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两种悲剧

更新时间:2023-01-21 04:55:16 阅读: 评论:0

六年级期中数学必考题-矩形的定义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少年和中年妇女)

50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新论*

◎杜学敏

内容提要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概念是一种常常与喜剧相提并论的审美形态

它同

另两种悲剧概念即作为日常话语的悲剧

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悲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悲剧的本质表现为悲剧主人公个性

人性本质所遭受的伤害或毁灭

悲剧审美形态同时

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要素

即悲剧主角

悲剧事件

悲剧悖论和由悲剧审美者所承当

的悲剧效果

这也决定了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作为审美形态

的悲剧不能被简单地视作为审美形态的崇高之一种

尽管两者存在诸多相关性

关键词悲剧概念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悲剧审美悲剧美崇高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4)05-0050-08

悲剧概念的三种基本用法及其关系

悲剧

术语在日常生活与大众传媒中基本指

的是一些令人感到不幸

同情乃至伤感的悲惨遭遇

与苦难事件

如一次车祸

一场矿难

一桩凶杀案件

等等

在更多

更专业的语境下

原本发源于古希腊

酒神即狄俄尼索斯祭祀仪式的

悲剧

喜剧

样是被作为一种戏剧类型或体裁而看待

且每每与

那些西方艺术史上的戏剧与文学

作为剧本

经典

之作

如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

》、

莎士比亚的

哈姆莱特

等等联系在一起

悲剧

术语实际并不囿限于上述日常生活传

媒话语和戏剧艺术类型的范围内

尤其在相关的哲

学性理论探讨中

它同

喜剧

一样还被扩展至人们

对一些小说

影视等叙事性艺术类型的审美体验与

评价

如列夫

·

托尔斯泰的

安娜

·

卡列尼娜

》、

雪芹的

红楼梦

》、

费雯

·

丽和罗伯特

·

泰勒主演的

电影

魂断蓝桥

等等

甚至被用于对诸多真实的现

实或历史事件的特别观照上

末一种意义上的

明显不是作为戏剧类型来使用

虽不排除其中所

隐含的悲惨事件

苦难遭遇等作为日常话语的悲剧内

但它其实已经进入到作为审美形态之一的美学范

畴内了

为免于和作为戏剧及文学艺术样式的悲剧

概念相混淆

美学家往往称美学上的悲剧

(tragedy)

悲剧性

”(thetragic)

悲剧美

”(thetragicbeauty)。

尽管不排除不同时代

不同理论家给予悲剧概

念以特殊的规定性

三种悲剧概念即作为日常话语

的悲剧

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悲剧和作为美学范畴

或审美形态之一的悲剧则构成了悲剧概念的基本用

三种悲剧概念各有其使用范围

其内涵所指也

大有不同

但也并非各不相干

毋宁说存在着十分密

切而复杂的逻辑与现实关联

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

悲剧概念实际是日常话语中的悲剧概念与作为美学

范畴的悲剧概念产生的历史根据

虽然作为戏剧艺

术类型的悲剧形态只是美学研究的悲剧形态的一部

但却同呈现于其他艺术类型如小说

影视等叙事

性作品中的悲剧形态一起

构成了作为审美形态的

*本文系教育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重点编

写教材

美学原理

的阶段性成果

由作者独立撰写完成

却与首

席专家尤西林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指导密不可分

在此谨表谢忱

DOI:10.15895/.2014.05.002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新论

51

悲剧的原型与典型代表

日常话语中的悲剧即苦难

不幸和死亡等悲惨事件虽不等于作为艺术类型与审

美形态的悲剧

但它无疑又常常构成了作为艺术类

型悲剧的现实基础

创作素材

也构成了作为审美形

态的悲剧及其研究的现实背景

作为审美形态范畴

的悲剧明显不能等同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苦难

幸和死亡

也包括但不限于戏剧及其他艺术类型中

的悲剧形态

但它不能脱离后两者而存在

在一定意

义上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概念是对艺术类型中的

悲剧形态

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事件的哲学概括与意义提升

另外

从悲剧理论研究而言

作为戏剧艺术类型

的悲剧概念之于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概念的联系更

为密切

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悲

剧概念不仅构成了整个悲剧理论史的核心

也因此

成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讨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人类始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审美史源远流长

