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
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
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
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
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
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
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
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
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
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
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
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
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
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
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
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
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
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
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一剪梅》)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
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
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
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
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
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
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
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
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
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
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
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
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
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
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
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
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
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
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
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
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
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
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
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
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
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
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
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
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
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
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
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
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
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
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
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
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
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
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
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
“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
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
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
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
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
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
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
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
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
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
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
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
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
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
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
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
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
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
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
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
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
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
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
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
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
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
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
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
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的原文阅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的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
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
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
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
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
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
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
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
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
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
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的鉴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
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
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
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
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
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
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
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
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
“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
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
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
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
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
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
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
“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
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
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
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
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
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
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
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
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
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
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
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
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
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
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
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
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
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
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
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
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
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
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
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
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
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
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2:1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