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心经解释

更新时间:2023-01-21 01:18:08 阅读: 评论:0

上海语文中考真题-beancurd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适合英语学习的电影)

心经理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章四大、五蕴、五蕴皆空

第四章度一切苦厄

第五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六章诸法空相

第七章十二处与十八界

第八章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第九章四圣谛与八正道

第十章六度万行的菩萨道

第11章究竟涅盘盘

第12章后记

第一章绪论

一、组织大家来学习《心经》的因缘

1、我们是精进班

纯一无杂曰精,勇往直前曰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

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着,以求明心见性,自度度人,无有退堕。精进

度懈怠。。

2、破世间对佛教之误解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重要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卷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而“辞约理

着、文简义丰”的佛经,就是这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卷经,简短到只有两

百六十个字,但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大般若经》二十万颂、六百四

十万言的精要,全摄在这两百六十个字中。

更推广来说,心经包括了佛教空、有两大系统的思想,也概括了声闻乘、缘觉

乘、以及菩萨乘佛教的结晶。若熟读并了解一卷《心经》,就等于读毕了六百卷

《大般若经》,亦可说具体的了解佛经要义。故其“言含万象、字括千训”

二、《心经》的翻译

这卷经,由姚秦到宋代(公元400-1000年),前后六百年间,共有十一种译

本。其译者如下:

1、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三藏沙门义净译,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沙门菩提流支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唐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摩诃般若髓心经。

6、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8、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9、唐三藏法师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0、唐三藏法师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1、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以上十一种译本,均是同本异译。其中除第四、第五,即菩提流支及实叉难陀

的两本译本散佚无存外,其余都摄入藏经。除译本外,有关心经注疏,历代以来不

胜枚举,编入大藏经者即有七十二种之多。而千余年,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却

是唐三藏玄奘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卷经的译本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

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

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

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

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

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译主玄奘大师

译这卷经的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袆(音辉),河南洛阳缑(音

沟)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

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

他有胞兄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因之玄奘亦于隋代大业末年,年十三

岁时在净土寺出家,为道基法师弟子。

奘师幼年聪颖过于常人,出家后潜心经典,并周游国内,参访知识,发愿研究

大乘佛学。是时国内佛经尚不完备,加以早年所译的经典,亦有隐晦难明之处,师

决心西游求法,乃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出发,冒禁

西行,一路历经险阻,历时三年余,行程五万里,始入印度。

奘师在印度偏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语言文字,所到之处,受到僧俗的

欢迎和优待,师曾于那烂陀寺,从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受唯识宗旨,学瑜伽师地论诸

大乘经典,履次参加辩论大会,均获胜利,并升任副主讲。

师留印度十余年,游历三十余国,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返国,携回梵

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太宗皇帝召见,慰劳甚厚,勒住弘福寺译经,先后译出经论

五十七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于中以大般若经六百卷最为杰出。并着有《会中

论》、《破恶见论》、《真唯识量》、《八识规矩颂》传世,他一生宏扬唯识教

义,成为唯识宗初祖。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寿六十五,高

宗皇帝闻之大哭,谓“我朝中失了一件国宝”。葬于长安白鹿原,出殡之日,士女送

葬者数万人。

这卷般若心经,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在长安终南山翠微宫

译出来的。

四、《心经》的要点

读《心经》,要能把握要点,《心经》中有三点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先为介绍

出来:

1、《心经》的根本思想,是强调“般若”,无分别智的妙用。般若的一贯主

张,是否定一切差别观,而说万法皆“空”的理,以般若正智,体认我人四大五蕴假

合的身心,以及我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知四大苦空、五蕴无我。以破除我人对于

我、法的执着,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自在。

2、《心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五蕴皆空”。五蕴中的色、心二法,摄括

宇宙万有,宇宙万有不能一一列举解说,故归纳之为色、心二法,即物质的与精神

的活动。但若开展来说,由色、心二法可开展为五蕴、

十二处、十八界,再开展来说,五蕴摄尽百法,如果对这层层名相无所了解,

就不可能了解诸法皆空的意义。

3、《心经》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空”字,由“五蕴皆空”的空,到“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以至于“诸法空相”的空。“空中无色”

的空,《心经》中七空、八不、十九无,全是空义,先要了解这个空字,才能了解

《心经》,但要了解“空”义,自粗浅的地方说,先要由佛教的基本思想“缘生观”了

解起,以次了解“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法的空,最后体认胜义空与假名有的中谛

观,才能认识空义。如果往究竟的境界说,菩萨心上不着一物,妙湛圆寂,万境

俱空,真如理体中非有之有,谓之妙有,非空之空,谓之真空,真空是大乘至极之

空,又曰性空,那是“究竟涅盘”的境界,究竟涅盘是圣者所证的极果,那就不是世

俗的语言文字所可诠解的了。

五、古德注经的体例

历代注经,有一套固定的格式,那就是必先判科目,以提示纲宗。这种办法,

始自晋代的道安法师,道公根据佛经中的初、中、后三义,把每部佛经分成序分、

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后人把这种分法称之为“弥天高判,古今同遵”。

序分,是叙述佛讲此经的缘由;正宗分,是阐明全经的要义;流通分,是讲完

此经,必使此经辗转流通于后世。科判之后,再依次释经题,释译题,判经文,一

层一层的解释下去。例如《金刚经》,开头的一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

俱……。”这就是序分,经文最后一段: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就是流通分。

但是,玄奘法师译的这卷《心经》,却只是正宗分的经文,没有开始的序分,

和末尾的流通分,所以一开始就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

考证别的译本,都有序分和流通分,例如般若共利言等所译的《心经》,开头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这是

序分,在序分之后,还有一段经文,是: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

问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以下经文与玄奘法师所译者相同。

在经文末段,“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咒语之后,还有一段原文是:“如是舍利

弗,诸菩萨摩诃萨,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即是世尊从广

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

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

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

喜,信受奉行。”

这是两种译本的不同之处,至于此经虽是观自在菩萨所说,但既经佛认可,自

然视同佛说。

由注经科判,说到译本异同,现在还是回到本题。正式注经,要依古德注经成

例,惟只是“读经报告”,解释经中名相,所以按照预定的题目写下去,就不依照注

经的科判来写了。

六、“心”字的意义

在讨论本经经文之前,应先把经题中的这个“心”字,加以解说,原来心的种类

和意义颇多,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1、肉团心:肉团心在我人的胸腔之中,即生理学上所称的心脏,它的作用是

压衔血液,使血液循血管流行全身,以供给身体各部组织的营养,这是物质的心,

与《心经》的心无关。

2、缘虑心:这是我人的第六识,意识的作用,是攀缘六尘外境的妄心,这颗

心,终日昏昏扰扰,随尘触境,起灭无常,若离尘境,此心本无。正如水上波浪,

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它也不是《心经》上所称的心。

3、思量心:这是我人的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

分为我,计执五蕴假相,执为实我实法,人生的种种烦恼,皆由此执着心而起,但

此心也不是《心经》所指的心。

4、积聚心:这是我人的第八识,阿赖耶心,此心又称藏识,它藏着我人无始

以来,各种善恶功能的种子(业力),这种业力遇缘则变起根身器界现象诸法,所

以此识心是我人生死流转的根本,此心具有真妄两体,妄的是这个虚幻的阿赖耶

识,真的就是妙真如心,所谓真妄同源,即指此积聚心而言。

5、妙真如心:此是我人自性清净之心,与佛性法身,圆成实性,如来藏心等

同体而异名,它圆光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偏,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没有什么生死烦恼;它离诸迷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法;

