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
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
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
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
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
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
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
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
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
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
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
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
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
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
“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
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
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
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
“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
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
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
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
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
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
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
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
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9:5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71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