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半个月亮爬上来歌词

更新时间:2023-01-21 08:30:06 阅读: 评论:0

如何夸赞网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消防知识图片)

18

历久弥新久唱不衰的经典合唱曲目22首

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由于它具有表现手段丰富、音乐

风格多样、讲求和谐均衡的艺术特征,并具有规模可大可小、技巧可

繁可简、伴奏可有可无(既可是无伴奏合唱,也可是由钢琴、手风琴

或乐队伴奏的有伴奏合唱)的突出适应能力,以及凝聚大众心灵、适

于大众参与、深受大众喜爱的普及化形式,使其成为了高雅音乐王国

中的一朵格外引人注目的艺术奇葩。

1.《在银色月光下》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新疆民谣,源自俄罗斯民歌。1938年

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新疆把这首曲子改编为华语歌曲,另也有由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改编的版本。

歌曲《在银色月光下》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歌曲着重表现了新

疆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纯洁向往和无限怅惘。歌曲通过大提琴,长笛,

人声及各种乐器的交相辉映,诠释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歌词中通过

许多景色的描绘:沙滩、月光、幻梦、踪影等,表达了小伙子对爱情

的执著。五十多年来,《在银色月光下》由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经

久不衰。其中脍炙人口的版本有老歌唱家朱崇懋所唱,既具中国韵味

又含美声气韵。堪称经典。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

由于他长期扎根西部(尤其是新疆),创作、收集、整理、翻译泛西部

18

各少数民族民歌,计有一千余首,被称为有“西部歌王”。王洛宾将

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代表作有《大阪

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

《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

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等。这些经典的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尤

其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享誉世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界凡是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在那遥远的地方》。

该作品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A)调性为降E大调,3/4拍子,带有2小节短小的

引子。旋律富于激情,起伏较大,表现小伙子回忆往昔美好的恋爱时

光,感叹时过境迁,心爱的姑娘已经不见踪影,小伙子要继续找寻自

己已经失去的爱情等场景。

该乐段为收拢型乐段,非方整型乐段,三乐句乐段,由a、b、

b1三个乐句构成。这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a、b)是对比乐句,

第三个乐句明显变化重复b,又好像是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这种三

个乐句的搭配十分有趣。

经过短小的5小节叠入式间奏(其目的是转为同名小调),音乐

进入中部。该作品的中部类型是单一主题展开性引申型中部。

中部乐段转为同名小调降e小调。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也

由三个乐句构成,音乐充分表现了小伙子忧伤的心情与焦急的守候。

该乐段采用同名小调,旋律上对比强烈,但旋法上又与第一部分统一,

这种引申的写法常常运用在抒情歌曲上。

18

经过8小节间奏,音乐进入再现部分,转回降E大调。该作品的

再现类型为完全再现,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只不过在结尾的时

候将某些音提高了一个八度演唱,其作用是表现声乐演唱技巧,暗示

歌曲即将结束。这种手法也是声乐演唱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在创作上采用了动机式发展手法

与固定音型展开手法相结合的写作

2.《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本是一首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1939年,中国西

部歌王王洛宾在对西部音乐的整理时,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后将它

改编成汉语歌曲。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青春舞

曲》的曲调是小调式,颇具新疆风格,适合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

很符合新疆维吾尔人的民族特征。

改编后的这首歌,具有“鱼咬尾”的特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

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阳下山明早依旧”、“花儿谢了明年还

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第一句与第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

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由于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复内

容,则凸显出第三句的重要:“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听众马上就能

从旋律上感觉出这句是重点。

这种曲调的编排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格律诗

歌中,绝句的押韵有两种固定格式,一种是诗中所有的双句都要押韵,

第二种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也就是说,第一句可

18

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第三句无论如何都不能押韵。这是古人对汉

语进行了精妙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只有按照这种规律写作

的语言,才能显得平仄起伏,琅琅上口。否则,总是不怎么对味。

王洛宾一方面深谙古典诗词的平仄规律,另一方面又受到“五·四”

