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覃桢

更新时间:2023-01-21 04:07:31 阅读: 评论:0

传销美女陪新人睡觉-蝉想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isa rver 2004)

0

SHENZHENMIDDLESCHOOL

研究性学习论文

浅谈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

作者

张清栩覃桢钟婉馨吴婷立杨丞浩

指导教师黄睿

年级2013

班级高二10班

摘要: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有:情感、人

文、道德观念、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这五个因素。组员们通过分别向各自负责的方面寻找

相关资料,最后进行集体讨论得出结论,经分析讨论得出我们的认知随着我们的成长与这五

个因素紧密联系,共同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关键词:人类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1

目录

一、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2

二、文献述评2

三、分析与探究5

四、研究结论15

五、参考文献16

六、反思及讨论16

2

一、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希拉里·普特南于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名为“缸中

之脑”的假想。假设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

个盛有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

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

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

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

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假设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

在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假设里,人类无法判断自己周遭的世界是否真实,他们所有的感觉

和认知都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程序代码决定,而人类无从得知自己究竟是否身处这样的状况

中。于是我们转而思考,如果跳出这个设定,假设我们的确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那么我们

在生活里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又有哪些?我们将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文献述评

为研究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对人类认知产生着怎样的影响,组员们

分别向各个方面寻找相关资料,并根据对各方面资料的概览和讨论。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最

终决定从情感、人文、道德观念、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共五个方面对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

进行分析,以下为相关资料及部分浅析:

(一)情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了晕轮效应(Halo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晕轮

效应为一种知觉上的偏差,造成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人或物若被认知判断出肯定性或否定

性的特征,那么人们可能会赋予他更多相似性质但其并不具有的特征。例如“爱屋及乌”、

“名人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主体感情对客体信息特征在加

工整合和概念化过程中的进一步放大。[1]晕轮效应是情感对于认知影响的一部分,是一种

对于信息的补充和加工,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亲身经历用科学的方式阐述了出来,引人共鸣。

此外,情感因素仍在对信息的选择性获取等方面发挥着影响。(武东升,2004)

一个人或物一旦被赋予了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特征,那么他就很可能被认识主体进一步

赋予更多其它相类似的但事实上并不具备的特征,这种知觉上的偏差被称作为“晕轮效应”。

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类似“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美化或丑化事物的特征、放大或缩

小事物的作用等现象,便是“晕轮效应”的表现和结果。“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主体感情

对客体信息特征在加工整合和概念化过程中的进一步放大。

(二)人文

人文一词实在难以给定一个完整而充分的解释。要研究人文对与人类认知的影响,必先

对人文一词的含义有所意识。而由于本课题的重点偏向,我们不得不决定,查阅资料后,给

3

本次课题中与本课题研究的“人文”下一个狭义的定义。以下为重要资料收集及浅析: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个名词的一般解释是:以群人共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

使得群体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使他们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或者文化就是生活方式。”

(秦秀娟,2006)

则人文即是人在以人组成的社会中意识、思想、行为所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该种文化现象自然包括所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也包括独特的、新异的、

不符合大多数人思想逻辑的,但它们的起点和终点都会落在“人”上。

本课题中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对于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它在本课题中的含义,我们也

必然会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本课题所需来进行整理和梳理。

“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感知事

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

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认识要靠思

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中国数字科技馆网页,更

新日期不详)

从最直接的人类生理系统开始,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便有了一套自己的程序与方式。人

类认识世界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到判断和决定结束。我们可以大致的将前者划为生理过程,

而后者则为心理过程,即人类思考、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

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20世纪50年代)中说道,“我们被偏见遮蔽了,

不管是宗教、灵性上的偏见,还是心理学、科学上的偏见;我们也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忧虑、

欲望和恐惧所遮蔽。我们听东西时,就带着这些屏障。因此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己的噪声、

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别人所讲的。要抛开我们的惯性、偏见、嗜好、抗拒去听,并超越字面

