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

更新时间:2023-01-21 04:35:41 阅读: 评论:0

异地中考怎么回老家读-还可以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非主)

第1页共5页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1: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

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

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

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

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

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

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

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

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

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

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

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

第一页。

第2页共5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2: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

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

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

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

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

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

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

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

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

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

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

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3:尊老爱幼

第3页共5页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

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

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

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

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

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

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

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

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

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

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

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4: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

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

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

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

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

第4页共5页

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

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

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

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

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

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

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

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

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

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5: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

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

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

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

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

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

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

第5页共5页

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

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

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

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

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

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

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

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

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

书。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4:3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