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5M1E分析法”在解决⾷品质量异常时的应⽤
【⾷品论坛⼤讲堂】特殊⾷品注册备案制度介绍
在⾷品⽣产加⼯过程中,对于产品本⾝质量波动⽽⾔,我们可以归纳表现在以下⼏个⽅⾯——感官异常(外观、⾊、
⾹、味、质感等)、理化指标异常、微⽣物指标异常。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查找、分析原因,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
决⽅案。感官和理化指标异常的原因⼀般易于查找,⽽⼀旦出现微⽣物质量异常,则⾮常棘⼿,⼀⽅⾯微⽣物看不见摸
不着,就像故意和你躲迷藏;另⼀⽅⾯,导致问题的可能因素很多,排查难度⼤,⼈机料法环测,每个⽅⾯都有可能是
导致异常的原因。
与同⾏探讨过⾷品⽣产过程中微⽣物控制的问题,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异常出现得莫名其妙,有时消失得也摸不着头
脑。各种清洁消毒,各种⼯艺调整,折腾⼀番,有的问题依旧,有的有所改善,有的⼲脆停产整顿,很难说清楚导致异
常的症结所在。确实,笔者在⼯作中,也曾遇到数起类似问题,困扰许久,进⾏了很多的调查分析、抽样检验及综合评
估,才找出问题原因。今天整理出来和⼤家⼀起分享下。
※霉变的蛋糕
早些年,“⿊⽶蛋糕”受到市场追捧,很多糕点企业都跟风⽣产,我们也开发了同款产品。该产品主要配料有:鸡蛋、⽩
砂糖、⼩麦粉、植物油、⿊⽶粉、乳粉、⾷品添加剂等。其⽣产⼯艺为:配料——搅拌——⼊模定型——烘烤(时间:
10-15min温度:160-230℃)——脱模冷却——包装。新品试产很成功,⼝感测试也不错,抽样检验各项指标也都很正
常,保质期测试也没有问题,结合以往经验将产品保质期定为3个⽉(以前⽣产过同类产品,不过配料稍有差异)。
产品顺利投产、销售,然⽽间隔不到半个⽉,市场出现⼤量蛋糕霉变的投诉,检查成品留样,也发现部分产品出现霉
变,于是⽴即对相关批次产品紧急下架处理。对车间进⾏全⾯消毒(使⽤臭氧发⽣器、过氧⼄酸对空间环境进⾏消毒;
使⽤次氯酸钠消毒液、消毒酒精对所有的⼯器具及⾷品接触⾯进⾏彻底清洁消毒;严格控制加⼯过程的⼈员卫⽣);调
整⽣产⼯艺,增加烘烤温度,延长了烘烤时间。安排实验室对过程进⾏环节涂抹采样、空⽓落菌检测,结果均⽆异常。
要求现场品控从卫⽣、⽣产⼯艺等⽅⾯严格监管,重新⽣产了⼀批次,出⼚时对霉菌进⾏了加严检验,检测结果合格后
再发给客户。本以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哪知不到⼗天,同样的问题再次发⽣。这给我们带来了⾮常⼤的压⼒!