的表达,得到即刻的了解,那是相当困难的。”人类生活在一代又一代前人编织下来的环境

中,人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在更多时候同时也被生活环境影响着。

(三)自然环境

经查阅筛选,以下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一:英国国对自然环境——颜色的实验研究:自从将泰晤士河上一座名为伯列费尔的大

桥漆为绿色后,跳桥自杀的人数少了许多。实验的结论是颜色会改变人在临死前的颜色感官

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选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

研究二:20世纪20~30年代德国科学家曾报告了焚风(即干热风)所引起的焚风综合征。焚

风区大气干热且大量带电,阳离子达4000个/m3,此刺激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内

分泌变化,持续干热则使机体保持应激状态,轻则影响大脑脑电波的流动而得到错误认知或

判断失误,重则诱发一系列精神症状或身心疾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

从文献看来,国内外的科学家或研究者是从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影响后开始着重研究环境

的影响。在科学家看来,环境是影响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拿例1来说,即将跳河的人临死

4

前因为环境——桥所漆成的绿色,在0.01s(脑电波到反射弧的估计值)的时段内改变了选

择而避免自杀,这也就是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念之间铸就生死。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改善,

对相同的事件或事物会有全新的认知。

同样,由例1可知,恶劣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判断自然也会是消极的。焚风所带来的阳

离子刺激大脑,影响脑电波的错误流动,会使人的判断存在误差,在焚风盛行那一带的居民,

每年不超过能拥有高等学问。截止到现在的研究,焚风中的阳离子,影响程度大大超越了当

初的计算,离子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造成伤害,人因此会呼吸不畅、

极易疲劳、反应迟钝、记忆不佳。

重者更有可能会令大脑缺氧而短暂休克。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在做主观题,对一道

题即将做出一个立场的分析时,忽然呼吸不畅、头脑发晕,等回过神来继续答题,也就就不

再是当初的立场了,也就是说,最初识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四)道德观念

在古代一些国家,父亲死后要由儿子来娶自己的母亲;有的地方父母老了到了一定时

候就要被杀掉;还有的民族以能多吃掉敌人为荣,如此事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要说是道德

问题,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禽兽行为。(魏屹东,2008)所以洛克说:“人们只要仔细观察人

类的历史,一考察各民族的生活,并且以中立眼光来观察他们的行为,则他们一定会相信,

在一个地方人们提到或想到的道德原则,几乎没有一种不是在其他地方,为其他全社会的风

俗所忽略、所鄙弃的,因为后一种人所遵守的生活的实践意见和规则,正是与前一种人相反

的。”(洛克,1997)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普遍赞扬和讴歌德行,并非因为它是天赋的,人生而不知何为道

德,但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得出了适合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阶级的道德水准。

而为道德下定义的出发点,则是对利益的顾虑。

(五)社会环境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对行动有制约影响,涂尔干已降的绝

大多数结构社会学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涂尔干的社会制约学说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对

于降生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生命来说,制度的长时段已经先在的存在了,个体无法选择自己

的社会。二是社会性的结构特征是外在于个体活动的,即“相对在自己活动中再生产出社会

总体的个体生命而言,这些总体不仅在时间上先在并更为持久,并且在时间与空间上延展开

去,超出任何单独考虑的具体行动者”。(安东尼·吉登斯,1998)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9)

由此,我们推测,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道德体系的不同,因此也决定着人们不同

的认知思考。

5

三、分析与探究

(一)情感对于认知的影响

人对于外界的认知是受到主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等主观的、非理性因素制约的。

主体认知客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实践主体在其主观基础上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加工、

整理、重组的过程。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

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情感是非理性成份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时无

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使人的认识活动成为“活生生的人的活动”。

情感对于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情感提供主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主体对于认知对象的兴趣从

而产生认知行为;情感影响主体在具体认知行为中的思维判断力;情感可令主体克服认知过

程中的一些困难。

2、情感左右主体对于认知对象的选择。外界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主体在进行筛选

时,往往趋向与自身情感相符的事物。

3、情感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主体对客体信

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重组并加以概念化的过程。我们所认识到的客体,也都是经过思