国语运动的影响,在把歌词和曲调结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保持语言

的线条。王洛宾非常赞赏一些音乐前辈,譬如肖友梅、赵元任、李叔

同等,感觉这些音乐教育家同时都是中国的语言学家,因为他们不论

写曲还是填词,都保持了民族语言的美,不丝毫损伤它的音韵。

这首《青春舞曲》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一、二、四句

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

使这首歌有一种别致的韵味:看似简单之极,但却琅琅上口,欢快明

亮。一年之后,王洛宾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采用了“鱼咬

尾”的创作手法。可见,《青春舞曲》对于王洛宾后来的创作有深刻

影响。

重复是民歌创作口头性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青春舞曲》中反

复重复“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这种重复非但不让人感觉到多

余,反而让歌曲在音韵上更加流畅圆转,表达上更加通俗明白、易唱

易记、别有趣味。

3.《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冼星海

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

18

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

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

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

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

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

的壮丽场景。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

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4.《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正式名称为《春节组

曲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是我国著名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

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展现的是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在春节时热烈

欢庆的场面。它的旋律曲调雅俗共赏,加之其表现的主题是非常具有

群众基础的盛大节日,因而从它诞生之后,逐渐演变成了附加在”春

节”之上的小传统。尤其是电视春晚流行后,此曲也更加为人熟知了。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

作的管弦乐曲。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

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

18

图景。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

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

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乐曲结构是带

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将西方的一种趋势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

精妙的构思。

5.《牧歌》

《牧歌》是瞿希贤1954年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长调民歌改

编而成。原民歌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优美抒情、宽广悠远,

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作曲家抓住原名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

予以发展、深化,使得改编曲主题的意境更富于诗情画意。

全曲为加引子和尾声的变奏曲式结构。引子由男、女低音相隔五

度用“哼鸣”轮流唱出主题旋律片段,展现了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

主题旋律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生动地表现了草原人幸福、安宁的新

生活。尾声由女低音哼唱主旋律,男高音在高音区用假声伴和。最后,

女高音在和声背景上用微弱的声音哼唱出主旋律的片段,犹如随羊群

渐行渐远、愈远愈轻的牧歌声,余韵袅袅。

6.《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创作歌曲,属于无伴奏合唱。此曲

是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因为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

唱而流传全国。

18

此曲合唱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表现了青

年人的爱情生活。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写成。第一段与第三段曲

调平稳,充满夜晚的宁静气氛。大调式的密集和弦,使各声部产生均

衡的音响。中段旋律起伏较大,旋律分别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

唱出,“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的句子,表现小伙子的焦急心情。第

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宁静的气氛中,似在温馨的夜色里,年轻人尽情享

受着爱情的喜悦。

7.《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歌词质朴

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内在,音区较高,音域较宽,表现出少

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

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

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

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

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

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

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

方。

8.《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

《中国军魂》是电视剧《亮剑》片头曲北京室内男声合唱团演唱

18

歌曲,由李海鹰作曲、作词,发行于2005年9月12日。该曲为抗

战胜利60年创作的歌曲。这首歌的曲调风格十分有气势,不畏艰辛,

视死如归,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魂。表现我抗日壮士英勇顽强、视死

如归,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展示出中国军队的

气魄与魂威!

我人民军队几十年风雨征程、艰苦奋斗,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

任和使命,始终牢记听党指挥,努力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

必胜的精兵劲旅。在相对和平年代里,一样有着守护与牺牲——

万里之遥的北国边疆寒风刺骨,是们披星戴月警惕地守护着身后

的和平与安宁;惊涛骇浪的南国海疆,是们迎空展翼、血洒穹疆,

用自己宽厚的胸膛捍卫祖国的领土与尊严……人民军队用生命谱写

出的慷慨豪情,为新时代的“中国军魂”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9.《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李谷一原唱的爱国

主义歌曲,创作和发行于1985年。

《我和我的祖国》作品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

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

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该曲歌词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

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作者将“我”和“祖国”比喻为孩子和母亲,又

将“祖国”和“我”比喻为大海和浪花,这两个具象而生动的比喻,

18

准确又动情,表达了个人和祖国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秦咏诚在力

求获得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同时,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语言节奏与