自亚

里士多德以来的悲剧理论研究也已逾两千多年

于悲剧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迄今却仍莫衷一是

有公认定论

从逻辑上讲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

剧同其他审美形态一样实际是审美及美的本质在审

美形态层面的具体渗透和展开

也可以说是审美对

象和审美主体矛盾运动状态的具体表现

中外美学

原理类著作在讨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时

普遍从

介绍古今形形色色的著名悲剧理论开始或围绕这些

理论而展开的常规写法表明

悲剧的美学本质其实

也由美学史上那些出发点迥然有别的著名观念所规

本文关于悲剧概念的美学内涵

性质与特征之

探析将以学理分析为线索

同时兼顾自古希腊以来

的古今中外的相关著名悲剧理论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性质与分类

由三种悲剧概念及其关系遂牵扯出一个颇有争

议性的重要理论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无美学上所谓

的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

大多数美学家给予否定回答

英国学者海伦

·

加德纳

(HelenGardner)

:“

严格说来

现实生活中

没有悲剧

悲剧是艺术品

因而它是用来提供娱乐

事件本身也并不具有悲剧性

它们可能是灾难

性的

令人震惊的

可怜的或是恐怖的

但不经过想

象力的加工则不具有悲剧性

。”①朱光潜也曾明确写

:“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

正如辞典里没有诗

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

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

创造性想像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

想的

。”②还有学者更具体地从美学视角分析指出

现实中存在的悲剧

经常迫使人们采取严肃的伦理

态度和实践行动

。……

对于跟人的实践利害直接联

系的现实中的悲剧

人们很难

一般也不应直接采取

审美观照的态度

因此

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

才经常作为审美对象

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③

上述分析无疑有其道理

也符合

一般

的审美

活动实际

不过

从事实上讲

,“

很难

并不意味着

一定不会存在

,“

一般

也就给特殊情况的出现留下

了余地

从逻辑上讲

只要承认与围绕特定艺术品而

发生的艺术审美不同且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参

与的自然审美

社会审美这两种所谓现实审美的存

在一定时空距离的间隔下

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真

实的苦难与悲惨事件就未尝不能呈现为美学意义上

的悲剧审美形态

换言之

现实生活中当下发生的苦难与悲惨事

件的确首先是需要

人们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

践行动

的伦理事件

因而并不构成美学意义上的

悲剧形态

但这些苦难与悲惨事件一旦成为历史

接受者一旦与之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或给予审美观

那些分明不是艺术虚构而是真实的悲惨事件就

会以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呈现出来

这从我们下文

列举的实例不难得到证明

而且

在我们看来

戏剧

与文学艺术史上的那些以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事件为

题材的经典悲剧作品的诞生

无不以此类现实的悲

剧审美形态为前提

很难设想以真实的历史或现实

事件为题材的悲剧艺术作品会在未经审美观照的前

提下创作出来

悲剧艺术家对历史或现实中那些被

视为艺术悲剧素材的真实事件

,“

运用创造性想像

朱光潜

进行

加工

”(

海伦

·

加德纳

的初始阶

或创作一部特定悲剧艺术品的过程

就已经是或

至少是伴随着现实的悲剧审美的发生过程

海伦

·

加德纳

:《

宗教与文学

》,

江先春

沈弘译

川人民出版社

,1998

9

朱光潜

:《

悲剧心理学

》,

张隆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43

王朝闻主编

:《

美学概论

》,

人民出版社

,1981

52

2014

年第

5

52

可见

现实悲剧审美形态的否定者

不仅对由无

悲剧艺术品产生却能够对真实的悲惨事件予以历史

性审美观照的观照者或接受者所承担的现实悲剧审

美形态视而不见

而且也显而易见地忽略了由悲剧

艺术家自身承担的

作为艺术审美形态悲剧基础的

现实悲剧审美形态

因此

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悲

剧概念既包括围绕各门类叙事性悲剧艺术作品而普

遍存在的艺术悲剧审美形态

也包括在特定的时空

情境下

针对具有悲剧性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事

件而展开或存在的现实悲剧审美形态

那么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究竟有着怎样

的本质规定性

这里姑且给美学研究中的悲剧概念

下一个工作性的定义

悲剧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

同的个体

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

遭遇不应有

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

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

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

并激起

审美者的悲伤

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

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

有别于其他审美形

悲剧审美形态实际同时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

本要素

即悲剧主角

悲剧事件

悲剧悖论和由悲剧

审美者所承当的悲剧效果

。①

由于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的综合效应及其表现

形式

是从主客两方面对审美与美的感性特征的整

体描述

因而

审美形态意义上的悲剧或悲剧美并非

是静态的实体性事实

而是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动

态呈现或生发

展开过程

在此意义上

可将作为审

美形态的悲剧的生发

展开过程称之为悲剧审美

将在悲剧审美中所获得的美称之为悲剧美

悲剧审美突出展示的是悲剧人物在人的自由自

觉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乃至毁灭

此种伤害或毁灭也可谓对个性自我意识的伤害或毁

因为

个性承担着悲剧中被毁灭的人的本质

”,

故悲剧审美的本质就是

悲剧实际是个性的毁

”,②而突出展示悲剧主角人性与个性所遭受的伤

害或毁灭也构成了悲剧审美对象的核心

详后

)。

人们常常依据悲剧主人公沉沦或悲剧发生的主

要根由

将悲剧区分为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

》)、

性格悲剧

哈姆莱特

》)

和社会悲剧

高老头

》)

等类型

有时也根据悲剧人物的身份及

其悲剧效果将悲剧划分为英雄悲剧

普罗米修

》)、

市民悲剧

反英雄悲剧

小人物悲剧

Q

正传

》)

和反面人物悲剧

麦克白

》)

