中伴随电流的产生

(3)金属被氧化活泼金属被氧化

三、电化学腐蚀(以钢铁为例)

1.析氢腐蚀(酸性较强的溶液)

负极:Fe–2e-=Fe2+

正极:2H++2e-=H2↑

总式:Fe+2H+=Fe2++H2↑

第67页共75页

2.吸氧腐蚀(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负极:2Fe–4e-=2Fe2+

正极:O2+4e-+2H2O=4OH-

总式:2Fe+O2+2H2O=2Fe(OH)2

离子方程式: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四、金属的防护

1.影响金属腐蚀快慢的因素本性:(1)金属的活动性(2)纯度(3)氧化膜

介质:环境(腐蚀性气体,电解质溶液)

2.金属的防护

(1)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钢→不锈钢,在钢中加入镍和铬)

(2)覆盖保护膜(涂油漆,电镀,钝化等)

(3)电化学保护①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②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

【练习】:如图所示,试管中的铁钉如果在酸性溶液或在食盐溶液中的腐蚀的现

象有何不同?

呼吸部落论坛收集整理

下方文件为赠送,方便学习参考

第68页共75页

第三节酯化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

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

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

第69页共75页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

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

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

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

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

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

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第70页共75页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

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

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

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

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

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

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

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

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

第71页共75页

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第二课时

【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和课后讨论题。

问题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答】CH3COOH跟C2H5OH发生酯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间的反应,在不加浓硫酸时,即使在加热条

件下,反应速率仍很慢,所以当混合物加热时,蒸气成分是CH3COOH和C2H5OH的蒸气,乙酸乙酯的

蒸气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当然在Na2CO3溶液的液面上不会收集到乙酸乙酯。由此可见,浓硫酸主

要起催化作用,其次,因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的,所以浓硫酸也能除去生成物中的水,有

利于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板书】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师】在该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而不用他们的水溶液?

【生】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师】在上一节的实验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乙酸乙酯,我们除了利用浓硫酸除去生成物中的水,

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外,还用到了其它什么方法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生】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同时还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边反应边蒸馏,使生成物及时从反

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也有利于试管内的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问题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

你的分析是正确的。

【答】由于加入了催化剂浓硫酸,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了。加热时,蒸馏出的蒸气的成分是乙酸

乙酯、乙醇和乙酸,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在盛水的试管中,但乙酸和乙醇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作为

有机物,又易溶于乙酸和乙醇这样的有机溶剂中,所以必然有部分乙酸乙酯溶在乙酸和乙醇的水溶

液中,因而收集量减少;但试管中如果盛放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

在溶液中的溶解量,提高收集效率,并提高乙酸乙酯的纯度,因而收集量要多。

【板书】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第72页共75页

【实验证明】取等浓度、等体积的乙酸(或乙醇)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

再分别加入等体积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结果是盛乙酸(或乙醇)溶液的试管中的乙酸乙酯变少,

另一个几乎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学生往往会提出乙醇没有与Na2CO3反应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解释应是

“冷凝液中的乙酸被Na2CO3中和生成CH3COONa,CH3COONa和溶液中大量的Na2CO3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增强了溶剂的极性,降低了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但考虑到分子的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在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才学习到,因此暂不宜引申)

问题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答】酯化反应是指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与将来在选修5中要讲到的醇跟氢卤酸的

反应相区别)。

【板书】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设疑】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用什么

方法可以证明呢?

【分析】脱水有两种情况,(1)酸脱羟基醇脱氢;(2)醇脱羟基酸脱氢。在化学上为了辨明

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即把某些分不清的原子做上记号,类似于侦察上的跟踪追击。事实

第73页共75页

上,科学家把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换成放射性同位素18O,结果检测到只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才有18O,

说明脱水情况为第一种,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首先使用的,他

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板书】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动画演示】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师】还记得我们在讲酯化反应的开始提到的问题吗?为什么“酒是越陈越香”?请大家结合

所学过的醇和酸的知识做出解释。

【生】酒在放置过程中,其中的乙醇有部分逐渐转化为乙酸,乙酸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了具有

香味的乙酸乙酯。

【师】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还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

各种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等的香料。

【小结】略

【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乙酸的酯化反应

第74页共75页

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第75页共75页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2:2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购房协议
下一篇:安全教育总结
标签:化学选修4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