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
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
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
到了蓬勃的发展。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精
选9篇),欢迎阅读!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1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
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
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
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
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
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
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
《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
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
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
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
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
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
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
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
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
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
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
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
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
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
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
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
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
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
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
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
“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
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
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
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
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
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
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
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
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
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
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
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
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
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
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
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
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
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
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
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
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
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
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
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
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
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
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
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
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
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
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
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
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
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
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秦到两汉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
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
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
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
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
代更迭,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
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
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
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
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
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山水游记、散
文山水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序》,就是作者与庐山众僧人同游石门、赋诗纪游,诗成后所写的序
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出游时艰难行进的经过,并在主观感受中生动
地描述了石门神奇瑰丽的景观,突出一种神仙的境界。全文辞句清丽,
语调流转,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独立的、具备了旅游文学特
点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现出的骈体山水游记、骈体山水信札、
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
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
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作家把山
水景物当作自己描写的主要对象,记游明确,刻画形象,呈现出一幅
幅极尽妍态的山水画、风景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的《水经
注》。《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体的实录体地理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
旅游文学著作,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祟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
《水经注·三峡》篇,在记述三峡水道情况的同时,还描绘了三峡雄奇
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穿插着关于三峡的众多神话传说、风物习
俗、民歌民谣,其写景叙事、实虚映衬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除郦道
无的《水经注》外,还有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
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写作目的虽然是企图通过佛寺的盛衰寄托对拓
跋氏复亡的哀悼,但旅游线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阳寺塔建筑作为审美
对象加以描写,文字生动,写法精湛。如写水宁寺的佛塔,仅用“高
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寥寥几语,就写出了寺
塔的巍峨壮丽和庄严肃穆。不仅如此,它在描写中还插录许多关于寺
塔的历史传闻、风尚习俗,是一部较典型的文史结合的山水游记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旅游意识的形成、对旅游生活的重视,使
得记游类作品在秦汉积累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已经具备了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它们标志着古
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
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
审美作用。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
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
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
化内涵。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
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
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
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唐
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
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
优美山水游记散文。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
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
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
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
“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
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柳宗
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
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
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记》
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
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他写
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
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色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
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
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独立、不同流俗的
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山水游记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
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
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
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
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
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
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
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
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
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
的是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专
著。这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线写景物,记古迹,叙
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在宋代山水
游记种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
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
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
的《游褒掸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
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
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描写山中巨石的
森然耸立,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在给人一种如
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中,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应该进