等类型

据题材将悲剧划分为爱情悲剧

家族

悲剧

仇悲剧

恐怖悲剧等

此类划分主要着眼于各种经

典艺术作品

因而更适用于作为艺术审美类型的悲

剧形态

对认识整个审美形态的悲剧发生的根源和

具体情况同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过

根据上述

对悲剧的美学定义及悲剧主角个性特征在悲剧中的

呈现方式

这里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

悲剧主角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

与客观环境对抗

目的因脱离规律条件而表现为不

能实现的理想愿望

悲剧主角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

境况与其执着追求目的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了悲

剧与崇高的交叉形态

此可谓悲剧中最接近崇高的

一类悲剧

故可称之为

崇高性悲剧

”。

表现神话英雄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福利而将火种盗往人间

因此被宙

斯用镣铐钉在高加索山酷刑折磨的

被缚的普罗米修

就是这样的悲剧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

原一生忠于楚国楚王却每被诬陷

不受信任且屡遭放

最终投江自尽的真实事迹也是这样的悲剧

第二种

悲剧主角在既定现实的结构秩序中磨

灭了个性和创造力

悲剧主角的个性不是超前

而是

无个性

作为主体的悲剧主角的目的不是夭折

而是

被特定的现实情境及其力量同化消解

这是明显与

崇高有别

更集中地体现着悲剧审美形态独特性质

非崇高性悲剧

”。

用鲁迅的话讲

此即

软刀子

割头不觉死

”③的

平常悲剧

”,“

这些极平常的

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

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④就

悲剧突破英雄牺牲的狭隘格局

在非叔本华的意

他视悲剧为人生正常状态

上而将整个人生收

入视野

从阿

Q

扭曲麻木的性格到电影

摩登时

参阅

安德鲁

·

本尼特

尼古拉

·

罗伊尔

:《

关键词

文学

批评与理论导论

》,

汪正龙

李永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7

100-108

尤西林

:《

个性的毁灭

有别于崇高的悲剧

》,《

学术月刊

1991

年第

10

鲁迅

:《

老调子已经唱完

》,《

鲁迅全集

7

人民文学

出版社

,2005

325

鲁迅

:《

几乎无事的悲剧

》,《

鲁迅全集

6

人民文学

出版社

,2005

383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新论

53

中沦为活扳手的工人的机械动作

从契诃夫笔

下那个为将喷嚏溅到将军身上而竟至于自我惊吓而

死的小公务员到盲从邻居选购消费

追随街上时装

穿戴

被大众传播信息裹挟得不能自主的当代日常

心态

此类悲剧普遍地展示了人的个性命运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基本特征

与悲剧审美范畴的本质内涵及其四要素即悲剧

人物

悲剧事件

悲剧悖论和悲剧效果相对应

作为

审美形态的悲剧或悲剧审美同时具有下述四个层面

的基本特征

首先

悲剧至少有一个值得人同情和认同的个

性化人物作为其主人公

任何悲剧都至少会有一个主人公作为悲剧事件

的承担者与行为主体

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作悲剧

的主人公

最早对悲剧做出著名界说而且影响深远

的亚里士多德

从其文艺摹仿说出发明确写道

:“

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

”。①在亚里士多

德看来

悲剧主人公的理想人选既非

十分善良的

”,

亦非

极恶的人

”,

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会犯错

误的

好人

因为

悲剧主人公倘是十分善良的

他们遭遇不幸只会使人厌恶

而不能引起人的恐

惧与怜悯之情

倘是罪大恶极的人

他们遭遇不幸便

是咎由自取

也不能引起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

有会犯错误的好人遭遇不幸时

才能既引起人的怜

悯之情

———

惟其是好人

故值得人同情

也引起人的

恐惧之情

———

惟其不是好到极点

同普通人一样会

犯错误

因而遭遇不幸

故使人担心类似的不幸也会

降临到自己头上

。②

亚里士多德的总结主要是古希腊悲剧艺术实

会犯错误的好人

说及其具体分析意见未必

会被人接受

但他所强调的悲剧主人公一定具有这

样或那样的

哪怕是些微的伟大的

善良的

正义的

正面的

积极的等等值得肯定的素质

即必有其令人

同情与认同价值的看法

仍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③鲁迅

这一关于悲剧的简明表述可谓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人

会犯错误的好人

理论的概括性表达

此理论不仅为亚里士多德特别提到的古希腊悲

剧家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中的俄狄浦斯这一

经典的悲剧主角所证明

也似乎可由英国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

麦克白

中的著名恶人麦克白获得支持

俄狄浦斯的悲剧固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命运安排

他本人从未主动为非作歹

似乎是一位完全无辜的

好人

但动怒失足杀死老人

实为其生父

和因除斯

芬克斯妖而被动接受王位并娶前王寡后

实为其生

的事实

毕竟表明他仍存有看事不明的弱点

剧终了时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可谓是对此之象

征性回应

);

