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第2页)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
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
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
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
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PPT第4页)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
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
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
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
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
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
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
典作品”之一。
三、阅读课文、研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注意字词。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三个问
题:①“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板书:我地坛②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以及有何收获?③作
者为何在地坛能够获得重生?)(PPT第6页)
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提示: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那时作者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提示: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作者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
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PPT)
提示: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
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
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
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
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板书:慰藉
地坛------------------我
荒芜冷落------------------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精神不变
(PPT第14页)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气氛适宜——
宁静、古老,适于思考。“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里,
人文属性尽失,自然属性尽显。)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
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
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
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第二个问题)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作
者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提示: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他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
实。”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
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提示:
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
的?(注意修辞和句子的言外之意)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
信心,有目标。(拟人)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
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总结: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第五段的描写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
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
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PPT第15页)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
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
的自得其乐,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
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
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
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
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
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第七段“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小结: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
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主旨归纳】(PPT第16页)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上帝可以“肆意雕琢”我们的身体
(身残),却“不能改变”我们的精神(志不残)。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地上的每一个坎坷
都被映照的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
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
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
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PPT第17页)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
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
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
母亲。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
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PPT第20页)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
展开对生命的思考(马克思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园
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
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师板书:热爱生活
7、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
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
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
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
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
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
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四、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如:①要关心残疾人;
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③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
五、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字数6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地坛我
琉璃剥蚀双腿残疾
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
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
雕栏散落
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
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
昆虫活跃珍爱生命
气象万千热爱生活
教后记:之所以选这篇文章上公开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它。它那洗练恳切的语言,它那冷静沉稳的
叙事风格,它那淋漓尽致的痛苦,它那历难而不屈的坚韧……无一不深深打动着我。怎样让学生也能“于
我心有戚戚焉”,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文字魅力和思想魅力,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我决定用“剖西瓜”的方
法,先让学生找准课文切入点,然后融会贯通全文。为此,我打破通过划分结构来把握文章内容的做法,
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来阅读全文。这三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出生?是不是一死了之?怎样活?在课堂上,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把握全文,思路清晰,理解准确,思维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美中不足的
是,因为学生大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生经历有限,对苦难的感受不深,所以对文章思想内涵的
理解仅仅流于表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熏陶和强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
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设想: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
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
爱。(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
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
一个。(补充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参第19页)(PPT第27页)
2、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
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3、怎样理解在文中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了五个“她知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充分说明了母亲善解人意,深深地理解儿子,懂得如何关心儿子。母亲知道儿子应该有一个自
己的空间,一个“发泄”的地方,于是,她把一切担心和痛苦全部埋进心底,默默担当母亲的责任。作者
痴迷地坛,母亲从感情上来讲,是不放心的,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目不能接的地
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独处的地方,治愈自己的伤口,完成人生的认识。母亲
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深深理解,提心吊胆却又心甘情愿的看着儿子融入地坛。这种矛盾心理显示母
亲的伟大。
4、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
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
身影。(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①“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作者到许多年以
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①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形象地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母亲始
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
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
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
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
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5、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
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语句:如“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
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
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6、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话?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总结
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
求索的轨迹。这轨迹密密麻麻,错杂纵横。“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有母
亲的伴行,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
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
融为一体。
7、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
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
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
“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
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
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
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三、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
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
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
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
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四、作业
回想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运用细节描写,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与议论,
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板书: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二、写“我”对母亲的追忆和眷念儿子对母爱的感悟儿子的感悟
“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附:《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
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
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
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
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
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
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
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
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
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2:1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5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