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社会调查

更新时间:2023-01-21 10:07:23 阅读: 评论:0

历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什么然成风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项目经理工作总结)

社会调查报告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

最后的结果会记录在调查报告中。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作者精心

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调查报告1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

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

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

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

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

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

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

这样一个主宰地球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

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

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

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

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

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

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

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

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

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

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

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

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

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

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

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

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

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

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

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

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

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

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

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

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

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

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

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

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

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

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

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

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

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

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

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

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

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

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

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

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

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

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

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

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

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

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

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

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

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

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

说明。

社会调查报告2

调查人:吴xx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0日

调查地点:株洲市商品街附近

调查目的:调查社会上的错别字,并向有关单位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对商品街的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是故意将词语中的某个字用谐音字替代。例如一些医药广告将“刻不容缓”改为

“‘咳’不容缓”;空调广告将“终身无憾”改成“终身无‘汗’”;摩托车广告

将“乐在其中”改成“乐在‘骑’中”等。第二类是为了省事而故意简写的错字,

例如把“停车”写成“‘仃’车”;把”起”字右边的“己”写成“乙”等。第

三类则是不小心写错的字,例如家具店门口的“家‘俱’”;饭店菜单上的“‘抄’

饭”与“‘合’饭”;水果店里的“‘波’萝”等。

因此,我建议人们无论是干什么都要认真对待。汉字不会写,或不知道是不

是这样写,应该拿字典查一查,也不能因为麻烦,就把汉字简写。写完后仔细检

查,认真对待每一个汉字,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世界上就不会有错别字了。

社会调查报告3

技术服务合力难成。一项技术可以致富一方百姓,农业科技应该是农业结构

调整的“发生器”。接受农业技术,农民喜欢现场指导和发放技术资料的方式。

在技术推广上,不是农民不愿接受,而是工作合力存在问题。农业大县往往是财

政穷县,乡镇一级的农技、农机、畜牧水产等工作服务部门经费堪虞,在工资无

法保障的情况下,技术服务日显窘境,服务方式创新举步维艰,社会化普及性服

务无法开展,服务缺位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

和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科技含量低的农业生产必然导致农民从事种养业收入

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处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人均年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的

农户,逼近温饱线,都很渴望有优良种子、种苗和技术指导,帮助其尽快致富。

信息服务张力有限。农民对农业信息主要反映有不知道向谁打听、信息不及

时、信息不准确、信息量太少等问题,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社会信息的不通畅。农

业信息应该是覆盖在农村社会之中的一张大#,有自上而下的传递,也有自下而

上的反馈,良性互动才能形成社会层面的张力,为农业生产准确定位。泉湖镇农

民胡有乐认为,农业信息对农民来讲,要靠农民主动去找,没有专业的服务机构,

有时打听到的信息难以判断,对自己的农业生产安排无法进行信息对接,农业生

产品类与市场需求难以融合。

农资服务动力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用

生产资料,由于市场放开,经营自由度扩大,购买自主权分散,形成了多元化经

营和不同层面需求的农资服务格局。在农资服务中,农民特别看重的是种子、种

苗。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经营新的种子、种苗时,农民很希望看到示范样板

才有信心进行变换品种。在选购农资时,农民只能靠经验办事,不敢冒然一试,

因为农资坑农、害农事件总是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某个角落。经销商由于利益驱动、

同行业带动、竞争性互动,经营农资只求卖出去,售后服务无从谈起,没有服务

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个体户,一旦农资出现小问题,回避矛盾,转嫁责任。例

如泉湖镇农民胡龙,202X年养鸡近3000只,在购买小鸡饲料时,由于饲料中蛋

白质含量只有13%(正常标准18——21%),200多只小鸡引发球虫病而死。农民

对农资的价格偏高和质量信用度有争议,粮价涨,农资也涨,农民种养的纯收益

被农资流通环节剥离一部分。

社会调查报告4

调查课题:媒体对新闻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引言: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招聘采编人员时,存在着并不十分看好新闻系毕业生的

情况。同时,业界人士也普遍反映,新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媒

体发展的需要。身为一个在校的新闻系学生,本着对专业的喜好和对未来就业前

景的关注,笔者选择这一课题进行了历时14天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纸质、非专业性媒体

调查方法:

1、采访:分别通过直接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的方式,采访了《汕头日报》副

总编辑苏伟钿和《广州日报》政文部记者陈翔。

2、查阅:通过查阅国内新闻专业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获得材料。来源有

《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知识》等。

3、#上数据搜索: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一部分数据来自中华英才#、中国新

闻研究中心等#站所进行的相关调查。

毕业生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一个专业的设置价值所在。那么新闻专

业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受到媒体的青睐,从而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呢?让我们先看看从新闻院校、新闻学子、媒体三方面调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I、新闻类专业:暴增至661个