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依之建立,这才是本经题所

称的“心”。

关于此“心”,后文中尚有细述,此处暂从略。惟就此经立名而言,除了指我人

的妙真如心之外,亦可作比喻解。佛说《大般若经》,有文二十万颂,每颂四句,

卷至六百,而本经撮其要略,取其菁华,故云《“心”经》,盖心者,菁华之意也;

又,心为中心义,此经乃全部般若经的中心,寥寥二百余字,摄般若精义于无遗,

故曰《“心”经》。至于经文中“般若波罗蜜多”六字,将于下章解说。

第二章般若波罗蜜多

一、观自在菩萨

本经经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经文一开始,就是:“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由此可见,这般若波罗蜜多

六字,在本经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六百卷大般若经,讲的就是般若。《心经》是

大般若经的菁华,讲的当然也是

般若,所以要读诵《心经》,要研究《心经》,先要由这六个字了解起,什么

是般若波罗蜜多?

但在了解这般若波罗蜜多六字之前,先要把说本经的“观自在菩萨”作一介绍:

观自在三字,是梵文Avalokitesvara翻译过来的。唐代以前,译经者把

Avalokitesvara译为观世音,唐代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

观世音这一名号,出自《妙法连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中说: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

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译为观自在者,观是观照,是以能观之智(观在此处是了达的意思),了达诸

法皆空,因而获得解脱,解脱即是自在,故名观自在。此一名号,是依菩萨修证功

夫而建立的。因为菩萨行深般若,能以甚深胜慧,照见五蕴身心性空,度脱一切苦

厄,故称自在,因之在本经中,称为观自在菩萨。

至于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有情

识、情爱、情见的众生,是指人及一切动物而言,但在习惯上多单指人类来说的,

菩提萨埵,合译觉有情,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有情以觉他;上求菩提─佛果,

下求萨埵─有情。我国人说话好简略,不称菩提萨埵,而称菩提。

事实上,在我国民间,一向都称这位菩萨为观音菩萨,传说是在唐代时,因避

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了观世音中的世字而流传下去

的,这位菩萨,与我们阎浮众生特别有缘,他悲愿深切,在阎浮世间,随类现

身,寻声救苦,所以称为观音或观世音。自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我国民间,可

能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但是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诚所谓“家家阿弥陀

佛,户户观世音”,可见这位菩萨在我国人心中的地位。

人人都知道这位菩萨,但真正了解这位菩萨的人实在有限,所以要再解释几点

如下:

1、观世音菩萨不是中国古代的人,也不是这个地球上的人,他是三界外的大

菩萨,他在我国民间“随类现身,寻声救苦”,那是菩萨随缘度化众生的悲愿,民间

传说妙善公主出家的故事,那只是小说家言。

2、观世音菩萨现居菩萨位,其实他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他倒驾慈航,

示现西方极乐世界做菩萨,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号普光

功德山王如来。

3一般人都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这是错误的,在许多佛经中,称这位菩萨

为“善男子”,本经的别译本也是如此。在唐代以前的观世音菩萨塑像或画像,都是

“丈夫相”,是有胡须的。民间因这位菩萨寻声救苦、多现女身,所以才有了女身的

塑像或画像。其实,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根本就无所谓性别问题。所谓性别男女,

只是我们娑婆众生的执着分别罢了。

现在我们再就观自在三字加以解说。观有三种,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

者,是以般若妙智,首观一切外境,皆是缘起假相,当体即空,

本非实有;次观自身四大假合,终归坏灭,本无实我;再观六识妄心,生灭无

常,离根尘外,本无自性,这是空观。

假观者,是用般若妙智,观一切外境,虽了达空义,而不废缘起诸法,随物随

缘,而于一切境上不生执着,是为假观。

中观者,用般若妙智,观一切法,皆是中道,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

不取不废,圆融无碍,正如《金刚经》称:“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

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是假观,“即非第一波罗蜜”是空

观,“是名第一波罗蜜”即是中道也。自在亦有三种,一是观境自在:即菩萨用般

若妙智,了达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融无碍。二是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

时,彻照五蕴皆空,了无障碍。三是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亲证法身本有,从

体起用,一切神通作业皆自在,能随缘起感,分化无碍。

以上三者,观境,是所观之境自在;观照,是能观之智自在,此二者属智、属

因,是自利;作用,是度生自在,属悲、属果,是利他。此即所谓“悲智双修,自

利利他。”

自本经文中说,观自在菩萨圣号,观自在三字是别名,菩萨二字是通名。别名

者,是这一位菩萨所专用;通名者,是十方三世菩萨所共享。介绍过观自在菩

萨,我们来研究“般若波罗蜜多”六字。

二、真智妙慧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六字,包括两个佛学术语,即“般若”和“波罗蜜多”,兹先解释般

若:

般若,本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梵文即印度文,因印度人自称是“梵文”的苗

裔,所以他们的文字称梵文,语言称梵语。般若二字,若以中国文字来翻译,勉强

可译为“智慧”。但经文中何不直译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称为般若呢?因为智慧二

字,只诠解出般若一部分意义,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远妙胜的意义。

原来“般若”所表达的,是正智,是真智妙慧;而智慧所表达的,是聪明,是

“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有邪有正,不能与真智妙慧的般若相比,所以根据翻译中

“尊重不翻”的规则,保留般若的原音。

原来古人翻译梵文佛经,有所谓:“四例译经”,及“五种不翻”的规则。四例译

经:一是翻字不翻音,即译字音不译字义,如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二是翻音不

翻字,即是译出字音而保留原字,如卍字、音“万”;三是音字俱翻,即是译成中文

的佛经;四是音字俱不翻,如梵本佛经。五种不翻者:

一是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一字,为佛之尊号,含义太广,不翻。二是秘密

不翻,如佛经中的神咒。

三是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

四是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字。

五是此方无,不翻。如印度的庵摩罗果,中国无此种水果,不翻。所谓不

翻,是不翻其字义,而译其字音。所以“般若”二字,就是根据“尊重不翻”的规则,

而“翻字不翻音”,保留其梵音“般若”。

波罗蜜多,也是梵文音译,波罗的意义译华文为“彼岸”,蜜译华文为“到”,多

字是语尾拖音,如我国文字的“矣”或“了”等虚字,波罗蜜多四字合起来说,就是

“到彼岸矣!”,或“到彼岸了”的意思。

到彼岸,是一种比喻,有如渡河者须乘舟筏,才能由此岸到彼岸。而学道者须

乘般若正智的船,渡到彼岸去。这是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迷妄执着,受诸苦

恼,如果信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乘着般若正智妙慧的船,渡过生死烦恼的中

流,就可到达寂静妙乐的彼岸。波罗蜜多共有六种,称为“六波罗蜜”,亦称“六

度”,以六波罗蜜能度“六蔽”,故称六度。六蔽又是什么呢?是蔽覆我人真如佛

性,即妙真如心的六种东西,名称叫做悭贪、毁犯、嗔恨、懈怠、散乱、愚痴。这

六蔽,惟六波罗蜜能度之。六度的名称如下:

