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优秀说课稿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
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为你的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一起来看
看吧。
《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
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巧的
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囚绿记》是一
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
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
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
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
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根本
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外表化,他们的阅读还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
知,还难以理解。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
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
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
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
完整。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如下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到达
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
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
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
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
义,到达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
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
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课堂
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
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
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展指导,力求
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开展有用的东西。所
以,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1.学案检查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疏通字词,解决阅读障碍,了解作者
的经历,为课堂的分析打下根底,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
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我们意识到生
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
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也是一般人
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
绿色的人,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引出陆
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鲜
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
学生的审美注意,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如《荷塘
月色》,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
“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
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还要回
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
节。
我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
做圈点批注,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详细问题如下:“绿”
详细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
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
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
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根本构造,又
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
图片展示,归纳主旨,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
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
“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
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
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
方法表达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
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
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是与
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
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
匙,适当的方法,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锻炼学生举
一反三的能力,师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
那么,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
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
助。
5.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说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
程,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会学,
而是会用,将学与用联系起来,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
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
同批注的地方进展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
批注的要领,以此抓住主旨,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的落实。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他们安康的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
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
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展开联想,以作者
的口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
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
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
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
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
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
的心灵!
8.说课小结
本课的根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
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响,借此来实
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遵循简洁美观、提醒内容的原那么,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陆蠡
象征生命希望
绿色向阳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咏物抒情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
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叙事抒
情散文,朱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炼,像诗一般,感情真挚,深
厚,意蕴深厚,悠长,读来回味无穷,而且他的不少经典名作,给
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荷塘月色》就是朱先生的又一篇散文
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说说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
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
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
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
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根底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
文学作品的根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
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
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
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
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
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
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
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
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
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
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
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
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
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
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
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
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
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
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
美的事物的心胸。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
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表达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
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
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
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
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
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
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
交融的优美意境。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
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
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风光。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被毛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
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
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
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
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根底上确
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
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承受美
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根底。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
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
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
进展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
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
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
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详细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
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
者感情开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
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根底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
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
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
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
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
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
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
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
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根底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
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
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
“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
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
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
的细,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
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那么,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习题二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那么。
板书设计
景素淡朦胧
荷叶静
荷塘荷花月色
荷香动
微风
情淡淡的喜悦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7:2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