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一)
一前言──两个重点
这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的文题,含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易学与中国文化部分,这要
从继承优美传统看,看易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发展,直到易学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的实
况。另一面则是易学与文化中国,这要从开新文化宏规的未来远景看,这是要本易贲卦彖传
指出的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新人文精神。这两部分又本是一贯的,即继往而开来、返本而开新。
易学文化,确有下列两大要点。
总万教于一本--易教太极生生。
约千训于一义--新人文精神。
一说到人文,必是阴阳合德,必是精神形象互资,必是乾坤健顺密运乃得。此在乾坤解述特
深彻,尤其坤卦彖(卦)辞及象传说乾坤阴阳必须密合,必须互运,至为切要,这在本文正
是要把握的重点。
本文题是一大论,近有先辈以大论者,天地之精魂也,必学养、精力、时间三者俱足乃能成
为。余写此文,深为愧惧,不能详为叙述,多只提切要节目,作自我及供仁人志士之省思奋
发。
又值此大时代,面临引大气运,研学易经传,最重要的,是真正肯决,真肯决才有力量。是
努力实践,真实践才有成功。考据疑虑,可作补助参考而已。除非有发现新证据,作研学新
依凭,否则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参之各家,肯决实践可也。今综约前贤述为下列四句。
宗主大易,握此天枢,
以开新运,以展鸿图。
二易学与中国文化──继承优美传统
──易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
(一)自发性──易学一直发展其特质,约分为下列十点。
1.作易经、赞易传四对关于“人”的特质。
据朱子周易本义,以伏羲所作的卦画,也名叫经,伏羲是上古的圣人。到了文王,被囚在羑
里七年,就在牢狱中,即在大忧患中,即作大开创,作周易彖(卦)辞,周公又作了每卦六
爻的爻辞,开兴周八百年的哲学思想基业。到了孔子,又赞周易十翼之传。这四位作者,除
文王周公外,伏羲、孔子相距甚远,但易义皆四圣一贯,这是作者“人“的特质。
2.易经、易传、易注、易释论、关于“书“的特质。
伏羲作的卦画是经,文王作的彖辞是经,周公作的爻辞是经,这是易的三经。孔子赞易十翼
之传,就配合易的三经,配合体系构成整部的周易──易学。我将方便解述,使读者容易了解,
称为四代同堂──即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代。至于易注、易释论的著作是太多了,也有
新发明的。如邵子易数。这是关于易“书”的特质。
3.易各类“图”的特质。
易自宋、元、明、清以来,发展各种易之图,尤以古太极图、太极八卦图或先天伏羲八卦图,
后天文王八卦图,流传民间最深最广,往往易书尚未被人所接受,而易之太极八卦图,以至
简、至深、至妙、至神之道术,进入人的家户,进入人的心灵,对人生起大镇定力作用,这
是易“图“特质。
4.易有太极道体的特质。
太极显易之大本大源,太极是生生,太极是道,太极是体。孔子在易传中提“太极“一名辞,
至为特殊,给易经易学,给中国文化,给中国人生,投下一无比的镇定力基础。先哲说“太
极”为孔子神来之笔,实有其深意在。所以太极道体是易学的特质。
5.乾坤相对论的特质。
太极乾坤(阴阳)的辩证,确与黑格称之精神辩证逻辑正、反、合,及佛家金刚经是、非、
是等,有其契通相应之处,天地乾坤水火阴阳,确见相反而实有相资相成之处。乾坤看似二
元的,但干健坤顺,乾坤阴阳合而为太极,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妇
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传第五章)。此见乾坤相对统一的特质。
6.易重多元大摄特质。
易重多元大摄,系辞传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泰卦九二甚有“包荒”之量,
这包荒就是大摄,就是多方面的。这从一方面看,似是复杂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复杂反
成了丰美。此多元大摄,所以易经在中国文化中,起伟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易经的特质。
7.易重自强日新的特质。
周易首乾卦,而干以天为主象,乾卦大象,孔子特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自强
法天行之健,即自强法天,自强与天地合其德,自强以合天德,这种自强,乃是至健之自强,
乃是“自胜者强”之自强,乃是“能自强则不为人之所弱”之自强。即真自强者,法天行健之自
强者,他人不得而弱之,他人弱也弱不了。所以乾卦首列以不息之自强,其他六十三卦皆环
绕此,并成就此。
此自强实包含下列四方面:
人生之自强。
民族国家之自强。
文化之自强。
全人类皆自强。
8.易重大本大源的特质。
易卦的六画爻,据易系辞下传第九章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
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这说明初爻是本,上
爻是末,因立本必深,如干初九之“确乎其不可拔。”所以说其初难知,而开始初辞拟之。再
如生生之太极,更是大本大源,这是易的特质。