因勃勃野心而逐渐蜕变为欲令智昏

倒行

逆施

冷酷不仁的暴君

最终落得众叛亲离

身败名裂

下场的麦克白

俨然是一位十恶不赦的坏人

做悲剧

主角似乎根本不够格

但或许是因为其出场时的善良

本性

一世之雄和丰功伟绩的闪光点的存在与映衬

麦克白

仍然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从亚里士多德通过能否引发接受者的怜悯与恐

惧之情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够格做悲剧主人公的论证

来看

成功的悲剧主角的确立需要经过接受者与主

角本人的具体表现主客两方面微妙的价值关系来实

然而

悲剧人物的价值衡量依据并不能简单地

归结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善

而应该用马克思的以自

由自觉创造性为内核的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来说

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性或对象化本质的展开与存

在是体现一个正常人价值的根本

其遭遇失败或完

全丧失

也便构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

物的真正原因

单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在西方的演变史来

悲剧的主人公在很长一个时期内

不是帝王英雄

就是王公贵族

只是到了后来

随着市民阶级的形成

和发展

普通市民才担任起此角色

甚至

市民悲

随之也成了近现代戏剧的主流

因此

从美学

意义上的悲剧观念讲

不论是勇武过人的英雄人物

如普罗米修斯

项羽

)、

令人钦敬的社会贤达

如苏

格拉底

屈原

)、

意坚志强的仁人志士

如谭嗣同

志新

)、

地位显赫的王子权贵

如哈姆莱特

林黛

),

还是表面上平凡无奇的小人物

如苔丝

高加

)、

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

如玛蒂尔德

祥林嫂

)、

善可陈的平庸之辈

如别林可夫

Q),

甚至是劣迹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诗学

》,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62

50、37-38

鲁迅

:《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鲁迅全集

1

人民文

学出版社

,2005

203

2014

年第

5

54

在身的反派人物

如麦克白

周朴园

),

当他们遭遇不

幸甚至毁灭时

只要表现出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性本质

的丧失

具有了哪怕些微值得被肯定的正面价值

进而激起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怜悯与恐惧之情

或引发

人们的一定同情与认同

就可称之为悲剧人物

其次

悲剧人物会遭遇一个结局不幸的灾祸

败或死亡的悲惨事件

并常常使个性毁灭或者使自

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同优美审美与崇高审美的审美对象可是人事活

动也可是物质实体有别

悲剧审美的审美对象必定

是有人参与的人事活动

而且是悲剧主人公所体现

出来的人生的痛苦

不幸和悲哀之事

亚里士多德

特别强调悲剧的情节及其完整性

以为

悲剧是对

于一个严肃

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

有似悲剧的灵魂

”。①或许

与古希腊悲剧具有突出的崇高特征有关

从其悲剧

定义看

亚氏似乎并不着意于悲剧情节的

”。

从悲剧所产生的怜悯与恐怖效果看

他也并未否认

悲剧

的特征

后来

人们通常以为

,“

悲剧要求

表现剧中人所遭遇的巨大的危难

喜剧则满足于对

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

