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阅读的伦理
沈迪飞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沈迪飞
【作者单位】深圳图书馆,广东深圳518036
【正文语种】中文
在图书馆逛新书架,偶见一本书——《阅读的伦理》,不由得一愣,阅读还有伦
理?拿起翻看,书还挺厚,300多页,收录读书随笔24篇。作者是东南大学文学
院副教授王俊先生,知识广博,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我感到,这不是随
便写一下的闲来之笔,而是认认真真的学术著作。看来对我自己一无所知的“阅读
的伦理”,应该认真地学习学习了。
我从电脑上检索,还查到美国耶鲁学派重要成员J.希利斯·米勒1986年出版的著
作,书名也是《阅读的伦理》。这位解构主义大师,还于2002年出版了引人注意
的著作《文学死了吗?》,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书名。
进而,在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辉的著作《如是我读》时,
发现该书封面下方印有两排比较小一些的字:“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省察读
书人的德性与命运,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字样,非常引人注目。不仅如此,
这位老教授还为自己的书特别写了自序,题目曰“阅读的德性”,“德性”者,伦
理的重要内容也。在2015年12月23日《中华读书报》还读到了北京大学教授
吴晓东的一篇文章——“阅读的‘德性’:读关于阅读的书”。
我发现的这三本书和一篇文章虽还不算多,但很有代表性,都是专业人士的著作,
涵盖国内外。我作为一个至今仍然对阅读兴致盎然的读者,对“阅读的伦理”却毫
不知晓,实乃汗颜。看来不仅应该认真学习,还应该进行深入探讨。但是,说实在
的,虽然读了三本相关的著作,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理不清头绪。因
此写出来,作为一个发言者与同行们随意地讨论,所以称为漫议。
我们都在图书馆工作,保护图书馆的藏书,是每个图书馆员的使命;爱护图书馆的
书,是每个公民起码的责任;不撕毁书页,不在书中写字和乱画,这是每位读者最
起码的公德。这些或许是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和容易理解的阅读伦理。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它不仅包含着处理这些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
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那么据此推之,什么是阅读伦理?我想,简单的理
解是否就是:处理人与书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果按此定义理解,做
一名读者对书和阅读的态度和行为,都将属于阅读伦理的范畴,包括是否爱书、敬
书、阅读时的态度和姿态,以及阅读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令人尊敬的女作家杨绛曾经讲过:“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
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
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
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美国作家艾伦也有同感,他在《阅读的乐趣》中写道:
“书籍的一个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会被惹怒或者轻视人。它们耐心地承受你对
它们进行的各种审视,而且你阅读的越仔细、越认真,它们会呈现出来的秘密就越
多。”(56页)这些字里行间透露着国内外名人对书的热爱和真情。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君主论》作者尼科罗·马基维雅利可以说是敬书的
楷模。1513年他描述自己的读书生活,温暖而热情:“傍晚时分,我回到家中的
书桌旁。在门口,我脱掉沾满灰尘的农民的衣服,换上我贵族的宫廷服,我又回到
古老的宫廷,遇见过去见过的人们,他们热情地欢迎我,为我提供单独的食物。在
那里我不会羞于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每次行动的理由,他们会宽厚地回答我。在
这四个钟头内,我不会感到疲倦,忘掉所有的烦恼,贫穷不能使我沮丧,死亡也不
能使我恐惧。”(《阅读的乐趣》98页)这个时期他因遭政治迫害,流放在农村,
所以平时穿农民服。他恭敬地进入书籍中大师们的殿堂,大师们欢迎心怀敬意的客
人。马基雅维利阅读时的惯常姿态表明了,他觉得走进自己的书房,就像是进入了
一位伟大君主的宫殿。
我读过的一本永难忘怀的书《读书毁了我》,是美国女作家施瓦茨的作品,我深感,
她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爱书的榜样。她真情地写道:“要我将一本书扔掉也决
非易事。”女儿扔掉一些书,又被施瓦茨捡了回来,并为之找一个临时的栖息地。
可是其中有一本书,太差了,根本没有生存的权利,施瓦茨将它送回了垃圾箱。
“一整天下来,想到它与鸡骨和橄榄核为伍,心中竟不是滋味,如若百虫穿心。就
又从垃圾箱中翻找了出来,将其放在眼不见心不烦的书架高处。就这样,扔掉捡回
来,再扔掉再捡回来。”(10页)施瓦茨有一套非常喜爱的黑色的多卷书《哈佛经
