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第一章发展论
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
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
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
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
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
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
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
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
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
方法)
◆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对荷马史诗的模仿;
◆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
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
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
◆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
◆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
◆[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
《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
◆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
◆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
◆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
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
◆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关系;
《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歌德——《歌德谈话录》(220页)“世界文学”的呼声;
《西东合集》(波斯诗歌、印度哲学、中国文学、250首)、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模仿中国古典、14首);
《歌德谈话录》(1月31日)
◆马恩——经济的国际化最终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国际化:“资产
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
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文学
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
1825-1830年,两位法国编辑为一本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
教程”;1827-1830年,“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开设了“18世纪法
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出版了《比较文学
研究》;1830年安贝尔作了讲座“各国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在
巴黎大学教授《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1836年基内
在里昂大学作了“比
较文学”的讲座……
标志性事件:[匈牙利]梅茨尔《比较文学学报》;
1886年[英]波斯奈特专著《比较文学》;
1897年[法]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
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同时,意大利、俄国、美国、法国……大学开始了比较文学讲座、
讲习班。
【学科发展历程·早期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学派:维尔曼1829《比较文学研究》;
戴克斯特1895◎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巴尔登斯伯格师承戴克斯特
◎《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1907)《1787—
1815年间法国
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1927);
◎增补了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
◎1921年同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的喉舌)
梵·第根理论之大成
◎《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
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国别文学间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它应像历
史学科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对每一个事实
加以解释。精确地考证是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比较”二字应
该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比较
文学者不应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之间的相似与相异
之处,而是应当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
这些确实相互影响的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
基亚《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
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
透。
小结:贡献。不足:1、“欧洲中心主义”;2、排斥了没有渊源
关系的作家作品;3、没完没了的考证泥潭。【学科发展历程·危机及
其转向】
1958年,教堂山会议。教堂山的一声炮响,为比较文学送来了美
国学派,炮手韦勒克功不可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岌岌可危”——“至今未能确
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2、“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
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
3、“价值和品质”。
艾田伯和勃洛克——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不但知识广博,受过良好的历史学、
社会学等训练,而且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
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对文学之美有深切的体会。勃洛克《比较文
学的新动向》: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时候,与其强调它的学科内容或
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比较文学主要
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学科发展历程·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动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
“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
地位。
60年代末——解构主义——“一个理论的时代”
伯恩海默《比较的焦虑》:方法比问题更重要,焦虑已不再被视
为需要治疗的症状,它已成为一个需要体察与分析的文本功能。在全
美,比较文学系开始以理论的温床著称,理论开始认同与许多人所认
为的理论的最严格的实践,即解构。
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
的中心兴趣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向,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
究,转为“外部”联系的研究,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转移到各种形式
的阐释学研究,文学研究似乎又回归到新批评以前的路子上去了。
“焦虑”——布鲁克斯;伯恩海默
佛马克《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韦勒克的“文学性”只是限制
了学科研究的兴趣和领域;2、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
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3、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文学文本”扩展到“文学的交流情况”。
4、比较文学的四个范式;文学研究的两个领域——一是文学的科学研
究,一是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韦斯坦因《我们:从何来,是什么,
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危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
实质性进展。
1992年,伯恩海默等《跨世纪的比较文学》:1、放弃传统的欧
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2、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焦点:1、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2、如何坚持比较文学的
“文学性”。
卡勒《“比较文学”终于名副其实》:无限扩大,无所不包=被淹
没。“吧文学向文化的转向留给国别文学系,让比较文学守住文学这
个大本营……”。
三、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滥觞·古代】
条件:1、与外来文化接触;2、具备通识眼光。
特点:1、内容较丰富,一跨学科研究为突出;2、专业知识极为
淡薄。
一、译介研究。
◇东晋时期,佛经译者就翻译问题展开讨论,道安主张直译,鸠摩
罗什主张意译,慧远主张二者并用;
二、阐发研究
◇西晋时期佛教学者讲解佛经是“格义”法;
三、平行研究
◇佛经翻译,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唐代学者段成式《酉阳杂
俎》,将中国本土的传说和佛经中类似的说法进行比较。
四、影响研究
◇段成式《酉阳杂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
故事渊源于佛教《譬喻经》。
五、跨学科研究
◇天文地理,各门学科几乎无不可以与文学相通;诗与画、诗与禅。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潮涌中国。20世纪初至20年年代,中
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成为学术热题。
◇梁启超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奇人奇遇》;《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
◇林纾(狄更斯的《老古玩店》与《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
与《水浒传》);
◇王国维(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红楼梦》);
◇鲁迅(“摩罗派”诗人与屈原)、胡适(中西悲剧观)、冰心
(《中西戏剧考》)、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
滴》)、矛盾(《中国神话研究ABC》)……
◇严复、苏曼殊—译介学
正式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课程和讲座的开设
◇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歌之比较”讲座;
◇1929年瑞恰慈应邀到清华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
◇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比较文学》教材;
◇北大、燕京大学、复旦、岭南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类似课程。
◇1931年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
◇1937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由戴望舒翻译;
◇1935年吴康发表了《比较文学绪论》一文。
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问世:
1、影响研究
◇陈寅恪关于中印关系的系列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与佛教故
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欧
洲之中国园林》;
◇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
……
2、译介研究
林语堂《论翻译》
3、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注重比较诗学,侧
重平行研究,辅以跨学科研究与阐发研究)
【兴盛】
1、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刊物;协会;接与国际轨。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深圳大学成立;《中国比较文学》;
硕士、博士、博士后、本科相继招生;
2、研究成果。
《管锥编》、《七缀集》、《美学散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
文集》(季羡林)、杨周翰《攻玉集》3、编订比较文学教材,建立中
国学派
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提出“阐发法”,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
法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
以钱钟书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双向阐发法”。
美国学者李达三在1977年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1978年
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阐述了中国学派的内涵、意义、作
用、目标等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3:4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