我们再次对问题进⾏了梳理分析,确认过程控制和检测⽅法没有问题,难道是原料出现了异常?此前确实没有考虑过这
⽅⾯的风险,认为烘烤温度接近两百度,⼗⼏分钟时间,即使原料中有微⽣物带⼊,也被灭活了,何况配⽅中还添加有
防腐剂。但是“⼈、机、法、环、测”这五个⽅⾯都进⾏了验证,未发现可疑因素,只能把最后⼀个“料”作为重点排查对
象,对“⼩麦粉、⿊⽶粉、乳粉”进⾏了抽样检测,果然发现了异常,⿊⽶粉霉菌严重超标(检测结果1000以上,标准要
求≤20CFU/g),意味着原料中不仅仅存在霉菌,还有可能存在霉菌孢⼦,在⾼温条件下,霉菌孢⼦不⼀定能被完全灭
活,导致产品屡屡出现霉变。找到了症结,我们⽴即更换了原料“⿊⽶粉”,调整了原料验收标准,产品质量终于恢复了
正常。
※熟⾁⼲制品被检测出菌落总数不合格
⾁制品属于⾼风险⾷品,因为蛋⽩质含量⾼,易滋⽣微⽣物,导致菌落总数超标。我们⽣产的⼀款熟⾁⼲制品,其主要
配料有:冷冻畜⾁、⽩砂糖、酱油、⼤⾖蛋⽩、鸡蛋、⾹⾟料、⽩酒、⾷品添加剂等。采⽤传统⼯艺⽣产,主要⽣产⼯
艺为:⾁解冻——预处理——配料——定型——脱⽔(70-95℃,4-5h)——烘烤(220-270℃,2-3min)——切⽚
——冷却——包装。
事情起因源于⼀次产品送第三⽅检测,报告结果显⽰菌落总数略有超标,我们对留样重新送另外⼀家机构进⾏检测⽐
对,检测结果也不合格!这让我们⾮常意外,因为我们内部检测指标正常,对其他批次成品进⾏了抽样检测,也未发现
丝毫异常。为什么送检的结果和我们内部检测结果存在巨⼤差异?如果找不到问题根源,产品在市场被抽检不合格的风
险很⼤!于是暂停了⽣产,对原因进⾏排查。那⼀段时间,⾯临着⾮常⼤的压⼒,销售部门催着要货,停产⼀天损失很
⼤。感觉这是我⼯作以来遇到最⼤的困难,甚⾄怀疑⾃⼰的能⼒,问题出在哪⾥?夜不能寐!问题肯定出现“5M1E”这⾥
⾯的其中⼀个或者多个环节,我们结合鱼⾻图对要因进⾏分析,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步,我们去拜访了检测机构,与他们沟通了检测⽅法,所采⽤的检测⽅法⼀致,但是部分细节处理上存在⼀些差
异。回来后我们进⾏了⽐对验证,发现这些差异对检测结果的扰动很明显,可能导致⼀个数量级的检测值差异。调整检
测⽅法后,我们对其他批次样品重新抽样检测,部分样品检测结果确实偏⾼,虽然还在标准范围内,但是存在风险。说
明我们⽣产过程肯定还有⼀些异常环节是我们没有关注到的!
第⼆步,按照惯例,我们对⽣产过程的“⼈机料法环”进⾏了全⾯排查,其中“⼈、机、法、环”四个⽅⾯未排查出异常。实
验室对车间各环节进⾏涂抹采样、空⽓落菌检测,结果正常;对⼯艺流程执⾏情况进⾏了确认和验证,也没有异常;抽
检发现成品菌落总数⽐正常值偏⾼。原料会不会有问题?⼀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脱⽔过程温度在70-95℃之间,时
检发现成品菌落总数⽐正常值偏⾼。原料会不会有问题?⼀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脱⽔过程温度在70-95℃之间,时
间4-5h,后续还要再进⾏⾼温烘烤,即使原料带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热处理,原料带⼊的微⽣物应该也已经被灭活
了。但是后来发现有⼀款类似产品检测指标相对正常(主要差异在于⾹⾟料添加量单⼀且量少),初步评估认为“⾹⾟
料”的嫌疑最⼤。抽样检测,果不其然,部分⾹⾟料稀释了1000倍,菌落总数依然“多不可计”,说明原料中的微⽣物基数
