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露珠》评课稿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
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
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
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
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
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
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
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
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
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
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
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
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
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
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
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
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
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
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
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
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
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
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
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
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
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
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
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
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
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
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
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
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
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
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
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
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
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
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
“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
“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
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
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
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
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
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
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
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
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
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
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
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
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
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
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
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
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胡老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
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
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
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
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
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角
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
“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
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
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
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
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
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
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角色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
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
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
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
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积极,发言未经认真准备,
老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篇二: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稿
桂城街道平洲中心小学郭兆波
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
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
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
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
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
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
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
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
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
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
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
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个性化积累”,
如后段播放“城市之美”图片时的背诵。后来,她还不忘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自由发现。
学生因此有了自主的空间,他们也用各自个性化的发现回报了老师的“慷慨”,民主的气氛也因
此得以营造。但老师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以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作为切入点,顺水推舟
地把话题引向文本的写作方法——抓细节,体现美。最后对季老的《清塘荷韵》的同步阅读和
创意仿写虽然时间不足,但也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苦用心。
总的来说,这位老师的语文功底出众,专业知识全面,教学智慧丰富,学科视野宽。她在
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了较高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身体
力行,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对于这篇文章,我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一己之见。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这位老师很明显
是重视美的展示,而轻其它。我却觉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并非只是一篇纯粹描写景物
的文章。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
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者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相比于美景,
后者才是作者写作的主旨。也正是这样,才使本文与众不同,令人一读难忘。可惜,在课堂上,
我没有看到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深入解读和这一重点的突破过程。它被淡化了,很模糊地过去了。
或许听完课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文本中德国风景的美,但却错过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魅力,结构性
阅读方面有所欠缺,牺牲不小哇!
提几点不太成熟的改进意见:
1、
2、
3、
重新确定重点,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避免舍本逐末。注意容量,毕竟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丰富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桂城街道平洲中心小学郭兆波
篇三:评课用语21条经典语录
评课用语21条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
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
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
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
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
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
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教学点评常用话语集锦
一、教师如何写教学案例点评呢?
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教案中间做点评,一种是在终了做点评。
第一,教材简单评析
第二,引用名言或课标要求(一两句)
第三,总体概括教学案例突出的特点,与前面的理论要契合(三四句)
第四,分点阐述其特点(一两句理论阐述,两三句亮点分析,结合教学案例中的具体做法
谈,注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评价客观,不说过激词语,最好能体现归纳能力)
第五,如有可能,提几点建议,一两点即可。如有困难,与开头照应,收尾漂亮。
二、教学案例评析常用话语集锦
1、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评价师生关系的平等:
(1)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
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
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2)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
(3)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4)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
一。这体现的是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5)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
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关于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评价:
(1)新课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浓烈。教师给学生提供
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
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
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
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给学生充分自主
探究、自主发现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教与学的精彩,就源于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在这里观
察谁不由教师决定,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由他们自己来选择,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
发现,用自己的思维去质疑问难。最后,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去探究解决问题。
(4)自由组合的学习方式,打通了严谨、封闭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合作的学习氛
围中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思维的灵动、开放、创新。(自由组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
(5)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教室成为
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赏、共享的“实验室”“小社会”。(这是活动课常有的评价)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胆放手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的,学生需要
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给学生
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去研究、去发现,让他们潜心读书,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多好!本教学案例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
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诉说。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
在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研究、去实践、去创造、去表现,学生
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会学有所成得。
(2)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
舞。这堂课能够体现教师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教学中,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
己去创造、去实践。没有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没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
想法去行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敢于想、敢于说。“一石击
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教学中教师努力提供把学生臵身于问
题情境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
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少年儿童认知
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教师从课文
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
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注重学法渗透,学以致用
尤其是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间举例说明)学习
方法的习得不靠一朝一夕,从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
学以致用,是新课改理念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5、教师对激励学生的评价: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