”②换言之

无悲不

成悲剧

悲剧必须具有令人悲惨

悲伤

悲叹

悲悯

悲酸

悲切的事件

事件愈是撕心裂肺

悲剧就愈是

出色

悲得愈深

哀得愈甚

愈能产生悲剧效果

在悲剧中

血腥和死亡并不是必需的

。”③因

必须强调

悲剧事件的悲惨性

即悲剧主角所遭

受的失败

伤害甚至死亡

不能片面

肤浅地理解为

其肉体上的死亡或伤害

而是指本质内容上

在矛盾

斗争的总体形势上

主体被客体所压倒

合乎人类本

质发展方向的目的性愿望被严酷的客观规律所否

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

实践的能动性

创造性和

自由性受到损害乃至丧失

按高尔基的话来讲

人性的毁灭

’。”④就此

美学上所谓的悲剧便同

日常用语与报刊中常常意指车祸丧生之类偶然不幸

事件的

悲剧

划清了界限

也同特定社会生活情境

中必要的牺牲有了重要区别

后者如董存瑞为了人

民解放军赢得战役的胜利而手托炸药包与敌堡同归

于尽的英雄故事

电影

泰坦尼克号

主人公杰克为

保全救助其女友罗丝而冻死在寒冷海水里的爱情故

就均不能归属于悲剧事件

因为两个故事中的

主人公虽然均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却并未表现出人

的本质力量的失败

反而是人的对象化本质的极端

实现

所以

这两个事件体现的与其说是美学上的

悲剧形态

毋宁说是美学上的崇高形态

因此

悲剧中的巨大痛苦与不幸固然往往表现

为主人公的死亡

但有主人公死亡发生的事件却不

一定是悲剧

无主人公死亡发生的事件也不一定不

是悲剧

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泯灭或其遭受的内在伤

害其实是悲剧的精髓所在

它也常常构成了中外经

典悲剧艺术作品最具深度

最令人颤栗的部分

泊桑小说

项链

女主角玛蒂尔德因为一夜风流舞

会而付出的十年含辛茹苦生活

并非其因一条丢失

的假项链而造成的悲剧全部

她为上流社会的权势

奢华所征服进而丧失独立人格的强烈的虚荣心

其不幸

辛酸的生活经历更加令读者惊心

这里没

有死亡事件

却因其展示了人性毁灭的惨状而成为

典型的悲剧作品

鲁迅

祝福

主人公祥林嫂历经

丧夫

被迫改嫁

儿子丧命等人生之痛

屡受经济剥

社会压迫

最终在祝福之夜倒毙街头的一生无疑

是悲惨的

但给予祥林嫂真正致命打击的还非上述

各方因素带给她的外在伤害

而是在捐过门槛后仍

不被允许参与鲁四老爷家年终祭祀所宣判的她无法

赎罪事实造成的内在伤害

因为祥林嫂是否有资格

作为一个人活在现世的主体自我意识

她作为一个

人赖以与动物相分的最后的人格自信心与自尊心就

是因此被摧残殆尽的

再次

悲剧人物所遭遇的痛苦甚至死亡结局及

其人性伤害或丧失

既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

又同时

是不正当的

令人不可接受的

如前所述

亚里士多德早就已经注意到了悲剧

主人公自身的矛盾与复杂性

以为悲剧人物比一般

人好

但不是非常好

不过

最先触及悲剧悖论性的

应该是继他之后西方悲剧理论的重镇黑格尔

黑格

尔从其绝对理念哲学出发

哲学史演讲录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诗学

》,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

,1962

19、23

高乃依

:《

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

》,

载伍蠡甫

主编

:《

西方文论选

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55

拉辛

:《

贝蕾妮丝

前言

》,

克利福德

·

利奇

:《

》,

尹鸿译

昆仑出版社

,1993

5

周长鼎

尤西林

:《

审美学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79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新论

