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数学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3-01-21 05:36:40 阅读: 评论:0

辅导班招生标语-攀登的拼音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50字)

1/8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X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

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

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

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

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

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

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

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

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

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

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

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X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

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

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

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

2/8

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

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

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

.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

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

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

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

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

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

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

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篇二)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

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

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3/8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

(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

X)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X圆形的纸,这X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

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X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

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X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

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

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

4/8

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

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

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

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

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

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

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

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

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

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

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

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

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篇三)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

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

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

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

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

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

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

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

5/8

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

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

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

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X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

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

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

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

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

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

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

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

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6/8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

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

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

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

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

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

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

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

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

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

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

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

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

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

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

7/8

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

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

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

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

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表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

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

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

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

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

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

表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

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而

另一种情况则是——涂

黄色油漆的面积:

平方厘米。

[65×40+﹙65+10﹚×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

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

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

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可以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

8/8

常情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可以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

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1号颁奖台的高为

65

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应该把“65厘米”字样标在

2

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

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

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

10

米,而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

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

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

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

们可以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形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

“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

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情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

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

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

通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

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形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

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

可以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因而,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

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适用

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探究,以切实实施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

精神与数学素养。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5:3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支教总结
下一篇:经典好书推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