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窗苦读十年书,只为一朝救国来作文270
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面对严刑拷打依旧是坚贞不屈,就算
是死到临头也毫无畏惧。她,谱写了一首生命之歌,一首壮烈的
激昂之歌,她将这首充满对国家走向光明、走向繁荣富强的歌曲
一直唱到现在,一直唱到我们莘莘学子学子的心中······
——题记
开慧,一个熟悉又充满着神秘的地方。那里离长沙县仅仅只
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因为一个特殊的人物——杨开慧,那
里变得不同起来,一切安详宁静的花草树木背后,仿佛都蕴藏着
些独特的气质。空气中都洋溢着坚忍不拔的信念,还漂浮着烈士
的点点鲜血,我们这群不知世事的孩子,贸然闯进了这份安静之
中。
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启开了神秘的大门,我们在开慧故乡
里尽情遨游,感受她与“红色”的不解之缘,感受她与“伟人”
的不解之缘;感受她与“救国”的不解之缘。
寒窗苦读十年书
在开慧纪念馆里,陈列的一件件杨开慧用过的生活、学习物
品,听婉转南音萦绕耳畔,如同丝滑的苏杭绸缎,娓娓道来一个
个故事,一个个和‘开慧’这个特殊的名字之间发生的情缘。
杨氏一家在清朝时期就是“书香世家”,家里的先人有几个
-2-
都中了举,而家族对于学文化的重视度及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的。在清咸丰年间,杨氏举家搬迁至如今的开慧乡,僻了一栋大
院,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过上了类似隐居的生活。杨开慧的祖
爷爷将一大家子的人全都安置在这个安逸舒适的院落里,仿佛就
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一般。
可是好景不长,清朝的灭亡带来的是将相当动摇的局面改变
成无比动荡的局面:北方有袁世凯的重兵想“换汤不换药”的一
改为“袁姓”称帝,而南方的国民政府也毫不退让,坚决反对封
建的称帝,要以和平的方式妥协。双方各不让步,南北方对立的
势头愈发的猛,谁先触及了边线,那战事就将一触即发,势不可
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数文人墨客弃笔投戎,无数隐居多年
的雅仕也被迫“出山”。杨昌济,在湖南一师担任了一名教书先
生,遇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有着抱负的青年才俊。而他的
女儿——杨开慧,也将其送至周南学校念书。
在学校的那几年时光中,杨开慧逐渐形成了“报国”的意
识,良好的教育使她如沐春风,身上印刻的“新青年”的标志也
越发的清晰。面对军阀的压迫,她一小小弱女子却用自己的方式
诠释生命的价值和革命无悔的信念!
不能打仗,她就用手中的毛笔写下无限讽刺当时社会黑暗、
-3-
人民痛苦的篇章,在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具有进步思想的报刊读
物中,到处都能够看到她的文章。那一句句的铿锵誓言,那一篇
篇的热血倾注,就像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睡莲,我仿佛嗅
到墨迹留下的丝丝飘香,是那样的动人心弦,又更是震撼人心!
似警钟的敲响,敲开了五千年泱泱大国这头一直昏睡的狮王,敲
醒它赶紧振作起来,为人民、为中国、为中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
的东方!
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一个在当时不受到重视的群体,是
怎样的毅力使她能坚持不懈的学习,而不是只知道图安逸、图自
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力量,使她有着男儿一样的铮铮热血,愿意
为国家奉献青春年华?炎炎酷暑,她也许只是把自己闷在房间里
读书看报,寒风凌厉,她也许只是把自己定在椅子上写字发文,
春雨蒙蒙,哪能挡得了她救国的步伐,落叶纷纷,哪能挡得了她
救国的信念!