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运用激
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
好的学习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
受。
6、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
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例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
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
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7、对创新作业的评价:
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
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8、课前收集资料的评价:
课前让学生收集歌曲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各
种资源进行学习,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要学的歌曲,为学习新歌做好准备。并
通过小组汇报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
9、口语交际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这一点向我们指明了
“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也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努力创造双
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10、表演的作用:
教学实践来看,表演是比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的,这样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
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教学情境,才能做进一步体验。
通过学生多形式的表演,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
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
11、关于想象的名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
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12、课堂内外的延伸评价:
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
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汲取学生亲身生活经验,学生的
学习富于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
13、配乐等创设意境的评价: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意境的理解和
体验。
14、关于优美课件的评价: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能创设生动的情境,形象直观并能获得审美愉悦,扩充了课堂资
源。合理的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是课堂的设臵,
教师的调控,学生的参与程度。
15、开课艺术的评价: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运用精彩的导入语,能够感染学
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开课妙在不径直点明主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此开课体现了教
师精心安排又不着痕迹的教学艺术。
篇四:小学语文说课稿经典获奖3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经典获奖3篇)
读中感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王丽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
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
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
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
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
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
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
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
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
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
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
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
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
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
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
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
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
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
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br<p>
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
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
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
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
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谭荣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
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
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
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
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
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
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
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
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
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
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
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
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
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
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
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
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
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
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
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
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
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
的方法,设计了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
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
备口语交际练习。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
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
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
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
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
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
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
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向文瑛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
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
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
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
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
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
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
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
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
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
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
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
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
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
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篇五: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
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
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知道
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
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
应该多样且符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非常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符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直
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可以马上说:
“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可以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
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学流程中,你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后年又有一个环
节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起个小标题,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其实,我们认为,
如果把这两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讲,是不是会更好呢?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
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
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
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
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作用,毕
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
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
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符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
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谢谢大家。
篇六:小学语文听评课体会
听评课体会
下湖小学牟静5月24日,南湖镇中心初中多位领导和教研员来到下湖小学检查指导全体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幸讲了一堂语文课。教课结束后,中心初中领导、
本校领导和年轻教师一起举行了评课活动。领导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让正在语文教学路途
上摸索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几位领导对我的课给出了宝贵的评价,其中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我觉得今后我应当:
一.发挥长处,树立信心。
安主任在评价我的课时,表扬我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很到位。时主任也说我的粉笔字很漂
亮,说我的课非常的有激情。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就是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
过程中,我会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争取让它们变成我课堂的闪光点。
二.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阚校长指出这次听课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青年教师上课存在的不足,让青年教师明确今
后的努力方向。几位领导也为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本堂课是所学课文
的第二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引起学生回忆;其次,虽然教师很有激情,但是学
生的激情没有被调动出来,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后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时时注
意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由于对本节课内容的熟悉度不够,上课过程中一只手拿教案,今后上课
应当提早备课。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体会特别深刻:
一.认真备课。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任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极高的语文素养,还有就是必须认
真备课。我校房校长在评课时提到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的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
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
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此,还有这样一
种说法,“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乃备课的第一境界;手中无教材,心中有学生乃第二境界;
手中无教材,心中无学生乃第三境界。”要想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必须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
广泛查阅资料,研读学生心理,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堂优质课。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
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益。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
语文的课堂功效。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
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文知识,感悟人生百态。
三.亲切的评价语言。
正确、贴切的评价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课堂讨
论走向深入。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有,而且要贴切、自然、有针对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
试着让自己的评价语言更加贴切、自然,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让课堂气氛更加更活跃。
这次中心初中组织听我们青年教师讲课,足见领导们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在今后的教学活
动中,我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争取
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南湖镇的教育工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七: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