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
妙地融合起来,洋溢着一种理趣。
元代山水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但在题材和内容上
也有一些新的开拓,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唐宋元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如群星
灿烂,百花争艳,不但标志着山水游记文学的完全成熟,而且为明清
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明清大多数著
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
的名山秀水和古迹。
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
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
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
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
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
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
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
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
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
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
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
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
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
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
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
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
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
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
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
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色,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作者
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
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
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
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
“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
水,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
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
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
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
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
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
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
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
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
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
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
趣以及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
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从以上古代山水游记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轨迹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它开启了我国后代的旅
游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
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
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
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
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
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
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
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
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
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
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
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
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
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
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
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
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
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
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
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
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
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
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
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
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
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
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
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
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
“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
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
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
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
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
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
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
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
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
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
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
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
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
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
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
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
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
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
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
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
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
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
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
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
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
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
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
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
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四、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很多。山水游记在介绍历史、地理、文
化、科学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写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浓
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
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
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
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
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
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
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
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
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
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
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
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
(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
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
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
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
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至于现
在可不可考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当时是可考的。《三峡》所描写的
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
特色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
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
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
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
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
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
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
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
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
获得裨益。
写景记事简洁生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在早期的写景散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如北朝郦道元的
《水经注》。这散文著作虽然属于地理人文方面的专著,但其中许多
记述山水名胜、风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则富有文学价值,对后来游记
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作者就以峻洁的笔墨具体而
生动的描绘了三峡奇险壮丽的山光水色。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总写三峡两岸的特点:山高陡峭。“重”
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
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
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
分显示了三峡特点。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流湍急。当王朝的紧急命
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
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
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其春冬两季四种
景物的特点: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
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来渲染秋季山谷中的凄清、肃杀的气氛。
描述简洁,文字清峻,笔触生动,神韵悠然。难怪刘熙载会作出这样
的评论:“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