1、檀那波罗蜜:译为布施,能度悭贪。

2、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能度毁犯。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能度嗔恨。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能度懈怠。

5、禅那波罗蜜:译为静虑,能度散乱。

6、般若波罗蜜:译为智慧,能度愚痴。

在六波罗蜜中,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前五度若离般若,则成世间有漏法,如

瓶之有孔,不能储水,称为有漏,若有般若为五度首脑,则成为出世间大乘无漏

法,故说到般若,即总摄六度,盖般若即六度之代表也。

三、清静无染的正智

般若与智慧,有着显著的不同。般若是真智妙慧,智慧是世智俗慧。般若是形

而上的“道”,苦集灭道的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道。而智慧只是世俗的聪明。

聪明用之于正,亦是世间善法,可以为社会上造十百千万人之福;但若自反面来

说,一些知见不正、思想错误的聪明人,机诈百出,巧言令色,在社会上做起坏事

来,比愚笨的为害更深。因此,这浅薄的世智俗慧,与清净无染的般若是不能相比

的。《大智度论》称:“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称。”又云:“般若者,一切诸

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

在佛学中,明白真理,认清事实,叫做智慧。也可以说:通达有为之事相为

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

能断惑证真。又智则明了外境,慧则明了自心。了知吾人四大色身、宇宙万有,皆

是缘起幻相,没有实法实我;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证得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

这才是真智妙慧。更进一层说,所谓般若,乃是诸佛菩萨亲证的,诸法实相的圆明

本觉智;也是离一切迷情妄相的清净无分别智;也是通达一切法性自空,而无所得

的真空无相智,这岂是浅薄的世智俗慧所可比拟的?

在实相般若最高的理体上,是第一义谛,原无种类可分的。但在行者所证悟的

程度深浅,和般若的性质而言,则有下列的分别:

1、二般若:是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又称我空般若,是声闻、缘觉、及

初心菩萨三乘共证的方便般若;不共般若又名法空般若,是上位菩萨法门,不共二

乘所修的。也就是说,修我空观,了达万法当体即空,但证空以了脱生死,是三乘

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观及一心三

观,了达万法当体即是真如实相,证中道理,能从空出假,由解脱而入世利

生,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不共般若。

2三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是以行者证悟程度深浅而言;三般若,是以般

若的性质而言,分述如下:

1、文字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亲证的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众

生使之解悟者,称文字般若。自狭义说,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文

字般若;自广义说,非仅佛经上的文字,凡一切语言动作,能表示意义而令人启发

智能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时以音声为文字,历代祖师以擎拳竖拂为文字。

以至于由人心的思想观念,变现一切境界之相状,而能令人启悟者,都可称之文字

般若。

2、观照般若:观有能观与所观,能观即能观照之智,所观是所观照之境。亦

即谓行者修观时,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

相而见实相,以实相由观照而得,故谓之观照般若。

3、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这种实相之相,体本空寂,境自如

如,是诸佛菩萨所证的境界,不是我辈凡夫之心所能想象,也不是世俗的语言文字

所能诠释,《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果勉强以文字说

明,约可说:一、实相无相:实相是离一切虚妄之相,无一相可得,故曰无相。

二、实相无不相:实相是具足一切万法功德之相,万法皆实相,故曰无不相。三、

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

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诸法却历然存在,这是实相般若

的境界。

概略的说,般若,是在否定一切差别观,而超越相对,直接透观万法即空的智

慧。以般若的立场说,不独我们的常识世界非真如实相,即佛学上所认为的客观的

要素,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也只是一种现象的假名,而不是其物体本体的

存在,所以才有下文“五蕴皆空”的结论。

四、证入中道实相第一义空

在我们了解了“般若”和“波罗蜜多”两术语后,我们进一步讨论:“行深般若波

罗蜜多时”这句话的意义:

先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字。这“行”,是观行、是功行,也是修持的修

行。修行有修小乘行与修大乘行。小乘行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证阿罗汉、辟支佛

果;大乘行修六度万行,普度众生,求证佛果。“行深”的深,是对浅而言,是表

示功行的程度,小乘的声闻,缘觉行者及权教菩萨,修人空般若,共般若,但破我

执、未破法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功行尚浅;大乘菩萨、修法空般若,既破我

执,又破法执,既见于空,又见不空,以至空空。如此则三惑:见惑、思惑、尘沙

惑─圆断;二死: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永亡,证入中道实相第一义空,这是大乘

菩萨修的不共般若,故名“行深”。

再者,在三般若中、文字般若是解悟,观照般若是修持,惟有实相般若,才是

大乘菩萨亲证的境界。因此,自三般若而言,修文字,观照二般若,是行浅;证得

实相般若,是“行深”。

复次,自般若正智一谛三观而言,以般若能观之智,修空观成,断见惑、思

惑,即证得一切智;修假观成,断尘沙惑,即证得道种智;修中观成,断无明烦

恼,即证得一切种智。般若的能观之智是因,而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证

得之果。惟证得一切或道种智时,功行尚浅,到圆证三智,才称“行深”。

因此,观自在菩萨,行六度万行,修不共般若,依一心三观,证一体三智,断

无明烦恼,证究竟涅盘,故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至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的这个“时”字,是指观自在菩萨,在过去因中,修习甚深般若,证得究竟涅

盘,功行圆满之时;也就是实相般若现前,能所两忘,智境不分之时;亦即是证得

实相,听观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但切勿误会是观自在菩萨,尚在、或正在修习甚

深般若之时,因为观自在菩萨,早已圆证三智,究竟涅盘,居妙觉位的大菩萨,故

不能说是尚在或正在修习甚深般若之时也。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圣者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圆满,实

相现前之时,照见……”故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第三章四大、五蕴、五蕴皆空

一、覆蔽佛性的五蕴

《心经》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八大人觉经》也说:“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

我,生灭变异,虚幻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现在我们来讨论、这四大、五蕴究竟是什么?“四大”何以苦空、“五蕴”何以无

我?阅读《心经》,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则对《心经》要义可以了解过

半,同时对于我人平常所执着的这个色身幻心的我,以及唯识所现的所谓宇宙万

有,多少也会看得淡一点。

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主要的用意,是在要我

人认清宇宙人生的真象,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由,而尤其重要的,是要

我人明心见性,认清我人本来面目。我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那就是人人具有的真

如佛性。

我人所具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并无二致,只因无始以来,为根本无明所覆

蔽,使我们万德万能的佛性不能显现,以致我们的一颗妄心,执着这四大五蕴假合

之身,认为是真实常住的我,为了“我”的生存与欲乐,就有名利声色的需求。为了

达到需求的目的,因而心生贪嗔痴慢诸恶念,身有杀盗淫妄诸恶行,在各种虚幻不

实的欲望缠缚下,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这覆蔽我人真如佛性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本