典》,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丢失了第17卷,翻遍整个屋子也没有找到,又不想到图
书馆借。她异常“为那一本特别的书伤心”,变成回忆,“就好像一个年轻轻就死
去的朋友”。朋友给了她一本,但却是桃红色的而非黑色的,只好作为“养子”,
而非自己血肉,只能替代“令人肃然的黑色封皮的书”。
如何评价一本书也涉及到阅读的伦理问题。首先,评价需要具有诚实和诚恳的态度,
讲真实想法,如承认“开始读无法确认喜欢与否”,“我能看出这本书很好,不过
我不喜欢它”等,态度实实在在;其次,应该尊重原著,细读文本,克服片面性,
不抓只言片语,不断章取义;再次,更应该敬重作者的人格,互相可以平等地讨论
问题,不随意歪曲,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为什么读和读什么是阅读的首要问题。
2.1为什么读的阅读伦理
王俊先生在《阅读的伦理》的最后部分以“读书为何”为标题,专门讨论了为什么
读书的问题(第322-324页)。
他依照人们对读书看法和目的的不同,将读书为何划分为四种境界:(1)天地境界。
有崇高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这即是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社会
境界。有社会关怀的读书,即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
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韦伯所谓的“以学术为志业”,就是将学术作为天下之公器,
为学术而献身的读书。(3)生命境界。有个人趣味的读书,即把读书作为个人的兴
趣爱好,浸淫其中而孜孜不倦,典型为陶渊明描述的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得,必欣然忘食。”(4)工匠境界。将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职业的敲门砖,
或者曰为饭碗而读书。
王俊先生继而对这四种境界进行分析并发表了个人看法:“不同的读书境界造就不
同的人。天地境界造就有使命感的人;社会境界造就有志向的人;生命境界造就有
情趣的人;工匠境界造就平庸的人。前三种读书出自读书者自己的志愿,读书都是
作为目的,其区别在于目的的不同与高低。唯有第四种读书不是出自读书者自己的
志愿,读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种读书是一种工具化和异化了的读书,是
与读书的本性不相符的。读书的本性是要造就人,可是第四种读书只能造就工具。”
他进一步认为,从当今的读书状况来看,工匠境界完全压倒了其他三种境界,前三
种读书变得越来越少,而第四种读书变得越来越多,读书被普遍的工具化。平庸者
取得了优势的地位,他们正在毁坏着读书,或许也在毁坏着这个社会和这个星球。
他的观点刚好符合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的一句非常
深刻的话:“在地球上并环绕着地球,正发生着一种世界的没落。这一世界没落的
本质性表现就是: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人类的大众化,平庸之辈的优越地
位。”(《形而上学导论》)
这些说法或许太耸人听闻了,但他们确实在警示我们:为何而读书,在我们当代,
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了。君不见,为获取权力和利益,许多读书人,
不是成为伦理的同盟军,而是成为了权力的附属品,进行着反伦理地阅读,由“知
书达礼”而蜕变为“知书反伦理”了。
王俊先生对读书“工匠境界”的论述,可能会产生误解。我个人体会,关键不在于
是否读实用性的书,不在于读什么书,而在于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
还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2.2读什么的阅读伦理
读什么是阅读的价值观问题。阅读还有价值观?对这个问题我本不理解,后来仔细
一想就清楚了:既然价值观指人们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价值取向,那么人们
对书的认定和价值取向不就是阅读价值观吗。当人们问及《阅读的乐趣》作者艾伦,
他“赞成什么样的阅读价值观”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答案就是:我赞成遵从
读者自己的喜好标准。”(《阅读的乐趣》37页)他对书的态度,既不是开卷有益,
也不是视而不见。他说:“随兴而读……我想再次重申一下,兴致仍然是最基本的
东西。对我们来说,读我们想读的书,看我们真正喜欢看的书,应该再正常不过
了。”(33页)美国文学评论家贾雷尔一遍又一遍地读吉卜林的小说《基姆》,简
直爱不释手,难以自制地想读。艾伦认为贾雷尔敏锐地抓住了阅读的关键点:“触
动他的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兴致,因为他理解自己,了解他自己需要什么,了解什
么能够带来他所寻求的那种快乐。”(40页)这句话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兴
致”,对此,《阅读的乐趣》的解释是,兴致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遵循它的自然
要求”,而“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是指“了解自我,并且寻求真正优秀的东西的那
一部分”(40-41页)。可见,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致读书,这不仅是正确的阅读价
值观,而且是人的天性。