维加工过的客体。

上述三个方面中,以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其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最终认知。而情感对

认知的影响,遵循一些规律。

1、利益为本规律

主体对于信息的选择,遵循其本身利益需求。如同一份报纸,失业者专注于招聘广告,

时事评论家则关注热点新闻。

2、物以稀贵规律

人们容易对稀少或独特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热心和关注,这是由使用价值的边际效应规

律决定的。批改学生作文时,写的极好或极差的往往使教师印象深刻;在聚会上,如果所有

6

人都侃侃而谈,那么沉默寡言的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喜新厌旧规律

人们在选取信息时,往往对陈腔滥调置之不理,而趋向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价值根源是:

人之所以“喜新”,是因为新的信息往往带来更高的价值;人之所以“厌旧”,是因为旧事物

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生命力和价值特性逐渐退化。

以上三个规律主要应用于信息选择,以下规律主要适用于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

4、缺憾敏感规律

当人存在某种品质缺憾(生理缺陷、行为缺陷和精神缺陷)时,就会对与之相关的人、

事物、语言、符号等表现出高度的情绪敏感性。例如,当女孩长得肥胖时,她就非常忌讳别

人提及与肥胖有关的人、物品、语言、符号等,甚至把他人正常的信息表达理解为恶意的语

言攻击。

5、以己度人规律

当人对金钱、地位或色相有着特殊的偏好时,总会觉得别人也有此特殊偏好;善良的人

通常容易善解人意,恶毒的人通常容易恶解人意。对于信息的理解,也因主管情感因素产生

了偏差,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己度人规律的价值根源是:当不了解

他人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时,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来推测他

人,以降低自己在推测他人情感或价值观过程中所出现的总误差。

6、对号入座规律

当怀疑某人不正当的勾当时,人总会找到种种“证据”来证实这种怀疑;当觉得某

人跟自己过意不去时,往往觉得他所做的每件事、所讲的每句话都是有意针对自己的。猜想

“她一定暗恋我吧”,于是她的种种行动都像是小鹿乱撞。主体对于客体的接受常常符合其

心理期待,不自觉地强化和夸大那些肯定和支持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总是自觉不自

觉地弱化和缩小那些否定和反对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从而使它得以成立。

7

(二)人文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1、对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文”和“认知”内涵及二者联系的阐述

(1)人文与认知的内涵

Ⅰ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本就无法用言语说清道明。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辞海》中如是写道。

人文,即人的文化;文化——“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个名词的一般解释是:

以群人共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使得群体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使他们与周围环境和

睦相处;或者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秦秀娟,2006)[3]

则人文即是人在以人组成的社会中意识、思想、行为所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该种文化现象自然包括所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也包括独特的、新异

的、不符合大多数人思想逻辑的,但它们的起点和终点都会落在“人”上。

“人文”一词所涵盖的意蕴千秋万象,而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文”,我们将其看做一

个囊括打包起来的整体概念,并不细究其内部变幻与发展,只是将其作为人这一“思考体”

思考时所处的某种环境,包括宗教、政治、社会环境等——并且这一“人文”环境是普遍

的且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即“正常的”、“流行的”,来研究在人作为“生命体”所处

的大环境中,这种环境(即标题所指“人文因素”)在整体上对于人认知的影响。

Ⅱ认知

“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

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

感知事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

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

认识要靠思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中国数字科

技馆网页,更新日期不详)[4]

从最直接的人类生理系统开始,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便有了一套自己的程序与方式。

人类认识世界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到判断和决定结束。我们可以大致的将前者划为生理

过程,而后者则为心理过程,即人类思考、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所要研究的“认知”的过程,取对认知的狭义理解,即为后者——人类对所感知