9.易重大中至正的特质。
易卦六画爻,分上下两个三画卦,下卦的中是第二,上卦的中是第五爻。又每卦初三五是奇
数,是阳位。凡是阳位,若是所处为阳爻,这就是正。二四上是偶数,是阴位。凡是阴位,
若是所处为阴爻,这就是下。五为阳位之中,若处阴爻,这就是中而不正。二为阴位之中,
若处阳爻,这也是中而不正。若初三阳又处阳爻,四上阴位又处阴爻,这就是正而不中。若
初三阳位处阴爻,四上阴位处阳爻,这就是既不正又不中了。我们看易说大中至正,这是多
么的科学严谨,没有一些含混,而是依据象数理的全程逻辑体系,作系统律则以确定大中至
正的,这更是易学的特质。
10.自具逻辑体系的特质。
易的逻辑体系随处可见,如太极阴阳,如六爻三极三才,如先天八卦,如后天八卦,如天地
之数,如洛书用九之数,如六十四卦上经三十卦由天地生万物之逻辑体系,下经三十四卦,
由人事成终始之逻辑体系等是。
就以六画卦逻辑体系说,这体系中含有很精深的哲理,初上是本末。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
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象这样象数严谨,而其功能性情价值之义理,又称斤论两的调配得恰如其分的。这确是易学
的特质。
易学的逻辑体系,自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可略综述以下十者:
(1)太极──大本大体。
(2)两仪乾坤阴阳──精神及现象,相反相成。
(3)三才,天地人,人在天地间。
(4)四象──由两仪生出。
(5)五行──此本出书经,后易学广用,五为生数之合。
(6)六爻──奠定大成卦完整六阶程。
(7)七日来复,易不可穷,贞下启元,艮成终成始,第六十四卦未济皆是。
(8)八卦,八卦是基本,八卦而小成。
(9)洛书用九。
(10)河图用十,即天地之数,十又为成数之合。
此逻辑体系,又为几之先见,几是人生、国家、民族、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更是统一的。
如人生不统一,就会失眠,身心失调。所以太极统一图,中国人家户中,都喜欢珍存。因为
一见到太极图,就给人生一大镇定力,一大安和力,一大贞固力。所以说天佑太极家。
又如乾坤阴阳的神形合和以充美生命。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神形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即神形调和不适,就没有精神。一分精神,一分
事业。十分精神,十分事业。若一到精神不及,用什么来治天下呢?
又如人生身体的形质锻炼不好、体弱多病、心跳腿软,古人评一些学者“平时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王。”又如有学者远行时,不能上马,不能骑马,古时人若不能骑马,行动就
不便了,就成一无用之人了。
又如六爻三才的逻辑,六爻初二属地位,五上属天位,三四属人位,人要立地立得稳固,上
达天要通天之神明灵秀德慧。否则,我们就说这人没有作好,就用这易学的三才逻辑来评论
他,说他是不三不四的人。这不三不四的易学习惯语,在民间传扬是多么深远。以上只是引
例略作说明。
(二)功能性──约分下列七类。
1.经传易。
学易先要读研易经易传的书,而且始终要不离易书,这才是学有本源,学有切实依据。否则
易经传没有研,拿易学的某一点某一部分,就是以偏概全,自以为是真懂易道易学了。现在
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怪现象,正是如此。所以易系辞下传第八章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是经传易的基本要
点。
2.哲学易
易自文王作周易,孔子赞十翼之传,易即成为中国最重要而根本的哲学。清初大学者王船山
在所著周易内传系辞上传第五章说:“此章推性命之原于易之道,以明即性见易,而体易乃
能尽性于占,而学易之理备矣。根极精微,发天人之蕴,六经语孟,示人知性知天,未有如
此之深切着明者,诚性学之统宗,圣功之领,于易而显。乃说者谓易为卜筮之专技,不关于
学,将置夫子此章之言于何地乎。”这亟见易为哲学的书,由易传而更为明白了。
3.事功易。
易卦辞有建侯行师,易爻辞有箕子之贞,此是从卦爻辞经中见易重事。文王作易,本即为周
建国而作。到孔子作易传,更将易重事功,作了更彻底的发挥。易干彖传的“万国咸宁”,易
坤文言“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到了易系辞传,乃直接说明易是“开物成务”的“可
大则贤人之业”,“富有之谓大业”。近有愈多政治人才、企业人才学易,更是以学易来作事
功建立的指导了。
4.大镇定易。
干以龙之神变而习大镇定,坤以牝马至柔之德而习大镇定。易为乘变制变之学。庄子以彼纷
不纷,乃凝于神。孟子有不动心,养浩然之气。易有鼎卦以正位凝命。干之初九,孔子文言
提出“确乎其不可拔”以立基。皆见易为人生真受用之学,尤在今日大震变之世,更宜习易之
大镇定力,以身安道隆,以自以强不息。
5.科技数术易。
科技术数,也就是物质的形象,古今各大工程建筑的产物。易重科技数术,凡是科技发明建
设,必以极精确之数为基础。数之本身运用,即是一种术,即多用在形象物质科技。我一九
九三年到大陆山东出席会议,一位对丰卦属于天文学的见地,是我非常敬佩的。其实,易学
的科技数术,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几乎全是易学对科技数术的进步记实,而且全部是关系
改进人民生活及增进人民幸福的最好发展记实。这科技数术易,正是易学新人文精神重要部
分之一种。
6.神武长生易。
易学又特别凸显出神武长生易。易离卦九三爻辞经要人生鼓缶而歌以登大耋之长生。易解卦