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批评家安伯托·艾柯在《艾柯谈文学》
中对阅读价值观也持类似的理解:“大家阅读这些文本的目的在于享受,在于启迪
灵性,在于扩充知识,但也或许只求消磨时间。……也许,‘快乐’最终构成了阅
读的最低但也同时是最高的标准。”
如果这种兴致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引,可能会成就伟大的事业。《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爱德华·吉本,小时候具有“一种盲目而又孩子气的对异国历史的迷恋”,由
于一直没有好的引导而荒废,直到瑞士导师的“并没有否定或替换他内心的喜好,
而是帮助他看清了这些喜好会把他引领到什么方向。”(《阅读的乐趣》38-40页)
这使吉本成为了杰出的人物,成功跻身世界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之列。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还包括教育部门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注重文本的哪些内容,从文本中吸取什么营养。我国的读者偏重“阅读以求知”,
形而上学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徐贲在《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
育》书中论述的观点与我们截然不同,特别看重阅读的伦理问题。他写道:“伦理
是人文教育课的核心所在……在为人文课选择文本时,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让学生
们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阅读与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最重要的枢
纽便是人类普遍面临的伦理和价值问题。”(96页)
3.1尊重原文本作者的释义伦理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而文本由于构成它的文字的多义性和阅
读时语境的变化,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中就会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释
义,这可以认为是阅读的规律之一。如一千个人阅读《王子复仇记》,就会生成一
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不同的释义。那么,应该
怎样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呢?这里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原文本作者的释
义伦理”,即阅读中理解和解释原文本的意义时,应该和必须尊重原文本作者。如
果阅读者出自别种动机和目的,对原文本作者的初心视若无睹,随意歪曲,从而产
生出一些“创造性误解”,那就另当别论了。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对《厚黑学》全然
不同和相互抵触的释义。
《厚黑学》是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
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
人物实例为主线,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成败得失。作者嬉笑怒骂,妙语连
珠,通过刻画封建社会某些政治家的真实肖像,彻底剥下了他们的画皮。但是,对
这样一部名著却有着极其相反的释义。李宗吾先生的本意是:“用厚黑以图谋一己
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但后来
的许多人,曲解《厚黑学》,借之学习厚黑之道,作为“立身之本”“成功之学”;
更有一些文人著书立说,歪曲释义《厚黑学》的本意和初衷,以蛊惑人心,博取名
利。
当前我国出版界,《厚黑学》问题并非个案,可谓是怪象丛生,林林总总,不一而
足,令人迷惑不解。还是我前面提到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给
我指点了迷津。作者徐贲,现为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
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他在美国同时担任圣玛丽学院人文教育课程教授,在美国
大学从事人文教育已达20余年,他始终将此视为自己教授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部
分,写此书的目的就是将其在美国大学从事的人文教育经验和体会奉献给祖国的教
育事业。该书于2015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424页的厚书一经面世,
就很受欢迎。先后被《新京报》和“南都读书”评为2015年度好书和2015年十
本好书,入选深圳读书月2015年三十本好书。
徐贲在书中对阅读的释义和阅读伦理问题有着精辟的阐述:“人文教育课堂上要求
学生‘细读’文本,努力把握文本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阅读技能训练,但也体现
了一种尊重原文本作者的释义伦理……赫胥所说的‘释义伦理原则’,那就是,读
者在理解文本时有道德责任去联系文本的原始环境,不能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更不能扭曲文本原义,把所谓‘创造性误解’当作自然正当的阅读结果。赫胥依据
