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
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如果喜欢可以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二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
学会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何生动描写事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滚动播出几幅落日图画)
游戏导入,感受幻觉: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
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__球和深紫罗兰色
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
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
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
看每天都会出现的落日的景观。
走入课本,感悟课文:
1、赏幻觉:
学生根据课前展示关于落日的一组图片,欣赏落日之美。
落日的景色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一说,也
可以谈谈自己独到的发现。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落日的特点,是真实
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一种幻觉呢?科学家黄天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
点,把他的探究写在了这篇《落日的幻觉》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
他的步伐,一同走近落日,来看一看落日的幻觉吧!
析幻觉:
①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任务:1。勾画生字词;2。思考课文说明
对象及体裁)(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一半同学读第二至四段,另一半
同学读第五至七段。)
疏通生字词。
把握说明对象,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
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
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
生的原因。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
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品幻觉:
研读第二段对落日幻觉的描写,思考下面每组语句能否换成修改后
的(句子)。
①原句: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
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
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改为: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
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②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
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
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
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
明确好处: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文学色彩。
③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
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
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④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
句是一般肯定句,
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4、悟幻觉: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看图思考:
铅笔断了吗?(折射现象)
姚明身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吗?
(几个身高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和姚明合影(背景衬托)(参
照物)
学生讨论、明确: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__;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
走出课本,延伸拓展:
牛刀小试:
1、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
文章《落日变大了》,请归纳一下“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师寄语: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
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
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
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
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
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
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四、课后作业:
1、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
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2、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
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
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
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
先说“背景衬托”。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
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
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
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
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
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光渗现象”。我们看白__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__形要大
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
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
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
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
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
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
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
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
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
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
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
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
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大。
初二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
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
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
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
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
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
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
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
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
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
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
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
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
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
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
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
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
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
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
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
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
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
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
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
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
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
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
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初二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
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
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
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
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
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
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
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
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
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
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
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
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
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
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
的感觉。
对我来说,因自然科学关注不多,理科知识显得十分欠缺,所以不
能百分百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不过,说明
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会其中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
这种文体的各种知识点: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的具体运用。于是,我只能对孩子们坦言:你若希望完全弄
懂的话,请上“百度”去查吧。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6:4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2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