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2000字三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2000字【1】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
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
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叶
芝”
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
品。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59岁(第一部),83岁
(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
高的评价。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
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渴望。”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
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
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
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
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虽然词
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
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
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
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还是不够完整啊。第一幕自成体系。第二幕虽然将
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是原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
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
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
一书,必定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
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正是这种对比令我唏嘘。同为悲剧,却给读者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有时
甚至在想,《红楼》就这样截然而止,也是种很好的结局了。连“二木头”都还活
着,虽然很苦。钗黛还在等着宝哥哥,湘云还在梦着嫁入卫家。所有的美梦还没
醒,尽管有些敏感的人已经写着诔词。如果真要把一切结局都赤裸裸地摊开,等到
钗在奁内待时飞,等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到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到红颜枯骨,
等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那一份悲凉又是怎样让人难过。还不如就这样吧,把最
后的悲剧留白,给人心一点温慰的遐想空间。
就像有的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
有着一点点小小的暧昧。此时相望不相闻。而不是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
样,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混血王
子》和《死亡圣器》的大半剧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回归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啊。个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
坏了。大世界更是悲剧得一塌糊涂,入仕反成弄臣,追求海伦终也是海伦已随那清
风去,化成了一片白云,最后填海也终如精卫,被忧愁吹瞎了双眼,在错觉中死
去。可为何读着却是能让嘴角挂上微笑呢?特别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
美!”有一种令人情不自禁读出来的力量。仿佛“给我更多的灯吧!”,全不似
《红楼梦》中那种眼睁睁看着韶华远逝的无力与虚无。
圈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刚刚咆哮过的屁话上。十八世纪末的清朝,是
所谓“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老迈的贾家已经负担不起过往的荣耀,庚吃卯粮,
糊裱匠勉强修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是拿破仑的时代,是神圣同盟最后的回光返
照。用雨果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
来!”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社会如此,文坛亦如此。
读到了,去翻看历史,那个时代真得令人振奋。歌德,席勒,拜伦,雪
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一片星空闪耀,不由神
往啊。有点理解“青藤门下牛马走”的感觉了。
于是也真得难怪魏玛古典时代会走向希腊,难怪浮士德要溯柏涅俄斯河而
上去寻找海伦而梅菲斯特却随河而下,难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确实有一团火烧在
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啊!从少年的维特,到成年的浮士德,那是一个冬天的童
话!是衷心信仰着“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
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过往的一切易于盖棺定论,如今呢?狂飙过了头,怀疑否定一切之后,当
下的时代是什么?物理学的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的普及过去了。下一个科技的突
破点在哪里?生物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国家组成了,世界大战打过了,
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还
是在各种壁垒阻碍下分开?欧洲的哲学与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
全球化流行,下一种文化是什么?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吗?还是这本身其实
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时,大三的我,这个时代的我,并不很激动。感受着热情
的同时,我在怀疑着热情的破坏力。可若当下怀疑太多的我去学习去拾取这样一份
激情呢?也许会是件好事吧。
Ps.所谓“浮士德难题”,在阅读中反而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善恶本就
共生嘛。是说因为看过《庄子》的原因?
《浮士德》读书笔记2000字【2】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
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
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
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现在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
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
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
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
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
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
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
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
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
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
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
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
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
斯身上。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这
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
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
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
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
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终于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
欧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
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为帮助了那位骄
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在填海
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
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
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
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
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
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
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后
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
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
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起,确
实让人叹而观之。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1773年歌
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
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岁开
始写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从25
岁一直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壮年、老年时代,这
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
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
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
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
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
《浮士德》中的第二部。从28岁一直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译一部
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
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
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
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一场大病。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
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
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
郭老建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起来读。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
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
十分丰富。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
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
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现在的阅读时机和动机。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
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
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吧!不仅是现在,而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
《浮士德》读书笔记2000字【3】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
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
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
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
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
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
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
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读了《浮士德》,深感
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
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
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
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
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世上每个事物的存
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
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
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
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
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
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
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
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
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
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
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
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
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
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
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
地活过,奋斗过。《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
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
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
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
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
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
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
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
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
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
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
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
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
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
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
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
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
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
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
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
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
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
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
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
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
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
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
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
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
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
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
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
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
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
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闲时读《报任安书》、《爱玲私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学司马
迁、张爱玲、海伦.凯勒、史铁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门也
许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门会向你敞开!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7:0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