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

(2)本文涉及的“人文”与“认知”的联系

只要是作为“思考体”生活在群居社会中的人,在本文狭义上所指的“认知”过程中就

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环境就包括本文所引入的“人文因素”。

8

而这些环境又是由人类所创造,即人文本身并不存在,人文是人类在思考、交流、活动

等行为中创造出来的。则人与人文互相影响并共同发展着。

2、人文因素对人类认知影响的分析

人文是人类在思考、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如观念、风俗、宗教、

政治等,而后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潜在环境,即人文环境。

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说道,“我们被偏见遮蔽了,不管是宗教、灵

性上的偏见,还是心理学、科学上的偏见;我们也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欲望和恐惧所遮

蔽。我们听东西时,就带着这些屏障。因此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己的噪声、自己的声音,

而不是别人所讲的。要抛开我们的惯性、偏见、嗜好、抗拒去听,并超越字面的表达,得到

即刻的了解,那是相当困难的。”(克里希那穆提,20世纪50年代)[5]人类生活在一代又

一代前人编织下来的环境中,人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在更多时候同时也被生活环境

影响着。

人类思想活动的基础——对世界的认知,即人类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

过程,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当地不同人文环境的影响。

如上文所提到的,本文将“人文”看做一个整体的概念,一个普遍的环境,所以下文的

分析中并不会把人文分解成宗教、制度、风俗等具体的形式来研究它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也

不会把独特的、小众的人文现象列入研究范畴,而是从全文的大视角来分析影响人类认知的

因素中的人文因素。

经讨论研究总结,人文因素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文环境模式造成人类认知的不纯粹性及通向性

宗教、制度、社会观念、风俗等的不同的地区,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皆有不同;究

其根本,则是人文环境所给予的模式不同,造成人们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

方式不同。所以生活在同一人文环境中的人们,往往会具有相似的辨识及思维方式;而同一

人文环境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大多会往同一方向发展。

人类到了有独立的意识的年龄以后,对世界的认知就总是会建立在其生活的人文环境所

给予的影响之上,因人类的认知具有模仿性及叛逆性[6],从而造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认知

的不纯粹性和同一人文环境下的通向性。

(2)人文发展状况是人类认知具有局限性和错误性的因素之一

人文发展状况——封闭或开放、落后或先进,同样会影响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简单打

个比方,对于只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这片土地给他什么,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有什

么、在这片土地上什么是错的,他就认为无论到哪里这个东西永远是错的;同样,这片土地

没有什么,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在这片土地上什么是对的,他就认为无论到哪里这

个东西永远是对的。

人文环境的封闭或落后,例如15世纪前的各个大陆、直到现在依然极度贫穷、过着原

始生活的一些地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是具有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错误

9

性的;因为人文环境的封闭或落后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封闭或落后。同样,生活在人文环境开

放或先进地区的人们,也不可避免的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和错误性。因为人文总是不断变化

着、发展着,今天认为先进的,未来也可能变得落后愚昧。

(3)人文发展与人类认知发展相互影响

人们生活在前人一代代编织造就的人文环境之中,一部分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成就影

响着自己所生活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人文不断的发展着、进化着,而每一代新生的人们,又

会受到经上一代影响了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如此循环,人文与人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所以

人文进化发展的历程,也与人类认知发展的历程相互影响着。

例如15世纪的地圆学说的兴起、黄金热与传播宗教的愿景,进一步煽动了欧洲社会及

欧洲航海家们探险的热情,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三)道德观念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对于同

一件事情的看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中总是会有所不同,对于这件事

情的道德判断也会有所不同。简单的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社会对于一件事情在道德上的判

断水准无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就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从道德角度出发对这件事情形成

的认知也会不尽相同。认知一词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领

域,而其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道德的是非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造成

影响,是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之一。

在17世纪的英国,天赋观念论十分流行,占领了大学的讲坛,新思潮的英国剑桥柏拉

图学派纷纷撰文或讲演,大肆彰显和宣扬天赋观念说。经院哲学家们为了维护神学和经验哲

学的权威,用一些所谓天赋的绝对真理或教条来限制人们的思想,抹煞经验事实。而此时英

国哲学家洛克认识到,不打破对天赋观念的迷信,便不可能树立经验论的权威。洛克的经验

观念论正是对整个西欧天赋观念论的勇敢挑战。他提出“白板说”,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