只为一朝救国来
在开慧纪念馆里,陈列了许多开慧的遗物,但是我最印象深
刻的,是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一幅“画卷”。雕刻的场景相当写
实,正是模拟了在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后,开慧与毛泽东带着她
们的孩子回到了家。在夜色蒙蒙之中,简陋的家具摆设、有了许
许多多刻痕的老榆木木桌,静静的呈上那一份隆重的贺礼——一
-4-
桌的美味佳肴,这其中,就不乏毛泽东最爱的红烧肉。
在饭席上,雕刻家灵巧的双手细致的想象到了杨开慧的一举
一动,以至于手指甲的一个摆放也逼真的让人惊叹。仿佛那双有
神的眼睛带着我们穿越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尘埃,拂去些些灰尘,
留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场真实的“饭席谈国”。而她们对于国
家的情感,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生命的价值,她们的一切,是为中
国,那个当时的动荡之国,也是如今的世界富强昌盛之国而努力。
场景的布置,相当符合当时的家庭现状。母亲抱去了大儿子,
小妹抱去了二儿子,泽覃就在一旁坐着。毛泽东和杨开慧在边吃
边谈,激动之时,开慧竟然站起了身来,两眉弯成线条状,紧紧
的蹙着,眼睛里透出的光让人感到一股寒气,如果不是事态所逼,
一个母亲、普通女子的眼神中,怎么会放出那样独特的光来?
她背微屈,却依旧因为正义而挺直,手指上棱骨分明,纤细
的手背上却是爆出了青筋来,瘦弱的身子完全没有当时上流社会
女子的翩跹迤逦与脸上因为得到物质的笑靥如花。
她的无悔青春,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失去了三千青丝的光
泽,就在一次次的演讲中失去了婉转动听的声喉;就在一次次的
书写中失去了顺滑纯白的柔荑。她还失去了多少,我不能计量,
也不是我们能计量的。
无数先辈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终是换来了如今安定和平的
-5-
生活,杨开慧也是其一。
不能忘记的是她的从容淡定,革命工作从未失手不是每个共
产党员能够做到的事情,但是开慧,她做到了。不能忘记的是她
的宁死不屈,面对严刑拷打却从来没有想过退缩,但是开慧,她
做到了!
当红色剧集如洪水般向我们涌来,无数扮演杨开慧的演员,
用自己的生活扑捉杨开慧的特质,却不管是江铠同的活泼可人,
还是李沁的乖巧懂事,或是周冬雨的令人怜惜,都无法用自己呕
心沥血的学习成果来诠释开慧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因为开慧,
不是电视上的角色,而是应当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学习的榜样,是
无法模仿、无法雕刻的活生生的人物,她已经烙在我们的心中,
没有人能够将其动摇了。
“寒窗苦读十年书”,曾几何时,父母从这句话开始,教导
我们刻苦学习,不想退缩,而是坚定的、扎实的学好知识。“只
为一朝报国来”,我们在电视上听过的宣传语,又有谁真的将它
铭记在心,从生活中开始落实呢?当我们马马虎虎的完成作业,
嫌弃教室里连电风扇都吹不到自己,不愿早起上学的时候,我们
有没有想过——当年,开慧烈士还需在恶劣的社会环境,恶劣的
生活环境中求知报国,这会是一种怎样精神?是不是该令我们中
华儿女都为之学习、为之努力呢?
-6-
刀,从那一刻斑驳出血迹,染红了沿街的路,铁索终是裂开
了,拖着沉重的步子,沿着血迹斑斑的街巷,走啊走,走到了人
间的尽头,迎来了天堂的曙光。
那一刻,她回头遥望,却望不到心爱的丈夫的影子,却望不
到心爱的孩子的影子,但是她望到,却奇迹的望到了革命胜利的
影子,望到了人民在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影子,望到了中国正繁荣
富强的影子。
“啪···”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宁死也不肯屈服自己的身
子,是美艳到极致,所以成了凄凉。
她笑了,从没有笑得这样开心快乐。寒窗苦读十年书,只为
一朝救国来,她做到了,真的做到了。所以她成了今天我们传诵
的开慧烈士,成了我们今天长沙县人民都深感自豪的开慧英雄!
她的笑容依旧浮现,只是无法复制容颜,她的笑颜依旧浮现,
只是无法复制生命,她的笑音依旧浮现,只是,无法复制灵魂。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1:1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