的是康德提出的基本道德律令:永远把他人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文本是作者
创作意向的产物,无法充分把握这一意向是一回事,但以任何理由根本藐视或故意
歪曲这一意向(肆意曲解或断章取义)又是一回事。把文本只当作手段,而不当作目
的的阅读,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人文教育包含道德教育,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
什么才是符合道德伦理的阅读释义方式。”(第92页)
讲得多么好啊!这里有两个阐述直接指出了《厚黑学》这类问题的实质:一是一定
要细读文本,二是阅读一定要遵循“释义伦理原则”。第二项不大容易理解,我是
经过查询和反复思考才略懂一二。
赫胥的释义伦理原则,依据的是康德提出的基本道德律令,律令有三条,即普遍化
原则、人的目的原则以及自律原则。引文中提到的“永远把他人当作目的,而不只
是手段。”是道德律令的第二条:“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
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即把自己本人
和他人都要当作目的。例如,我们去帮助别人,只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本身,让受帮
助的人走出困境,而不是以帮助别人为跳板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在人行为的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阶段性的目的,但是总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本
身。所以“人是目的”贯穿在人的一切其他目的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
段,惟有人性本身不能成为手段,它是自己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康德总结道:不
要把自己的人性当手段;不要把他人的人性当手段;以促进自己的人性为目的;以
促进他人的人性为目的。(以上引自360百科)
由此可见,阅读文本背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伦理责任,即必须尊重原作者,这是阅
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前举的《厚黑学》现象,就是那些读者没有尊重原作者,没
有尊重李宗吾写《厚黑学》的本意而歪曲得出的“创造性误解”。
3.2能力知识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阅读不仅是为了增进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提高道德和伦理水平。这
一点恰恰是我国读书人不太重视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于能力知识和伦理道德之间
的关系问题,徐贲在书中有较多而深入的探讨,他写道: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智识)。
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
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
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
的犯罪活动。”(6页)这样的论述对我国知识分子是多么重要和一针见血啊!进而
他更进一步深入地写出了结论:“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
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一种良善、光明的能力,违背良善和光明的人
能力再强,人们也不把它称为智慧。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能力很强的人可能
因为错误的价值观而变得非常邪恶。”(6-7页)
“或许,做个好读者已不仅仅是关乎‘读书法’的问题,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
品质息息相关,的确不是小事。”北京大学教授张辉在《如是我读》书中对阅读发
出了这样的感慨!而该书的自序就是以“阅读的德性”为标题:“如何阅读是知识
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他倡言“读书风气的更易,乃至士风的良性回
归,应该从认真读书始”。
没有伦理就没有精神,应该“权而有德,富而知礼”,否则,有权无德者是暴君,
有财无礼者是暴发户。需要有一种精神,然而,没有伦理就没有精神,因为伦理是
精神的价值内核。为此,重要的在于阅读,在于伦理地阅读。让我们阅读伟大心灵
的伟大著作,通过读经典,通过“与过去伟大心灵”的“直接对话”,回归阅读的
伦理,我们才能在今天这个歧路丛生的世界获得一种基本的方向感和价值定位,才
能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做出有效的应对。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1:4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4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