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道德亦是如此。

在古代一些国家,父亲死后要由儿子来娶自己的母亲;有的地方父母老了到了一定时候

就要被杀掉;还有的民族以能多吃掉敌人为荣,如此事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要说是道德问

题,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禽兽行为。(魏屹东,2008)[7]所以洛克说:“人们只要仔细观察人

10

类的历史,一考察各民族的生活,并且以中立眼光来观察他们的行为,则他们一定会相信,

在一个地方人们提到或想到的道德原则,几乎没有一种不是在其他地方,为其他全社会的风

俗所忽略、所鄙弃的,因为后一种人所遵守的生活的实践意见和规则,正是与前一种人相反

的。”(洛克,1997)[8]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普遍赞扬和讴歌德行,并非因为它是天赋的,人生而不知何为道

德,但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得出了适合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阶级的道德水准。

而为道德下定义的出发点,则是对利益的顾虑。

人们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得出一套属于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别人遵守道德规则,将对

自己有利,破坏了则会使他不安全。人类通过利益来影响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而道德则

是这个影响过程的中介点。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站在老奶奶的立场上,她得到了帮助,顺

利度过马路,得到了利益,所以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社会道德,形成了这件事是值得赞扬的这

一认知。由此及彼,那些需要被帮助才能过马路的人也会这样认为。而扶人过马路这件事本

身并不会耗费很多力气,且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从社会总体利益得失的角度出发,扶老

奶奶过马路得多于失,因此这件事也就在社会上普遍被认为符合道德标准,人们也就形成了

“应该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认知。

人类对道德的定义和判断准则对于人类认知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顺应利益来

实现,正是因为道德准则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变化,才造成人类对于周围世界认知上的种种

差异。

(四)自然环境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

各种生命现象、心理健康现象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就人在行动之前行动之前需要作出认知而言,季节气候、天气变化、日照光线、地形地

貌、国土疆域等气象变化和地理条件以及色彩、声音、空气、景观等常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天气

夏日炎炎,人会感到烦躁不安,判断的过程相对会过于浮躁;朔风冽冽,人的兴奋性就

会降低,做出决定的过程也会相对冷静,但同样兴奋性降低过多而缺乏动力思考;阴雨连绵,

常给人以压抑、烦闷和多愁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就回有所缺陷,对以后认知的回忆起到

影响;风和日丽,则让人舒适欢畅、心旷神怡,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时候做出的选择是正确、

有效的。(故自古文人多用天气变化来描述或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已有研究:

11

“许多学者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心理现象及精神疾病作了大量的气象学研究。20世纪

20~30年代德国科学家曾报告了焚风(即干热风)所引起的焚风综合征。焚风区大气干热且大

量带电,阳离子达4000个/m3,此刺激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内分泌变化,持续干

热则使机体保持应激状态,轻则影响大脑脑电波的流动而得到错误认知或判断失误,重则诱

发一系列精神症状或身心疾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9]

内分泌的变化与会影响到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对人体在作出选择前的一瞬间起

到巨大的作用

分析:

恶劣的环境,对人的认知和判断的影响自然也会是消极的。焚风所带来的阳离子刺激大

脑,影响脑电波的错误流动,会使人的判断存在误差,在焚风盛行那一带的居民,每年不超

过能拥有高等学问。截止到现在的研究,焚风中的阳离子,影响程度大大超越了当初的计算,

离子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造成伤害,人因此会呼吸不畅、极易疲劳、

反应迟钝、记忆不佳。重者更有可能会令大脑缺氧而短暂休克。

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在做主观题,对一道题即将做出一个立场的分析时,忽然

呼吸不畅、头脑发晕,等回过神来继续答题,也就就不再是当初的立场了,也就是说,最初

识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2、色觉冲击

自然环境的五颜六色给人们以各种感受,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的人类的判断。

根据颜色对心理影响效果的不同,颜色可分为暖色和冷色。

暖色如红、橙、黄等,他们给人以热烈、辉煌、兴奋的感觉;冷色如绿、青、蓝、紫等,

给人以安静、冷爽、娴雅的感觉。

已有研究: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特定的颜色可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并进而影响