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
唐以后的游记散文吸取并发展了这一写作特点,简洁精练、生动
传神成为古代优秀游记散文的一个鲜明特色。如清代桐城派姚鼐的游
记散文《登泰山记》,这篇文章在组织结构上就有主次分明、简繁得
当的特点:首尾两段概括地叙述了泰山总的地理形势和冬季自然景象,
中间两段则具体地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和日观峰观日出的情景,而将
日观峰作为全文描写的核心。但此文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以简洁的
笔墨勾画出了泰山冬季冰封雪盖的独特景象和泰山日出时的瑰丽图景。
如作者登上泰山绝顶后见到的壮丽景色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两句话语言精练而含意深邃。一个“负”字,将冰雪盖山的静态景
色描绘成泰山以它的雄伟身躯背负冰雪的动态画面,写出了泰山雄踞
于天地的英姿和傲然挺拔的气势;而在日光下雪山反射出的光芒又照
亮了整个南面天空,则写出了苍山、冰雪、蓝天在雪光中联为一体的
泰山冬景奇观。对于日观峰日出景象的描写也很精练,形象生动,精
彩纷呈。“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
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白若樗蒲”,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
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
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
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
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
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
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
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
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
言不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
67字。
附: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融情于景,即事寄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大特点。
唐代柳宗元在贬官永州后所撰写的“永州八记”,既开创了独立
完整的游记散文,又开创了游记散文以山水抒写怀抱的一种优良传统。
如其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在记述作者发现和宴游永州西山的
过程中抒发了自己所得到的感受、谴闷舒怀。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
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
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
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
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
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作者由西山的
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
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
我合一。作者还写道:“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游,游于是乎始”表现了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
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记述
之中既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又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
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
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这就表现出本文一自然界
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相融合的基本特色。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寄情山水的名篇。文章先写到亭
子的远景,从琅岈山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
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
写亭的近景,用“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亭名来直抒
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
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
“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
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
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
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欣慰和悲苦
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作者在山水风景的描
写和记录里,不声不响地寄寓以至抒发了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欣慰和
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
明人袁宏道的《虎丘记》也是在写景叙事中寄托情怀。从文中可
以感受到,作者钟爱自然,钟爱山水,钟爱名胜古迹,特别是虎丘这
一“吴中第一名胜”,可谓一往情深,作者“吏吴两载,登虎丘者
六”,足见游兴之浓,对虎丘之爱。在他笔下,虎丘之美,虎丘之乐,
真可谓人间天堂。从文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富有平民意识。这篇游
记,取景主要不在景物,而在游人,作者以浓笔重彩抒写中秋之夜虎
丘游客欢乐场景,显然,作者以为,百姓之乐与名胜之美是相辅相成
的,万众欢乐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观。而且是融入平民
之中,同享山水之乐。特别要指出的是通过记叙最后一次与几位朋友
同游虎丘的一个细节,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感叹,表达愿望。作者任吴
县县令期间,最后一次与几位朋友同游虎丘,“歌者闻令来,皆避匿
去”,针对此事,作者感叹“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其痛
恨官吏横行霸道、衙役庸俗粗野,体恤爱护百姓之情溢于言表。文章
结尾处,直接表明心迹:“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这是他自己与民同乐的愿望和淡泊名利的情怀。“今余幸得解官”,
一个“幸”字更是情透纸背,掷地有声,无官一身轻,免去官职是一
大幸事,其淡泊利禄、清心寡欲的高尚情怀表露无遗。
记游说理,借景立论,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再一特点。
游记散文发展到北宋时代,由于受当时思想界学术界比较注重务
实和进取精神的影响,产生了说理性的游记,反映了宋代散文议论化
的倾向。这类作品虽然大多记述了他们游览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
但有的发表游后的感触,记议结合,有的则立意于议论,借记游来说
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
的名篇。
《游褒禅山记》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
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
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
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
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
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
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本
文记游后所作的议论,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积极的进取性,而且两者
结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记游,后半篇主要议论,记游是议论的
的依据,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程,由实到虚,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石钟山记》则与《游褒禅山记》先记游后议论的写法不同,作
品一开始就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
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然后写作者亲
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
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最后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
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
目的。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
“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
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
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
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
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这种议论,确定能给人以启发。《石钟山记》
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文章不
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
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
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
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写得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有
静有动,有声有色,从而比一般的说理文章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
说服力。
宋代开创的说理体游记对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记游说
理的作品历代不绝。
齐、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
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
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山川之美”作为基本描写对象的我国
古代优秀的游记散文作家也深其三味。他们的创作往往不停留于对自
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感情,抒发感
慨,或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既具有景趣、理趣,达到写
景与写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2
圣唐山位于广西金秀大谣山境内,海拔1970多米,集秀、美、奇、
险于一体,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原始风貌,让无数游客由衷神往,留连
忘返。
登临圣唐山,呼吸在清新的空气里,一种融会贯通的快感由然而
生,一种推陈出新的感觉遍及全身,仿佛生命在这里受到了洗涤,使
人一下子变得神奕气爽起来。
春天的圣唐是相当美丽的,处处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尽管争春的花早已开过,但一些与世无争的不知名的山花依然竞
相努放,反而显得格外夺目,更加娇贵。潺潺溪流顺着山间流淌,带
来微微清风,欢唱着生命之歌。鸟儿在林间里鸣叫,亲切而温馨,演
泽出妇唱夫和的和谐音符。
极目远眺,山峦叠障,山外有山,奇峰竟秀。偶有些山峰被白雾
环绕,便显出午些诗情画意来,让人浮想联翩…………
圣唐山的日出和日落是最有诗意的了,也是最难得看到的美景,
听说登峰百次偶遇一二。当太阳从东方破晓的时候,万道霞光从远处
山峦间喷簿而出,层层白务便开始浮动起来,形成万倾云海,当霞光
穿透云海时,红霞又把云海染成了红色,漂移的红色托着初升的太阳
预示着新的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而当太阳拖着晚霞西下的时候,却又
是另一种极致的景象。此时太阳好象是被故意顶在了西边的山尘上,
让其把余辉散满大地。回望四周,松林尽染,夕阳无限好,就如自身
游走在美丽的画图之中了。
圣唐山的清秀是让人无法忘怀的,美景无处不在,奇险无处不生。
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型怪异之石柱石峰,原始森林里珍稀物种,
山高水陡的流银飞瀑,置身境地,如入仙境,便会让人忙却了尘世的
浮燥和烦恼。更有万丈悬崖上开凿的栈道,行于其中,头上不见天,
脚下不见底,有如行走在空中的感觉,奇险无比,给人在闲情逸致中
得到刺激,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自踏进美丽的圣唐山,我便尤于踏进了梦幻般的世界里。让清风
浸润着肌肤,轻拂在脸面上,就有种与自然亲切的感觉。行走在参天
大树下,游走于山间小道中,一种情怀由然而生。这时我就想,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啊!
哦,美丽的圣唐山,美丽的大谣山!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3
国庆节放假期间,我和老婆、儿子一块儿去栾川县鸡冠洞、重渡
沟旅游。其实,这两个景区八年前我就已经去过,这次去主要是想让
老婆放松一下心情,让儿子增长一下见识。也许人的天性都是好玩的
吧,这次我虽是旧地重游,出发时心里仍充满了许多期待。
我们是早晨七点从漯河发车的,一路颠簸,到达鸡冠洞景区时已
是中午十二点多。鸡冠洞位于栾川县城西三公里处,是一座典型的天
然石灰岩溶洞,因其观赏面积大,景观壮丽,科研价值国内罕见,被
誉为“北国第一洞”。在洞旁的农家院吃过午饭后,我们便在导游的
带领下,来到鸡冠洞洞口。检票后,我们跟随着众人,首先穿过一条
长约三十米的人工隧道,来到玉柱潭边。玉柱潭因一潭清澈的地下池
水而得名,周围大小石笋、石柱林立,是鸡冠洞内石笋、石柱最集中
的一个地方。告别玉柱潭后,我们不一会儿便来到溢彩殿。溢彩殿内
景致繁多,个个流光溢彩,让人目不暇接。我记得有一根高两尺有余
的石笋,酷似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它旁边的岩石如一条鳄鱼,张
嘴翘尾,像在聆听寿星的教导。于是,人们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鳄鱼拜寿。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继续前行。正走着呢,
突然一根笔直挺拔的高大石笋映入我的眼帘。导游说这就是“叠罗
汉”。大家都很疑惑,明明是根石笋嘛,为何叫作叠罗汉呢?见我们
迷惑不解,导游用手一指石笋的顶端,大声问:“大家看那三个并列
排列的小石笋像不像三个叠坐的小胖罗汉?”原来如此,看来游山玩
水不仅要有眼力,还是要有非凡想象力的呀!我们入洞越深,脚下的
道路越陡峭难行,但所见的景致却是越来越壮观美丽。嘿嘿,这点还
真如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说的那样“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呀!在后来游览的“非常之观”中,像“玉柱
擎天”、“亚洲第一盾”、“七层宝塔”、“千年一吻”等景致,形
态各异,鬼斧神工,让我们都不由得赞叹起大自然的神奇!