据教育部高教司据统计,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66个;95-99年间,

共增58个,平均每年增长10个左右;00-04年间,共增335个,平均每年增长

70个左右;到了05年,我国新闻类专业已达661个,即在一年的时间内新增新

闻类专业点202个。

去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661个新闻

类专业中,新闻学占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

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

II、就业比例:新闻毕业生“不做新闻”

综合各大新闻院系的资料来看,毕业时最终进入到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本科

新闻系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0%-40%。以复旦大学为例,201x届新闻学院学生的

毕业走向资料显示,%的人去了各类报社、通讯社和杂志社,%的人进了广播电视

电台,有4%的同学进了站,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人在各类企业从事市场、

咨询、行政等工作,有%的人在专业广告公司就职。%的人在国家机关从事其他机

关工作。

从媒体招聘的比例来看,新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也远达不到大多数的标准。

《广州日报》近年来定期招聘的人员中,新闻毕业生也只是占到4-5成,没有超

过半数。

III、媒体:您要新闻毕业生吗?

宁波某报编辑不久前在该报评报会上称:“除人大、复旦等几所高校,其他

大学应该取消新闻专业。”其原因是该报近年来招收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功底差,

写作能力明显不如中文、历史,甚至是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虽然其观点比较偏激,但却反映出媒体招聘时并非别看好新闻系毕业生,反

而时常青睐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甚至有人发表这样的怪谈:想做新闻别学新

闻,害了自己;学新闻的别做新闻,害了社会。

从三则材料和数据中可以看到,新闻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攀升;“窝里斗”

的同时,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媒体招聘时普遍存在不看

好新闻系学生,而更青睐其他专业的学生的情况。这些都导致了新闻系的学生在

毕业时并不一定能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是因为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媒体所需

要的人才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那么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复合型人才VS专门型人才

在采编上,媒体到底需要的是“万金油”人才还是专门型人才?这个问题是

业界经常加以讨论的课题。通常的观点有两种:一是需要新闻专业“万金油”式

的人才,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什么题目需要都可以写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专

门的路线需要专门的记者去跑,不同路线的记者是来自不同专业的专门型人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汕头日报》的苏伟钿副总编辑却给出了一个新颖的答案。

她的回答是:这与报社的财政能力有关。财政能力较强的媒体,能够提供更多的

版面,版面的专业性也更强。此时它就有可能需要对这一专业领域比较了解的,

非新闻系学生来担任记者,并且经济上也有这种支撑能力。而对于市县一级的媒

体,广告收入较少,部分支出仍需财政补贴,经济能力较弱。每天的4-8个版面

并不能按照不同领域来划分,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无法发挥其专长。所以这些

媒体选择在各个领域都能采写到新闻的“万金油”式人才,在经济上比较实惠的

做法。

有专家认为,新闻系的毕业生上手快,但发展空间较小;而其他专业的学生

虽然在写作能力上已开始不及新闻学生,但是一旦掌握了采编技巧,就具有复合

性优势。苏副总编表示赞同这种观点,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新闻系的毕业生

对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格式等比较熟悉,上手快,较善于把握新闻角度。但在

做某专业领域的采访时,就显示出缺乏专业知识的缺陷。”

《广州日报》的陈翔记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闻系学生确实存在

上手很快,新闻敏感比较容易培养的优势;劣势是不够专,比较浮,驾驭大题材、

大稿子能力不是很足。比其他专业学生上手快是必定的,但发展得看各人。如果

能够突破浮在表面的特点,新闻系的学生还是可以往上发展的。

照此看来,新闻系的学生要想在媒体中取得发展,就应保持住自己的专业优

势,克服“万金油”式人才缺乏其他专业知识、“不够专”的弱点。而大多数克

服弱点的成功经验,是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新闻系学生能够在大学其间除了学

好本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最好是能掌握另外一门学科知识

或专业技术,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复合”。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上,除写作技

能外,新闻系学生还应当掌握摄影、美编、编辑软件使用等专业技能,达到技能

上的“复合”。

苏副总编认为,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媒体所普遍需要的。这类学生在

应对媒体内部调整时,适应能力更强。这也应当是新闻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

之一。

要技能,更要素养

在调查媒体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时,笔者发现无论是受访的编辑、记者,还

是其他专家学者的文章都指出,新闻系学生在完成深度报道方面,存在着一定不

足:苏副总编认为,刚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书生气太重,缺乏人生阅历和从业经历,