确实⾮常⾼,如果存在细菌芽孢,更难被彻底灭活。
第三步,对最近5年以来,车间环节涂抹数据、成品出⼚检测数据进⾏了整理和分析。环节涂抹数据较为稳定,成品检
测数据在两年半前有⼀个明显下降,在最近⼀年上升明显。找⽣产部门了解原因,是什么因素变化导致检测结果出现显
著波动?⼤家回忆了下,确认在两年半前更换了⼀批⽣产⽤⼯具(脱⽔⽤的⽵质托盘),⽽最近⼀年多时间,订单较
少,⽵质托盘闲置率较⾼,虽然平常也进⾏洗刷,但是托盘长期与⾁接触,缝隙较多,难以彻底清洁。在⽣产连续时,
托盘经常在⾼温条件下,抑制了微⽣物的滋⽣繁殖,⼀旦长期闲置,托盘缝隙必然容易滋⽣细菌。
经过⼤半个⽉的调查分析,排查出导致问题产⽣的主要原因:1、检测⽅法不够规范;2、原料中的“⾹⾟料”风险较⾼;
3、使⽤的⽵质托盘长期闲置风险较⾼。针对原因采取了⼀下解决⽅案:1、调整检测⽅法;2、调整原料验收标准,要
求供应商对⾹⾟料进⾏灭菌处理;3、申请新的⽵质托盘,对污损的报废处理,如长时间闲置,则洗刷⼲净后存放在冷
冻库内备⽤。采取以上措施后,检测产品指标终于恢复了正常。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对⾷品⽣产加⼯过程中的微⽣物控制更为谨慎,我个⼈的⼼得体会如下:
1、导致产品质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机料法环”,在⾷品质量出现波动时,我们要采⽤“5M1E分析法”,再结合“鱼
⾻图”排查原因,这样思路会⽐较清晰;
2、要调查以往历史,确认“5M1E”这⼏个⽅⾯是否有变化和调整,与以往正常时期有哪些差异,也许差异之处就是导致
质量波动的原因。譬如我们的⿊⽶蛋糕,差异主要在于配⽅中增加了⿊⽶粉;
3、对于微⽣物异常,如果有可能,要结合历史的质量监视测量数据,进⾏⼀个长期的数据变化分析,可能会发现⼀些
异常端倪;
4、引⽤福尔摩斯的⼀句话“当你排除⼀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确实,在出现质量波
动时,我们使⽤5M1E分析法查找原因时,千万不要想当然的排除任何可能性,尤其对于微⽣物质量异常时,要⾮常细
致的排查,也许,最初被忽视的那个就是导致质量波动的原因(譬如:以为后道⼯序中有热加⼯灭菌⼯序,就忽视了原
料带菌⽔平的评估)。
欢迎与⾷品⼈在线交流
⽣产技术添加剂⼯⼚设施
质量管理⾏业监管餐饮管理
体系认证包装储运实验室管理
微⽣物理化仪器分析
保健⾷品企业管理职场⼈⽣
⾷品伙伴⽹,⽹聚⾷品⼈
部分⽂章转⾃⽹络,侵权或稿费请联系
⾷品伙伴⽹公众号矩阵
⾷品伙伴⽹⾷品论坛
⾷品
晚九点
晚九点
⾷品研发
与⽣产
⾷品标法圈
⾷品
质量管理
⾷品
实验室服务
⾷品邦
⾷品安全
风向标
⾷农
认证联盟
理化检测
⾷品饮料
创新研究
特殊⾷品
与添加剂
⾷学宝
(微课堂)
微⽣物检测
⾷品饮料
产业研究
Global
Foodmate
⾷品会议
培训中⼼
仪器分析
感官科学
与评定
⾷品有意思⾷品学⽣汇
⾷品
实验室管理
⾷品原料
供需服务
⾷育⽹传实翻译
LabPTP
能⼒验证
⾁制品联盟
⼯业化
餐饮联盟
国际⾷品
⾷品伙伴⽹
国际站
⽔产加⼯
技术联盟
功能⾷品
⾷品伙伴⽹
商务中⼼
会展⾷讯
宠物⾷品⾷⽤菌
⾷品
⼈才中⼼
北京⾷品
联盟
HACCP
联盟
化妆品
合规联盟
FMT化妆品
检验
FMT环境
监测
乳品汇
药物微⽣物
检验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0:5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