从鸡冠洞出来后,我们直奔重渡沟景区。山路蜿蜒曲折,旅游车
在崇山峻岭间绕来绕去,常常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深渊,让
人胆战心惊。一路小心翼翼,到达重渡村中心广场时,天已完全黑透。
夜晚,我们就住在了村内的一个农家院。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后,
我们沿着溪流,溯源而去。一路上,但见游人如织,路边不时有卖各
种土特产的小贩。这里盛产竹子,因而竹制品也就很多,特别是小竹
桶和竹水枪,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买了之后,马上到溪边吸水,
打起了水仗。溪水叮咚,在我们身边流淌着,时而舒缓,时而急促,
撩动着我们无限的情思。正走着,忽听水声轰鸣,我抬头一看,一条
长长的白练从远处陡峭的崖壁上直挂下来。“好美的瀑布呀!”我禁
不住赞叹道。走近瀑布,只见水花四溅,落在脸上凉丝丝的;瀑布旁
边的崖壁上刻有三个红色大字——泄愤崖。为何叫泄愤崖呢?我思忖
着,也许是希望游客把平日里的怨愤像这瀑水一样倾泻而出吧!可能
是瀑布太壮观了,也可能是寓意太美好了,人们都挤在这里,争着抢
着拍照留念。我也挤呀挤,费了好大一会儿工夫,总算给老婆、儿子
留了一张倩影。继续往前赶,走不多远,我们就到了锁蛟崖。看到有
人在崖下拍照留影,一位同行的大姐告诉我说在这留影不好,你想,
锁蛟崖嘛,即便你将来是条蛟龙,也会被锁住的。不留影也罢,花钱
出来旅游,谁不图个吉利图个好心情呢!我们正走着,突见一块巨石
立于路旁,上书三字:“靠背石”,旁边还题着一句话“鸡叫头遍,
歇一歇”,据说这就是当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曾歇息过的地方。我们
在此休息片刻后,继续前行。这时,我发现道路越来越昏暗幽深,游
人也稀稀拉拉的,越来越少了。我们几个暗暗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
排除万难,登上峰顶,一览众山小。可走到“鸡叫三遍”处时,一看
时间,竟已近十点半了,想想临行时导游反复交代过的“十一点在山
下千年菩提树下集合”的话,我们也只好悻悻作罢,无奈地顺着山路
下了山。
就这样,我们的栾川之行很快就结束了。这两天,我们一路穿山
越岭,颠簸劳顿,感觉真的很累;但栾川秀美的山水也涤荡去我们心
灵上的浮尘,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4
端午佳节,不想呆在家里,故和友人一起相约游玩黄山,一来可
以一洗多日劳苦之烦,二来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再者,因黄山
是天下名山,我素来有登临之意,这次正好可以得偿夙愿。我们从清
早出发,驱车由沪直赴黄山汤口,颠簸了五个多小时,中午时分抵达
汤口镇。
我们早已在皖豫山庄预定了房间,放好了行李,热情好客的老板
娘便拿过一张黄山导游图,详细介绍了黄山景点和登山路线,还建议
我们利用下午时间去附近的翡翠谷游玩,听说此地是黄山第五绝,素
有天下第一丽水之名,也是《藏龙卧虎》的拍摄取景地,于是都想去
看看。
稍稍休息片刻,我们便沿着迂回的山路来到翡翠谷。却见佳木茏
葱,花草葳蕤,四围皆为青山掩映,一路上树木撑起一片阴凉,把炎
热的夏日挡在山外。走不多时,潺潺的流水声已近耳际,一股清流,
状如白练,从山谷上面奔泻而下,于低洼处汇聚成池,池水清澈见底,
翠绿无比,仿佛一块碧玉溶解在里面似的。此时阳光照过山峰的背影
折射在池中,水波跃金,摇曳不定,形成五彩虹霓般回旋着的层层圈
环,各种各式奇妙悦目的石卵,嵌在水底,如珍珠,如翡翠,如宝石,
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彩池之名的由来。听说在这个山谷中,这样的
彩池大大小小,数达百余。
赞叹之余,我们继续沿着山路向山谷深处进发,越往上走,水声
越大,哗哗之声不绝于耳。行不多时眼前豁然一亮,闪出一块开阔的
地方,里面矗立一块大石,上书黄色的三个大字“许愿石”,下面缠
绕一条铁链,走近一看,铁链上全是大大小小的许愿锁。听人说翡翠
谷又称情人谷,到这里许愿祈求冥冥中的一个缘分,是非常的灵验。
友人不太相信这个,我还是合十作揖,默默许愿,自觉得灵验与否,
另当别论,能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如此灵山秀水之地,还是十分有意
思的事情。
过许愿石之后,山路忽然平坦起来,来到一地,不知何名,却有
千百竿翠竹相迎,个个清脆欲滴,宛似一团绿云,遮天蔽日。人身处
其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这里没有鸟鸣,也无人语,唯
有小溪水从林间潺湲而过,景色美丽极了,也清幽极了!听说《藏龙
卧虎》影片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梢打斗的场面便是取景于此,由
此可见,导演李安选景的眼光真是高人一筹。剧中李慕白和玉娇龙施