生理状态。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伯列费尔桥,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

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但到此桥被漆成绿色,自杀的人数迅速下降。”(华西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四川大学,2009)[10]

即将跳河的人临死前因为环境——桥所漆成的绿色,在0.01s(脑电波到反射弧的估计

值)的时段内改变了选择而避免自杀,这也就是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念之间铸就生死。由此可

见,自然环境的改善,对相同的事件或事物会有全新的认知。

分析:

颜色影响心理的原理,除渗透着文化和经验的影响外,其生理心理机制尚在探索中。美

12

国生物社会研究所所长史超斯博士认为,颜色的电磁能对垂体及下丘脑起作用,并通过影响

人体内分泌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及其他心理功能。

3、促发心理作用

有相同路面情况的两条马路,一条比较宽阔,一条比较窄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的

数目相同。较为宽阔的马路更容易发生交通故障,路的宽窄情况对司机的主观判断起到了很

大的影响作用,宽路面对大多说人来讲意味着安全,司机就认为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就放

松了警惕,而且更敢于进行超车等行为。

已有研究:

把一只手放在热水里一段时间,然后放到一盆水里,人会感觉到冷,而把一只手放在冷水

里一段时间,然后放到同温的一盆水里,人会感觉到热。

分析:

对比产生了差异。对比,与参照系的岔距带来的敏感度大于本身情况造成的敏感度。所

以这种心理作用带来的则是有偏于事实依据的选择。

自然环境,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等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于公

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相对于新生事物的认知过

程也格外放松,毫无压力;当人们漫步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

意和爱的热望,认知的理念同样会充满正能量。当每天面对的是工厂、工业三废、腥臭的土

地,对认知的体会也极有可能充满着罪恶、负能量。

(五)社会环境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1、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的释义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

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

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

地丰富和发展,所以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

13

所谓社会环境,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

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狭义仅指人类生

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

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

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人类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意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类认知影响的分析

什么是人类的认知?人类的认知即人所得到的关于事物的信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

为对象的而产生相对静态的思维时态化理论、爱智慧的、是哲学。这些都是人类的认知。

人是逐渐进化而来的(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从猿人类到原始人类到智人类再到现代类,

什么时候人类才真正为人?哪一个时间点的人类才是我们的始祖?我们完全不能有一个确

定的统一的认识。我们今天说创造的电话、汽车在我们自己看来是那么理所当然,可如果以

500年前人类看那又会是些什么呢?如今的我们会不会被认为是“神”?那么古代和现代的

我们差别在哪?是对如今知识的掌握、还是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呢?人的认知是会变化

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知在一天天的被更新。

比如说,过去的人都是用蜡烛、煤油灯来照亮夜晚,而现在,人们知道要通过电来使灯

泡发光照亮我们的夜晚;再比如说以前人们走在街上要过红绿灯时会注意红绿灯的颜色,而

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身边是不是有足够多的人可以一起闯红灯过马路。在这两个例子

里,人们的认知变化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这些变化都和社会环境有关,前者是因为社会科

技发展,给社会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后者则是因为社会道德转变所体现的社会现象,

也是社会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人类行为。

经讨论研究总结: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结构制约人类认知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对行动有制约影响,涂尔干已降的绝

大多数结构社会学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11]涂尔干的社会制约学说主要体现在:一是

相对于降生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生命来说,制度的长时段已经先在的存在了,个体无法选择

自己的社会。二是社会性的结构特征是外在于个体活动的,即“相对在自己活动中再生产出

社会总体的个体生命而言,这些总体不仅在时间上先在并更为持久,并且在时间与空间上延

展开去,超出任何单独考虑的具体行动者”。[12]三是相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社会事实”所