上六爻辞经“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这说明人生必习矫健的身手。孔子更在系
辞下传第五章将此爻辞特别申述说,人生要藏器于身,藏这射隼于高墉的武功武艺本事。易
坤文言畅于四支,发于事业,是美之至。孔子又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提出“神武”之教,易颐
卦初九特提灵龟服气以颐养天年之长生。此经三义、传三义,合六义,说神武长生易至深至
明至切矣。
余幼多病,又为独子,我父百般叮嘱,要习健、养生。又命三事,即习中医、习中国功夫、
习书法,皆为调身保健。二十岁离家,又值大忧患之世,养行此处,彼处又病,幸本易神武
之教,一日不敢忘运动。因我家近武当山,参考张三丰之武术,又一九九五年亲访河南少林
寺,寻少林武之密典。又先后印行有《易学与中医研究》、《神武太极仙道》、《神武神数》三
书。体认我师李炳南雪庐公九十七高龄仍讲学不息。望我炎黄子孙,唯好研易学,先求强而
美寿而康而仙之真受用,是易为受用之圣学益明矣。所以易的神武之学,也列为我的一本十
学之一。
7.占卜未来学易。
易之为占,盖自三代以来相习不间,周易四道,占列其一。今之科学昌明,而占仍将为新时
代人生所需要,惟古占法太繁,清江滇修(永)着《河洛精蕴》一书,说明简要钱占法,占
者占易卦,占而不离学易,至断卦切要法,朱子已提出,可以习用。王船山以占学并进,而
以易学为主,此实合新时代易学发展之方向,亦所以普契群机,以人人受用易学,家家珍宝
易经。
(三)性──易与他学互资互发各显其美
上面说易学在中国文化中的自发性,自有他的特质,自有他的功能。这里说易学,他也可以
和其他的学术,互资互发,正如春之兰、秋之菊一样,以各显其美。举两个最明显的例子如
下:
一是意大利利马窦,系耶苏会传教士(1552─1610),明万历八年到中国,特别喜欢易经,
着有《乾坤体义》二卷,将易经介绍至西方,他与徐光启是好友。(引自中华书局辞海上册
三九一页)。
另一例是明澫益智旭大师,他将佛家的禅和易经合研,着成了《周易禅解》一名著,且将易
经传全部,均以禅意解述完篇。我一九九零年到美国北加州讲易经及佛法三个月,这本书也
是我主要参考之一。(引自新文丰出版公司九四年一月一版二刷),这说明易学与其他学互资
互发的实际发展。
(四)通摄属性──易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
易经与他学相契相通是特别的密切,而易经的大摄属性,更是特别的惊人,所以在历史文化
中相习相沿,易即成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易与数学电脑相契相通,易尤其与科技、文学、
艺术特别密合。如文学巨著《文心雕龙》是根据易经,中医原理更是依据阴阳原理。中国书
法艺术原理,与易卦象至为密契。再如民间传之五术,均根据易经。所以易经在中国文化为
五经之源,为百家之宗,实当之无愧。
(五)伏羲作易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据易系辞下传第二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
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也是由伏羲发明。
伏羲最大的功德,是作卦书,朱子以易之卦书是经,这足见伏羲对易学开创的功德太大了。
(六)文王作易以兴国
易传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说明易之作,是在大忧患中完成的。明夷卦象传也说:“内
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然大忧患所以成其大开创,所以易是具开创精神的。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周之使命感,在文王就要开新了。所以文王在七年羑里
的牢狱中,将易六十四卦,皆系以卦下之彖辞。
文王彖辞经的价值,“彖者言乎象者也”。(系辞上传二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系辞下传第九章)朱注:“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观彖辞
思过半,这足见文王作易彖辞的价值,和文王作易的用心。
(七)孔子赞易以兴文
孔子继文王之大统,论语子罕篇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丧斯文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说明孔子承担文王之文
化大统的绝志绝行。
这承担文王的文化大统事实和铁证,即孔子是怎么作这赞周易十翼之传,其他任何经典,孔
子没有下过这么大的功夫。足见孔子承担文王之文化,说穿了就是承担文王之易。孔子承文
王易的具体作法,就是赞周易十翼之传。
(八)历代易学者弘易以开新
历代易学者的宏易,或从考据上的比较研究,如历代出土文件有关易学者甚多。有从史学发
展上去研究,有直接各从所处的时代,将易学拿来实际应用者。有将易学的占卜,作多方新
的引申,与适合一般人的需要者。也有持批评态度,支持易的本义,而批评杂出支离者。凡
此足见易学用有多途,仁智互见,益见可以大摄,可以开新,浩瀚无际。
基于以上所述,足见易学与中国文化,是继承了优美传统,易学是负起了为五经之源、为百
家之宗的伟大历史使命。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3:4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4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