展轻功,挥舞宝剑,缠斗在万里竹海之上,犹如两只翩翩而舞的蝴蝶,
唯美的画面倾倒了无数影迷。
越往上走,山路愈加陡峭,过了滴雨石,炼丹台,再往上,便无
路可行,方知是来至峡谷的最深处。四周岩崖高耸入云,翠峰峥嵘,
势如斧削,下面人仰首一望,就如坐井观天。崖上生长着无数小松树,
有的斜身探水,有的依山傍石,有的金鸡独立,形态各异。仔细一看,
石壁多处地方有水汩汩流出,方才明白山谷中的溪水都是由此汇聚而
成。除溪流外,这山谷里巨石林立,奇形怪状,星罗棋布,叫人大开
眼界。溪水之畔的一个空旷地方,镌刻了一个红色的大大的‘爱’字,
许多游人都坐在这里合影留念。
不一会儿,我们又顺溪水而下,只想去寻找当年玉娇龙深潭寻剑
的地方。沿路听见一些游客的欢呼声,一抬头便看到一人乘滑索从山
谷上面滑下去了,速度飞快,倏忽不见人影,真是惊险刺激。我们游
兴未足,坚持走路,于是抚石依泉,穿过情人桥,再走片刻,便见一
座亭子,翼然而立。亭子旁边不远处有一段瀑布,白如匹练,声响淙
淙,下面是一潭碧水,绿如翡翠,清澈见底,里面铺着五彩石头,在
阳光辉映下,发出奇光异彩,令人炫目。咋看就有些眼熟,好像那里
见过似的,再看一边的景点介绍才确信这就是《卧虎藏龙》拍摄取景
点之一。影片中李慕白把青冥剑抛入潭中,玉娇龙一跃而下,在潭水
之中寻找到了这把宝剑,这段精彩的场景就是这里拍摄的,看过之后,
久久无法忘怀。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5
一行人说说笑笑,不久便越过入胜亭,仙人指路的石峰,已是遥
遥在望。越上山路更加陡峭,不一会儿我们都有点气喘吁吁,汗出,
腿酸,才相信古人说的黄山奇险,“飞鸟难逾越,猿猴愁攀登”。饶
是现在石阶修得如此整饬,方便登山,我们尚且觉得登山之艰难,古
时候这里只是羊肠小道,古人登山的艰险可想而知,所以绝大多数人
都未能登临山顶,还未到半山腰,已经是“客怨,
仆泣”,于是“不可上,乃止”。
这里的山路崎岖不平,山势奇特,一会儿要走上坡路,于是直上,
一会儿又要走下坡路,又得直下,上上下下,山峰越来越险,气温越
来越低,空气中透出阴凉,冷风阵阵,云来雾去,我们仿佛走进了世
外仙山,隔绝了人间。
虽说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沿途却见几个挑山工,挑着百来斤的担
子,健步如飞,不多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让我们空手登山者着实
汗颜。他们大多皮肤黝黑,有年轻的,也有年纪稍大的,围着汗巾,
一根竹扁担深深嵌入肩头的肉里,走起这样的山路,却是如履平地。
听人说过,黄山上的食物,用具,都是由这些挑山工一担一担挑上山
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黄山是属于他们的,看着他们挑着重担,
一步一步登山的背影,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上登,云雾越来越浓,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现在却是雨脚奔
走,我们就在这阴晴不定的氛围中攀登,汗出,汗干,不知道几个回
合,踉跄走过双猫捕鼠,于正午时分终于胜利到达白鹅岭。心含着喜
悦,放眼望去,云水茫茫,雾山苍苍。一阵又一阵的凉风吹过,云雾
散去之后,却见山石嵯峨,松篁交翠,真是:“到此已无尘半点,上
来更有碧千寻”。
我们休息片刻,吃了点食物,又继续上路。一路上最多见到的便
是松树,名贵的有黑虎松、连理松和异萝松,还有一棵最著名的松树-
-迎客松,是黄山的名片,因为在天都峰下,只好在下山时去拜访。这
些松树耸立在万仞高崖之上,吞云吐雾,御风而舞,吸取山川之灵秀,
采纳日月之精华,绿茵万朵,翠流。有的如伞,有的如蓬,有的如并
蒂莲花,有的如丹凤朝阳,似迎客来,似送客走,形态万千,不可名
状,它们堪称是黄山的真正主人,我们只是过客而已。中华大地,巍
峨奇山不可胜数,但有如此之多的松树荟萃的名山,唯有黄山。我们
一路欣赏,一路拍照,不多久到达了始信峰。
始信峰之名,缘于明朝人黄习远听闻徐霞客称黄山秀绝天下,也
来游览,但从云谷寺上山一路没什么风景,而至此地如入梦幻画境,
始信黄山神奇绝妙,徐霞客所言非虚,其有文写道:“妙不可言,说
也弗信;岂有此理,到者方知”,后人因此命名为始信峰。站在始信
峰顶望去,云海涛卷,翻金舞银,碧松翠柏,披日迎风,真是一派绝
妙景色。
山风来去,松涛阵阵,云雾变幻不定,刚才还可以看到猴子观海、
双僧拜佛、观音送子等姿态绝妙的奇石,一眨眼就隐藏进薄雾轻纱之
中,再也看不见了。我们在云雾中绕来绕去,不知不觉就来到梦笔生
花处。幸亏云雾散去不少,散花坞清晰可见,其右侧有一孤石挺出,
平空耸立,上面突兀生出一株小松树,远远望去如同一支直立的大笔。
峰下有一个巧石,状似人卧睡,所以叫梦笔生花。对面有一山峰如同
一个笔架,故名笔架峰。传说这支笔就是当年由大诗人李白写诗之后,
趁着酒兴和七分醉意,掷下山去的。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李白写黄山