文的题目──五蕴。

二、构成身心的要素

五蕴是什么?就是构成我人身心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

《大般若经》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

五蕴又称为五阴或五聚,蕴是盖覆的意思。指此五蕴能盖覆我人的真如性体,

有如浮云遮月,微尘蔽镜。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阴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聚是积

聚的意思,谓集此五聚,以成我人的色身心识,

也就是说,所谓“我”──包括我的肉体和我的心理活动,全是色、受、想、

行、识这五类要素组成的,现在再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类是物质组合类,叫做色蕴。色,是质碍的意思。大乘五蕴论说:“云何

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是说色蕴含有“四大种”及四大种组合而

成的色。色质的特性是什么呢?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谓:“问:色蕴何相?答:变现

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

二、方所示现……。”

色、又称“众微聚”。是积聚“众微”,成为有形体可见,可触知其存在,但以时

间或其它因素,而会变坏的东西,如果以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相当于物质的意

思。

那么,四大种又是什么呢?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是指坚、湿、暖、动

四性。称为“大”者,以其“遍及于一切色法”──普遍的存在于任何物体中,所以称

大。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分别指自然界的山石大

地,溪涧河流,日光、风力而言,这是一种归纳法,把宇宙万有,归纳之为坚湿暖

动四性,这与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类似。五行学说,是把宇宙万有,归纳为金、

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如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木性四方扩展,金性集

中凝聚,土性平坦不倾。

何以见得四大遍及于一切色法呢?我们以地球为例,地球表面的山石大地,以

坚为性,属地大;掘地得泉,以湿为性,是水大;地球内部有岩浆,温度极高,以

暖为性,是火大;地球与其它星球间各以引力互相吸引,维持一定轨道,以动为

性,是风大。

我们再以自然界植物为例,植物的枝干属坚性,体内的水分为湿性;植物吸收

土壤中营养,藉新陈代谢而发育,是暖性;吸碳气吐出氧气,是动性。

万物皆具有坚湿暖动之性,人的身体也是四大组合而成,是否具此四性呢?

《大方广佛了义经》上说: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

血,津液涎沫,痰液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气归风。”

四大组合了我们的身体,也组成了我人五种感觉器官的“根”──眼、耳、鼻、

舌、身五根,以及与根相对外境的“尘”──色、声、香、味、触五尘,和一部分我

人心理活动上的思想、意念、或观念上的对象“法尘”。因此,色蕴不但包括了宇宙

间有形体可见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我人的身体,所以佛经中把人体称为“色

身”。把宇宙间的物质形相称为“色相”──现代社会上把以姿色悦人的女人叫“牺牲

色相”或“出卖色相”,又是错把色蕴的色,认作女色的色了。

人体是四大和合而有的,所以《最胜王经》云:“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

共此身”。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所以,色蕴是四

大的总名,四大为色蕴所包括。

三、五蕴的功能

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我人心理上感觉的组合,名“受蕴”,受是领纳的意思,

是指我人身心器官与外界接触时的感觉。如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前六

识),与相对之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接触下所引起的感受。这种感受有“违情境”的苦受,“顺情境”的乐受,和“中

庸境”的不苦不乐受三种。也有加上忧、喜二受称为五受的。第三类蕴是我人心理

上识别的组合,名“想蕴”。想蕴是“于境取像为性”,这也是由内在的六根,和外境

的六尘相接触而生起的。它的功能是认识外境,有所辨别、想象,而后表现于身、

口,构成身心活动。第四类蕴是“心所有法”的组合,称为“行蕴”。行是“以造作为

义”,也就是我人的一颗杂乱妄心,念头前灭后生,此落彼起,片刻不停,有如行

路一样,两足互相起落。这个心识,与外境接触后,立即产生善念、恶念,或贪、

嗔、痴、慢等念头。

行蕴,在五蕴摄百法之中,摄有“五十一心所有法”,和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此

处不再详述。行蕴包括了我人心理上善与恶的意志活动,此意志的活动,由“行”而

造“业”,这“业”,就是支配我人生命的力量。行蕴和受、想二蕴一样,也是由内

六根与外六尘接触而产生意念。所不同者,受想二蕴不是意志活动,不产生“业

果”,而行蕴的意志活动则产生业果,此业种储藏我人的阿赖耶识中,待机而起现

行。第五类蕴是知觉的组合,称为“识蕴”,识是“以了别为义”事实上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所产生的

认识作用,识有六种,称作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里有一点要辨别清楚的,就是前五识,只是一种知觉,它只察觉某一事物的

存在,而并不能辨认事物,例如眼根接触到一种颜色,眼识立即察觉到有某一种颜

色的存在,而何以是此种颜色,是意识中想蕴

的作用,耳根与声尘接触,耳识只能听到声音,而辨别其声音内容的,也是意

识中想蕴的作用,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意识则同时俱起作用。

在小乘佛教中,祗讲到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大乘法相宗在六识之

后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末那识也译为“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不清,故保留梵

音。此识为意识之根,它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中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

之,所以它的特性就是“执我”和“思量”。

阿赖耶识又藏识,它是真如佛性与妄心的混合体──也就是佛性为无始无明所

覆蔽,起惑造业,成为我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四、五蕴的作用

四大五蕴,已如上述,五蕴和合,构成了我人的色身与心识,我人执此身心,

认定是真实的“我”,有了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我,而后有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

──宇宙万有。事实上,五蕴不但构成我人身心,也构成宇宙万有,我人所执为真

实的宇宙万象,事实上是以五蕴中的“识”为主观的识体,而以“色、受、想、行”四

蕴为所认识的物件而有的。

色蕴是物质,受、想、行三蕴和识一样,是心理活动,但何以受、想、行三者

也列为“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呢?《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中这样解释: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色)、受用我

事(受)、言说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于

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

我,余蕴计执为我所。”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般人以为眼、耳、鼻、舌是我的,色、声、香、味是我接

触的;我感觉故“受”是我所有,我记忆故“想”是我所有,我意志活动故“行”是我所

有,这四种物理的及心理现象,都是由“我”观察它认识它,所以都是“我所”,而能

观察能认识的“我”是什么呢?祗是心理活动的“识”,所以说识是主观的我能认识的

识体;色、受、想、行是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宇宙万有。

宇宙间,有形形色色无数个“我”,也有包罗万有的种种现象,但《心经》上何

以说:“五蕴皆空”呢?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法”。佛经上说:“凡因缘所生之法,