55

美学

讲演录中用冲突概念来解释悲剧的根源

出了更具有审美形态内涵的著名悲剧冲突理论

明确指出

:“

真正悲剧性的事件中

必须有两个合法

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

。”①而作为两种伦理观念

体现者的矛盾冲突双方

均既是合理的

又是片面

不正义的

因为实现其伦理观念都必然要损害对方

尽管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所谓的悖论存在于悲剧冲突

双方

严格说来还不是这里所谓的主人公悲剧事件

给人的悖论性反应

而且存在着为人诟病的抹平矛

盾双方

有一方正是我们所谓的悲剧主人公

正义

与非正义性

将胜利归结为抽象的

永恒的正义

倾向

但他所揭示的悲剧矛盾冲突及其主人公命运

的不可避免性仍然是极有启发性的

别林斯基曾指出悲剧事件一定是具有必然性

:“

偶然性

例如人物的意外的死亡

或者跟作品

的基本概念没有直接关系的另外一种未能预料的情

是不能够在悲剧中占有一席位置的

”。②汲取了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概念但注重挖掘悲剧性的社会历

史根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以为

悲剧性产生于特

殊的悲剧情境

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

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③

马克思

恩格斯与黑格尔

别林斯基一样强调了悲剧

发生及其结局的必然性

都不把悲剧归结为偶然的

个人的作用的结果

因此

通过那些经典的悲剧作品就能看到

俄狄

浦斯必然要弑父娶母

不管其父母还是他本人如何

摆脱都无法幸免

但人们又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弑

父娶母这一悖逆天伦之事的正当性

同样令人无法

接受和觉得正当的是善良的祥林嫂竟然非死不可

因为非但鲁四老爷

四婶

就连她的婆婆

小叔子

丈夫

甚至处于同样佣工地位的柳妈

几乎都共同一

致地

自觉不自觉地把祥林嫂逼向恐怖地狱

尽管他

们并非一定心存害人之念

每一个悲剧主人公都是不幸的

他所遭遇的肉

体痛苦与死亡

所受到的人性方面的戕害

损失

都会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印象

这就是人们时常谈

论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或历史必然性

但是此类似

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同时又是不可接受的

非正当

不适合的

悲剧似乎因此也陷入了一个奇怪的

矛盾或悖论

此可谓主人公悲剧遭遇及结局的悖论

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艺术悲剧作品之所以成为

被人人不断欣赏的悲剧经典

在很大程度上无不与

其对各种不同背景下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悲剧悖论的

精彩展示紧密相关

在人们常常依据悲剧主人公沉沦或悲剧发生的

主要根由而区分的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等类型中

不只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格外醒目地

凸现了个体对造成悲剧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的外在强制特征的感受

即便是性格悲剧

导致悲剧

发生的性格因素也并非主观随意性

而同样体现出

一种必然的强制性

以上对悲剧三个特征的探究

已经不断提到悲

剧主角及其事件所激起的悲剧审美者的情感反应

亦即悲剧的审美效果

这实际也是悲剧极其重要的

最后一个审美感受与功能方面的特征

悲剧会引发

其审美者恐惧

怜悯与悲伤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反应

与审美感受

甚至发生某种精神提升或转变

由悲剧

审美者而承当的悲剧效果是复杂而具有启示性的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最引人瞩目的

净化

就是对此特征的权威表达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

借引起怜悯

与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④这里被中译为

陶冶

的希腊原文

Katharsis

本有两种使用语境

作为医学

术语

意为

宣泄

”,

是一种较常用的使肉体摆脱某

种有害物质的医治手段

作为宗教术语

意为

”,

是某些宗教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

即使肉体或

灵魂等从某种污垢或激情的纠缠中摆脱出来

此词

一般被理解为

净化

”,

也有译为

疏泄

更有主

张为保全其上述多种内涵而最好音译为

卡塔西

除上述引文外

,《

诗学

净化

别无更多

说明

这无疑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阐释空间

也因此产

生了无穷无尽的解释

尽管可以也已经被更加宽泛地理解为对整个艺

术或审美活动巨大效果与重大功能的权威表述

黑格尔

:《

哲学史讲演录

2

贺麟

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

,1960

44

别林斯基

:《

别林斯基选集

3

满涛译

上海译

文出版社

,1980

73

恩格斯

:《

致斐

·

拉萨尔

》(1859

5

18

,《

克思恩格斯选集