之诗却是不同凡响,其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
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真是描写黄山的神来
之笔。他还写到“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可见其游兴之浓,恋
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日出不知道见过多少次,但在这么高的海拔之上观日出还是头一
回。我们站在清凉台旁的一座小山丘上,只见东边的天空还只是一片
乳白色,漂浮着一些薄云,于天相接处,则云海茫茫,烟岚氤氲,群
峰影影绰绰,隐藏在云雾之中,如同世外的仙山;山色如黛,轻霭薄
如蝉翼,弥漫着近处的巉岩,一草一木,均浸染在肃穆的气氛中,真
似一幅酣畅淋漓的淡墨山水画。不一刻,浮云变成淡黄色,天色透亮,
座座山峰如同在大海里沉浮的小岛,四周寂静一片,人们都屏住呼吸,
目不转睛地盯着东方的天际。再过片刻,云中白光闪发,天色由黄色
逐渐变红,那片浮云似乎被烧掉了似的,霎那之间,一个金黄色的火
球从云层中突然窜了出来,射下千万道光柱,从未见过色彩有如此之
艳丽,也从未见过光线有如此之强烈,人们惊呼一声,不敢再看。这
时分,彩霞满天,清凉台上毫光四射,万松林无比绚丽,百鸟啁啾,
山泉淙淙,群山苏醒了,这是何等美丽的公园!这是何等美丽的人间!
这里的清晨实在是令人陶醉。
而我们一行人,皆流连忘返于其中,久久才离去。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6
翌日,晨凝晓露,朝霞散琦。我们一早起来便乘大巴来到云谷寺,
这里是黄山的后山,有索道可以上山,不过我们还是选择徒步登山。
早就听说黄山卓绝云际,雄峻难以攀登。现在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无
穷无尽的石阶,像是一条从天空中落下来的云梯,等着游客们去攀登。
背起行囊,开始拾阶而上,心怀激动和虔诚,终于要征服这座千古名
山了。听导游讲过,黄山古名黟山,后在唐朝天宝年间,因传说黄帝
在此炼丹而得道升天,故更名为黄山,沿用至今。大自然以其鬼斧神
工般的大手笔,安排了这一处人间圣境,它有云海五座,犹如五大洋,
汹涌澎湃,云海之中,又藏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
潭,四瀑。它也有碧嶂千绕,峭石嶙峋,山岩上巧布奇树异松,珠英
琼卉,天下罕见。它有一道温泉,可浴可饮,能治百病。这还不够,
它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稀世的灵芝,神奇莫测的摄身光。怪不得大旅
行家徐霞客登黄山归来后叹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的心情正飞扬在黄
山绝巅之上,越玩越起劲,个个是逸兴遄飞。今日天朗气清,黄山上
游人如织,组团来的,自助游的,考察来的,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山坳
小路,我们只得小心翼翼避让开游客,朝着一个又一个景点风尘仆仆。
时间过得飞快,走到北海宾馆一看表,已是下午三点,才想起老板娘
叮嘱我们一定要去西海大峡谷去看看,那里是新开发的梦幻景区,于
是欣然前往。
过了排云亭,丹霞峰,便进入峡谷地带。走不多时,眼前豁然开
朗,远处云封雾锁,千岩竞秀,再往脚下一看,骇得差点叫出声来,
下面是削壁千仞,山谷幽幽,深不见底,真是奇险无比。所走小路全
是从悬崖峭壁之上开凿出来,如云梯,似栈道,更像是一条缠绕在绝
壁之上的蛇道,宽不足一米,里面靠石壁,外侧是简陋的护栏,人走
在上面,两股战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到这里才明白导游告诫的话:
“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若要是谁一不小心,坠落石阶,肯定
会掉入万丈深渊,有恐高症的人就更不要来此了。有些地方,险在上
面,两座山峰之上悬楞楞挂着一块巨石,似乎随时就要砸下来,而我
们必须要走过去,别无他路。胆小的人,走一段路就返回了,胆大的
继续前行,走过了一线天,钻入一个洞穴中,潮湿阴冷,竟然还有水
不断滴下来,于是不敢久留,出洞又下石阶,来到一座亭子歇息。沿
途随处可见奇松苍翠,怪石嶙峋。此时,太阳从云雾中跳出,照射在
远处的翠峰之上,如同贴金镀银一般,闪闪发亮,只见大大小小的山
峰格外翠绿,又有云海如雪浪滚来滚去,我们宛似处在琼楼玉宇之中,
如醉如痴,如梦似幻,真想羽化而登仙。返回的路上,西边的天际,
忽然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与满天霞光互相辉映,显得美艳无俦,
游客们欢呼赞叹起来,纷纷拍照,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游客