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在下一节再详解,且说这五

蕴,只不过色、受、想、行、识五者组合的一个“假名”,即是色、受、想等,也是

众缘和合的假名(如色因四大而有),既是假名,自然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树

林,说军队,树林是因众树而得名,伐去了树,也就没有了林;军队是集众兵而得

名,遣散了兵,自然也没有了队,五蕴是色、受、想等组合而有,到了“四大分

离”──譬如人死了,色尚消失,何来五蕴?因此,《大庄严经》就五蕴虚幻不实的

性质,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

聚沫:是水面的小水泡,因风力而时聚时散,这好比我人的四大假合之身,无

始以来,在生命之流里,头出头没,辗转轮回。水泡:是水面的浮沤,投石入水,

产生水泡,而转瞬消失。阳焰:是烈日照射下

地面反光,有如溶溶水影,行者思水,急行追逐,毕竟无水可得。芭蕉茎心虚

脆,遇风即折。幻事就是戏法,变来变去,全是假的。这四者,是形容我人一颗妄

心,前念未灭、后念已生,攀缘不断,而皆虚幻不实。

以上是以佛法立场来看五蕴皆空,如果说得还不够明白,我们再以科学的立场

来看看。

五、五蕴的科学观

自科学的立场来看人生,所谓“人”,是男女交合,精子卵子结合受胎,在母体

子宫中发育成长,怀胎足月,降临人间,然后以母乳和食粮为营养,而成长茁壮,

成为一个圆颅方趾的“我”。可是,这个我,若以化学方式分析一下,不过是碳、

氮、氢、氧、硫、磷、铁、钙等十五种元素而已。

或者有人说,人岂可以化学方式分析?好!我们丢开化学,自生理学上来分

析。生理学的智识告诉我们,精子卵子结合受胎,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发育成长,由

同类细胞积集而成组织──如肌肉组织、骨骼组织;由功能相同的组织构成器官──

如心、肝、脾、肾;再集数种器官构成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再由各种

系统组织成“我”──相当于五蕴中“色蕴”部分,也就是“肉体的我”。

至于“精神的我”,生理学上说是大脑的作用,大脑司思考、记忆、理解、判

断……我们姑且承认大脑就是精神的我(其实大脑只是工具,若是没有生死流转的

“识体”──阿赖耶识,大脑是不会发生作用的)由肉体的我加上精神的我,构成一

个完整的“我”。

我们且看,为了要维持我肉体的存在与健壮,“我”要一日三餐补充营养──包

括蛋白、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他命,为了要满足我精神的快乐与欲望,“我”要

名誉,“我”要地位,“我”要权力,“我”要财富……为了我身心的满足,我不得不努

力,不得不竞争,甚至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排除开挡住我去路的人……。

可是,如果“我”能够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所谓“我”,到底是什么?是这个

身高一七0公分,体重七十五公斤的肉体是我,还是这颗幻生幻灭、欲望无穷的妄

心是我?如果肉体是我,我肉体中细胞的寿命只有几星期到几个月,毛发爪甲的代

谢更为明显,旧细胞不断死亡,新细胞不断产生,如此看来,十几的我全然不是五

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也全然不是二十岁的我,到底何时的肉体才是真正的我?

如果说,“现在”的肉体才是“我”(其实,我们说到“现在”,“现在”就已经过去

了),那么,是头颅是我?是四肢是我?是心脏是我,还是身躯是我?如果说,

现在这个完整的身体才是我,老实说,现在这个完整的肉体,只不过是吃下五谷食

粮,吸取其中营养,而后排出尿液粪便的臭皮囊罢了。

如果说,肉体不是我,精神──心识活动才是我,那么请问,我们心识的喜怒

哀乐,转变无常,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哀时是我?乐时是我?幼年的我天真

无邪,一片童心;少年的我蒙眛无知,充满幻想;青年的我努力进取,慷慨热情;

老年的我悭吝自私、冷漠保守,这样看来,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儿童是我?还是那个

蒙眛无知的少年是我?是那个慷慨热情的青年是我?还是这个悭吝自私的老人是

我?

青年男女相爱时,海誓山盟,誓同生死。转眼间反目成仇,你分我的尸,我毁

你的容(报纸上的真实材料),如此说来,是相亲相爱时那个情圣是我?还是辣手

摧花时的这个恶魔是我?可怜我人的一颗妄心,刹那刹那,变迁流转,起惑造业,

苦海沉沦,而我人竟认贼作子,执定这一颗妄心就是“我”,岂不是很遗憾!

这样分析起来,由肉体到心识,皆是虚幻不实,毕竟无我可得,那么,“我”究

竟是什么?照你这样说,岂不使人惶惑恐怖?

不然,佛法中说无“我”,只是在破除我人的执着,事实上,虽然无“实体”之

我,毕竟有“假相”之我,岂不闻《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

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佛法原本是不执“有”、不执“空”的中道哲学。

如果说“我”只是一个“假名”,恐怕也有人不能接受,其实释迦牟尼佛告诉我

们,有一个真实常在,称做“常乐我净”的“我”的,(“常乐我净”指大乘大涅槃所具

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

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

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静。)只因我们平时

物欲蔽心,迷失自己,以致不认识他而已,这个常乐我净的我究竟是什么?就是我

们的真如佛性,释迦牟尼世尊,往昔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得道之际,即说;“奇哉

奇哉,世界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

智,自然智,即得显现。”

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我人的真如佛性,只为无

始以来,真如佛性为无始无明所覆蔽,才使我人迷失自我,由万德万能的佛性,变

为起惑造业的妄心,《圆觉经》上这样说:“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

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恶,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

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缘心可见。”各

位菩萨不知对这“五蕴皆空”的空,可有一点领会?

第四章度一切苦厄

一、又苦又难

本经经文,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之下,接

着说:“度一切苦厄。”在此,有两点值得讨论。一、何以“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

一切苦厄?二、“一切苦厄”是指那些苦厄?现在先自苦厄说起。

照字义解释,逼恼身心谓之苦,艰难危险谓之厄。无可否认的,我人生活在这

个世界上,真有说不完的苦厄,自个人来说,有排遣不尽的痛苦与烦恼;自环境来

说,有经历不完的艰难与危险,由一个老笑话中,可以看出人生的苦难:

传说早年间,某人穷途末路,无以为生,他偷得一袭僧衣穿在身上,想冒充出

家人向农家化缘,到得一家门口,这一家只有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夫妇,正在为生计

而烦恼,看到出家人来到家门,忙请他入内,并恳请和尚开示。

可怜这假和尚没念过佛经,那里会什么说法开示?但经不得老夫妇一再恳请,

急得假和尚满头大汗,最后只说得两个字:“苦啊”他本是为自己的处境而叫苦,没

想到那老夫妇忙不迭的界面道:

“对,对,师父,是苦啊!”

那假和尚饥肠辘辘,想到骗一口饭吃也竟这么不容易,不觉叹了口气道:“难

哪!”