具有的特性是客观的,它是外在规定的,包含了其他人的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这种意

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

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的监管”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

达成一种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13]

14

(2)经济结构对人类认知有决定性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

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13]所以,我们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道德体系的不同,

因此也决定着人们不同的认知思考。

(3)政治结构会支配人类认知

政治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是政治上层

建筑的根源,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他对人类认知中的道德

选择是绝不可低估的。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们能关系中的阶级关系这一本质

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其次,个体的政治立场也从其认知中产生,其政治

立场的转变也会使其个人认知发生转变。

(4)道德情境对道德认知有统摄整合作用

道德情境是指个体生存空间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总和,是具体的个体进行道德选择时的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具体讲,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处理人和人、

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所遭遇的环境。通过道德情境对道德情感的感染和影响,道德

情境支配和调控着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从而直接影响了个体对行为的选择。道德情境

会对人类认知产生两种影响,一是积极的影响,在良好的道德情境中,个体会产生一种良好

的道德情感,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会同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另一种是消极的影响,比如在

脏乱差的火车站、贫民窟,人们容易产生不良观念形容不良认知。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会对人类的认知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我们应该塑造并努

力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世界带来不断的正能量。

15

四、研究结论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千秋万象,变幻莫测,无一不影响着我们。总结了我们的

调查,对人类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主要影响如下:

1)情感因素

情感在提供认知动力,选择认知方向,加工认知对象方面影响着认知,并遵循一定规律。

2)人文因素

经上文探索总结,我们得知——人文发展与人类认知发展相互影响,而当代社会上的人

文发展状况也是人类认知具有局限性和错误性的因素之一、人文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人类认

知不可避免的不纯粹性、不完全性和同一人文环境下的认知的通向性。

3)自然环境因素

人的正确认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宏观方面有季节气候、地形地貌等气象变化和地理条

件;微观方面有色彩、声音、空气,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影响认知。心理作用带来的有偏

于事实依据的认知源自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4)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人类认知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还有人们所面临的道德情境

对人们选择上的左右,人类认知受影响都体现在这些人类行为上的变化上。

5)道德因素

人类通过衡量利益的得失来制定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道德水准,而人类对于道德的是非

判断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故实际上道德充当了"利益影响认知"这一过程的中

介点

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在多个方面是具有共性的。而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认知对

我们本身来说,是具有相对性的。很自然地,人类的认知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外界的影响作

用之下随年龄增长成为每个人独有的体系,或者没有体系。

本小组决定研究人类的认知,最初是基于好奇心及探索精神。我们自然明白,以我们的

能力并非可以把此问题解析说道个清楚明白。但我们能够有机会记录下探索的过程,希望能

给读者一丝启发。

16

五、参考文献

[1]武东升.论情感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2004,(3):63-6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3]秦秀娟.文化及其进化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D].山西:山西大学,2006:7

[4]中国数字科技馆.人的认知过程[DB/CD].

/AMuum/perceptive/page_1_organ/page_1_,

更新日期不详/2014-08-01

[5]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03

[6]是否平常心网球的博客.人类认知的3大定律[EB/OL].

/s/blog_,2012-01-07/2014-08-01

[7]魏屹东.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4-46.

[8]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3.

[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生物的秘密[J].环境科学,2008.7,国内统一

刊号:CN11-1895/X:1

[10]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四川大学.心理内部活动的

诱发因素有哪些,[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7,国内刊号:CN:51-1258/R:37

[11][1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8:271-27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5

六、反思及讨论

1、论文部分理论性内容略显臃肿,各方面的分析稍显杂乱。

2、各个因素方面之间的关系未妥善处理,联系条理不够明晰,有少数重叠部分。

写文章之前各因素探究负责人间应及时沟通,相互监督,相互启发。

3、论文内容里忽略了影响认知的不可避巧合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4:0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道歉的话语
下一篇:月亮作文600字
标签:覃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