竞折腰”。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已而星月在天,我们到达狮林大酒店,匆匆
吃过晚饭,便商议第二天观日出的路线。黄山日出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这里一年四季晴天不到百日,很多人游玩的时候不是雨雪霏霏,就是
阴云笼罩,只能遗憾而归,幸亏天公作美,我们遇到了良辰,天气预
报说第二天是晴天,日出时间为早上五点10分。再看地图上,狮子峰
离我们最近,而且又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于是便把观日出地点定
在狮子峰清凉台。
一宿未曾睡踏实,刚到四点,我们立刻起床,奔向狮子峰。这时
四周还是漆黑一片,但跟上浩浩荡荡的观日出队伍,根本不用担心走
错方向。这队伍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多数是外地游客,还可
以见着几个外国友人,自宾馆陆陆续续出发,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
直上,直上,到达狮子峰时,天色已经微亮。“莫道君行早,更有早
行人”,本来我们觉得自己是最早的,万万没有想到来到清凉台时,
已经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山坳里,丛林中,小路上,到处挤满了看客,
黑压压一片,比赶集还热闹。各式各样的相机都选取了最佳的拍摄位
置,只等着那个火球腾空的一刻。
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这一次是直奔光明顶。俗云:“不到光
明顶,不见黄山景”,光明顶是黄山第二高峰,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
气象站就设在上面。一路上,阳光灿烂,天色晴好,一碧如洗。在城
市里居住,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蔚蓝的天空,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
绿色的山峦,我们都有“久困樊笼里,适得返自然”之感。过了啸谷
亭,行知亭,看了很多U型山谷,忽然见飞来石赫然在目,昨日还只
能从远处朦胧地观望,今天就来到了跟前。这石头大有来历,传说是
女娲补天的时候遗留下的一块石头,因为无才补天,被遗弃青埂峰下,
后又幻化为宝玉游历人间。石头高十二米左右,宽约三米,矗立在一
座石笋般隆起的山峰顶部,仿佛一个神秘的天外来客,不知何时从天
而降,无论风吹雨淋,兀自屹立如柱,面对大自然如此杰作,我们不
由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这里也是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取景之地,看
过该剧的人一定有点眼熟。原来是石兄在此,我们像是遇见了老朋友,
激动地登上去拥抱了一下,并且和石兄拍照留念。
来到光明顶,果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地势开
阔,远远望去,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黄山气
象站高大奇巧,观望台是一个白色的大圆球,远远便可以看到。旁边
是光明顶山庄,一些房屋下面有燕子筑巢,还可见许多燕子飞来飞去。
很多游客在这里匆忙地摄影,我们静静地伫立在这万仞高峰之上,感
受着这里的一切。“荡胸生层云,齐鲁青未了”,这本来是描写泰山
的诗句,但用到这里却也恰当。我真想肋生双翼,从这里飞翔出去,
飞到那云海中的瀛洲三岛,也许可以遇见仙人浮丘公和王子乔。登高
远眺,天都峰宛如擎天的柱子,高于天齐,因传说是群仙所都,天上
都会而得名。有俗语说:“不上天都峰,白跑一场空”。可惜今年天
都峰封山,我们不能上去了。再观莲花峰,宛似一朵初开的新莲,仰
天怒放,云雾缭绕,气象万千。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可惜因为时间
关系,我们也无法去攀登了。
游完光明顶,我们开始下山的征程了。先到海心亭,鳌鱼峰,再
走过百步云梯,便来到我们仰慕已久的迎客松前。迎客松破石而出,
姿态优美,虬枝伸展向外,犹如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八方来客,故名。
加之其寿越千年,闻名四海,遂被评为十大名松之冠。内侧的石壁上
刻有朱德书法:“风景如画”,还有一些其他书法名家的字体,如
“一览众山小”,“观止”等。凡是到过这里的游客,必然会和这棵
松树合影,游客多的时候,必须要排队才能找个位置拍照。从人气来
看,迎客松不言而喻是黄山最走红的大明星。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7
因机缘巧合,我终于来到了诗情画意的黄山景点。登山之旅就此
展开。走过很长的一段石阶,我们终于到了兹光阁,这里有一块巨大