那对老夫妇竟跪下叩头说:

“师父,你真是活菩萨,都给你说对了,真是又苦又难哪!”由此可见,这苦

和难,是娑婆众生共有的感受。

众生有那些苦呢?我们是当局者迷,日在若中而不自觉知。释迦牟尼佛怜悯我

们,以他的觉悟所得,告诉我们苦的名称和种类,使我们知道什么是苦?如何断

苦?他所说的苦,散在于许多佛经中,譬如说,《大智度论》上说苦有两种,是内

苦和外苦。《俱舍论》上说苦有三种,叫做苦苦、坏苦、行苦。《大乘义章》上说

苦有四种,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苦章句经说苦有五种,在生老病死苦之

外更加狱苦。《涅盘经》上说苦有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释氏要览》根据《菩萨藏经》,分析人生为十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

苦、愁苦、怨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流转苦。《瑜伽师地论》更分析苦为

十九种,名称繁多,不再一一列举,在此只提出二苦、三苦、八苦加以解说。

二、苦的逼迫煎熬

二苦的说法,出自《大智度论》。即内苦和外苦:

一、内苦:内苦又分两种,即身苦和心苦。

身苦:就是肉体上的痛苦,像饥饿、痛痒、疲劳,这是生理上与生俱来的感

受,人一生中无可避免的都会发生。

再说心苦,也就是精神上的苦,像嗔怒、憎恨、嫉妒、忧虑、悲痛、哀悼、恐

惧、苦闷等,这种七情六欲上的变化,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种精神上的苦,并不

是穷人的专利,富有的人可能比穷人更多。

二、外苦:外苦是我人生存环境上的苦,在古时候说,有虎狼猛兽的毒害,风

雨霜雪的侵袭是苦。在现代说,社会上没有虎狼猛兽,但意外灾害──包括着机车

汽车的伤人,飞机轮船的失事,电线走火、瓦斯外泄、空气污染、食物中毒、以及

台风、豪雨等,在在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这又何尝不是外苦?

《俱舍论》分析苦有三种,这三苦是:

一、苦苦:是指我们这个以过去起惑造业的业因,所招感来的四大假合之身,

本来已经是众苦交聚,而一生中又要遭受环境中的天灾人祸,生计上的逼迫熬煎,

可说是苦上加苦,所以叫做苦苦。

二、坏苦、这是说诸行无常,乐境变坏的苦。世间人,处顺境则乐,但俗谚

称,十年风水轮流转,没有谁会永远在顺境中,难免有挫折失意的时候。顺境变

坏,乐极生悲,其苦更甚,反不如穷苦人家,粗茶淡饭,习以为常,安分守命,也

就不以为苦了。社会上,富贵人家,难免会有败落的时候;权倾一时,难免没有失

势的时候;常胜将军,

难免没有战败的时候;商场闻人,难免没有失利的时候。以至于赌场

丧本、官场失意、情场失恋、家庭失和,这一切,都是坏苦的范围。

三、行苦:行是流迁不停的意思,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流迁,环境转变。自人的身体来说,由幼小而健壮,由健壮而衰

老,老而病,病而死,这是行苦,自人的心理来说,幼年的蒙眛无知,

中年的雄心万丈,老年的空虚落寞,这也是行苦,以至于烈士迟暮、

美人白头,其情之难堪,不是局外人所可了解。

以上三苦,是自世间法来说的。若自出世间法来说:

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所受之苦曰苦苦;

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的天人所受之苦曰坏苦;

无色界及四空天的天人所受之苦曰行苦。

详细一点说,天道的福报较人道大得多,有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

但福报享尽,终有堕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

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痛苦异常。

天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大劫,天人以禅定力压伏此

心,但到寿满定尽之时,妄心渐起、流动不息,终究堕落轮回,尔时

生大懊恼,有如万箭穿体,其痛苦倍于世人。

天道的苦我们凡夫看不到,我们还是来看看人间的八苦。

三、以苦为乐的悲哀

人生八苦,出自《大涅盘经》,这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类苦,分述如下: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不必说十月胎狱之苦了,即以出

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阴道,这痛苦已非言语

所可形容,脱离母体后,为外界燠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

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娇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有如皮鞭抽

体,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因肉体上的痛苦而起的。

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一般人以为“生”

是可喜可贺之事,人生痛苦的根源,皆由此“生”而起。

二、老苦:出生之后,发育成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逐渐进入老

境,生理机能衰退,这时过去劳累所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都

一一发作了,尤以现代社会,子女远离膝下、老病孤独,其情何堪?

至于老之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的美人,到

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老妪,其心理上青春消逝的痛苦,尤甚于生理

上的老苦,但是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呢?

三、病苦: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儿童期

的天花、麻疹、水痘、脑炎;到成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

肺结核;以至于老年的癌症、心脏病、风湿痛等等,在在威胁着人的

健康。或者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层出不穷,只要有钱,还有治不

好的病?其实不然,新药固然不断推出,而新的疾病也不断增加,古

人说:“无药可延卿相寿”。岂能说有钱就可长命?退一步说,药物能

治身体上的病,也治不了心理上的病。由于人心的欲望无穷,社会的

竞争日烈,由精神紧张焦虑所导致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

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物所能奏效的?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法尔如是,谁也逃避不了,无奈“壮志未酬

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壮志。再说,一生奋斗的成

果、名誉、地位、权势、财富,以及妻子儿女等,一口气接不上来,

这一切都与自己不相,这岂能令人甘心?

人到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映过脑海,对

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

心的,会感到愧疚与痛苦。到这时,由痛苦恐怖而召感地狱相现,神

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途,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

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

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

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又何尝不感到

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也终有分

别的日子,又何况其它呢?万法无常,这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法避

免的。

六、怨憎会苦:相亲相爱的人,要生离死别,但相憎相怨的人,却偏

又碰在一起;像一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人,或利害冲突、两不相

容的人,如能终生不见,岂不眼前干净?无奈社会人事,繁杂万端。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相憎相怨的人,愈会被安排

在一起,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日子,这岂不使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一个职

位,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

志趣是在化验室研究,但为了饭碗不得不坐在办公桌上画等因奉此,

这些都是求不得的苦。莫说求不得,即是求得了,第二个新的愿望又

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觉得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

──就有所求;求而不得,依然是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蕴积聚而成身心,前七苦皆由此

身心而起,如火炽然;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

盛,而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相阴炽盛,想象追求,而有爱别

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且因行而迁流不停,

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造下生死流转之因,而有生死

轮回之苦。

总之,娑婆世间,一切是苦,凡夫愚迷,不自觉知,不求解脱,甚至

以苦为乐,如蛆之恋粪,这不只是苦,简直是悲哀呢!

四、说苦是为了离苦

上述八苦,前四者──生、老、病、死,由生理上的苦,这是人生必

然的历程,任何人无以避免。虽然如此,但其中的差异却千差万别,

各不相等;比如说,有人既富且贵,健康长寿;有人贫困微贱,多病

夭逝;有人贫病交迫,而长寿不死;有人位尊多金,却偏偏短命;这

是各人过去业力的招感,自己做不得主,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

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苦,是心理上的苦,也就是精神上的苦,

这种苦,虽然各人不同,千差万异,但其为苦也则一;世间众生,有

谁没有经验过──相亲相爱的人生离死别,相憎相怨的人却怨家路

窄?又有谁一切称心如意,所求必得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正说明了人生的缺陷。

“五阴炽盛苦”,是总括身心诸苦而说的,乃现在起心动意,皆成业种,

制造出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相续,牵连不断,无期痛苦,何日解脱?