4

人民出版社

,1995

560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诗学

》,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

,1962

19

2014

年第

5

56

化说仍然首先是亚里士多德著名悲剧理论的一部

也不管有多少种解释

亚里士多德

净化

说名

下的悲剧理论首先凸现的是通过

恐惧

”、“

怜悯

情感反应而实现的悲剧

卡塔西斯

”(

净化

效果或

功能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云

:“

即便是亚里士多德

也没有跟我们讲清楚何为净化

但有一点可以肯

它是触及每一个灵魂深处的经验

它使人更深

刻地接受实在

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而是亲身投

入其中

。”①雅氏的分析提醒我们

悲剧

触及每一个

灵魂深处的

恐惧

怜悯等悲剧情感经验及其净化

效果与功能

不仅通过

旁观

而实现

而且通过

身投入其中

而实现

那么

谁是这里所谓的悲剧

旁观者

亲身

投入者

”?

事实上

讨论悲剧审美效果与功能的前

提是首先须确立承担悲剧效果的悲剧审美主体或曰

悲剧审美者

但这个十分重要的悲剧效果与功能的

承担者

常常被悲剧研究者所忽视或表述地语焉不

模棱两可

比如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名悲剧定义

中根本没有直接出现

在雅斯贝尔斯的上述表达中

则用极具抽象意义的

来说明

事实上

在作为

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审美活动中

悲剧事件

喜剧

事件也是如此

作为审美对象

本身已经至少有一

个主人公

在现场的悲剧戏剧表演中亦即扮演此主

人公的演员

作为其活动主体

但任何实际发生的

悲剧审美活动也必定会有若干甚至数不胜数的真实

存在着的悲剧审美主体

即欣赏

观照悲剧艺术及悲

剧性真实事件的观众

听众

读者

知情者

观照者

际创作一部特定悲剧作品的编剧

作家

艺术家

或实

际参与戏剧

影视表演的演员

导演

亲身经历一个悲

剧性历史事件的主人公

如黑格尔曾经分析过的苏格

拉底

等等

正是他们才构成了真正进入一个个具体

而现实的悲剧审美活动的旁观者与亲身投入者

那么

悲剧经由作为旁观者与亲身投入者的审

美者会产生怎样的审美感受

收到怎样的审美效

发挥怎样的审美功能

按照亚里士多德悲剧会激起审美者的恐惧与怜

悯的审美情感

怜悯是由悲剧主人公遭受不应遭受

的厄运而引起的

恐惧则是由遭受厄运的悲剧主人

公与审美者相似而引起的

不过

悲剧给予审美者

的感情体验除了怜悯

恐惧

还有悲愤

压抑

痛苦

甚至快感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分析也明确论及此种

悲剧快感

”:“

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

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既然这

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

通过

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

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

这种效果

。”②当然

崇高性悲剧还同时会使审美者

感奋

充满力量

产生超越感

因而

悲剧的审美感

受既是变化的

又充满着矛盾

在悲剧审美的实际

发生过程中

审美者既可能经历一个陷于悲痛沉重

紧张压抑感受复又从中超越出来的过程

也可能会

熔悲伤与愉快

哀矜与振奋等等矛盾的情感体验于

一炉

正因如此

后人才不断会阐发亚里士多德充满

矛盾的

悲剧快感

雪莱以为

悲剧提供的

悲愁

中的快感

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其甜

”;③瑞恰兹则指出

,“

悲剧或许是已知的最普遍的

接受一切

梳理一切的经验

”,

它能使两种对立的冲动

怜悯

即接近的冲动

恐惧

即退避的冲动

在悲剧中

得到一种其它地方无法找到的调和

”。④

无论是艺术类型意义上的悲剧还是美学意义上

的悲剧

在当下均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

因为它同偏

爱喜剧与喜剧审美

追求娱乐与快感最大化的及时

行乐

玩世不恭的当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

但不管

是作为文学或艺术门类

还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剧历来仍然深受为数甚多的艺术家

审美者和哲学

家青睐

以至被视为艺术中的贵族

审美形态中之最

能动人心魄者

尼采就曾告诉我们

悲剧

要使我

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

”,

悲剧所特有的

一种形而

上学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我们

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

感觉到它的

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欢乐

。”⑤事实的确如

在特定的悲剧审美时刻

悲剧审美者不止可以

卡尔

·

雅斯贝尔斯

:《

悲剧的超越

》,

亦春译

工人出

版社

,1988

19

雅氏也因此说

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

。”