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
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
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在这里范教
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
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
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
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
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
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
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
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
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
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
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不过,如果童老师的
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
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
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
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
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
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
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
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
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
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
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
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
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
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
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
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
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
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
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
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
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
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
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
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
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请保留此标记。)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
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
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
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
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
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
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
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
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
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
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
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
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
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
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
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
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
重点。听了罗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
习的。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
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
中,罗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
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老师用柔美深情
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秋天是在我们
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的。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
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
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
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
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
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
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罗老师在注意语言积
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
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
很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
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罗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
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秋天景色的图片,
在每段课文出示前,老师首先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
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
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
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
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
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
“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
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
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
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大声喊道:“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
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
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
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
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
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
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
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
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
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
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
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
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
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
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
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
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
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
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
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
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
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
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
更大。
篇八:评课搞
《景阳冈》评课稿
今天听了田老师执教的《景阳冈》一课,感触良多。我认为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新,
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好汉歌》,情景导入;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再次自主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最后根据自己体会的武松的特点为武松推荐一份工作。
我认为田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标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重新组合,灵活处理。《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按
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说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
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
松打虎和打虎前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
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
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
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l、读
武松打虎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动作的字词。2、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武松的特点。3朗读打虎
前喝酒上山的情景,体会与打虎片断的关系,4感知武松人物形象。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田老师并没有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将段落进行
琐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初步归纳武松的人物形象。1.酒量惊人。
2.胆量过人。3.力量超人。4.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读出“机智”或“机敏”。师点
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
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仔细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后交流。师
生小结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全体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体味武松的“机
敏”。在感知武松人物形象基础上创造性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给武松找工作,大大的发散
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5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
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田老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
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闪”与“躲”换词比较,体
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然后想象武松
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
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
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值得一提是教师的激情,激荡着学生的感情。这一堂课中,老师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
热情,营造了有激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在我们以后课堂教学中,
就应该充满激情与动情。
篇九:乡下孩子评课稿
《乡下孩子》评课稿
《乡下孩子》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蕴涵了农村清新活泼的意境美,读来令人如沐阳光,
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闻童声笑语,令人悦目赏心。听了吴老师的课,我想谈谈自己听完的
收获。
一、语文味十足。
吴老师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在课堂上,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关注到每
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回答问题方面,吴老师就比较注意孩子们的完整表达,这个训练就应该从
低年级开始,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培养条理性,说话不至于颠三倒四,久而久之,
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以有效提高。当然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循序渐进,更要持之以恒。
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说到写,遵
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引导,扎扎实实地行动。吴老师还注重
孩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比如量词的使用,学生在表达时引导他用上修饰词,使学生表达地更
具体、形象。
二、文本训练扎实。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学习主动,感觉课堂效果很好,但
是到了写作业或者考试的环节,往往出现诸多问题,如: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答题不完
整,有的学生干脆不做。这不得不使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训练。明白课堂中离不开“训
练”,而“训练”必须到位,否则就算练了,效果也不会好。今天在吴老师的课上,她就比较注
重文字训练。从一开始的复习词语
环节,她就有层次地出示一些词组,让学生明白“只、片、篮、串”与“捉、含、挖、逮”等
字在词组中的恰当使用,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准。吴老师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
达能力。如:你猜一猜,她嘴里含一片草叶,会吹出一首怎样的歌曲?乡下孩子还可以用什么
东西给自己带来欢乐?乡下的孩子除了会挖野菜喂小猪,逮小鱼喂猫咪以外还会干些什么活?文
中注重说话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得到了培养。三、学习方式多样
吴晓静老师善于运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新课程理念。因此在课堂
上,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带动学生的感悟
体验。本课中的插图很好的描绘了文本内容,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利用课文上的插图引导想象:
乡下孩子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吴老师播放歌曲,让孩子
在欣赏中感悟乡下孩子的心情。为了让孩子明白捉蝴蝶,吴老师准备了蝴蝶,激发孩子的热情,
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愉快的心
情。随之让学生情感朗读。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6:3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