三苦八苦,已使人苦不堪言了,但在苦下面还有一个难字──就是苦

厄的厄。这个”厄”,三界六道皆无法避免。佛经上说:三界众生,有

三灾八难。三灾又有小三灾和大三灾之分。小三灾,是人世间的饥馑、

瘟疫、刀兵;大三灾,是到住劫坏时,火烧初禅天,风打二禅天,水

漫三禅天,整个小世界就沦于灾劫而毁坏。

三界的八难,属于三途的有三种:即“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属

于人道的有四种,即“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佛前佛后难,北俱

卢州难”;属于天道的为“无想天难”;外道人修持,生无想天,以定

力压抑六识妄想不起现行,他们便以为已究竟离苦,但到定力衰退,

烦恼种子又起现行,不免仍要堕落。

天道、三途的灾难,我们且不去管它,我们还是看人类的灾难。自有

人类以来,战争就不曾间断过,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古代的战争就,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略野以战,杀人盈野;现代的战争,一颗

原子弹毁灭一个城市。至于瘟疫饥馑,我们不必举历史上的例子,看

看印尼的海啸,五一二大地震,现在的海地大地震等等就可以了解一

切。

照佛经上说,苦与难,是与人类共存的。有人类就有苦难,谁也避免

不了,佛教不停的说苦说难,佛教岂不是一个悲观论者的宗教吗?不

然,佛教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如果一定要说佛教有什么观,无宁说是“实

观”。佛只是以觉者客观的立场,把他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实的告诉我们,并指

示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趋向解脱、涅盘的途径,至于走不走,全在我们自己

了。

五、因妄想执着而受苦

要说佛教只说苦,也不尽然,事实上,释迦牟尼佛也并不否认人生有乐,例如

家庭天伦之乐、五欲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乐等等,但所有的乐,都含有苦的因

子,乐的后果仍是苦。比如说良朋盛会,其乐何如,但在酒酣人散的时候就是苦;

恋人相聚,柔情蜜意,但在黯然别离的时候就是苦。有些苦,不一定是苦难的苦,

而是说,人世间万法无常,无常就是苦。

如果溯本追源,这苦是因何而有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苦仍是由众生的

妄想执着而有的。众生迷执五蕴,认为幻妄身心为实我,而致我执牢不可破,由我

执故,而有贪恋取着──这其中包括着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也包括着对意

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等的执着,这一切贪求执着,得到时是乐,失

去时是苦;满足时是乐,不满足时苦,而乐是短暂的,苦是恒常的。

现在说到本经经文,何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就能“度一切苦厄”呢?这仍要由五蕴皆空说起。

关于“五蕴皆空”,前面已详为解说。《八大人觉经》称:“四大苦空,五蕴无

我”,五蕴是缘生之法,“缘起性空”,因无自性,故说为空。我人在世,承受一切

苦厄,而使我们感受这一切苦厄的究竟是谁呢?溯

本追源,皆由这四大五蕴之身心而起,我人认此幻妄身心为实我,因而“我执”

牢不可破,由“我执”而起贪恋取着,因而起惑造业,因业受报,生死轮回,承受一

切苦厄,永无尽期。

菩萨以般若妙智,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既观得五蕴皆空,

自然没有自私自我的颠倒执着,而去造作一切恶业。恶业是苦因,生死为一切苦

本,今既无苦因,则生死永断,自然不受一切苦厄。如色蕴空,则能度脱生老病死

之苦;受想行识四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后四苦,所以经文中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五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缘起性空

《心经》经文,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之后,接下来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

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着中,“色身”最难破,

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于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于

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

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

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

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

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

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么,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篇澹思先生

“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

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

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

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

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

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

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

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

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

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

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

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

生,根器闇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君不见,社会上许多耶稣教的小传单上,印着“空、空、空、空、空、空,人

生到头一场空。”也有一些自命为通达的胡涂汉,口头上也常说:“人嘛,还不是那

么一回事,到头来一切皆空,还是活着的时候吃点儿,喝点儿,落得个眼前受

用。”

我们看,这叫什么空?这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佛法的空义,岂能是如此肤

浅?

二、诸法实相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

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

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

群,名望素着,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

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么教法呢?”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

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

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么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

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

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

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

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

报。这是综合色、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

六因、四缘、五果之说。这里就不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

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

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

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它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

《杂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

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

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

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

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

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

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于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

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

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三、色的生成与坏灭

在佛法中,对于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

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

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于金──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

于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

微存在于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

微积聚而成的,现在我们自科学立场来看,空中有没有这些“众微”?

科学的智识告诉我们,大自然界有一0三种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者如铁、镁、钙、钠;非金属者如碳、硼、硅、磷;气体者如氢、氦、氮、

氧;液体者如汞、溴……;而我们平时以为一无所有的空中,是不是充满着各种元

素的分子──,台湾上空的落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平均为八?八吨,就是各种不同

的元素分子。

科学的智识告诉我们,原子组成各种元素的分子,分子组成各种有形体可见的

物质,有了物质,始有时间、空间、宇宙万有──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是四度空

间的连续体(即长、阔、高三度空间加上时间)。

原子本身也不是实心的质点,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若干更小的质

点,即质子和中子所组成,核的周围,有数目不等的电子,以光速的速度绕着原子

核旋转。

原子核的质子带阳电,绕核旋转的电子带阴电,而中子是中性,不带电,电子

以每秒钟数百万次的速度绕核旋转,有如行星环绕太阳,所以原子又称为“微宇

宙”Microcosm。

原子有多大呢?两万万万万万万个氢原子,才有一钱重,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

那么大,一个原子的大小有如一粒苹果,而质子、电子,更只有原子的几千分之

一,在科学领域中,单独一粒电子是无以测知的,因为那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单位,

必须在它和其它电子交换能量时始可测知其存在──电子只是一种放射性波,或者

“能”。可是我们别小看这小到不可测知的电子,或目不可见的原子,宇宙间的星

球,星球上的山河大地全是它们造成的。

英国的天文学家何尔氏,认为宇宙是不断创造而成功的,衰老了的星球在银河

中死亡消失,而新的星球不断自空间里产生,即所谓不断创造理论。

天文学上说,太空间的星球,步入中年以后,核心温度逐渐升高,星球呈现老

态,开始收缩,光芒渐消,乍明乍暗,到核心温度高达十亿度以上,最后发生爆

炸,蟹状的星云以每秒钟一千三百哩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历数千年而不息……。

星球爆炸后的气体和尘埃(宇宙尘),飘浮在空中,成为星际物质,也是未

来构成新星球的材料(星际物质稀薄的地方,每五立方码才有一粒原子)。

散布在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有些空间积聚的较多,在条件适合情况下,形成

宇宙云,此宇宙云不断积聚其四周的宇宙尘,像雪球似的愈滚愈大,最后由于互相

间引力的关系,开始缩小,而形成新的星球……。

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由于科学的进步,才使我们知

道,山河土地,是由空际的微尘积聚而来,试问,宇宙间比地球大百千万倍的星球

都是微尘所聚,那么星球上的山河大地,器界万有,还有什么不是自“众微”而来?

科学的进步,是不是给佛学的“众微聚”、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作了注脚?