同上

26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诗学

》,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

,1962

43

关于人为什么喜欢看悲剧

朱光潜的

剧心理学

有深入讨论

可以参阅

雪莱

:《

诗辩

》,

载伍蠡甫主编

:《

西方文论选

下卷

海译文出版社

,1979

55

·

·

瑞恰慈

:《

文学批评原理

》,

杨自伍译

百花洲

文艺出版社

,1997

225、223

尼采

:《

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

》,

周国平译

联书店

,1986

71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新论

57

逃脱世俗生活的纷扰

感受别样的生存欢乐

更会受

到悲剧的引导

思考自己或他人的命运

乃至对人生

获得哲学性的审视眼光

从而得到某种启示

且有可

能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实践

进而产生更深远的现实

意义

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悲剧独特的

似乎

由悲剧审美专享的

)“

卡塔西斯

”(

净化

效果或功

它实际也是悲剧审美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崇高的联系和区别

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

最深刻

的一种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断表明

作为审美

形态的悲剧与崇高是多么容易被混同

康德在

美感与崇高感的观察

》(1764)

中也指出

:“

在我看

悲剧不同于喜剧主要就在于前者激起崇高感

后者引起美感

。”②中国美学家多赞同此说

李泽厚

指出

:“

悲剧性是否是最高的崇高

我以为还可研

但说悲剧性是崇高的一种

却是大抵不错的

。”

所以悲剧的实质主要在于能否创造崇高

能否激

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

。”③朱光潜则以为

悲剧

崇高的一种

与其他各种崇高一样具有令人生畏而

又使人振奋鼓舞的力量

它与其他各类崇高不同之

处在于它用怜悯来缓和恐惧

。……

崇高会激起两种

不同的感情

首先是恐惧

然后是惊奇和赞美

。”④然

诚如朱光潜也承认的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崇

高在内容范围

基本特征上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

有相互区别的一面

从相互联系或相似的一面讲

悲剧与崇高都侧

重于展示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人的本质在实现对

象化过程中的矛盾激化

艰难斗争

主体遭遇巨大阻

力的对抗状态和矛盾冲突

崇高性悲剧与崇高都在

所涉及的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暂时失败中

激发起人

们对人的本质的伟大自豪感和必胜信心

在心理感

受上

二者都在压迫刺激的痛感中使审美者体验

华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快感即美感

另外

如前所

从悲剧的类型上看

的确有一类悲剧是接近于崇

高的

大概是因为上述共性

人们才将二者混同起

甚至视悲剧为崇高之一种

即使如此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崇高的差异

仍然不容抹煞

其一

崇高突出的是主人公的斗争精

神及其胜利前景

而悲剧更侧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所

置身矛盾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体不可避免的失

败或人性的伤害与毁灭

其二

悲剧侧重表现个体

的命运

格外强烈地刺激着个体意识的觉醒

崇高则

突出人类总体背景

它引导个体向人性道德境界升

其三

悲剧不仅有崇高那样的亢奋激情和人类

自豪因素

也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启人深思

其四

剧比崇高的审美对象范围小

它只涉及人的行为或

事件

而崇高既包括人的行为事件也包括自然的对

象世界

如崇山峻岭

汪洋大海可以是崇高的

却不

可能是悲剧性的

从某些典型的审美实例看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

剧与崇高的确可以各有侧重地统一于一体

如古希

腊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故事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

就义事件

如果从突出两位英雄的斗争精神及其胜

利前景的视角来欣赏与观照

二者可以给人以崇高

性的美感

如果从侧重表现两位英雄所置身矛盾的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或死亡来欣

赏与观照

二者又可以给人以悲剧性的美感

此类

悲剧与崇高兼备的审美现象可称之为悲壮的审美形

实为悲剧与崇高的交叉形态

不过

还有大量的

实例告诉我们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崇高是绝不

容许被混为一谈的

比如

,《

祝福

中祥林嫂的故事

项链

中玛蒂尔德的故事就只能属于美学上的悲

而不能归属于美学上的崇高

英雄董存瑞舍身炸

碉堡的事迹和电影

泰坦尼克号

中主人公杰克为保

全救助其女友罗丝而冻死在寒冷海水里的爱情故事

只能属于美学上的崇高

而不能归于美学上的悲剧

因此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审美形

态的崇高之一

尽管两者存在诸多相关性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杨立民

车尔尼雪夫斯基

:《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周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1

康德

:《

康德美学文集

》,

曹俊峰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3

17

李泽厚

:《

美学论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210、

211

朱光潜

:《

悲剧心理学

》,

张隆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2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4:5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8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两种悲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