在做深度报道时,难以做到“深度”采访;陈翔记者认为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

驾驭大题材、大稿子的能力,也缺乏文采。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和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定的新闻教育和

实习环节,但是与社会的接触仍然太少,实习机会也不够多。这与媒体需要知识

储备和经验阅历俱佳的人才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学者何志武在他的文章《新闻教育面临的几大困惑》中指出:虽然新闻院校

一般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这方面的功夫仍须加强,既要让学生

树立“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又要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艰辛又充足的精神准

备。缺乏勤奋吃苦精神的学生即使学历高,专业也好,但不能吃苦,采访不花工

夫,写稿马马虎虎,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快就会被媒体所淘汰。最近曾出现了

这样的情况,某家报纸媒体招聘了若干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做记者,在职业培训阶

段,就有三分之二的新记者因为吃不了苦,成了逃兵。这是新闻毕业生所应当积

极避免发生的情况。

一直以来,新闻业界都存在着“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职业”的说法。针对这种

说法,业界人士朱学东毫不犹豫的批判道:“这是心态问题!”他在接受《中国

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举例说,在国外很多记者都是满头银发,在工作中他们一

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尴尬。资深记者的经历、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

的财富。韧性和毅力都是记者克服年龄问题的法宝。

这一板块的观点是: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技能上的要求外,还要求记者们

拥有专业素养。这里所说专业素养应该包括知识储备、经验阅历、社会责任感、

韧性和耐性等。如果新闻毕业生具备了这些,必然会更受媒体欢迎,从而增大留

在媒体工作的机会。

营销、管理、传媒技术等其他方面的非采编人才

有专业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

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而据统计分析,合理的媒体人才结构应该为

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由于以前市场化

程度低,导致媒体人才(除采编人员外)储备严重不足。随着改革日益深入,中

国传媒业被逐步推向了市场,专业的营销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始出现空缺。(在

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文章将营销和管理两方面的人才需求合二为一,称

之为“经营人才”。本人并不十分赞同。)近年来,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寻

找记者、编辑,寻找懂管理、营销的人才需求呼声不断。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

共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却不

到1%。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几乎成了媒体的“通病”。

“媒体职业经理人”是一个比较新的职业名词,指那些熟知中国传媒国情,

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经

营管理人才。他们一般应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把握政策的能力,有政治头脑和制

度意识;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编辑和采访等基本新闻业务知识;三是企业经

营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

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

源总监以及#络媒体的首席执行官等,均可称为“媒体职业经理人”。

在媒体经营的过程中,对媒体产品(即报纸、杂志)和广告版面的营销工作,

决定了媒体的经济来源。一个媒体中,具体运行营销工作的部门有发行、广告、

印务等部门。苏副总编指出,一个懂得新闻传播规律的经营者,知道如何通过传

媒,来为媒体创收。另一方面,媒体经营体制改革以后,对管理型人才的也产生

了极大的需求。媒体管理层也同媒体营销一样,需要管理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管

理能力和懂得新闻传播的规律。目前,我国媒体的管理人员大多从新闻业务部门

提拔起来,有的是上级行政部门委派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缺乏经

营管理现代传媒的经验和意识。

媒体对营销、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样也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别于

上文提到“复合型人才”的是,这是媒体内部运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职业领

域的复合,而非采编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对新闻系的毕业生,更多的是

要求他们在营销和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经验,要求较高。

除了营销、管理方面,媒体对非采编人才的需求还体现在传媒技术方面。笔

者归纳的传媒技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技术、#络技术、美编技术、

印务技术等。#络的日益发达,也带动了纸质媒体向#络媒体领域发展。在这过程

中,对数字技术和#络技术有一技之长的新闻毕业生,进入报社后可以得到专才

专用,属于比较受欢迎的人才之一。美编和印务方面对就业者的新闻素质没有太

大的要求,但是这两方面的人才也是一个媒体经营运作所必不可少的,也应该成

为新闻毕业生选择进入媒体工作的考虑方向之一。

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来看,媒体对采编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复合型人才和具有

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上。其原因是新闻媒体不愿为支付培训成本,需要一进媒体

就能干活,而且还能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才。而刚出校门的新闻毕业生却恰好普

遍需要较长的“预热”过程。另一方面,媒体还需要运行方面的营销、管理人才,

需求量相当大,并且仍有增大的趋势。

结合自身经验来讲,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发现在媒体人才方面,供求双方存

在着错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新闻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需要新闻学院在专

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尽早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人才。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10:0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教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平平淡淡
标签:社会调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