四、没有绝对的本质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

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

──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

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

种执着──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

着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

着,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

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

“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

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

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我们

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

尝有公司的实体?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

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

酒瓶醋瓶?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

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么

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

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

“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

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外挂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

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

“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

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

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

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着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金刚经》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三

句经文中,第一句是就俗谛言,是假名有;第二句是就真谛而言,是自性空,而第

三句;“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中道谛,这就是“三谛圆融”──空谛泯一切法,假

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

五、但令心空境自空

“色不异空”四句,一说说了大半天,受、想、行、识,尚没有说到,不过如果

明自了“色即是空”,则受想行识四者,不必再加细解,自可体会出来。

受、想、行、识四者,一一可说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

即是空、空即是受”,以至于“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

是识”。这四者,都是我们的一颗妄心,对色蕴之境生起的心理活动,

何尝有一分真实的体性?以受来说,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违顺两种境

界,而生起苦乐两种感觉,如果没有违顺之境,则从何而来的苦乐之

受?

想是于境取像为用,如果没有了六根所对的尘境,想即无像可取。

行是造作为义,于境产生或善或恶,或贪、嗔、痴等意志活动。识是

分别义,于五根接触五尘,而产生辨别认识等作用,到了了知色蕴的

尘境性空,受、想、行、识四者,自然当体即空。

《大乘起信论》云:

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

色心二法,是相对而有,到了色蕴空时,心识自然也就空了。

我们说空说有说了大半天,认真说起来,全是戏论,就是因为我

们这些薄地凡夫,过分执着世间假有,世尊慈悯,才为我们说万法性

空,如果我们能乘般若船,度烦恼海,到达彼岸,证涅盘果,到那时,

心上不着一物,无怨亲、无贪嗔、无胜负、无人我、无妄想分别,一

切俱舍,妙湛圆寂,万境俱空,而境空由于心空,心空则五蕴自空,

五蕴空,六根六尘空,十八界、十二因缘亦皆空,那才是但令心空境

自空的境界。《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们如果证得“心

空”的境界,则什么“缘起性空”,什么“性空相有”等等,岂不全是多余

之言!

第六章诸法空相

一、空相就是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后的一段经文。初读诵时,会给人

很大的困惑,尤其是“空相”二字,不知道作何解,在古德注疏上的解

释有数十种之多,且举几则如下:

一、真空之相体,名曰空相。

二、因缘生法,名曰空相。

三、法空者,诸相自相空,如来告须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识

相空。

四、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

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

事得。

五、过去法、过去法空,未来法、未来法空,现在法、现在法空。

所以者何?空中过去法不可得,过去法即是空……

这些注解,现在看起来还有三分明白,而那时看起来,不但不明

白,反而更胡涂,我曾请教过几位同修,他们讲解半天,我听来听去

还是不了解,我这人,钝根劣智,领悟力太差,看注疏看不懂,别人

解说我照样听不懂,我自己苦苦思索;诸法空相、诸法空相,这空相,是不

是“诸法”空后的”相”呢?雪庐老人他老人家说:

“诸法空相,就是观世音菩萨,以般若正智,照见五蕴皆空以后

的相状,空相就是实相,就是我人的真如实性”。

这真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想想看也的确是如此,这五蕴皆空之后,真如实

性显现,这真如实性,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吗?

不过,如果经文上说的稍微明白一点,或者说,“是诸法空性”或“诸法实相”,多少

就不会绕着这四个字猜谜语了──我想看不懂的不止我一个人。

其实不能说经文深奥,只怪自己不学,南亭法师心经讲义上就说:“真正心

体,其名为何?以般若经从空立论,故不谓真心,而曰空相。”

二、实相就是佛性

真如实相、又名空相,真如实性是佛陀所证的境界,不是世俗的语言文字所可

诠解形容的,所以佛学书籍中虽然用了许多名字来称谓它,用了许多词汇来形容

它,但在我们初学佛的人看来,怎么样也想象不出来它是什么样子。

真如实性的名称很多,多到使一个初学的人眼花撩乱,例如:本觉、法性、圆

觉、佛性、真性、自性、常性、人性、实相、实性、本体、法身、真如实相、妙真

如性、一真法界、真常妙心、圆成实性、诸法实相、如来藏心、妙真如心、本来面

目、自心现量、无生法忍、无余涅盘等等……。这许多名称,说来说去,说的就是

我人的一颗“真心”又称“佛性”。

释迦牟尼世尊,往昔在菩提树下睹明星得道时,即说: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

得,若离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智慧德相,说的也是我人的真如实性,也就是我人的真心、

佛性,因为妄想执着覆盖了我人的真心,使真心万德万能的性德不能显露,这样才

由佛性变为妄心,这妄心,就成为我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那么,这妄想执着是由何而来的呢?这仍要由佛性本体说起:原来佛性才是

我人的本来面目,这佛性,是溯之无始、延之无终、永久存在的,它的性德是无生

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它究竟快乐、不受熏染;它晶莹无疵、如如不

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地众生皆具此性,人人一样,毫无差别。

但这万德万能的佛性,无始以来,就为“无始无明”所覆盖,就好比浮云蔽月,

尘垢蒙镜,把佛性的性德掩盖住,这无始无明,是一切众生所迷的元初根本,所以

又称元品无明,也叫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佛性皆为无始而有,所以称无始无

明,它就是我人无始生死的根本,它是无善、恶、是、非,无烦恼、受、欲、思

想,也无知无觉──无明本来就是迷眛不明的意思。

无明迷昧不明,无知无觉,但由无明而起的见闻觉知──又称妄心,也称灵

性,相当于科学上的脑神经作用,却是能起妄念、受熏染的,它有善、恶、是、

非、喜、怒、哀、乐、欲、烦恼,它是有漏的,染污的,也是人人不一样,俗语:

“人心不同,各有其面”,指的就是它──妄心。

我人的见、闻、知、觉,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

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而妄想执着,就是由见、闻、觉、知而来的。

什么叫妄想执着呢?就是凡事不当于实的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

想,固执于一切事物而不离叫执着──也就是执着于一切虚妄之法,把而不离,我

人由于有“妄想分别”的缘故,对于外境所起的“顺逆境相”,凡是遇到“顺情境”──

顺我意的,则生“爱取”之念,由于爱取而生喜乐;凡是遇到“违逆境”的,则生“憎

舍”之念,因憎舍而生忧、苦。由于这种“爱恶取舍”的妄心,念念系着,片刻不

离,所以叫“妄想执着”。

此“妄想执着”中的“想”,事实上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想”。

五蕴分为色、心二法,色法是色蕴,心法是受、想、行、识四者,惟“想心”起时,

受、行、识三者亦同时并起,而生连带作用,所以“妄想执着”,其实就是五蕴色、

心二法同时起的作用。

三、妄心佛性,原是一体

真如佛性,由无始无明所覆盖,由见闻知觉的作用,成为妄心。妄心攀缘尘

境,成为妄想执着。而事实上,妄心佛性,原是一体,心性不异,即心即性,荆溪

大师着《止观大意》上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性是体、心是

用。波与水虽名相不同,而为湿性则一。《圆觉经》云: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1:1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4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经解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