音乐中旋律节奏结合的规律,在使听众听得清、听得懂的基础上,保

持了应有的线条美和律动美,从而创造了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和丝丝

入扣的情感表达。

《我和我的祖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每个人和生他养他的祖国的

血肉联系,在词曲结合上“恰到好处”,是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

人们喜爱的抒情歌曲。

10.《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

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

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

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

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

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

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这首充满了抗日军民革

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荡

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18

11.《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由李劫夫作词、作曲的爱国主义歌曲,创

作和发行于1963年。这是一首二段体结构的分节歌,结构简单,旋

律积极向上,节奏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歌声响彻中国大江南北。该

曲唱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

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

步前行的豪迈气概。该曲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更是鼓舞激励着一代

代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前进。

12.《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是一首爱国歌曲。1951年9

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

《歌唱祖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

结束曲。

1950年9月15日,王莘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

门广场吸引,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

澎湃,32岁的王莘灵感突现前面四句歌词脱口而出。王莘登上返津

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

泻出来。

这首歌曲由主歌、辅歌、主歌再现组成。即:主歌四句、辅歌六

句、主歌再现四句反复两句。其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既通俗易懂,

又朗朗上口,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壮丽画卷犹如浓墨重彩勾画得淋漓

18

尽致。

一曲《歌唱祖国》凝结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立即

传遍全中国,成为亿万中国人民久唱不衰、响遍神州的“金曲”和跨

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作。

13.《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铁道游击队》,《弹起我心

爱的土琵琶》是专门为该片创作的插曲。当时,作曲家吕其明认为这

部电影情节紧张,为了体现游击队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且缓解

观众的紧张情绪,向导演赵明建议,应当为这部影片谱写一首优美动

听的主题歌,赵明对他的提议表示赞同。吕其明在作曲时,想起了他

见过的身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或大刀的游击队员的形象,

采用了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调式落音、音调。

《弹起心爱的土琵琶》抒情的曲调将铁道游击队员们坚强的革命

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曲作者吕其明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

音调创作了这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曲,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

了”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的铿锵快板,使人油然

而生“何意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之赞叹,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

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该歌曲之所以能传唱至今,首先是体裁好,词曲作者写得好;其

次,是它描写的抗战形式独特,是在铁路上,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抗

战精神、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在人们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和

18

特别的情愫,给歌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历久弥新。

14.《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创作于1977年,由任红举、

贺东久填词,朱南溪作曲,是一首进行曲。

这首歌创作于1977年下半年,当时全国正处在打倒“四人帮”

的欢欣鼓舞之中,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音

乐界创作新国歌。南京军区文化部立即将音乐创作人招集起来,经过

一段时间创作研究,选定了两首词由大家来谱曲,作曲家朱南溪谱了

贺东久和任红举合写的歌词“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经过研究,军区文化部决定将这两首歌录好音上送北京。文化部

和中国音协将《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选为新国歌备选稿,

上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后作为优秀群众歌曲向全国推广。1978年4

月在《人民日报》上首先发表,接着《人民音乐》、《歌曲》、《上海歌

声》及省市报刊相继转载。总政歌舞团和中央乐团在庆祝全国人大召

开的晚会上,以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

总政军乐团将它改编为军乐曲,现仍在国庆和重大节日里演奏,

成为全国群众歌咏活动的首选曲目。

15.《打靶归来》

这支歌曲是音乐家王永泉于1960年在部队期间创作的。它诞生

的经过也很有意思。当时王永泉正在准备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首歌

曲,偶然瞥见一首作者为“牛宝源”的四句小诗“日落西山红霞飞,

18

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歌声满天飞”,由此受到启

发,改编了小诗,并谱上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广为传唱的军旅歌曲。

曲调有如歌词的翅膀,佳词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飞翔。凭藉王永泉

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素养,在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

水到渠成。此歌为二段式结构,2/4拍的节奏铿锵有力,徽调式明朗

的色彩与轻松、愉快的演唱风格充分展示了解放军积极阳光的精神面

貌。

16.《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1]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苏

联的卫国歌曲。1941年6月下旬,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联

军队奋起反抗,频频受挫,伤亡惨重,数以万计的大小城乡毁灭在德

军的炮火下,上百大中城市沦陷。危难时刻,为了鼓舞军队和人民的

顽强斗志,亚历山大罗夫连夜谱写出这首歌曲,旨在鼓舞苏联人的斗

志。歌曲很快响彻苏联的大小角落,苏联士兵用钢铁般的身躯阻挡住

德国军队的进攻,由防御转为胜利。

鉴于歌曲的鼓舞之大,被铭为了苏联卫国歌曲。后期被中国电视

剧《士兵突击》、《潜伏》作为背景音乐,电视剧《潜伏》的主题曲《深

海》也采用这一旋律。

《神圣的战争》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

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这首歌有一个特色,在节奏上是三拍子写成,却具有队列进行曲般的

18

二拍子的特征。

17.《喀秋莎》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

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

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

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在

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

用。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

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

如此说来,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

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

生命。

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

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

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

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

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

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

上,应该是首例。

18

18.《饮酒歌》

《饮酒歌》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皮阿维作词。作于1853

年。为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中第一幕唱段。意大利歌剧之王帕瓦罗

蒂及其女伴唱的版本很有感染力。

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

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

巧妙回答。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

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这首单二部曲式的分

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

全曲,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

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19.《闲聊波尔卡》

闲聊快速波尔卡,作品第214号(Tritsch-Tratsch,Polkaschnell,

op.214)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58年,管弦波

尔卡舞曲,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是小约翰最有名的快速波尔

卡舞曲之一,也是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次数较多的曲目。全曲

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

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物。他善于猎取生活中的某一

现象或事物,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闲聊波尔卡》便是一例。

当时,在维也纳,舞会十会盛行。在舞会上常常见到有些多嘴多舌的

18

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评头品足。约翰施特

劳斯对这种现象十分讨厌,于是他用妇女们交头接耳“特利奇,特拉

奇”(即“叽叽喳喳”)的声音为名,写了一首波尔卡,对她们进行讽

刺。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不能明讲,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用“妻子们

在享受着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像这样内容的一支曲

子,约翰施特劳斯居然把它写得十分动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愧

为波尔卡乐曲中的一首名作。《闲聊波尔卡》后来还被人填词,改编

成声乐曲。

20.《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

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

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

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1766.11.02-

1858.01.05)是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在1850

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

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

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

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

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维也纳新

18

年音乐会搬到中国来,向国人直播的那一年,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

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

的年度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

和节奏来鼓掌,其实,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每当

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

融的鼓掌场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21.《婚礼进行曲》

人们熟知的《婚礼进行曲》共有两首,分别为门德尔松和瓦格纳

的作品。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

所作的配乐。乐曲以响亮的小号声开始,接着进入到一段庄严的列队

进行音乐,接下来是较轻松活泼的进行曲,重复两次后与木管乐器的

优雅声混为一片,逐渐淡去。新人入场时只是播放开头部分,曲调庄

严雄伟,气势昂扬。一般常被教堂婚礼选用为新郎、新娘进场时的曲

目。

在非教堂婚礼中,更为普遍使用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这是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的第三幕中贵妇们引导新人入新房

的混声合唱,改编成管弦乐就成了如今的《婚礼进行曲》。这首乐曲

曲调优美,速度徐缓,庄重中不失抒情,是新人入场的绝配。

对两首乐曲都割舍不下的新人,常常会用瓦格纳的为进场曲,门

德尔松的为退场曲。

22.《故乡的亲人》

18

斯蒂芬•福斯特(1826-1864)是美国杰出的通俗歌曲作家。他

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全靠自学成才。年轻时,他在哥哥的企业

里担任会计员,业余时间尝试写歌。第一批歌曲在1848年获得出版

的机会。这一成功使他壮胆辞去了会计员的工作,而专门以从事歌曲

写作为业。

福斯特只活了38岁。在短短的20年写作生涯中,他写了大约

200首歌曲。《故乡的亲人》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1851年,福斯特远离故乡,去辛辛那提州在他哥哥的企业里担

任会计。他常思念故乡秀丽的风景,怀念童年时代和亲友们尽兴嬉游

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思乡曲。当时的美国报纸曾这样报道:“《故

乡的亲人》是迄今为止我国歌曲中最成功的一首。所有的人,不管是

男是女,不管是潇洒的青年、勤劳的船夫或家庭女佣,都哼唱着这首

歌。钢琴、吉他不分昼夜地弹奏着它。那些黑人,更是不分男女老幼,

边唱着它,边跳舞……”

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曾这样评论这首歌曲:“除了一二首诞生于

伟大的历史危急时期的民歌(如《马赛曲》)之外,这首《故乡的亲

人》可能就是最广为人知和最受人喜爱的民歌了。”

这首歌曲现已成为佛罗里达州的州歌。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8:3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静夜郭沫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