的花岗石碑,上面镌刻着“世界地质公园”几个朱红大字,看来黄山
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兹光阁墨柱青瓦,其重檐式建筑更彰显出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神韵,
正门的匾额题有“兹光阁”三字,字体大气而端庄,仔细一看,竟是
董必武所题。立于兹光阁前向上仰望,只见其身后山峰直入云霄,而
苍松翠柏更立险峰之上,宛如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直铺于眼前,正
当我沉醉此间时,导游唤我们出发了,我们要由此乘玉屏索道,去玉
屏楼看黄山奇松之首—迎客松。
在阵阵的轰鸣声,缆车徐徐开动,车窗外景色多彩秀丽,山势陡
峭而崎岖,林木葱郁而挺拔,真是“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奥地利进口的缆车速度很快,根没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远眺那
些无限美好的风光,不过只十几分钟玉屏楼就在我们眼前了。
走下缆车我们就感到阵阵凉意,山间薄雾蒙蒙,忽见不远外有一
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大气天成,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笼罩在空蒙
的山雾中,如身着轻纱的仕女,玉手轻扬,注视着大好河山,于婷婷
玉立间尽显其美丽与端庄。诗云:“美目盼兮,巧笑靓兮”我想她一
定是在经历了千年风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后,才能有此般的淡定与从
容。忽然雾散了,人们大声叫了起来,迎客松自云雾中走出,如美人
轻撩面纱一般摄人心魄,清秀而温婉,热情而真挚。迎客松周围的石
崖上有许多石刻,记得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逊色”,夫岱宗者,泰
山也,余以为黄山之美在景色秀丽,东岳之尊在历史厚重,实不可相
提并论。
导游又在唤我们了,原来是要带领我们向莲花峰进发,莲花峰海
拔1864。8米,拔地摩天,险峭雄奇,而且还经过异常艰险的百步云
梯,听过导游的介绍,有人不禁切切私语,萌生退意。余淡然一笑,
快步向前,不一会就有人跟了上来,此时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正所
谓“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我腿微微发酸的时候,我们进抵百步云梯,雾寒风急赶紧取出
背包中的衣物穿上,环顾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云梯高耸入云,
两侧万丈深渊,是登莲花峰最险的一段狭长山道。望着升腾的云雾,
忽感腹中饥饿,拿出干粮,胡乱吃了几口,顿觉豪气丛生。我抬头仰
望前方的石阶,陡峭异常,几近垂直,狭窄得只容一人通过,手脚并
用艰难而上,爬行过半,竟飘起雪花片片,大家进退不得,队伍停在
半空,吾人心中胆气顿生,大吼一声“兄弟们上啊!”,一行人等奋
力向前冲过云梯天险。狭路相逢,勇者胜,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穿过窄窄的一线天,再向上走不远,见一圆形石碑,上书“黄山
莲花峰高程1864。8米”我们终于登上莲花之颠了。立于山颠,方知
夫子当年“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豪迈情怀。
“再不下山,就到不了光明顶了”在导游的呼唤中声,我们下山
向光明顶进发,“光明顶不是明教总坛吗,原来在这!”有人恍然大
悟道“明教的总坛光明顶在昆仑山,那是金庸杜撰的”有学识渊博者
更正道。一路上迤逦而行,低头看路,抬头看雾,两边看树,途中有
一亭,古朴而雅致,在此小憩只觉人在画中,画中在心中。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光明顶。漫步在云蒸霞蔚、烟岚缥缈之
中,吾等云云众生好似飞升于琼楼玉宇之间,夜宿光明顶,一夜无眠。
在一片嘈杂声中,我走出光明顶山庄向炼丹台走去,还好人不是
很多,我立于台上只见东方一缕红光现于天边。山谷中有大团的云雾
飞过,霞光尽染于云雾之上,紫色的云雾如身穿纱衣仙女,飘飞于天
上人间。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原来东方破晓,幽暗的晨光转瞬间即
逝,无论是峰峦、松柏、还是游人的身上都披上了万道霞光,人们大
声欢呼着,声震云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时此
刻唯有润公大气磅礴的诗词才能诠释人们的心情。
领略了前山的雄奇,更渴望尽睹后山的秀丽,于是我们向始信峰
进发。山中林木郁郁葱葱,清晨的露珠在树叶上闪烁流动,清新而温
润的空气氤氲于山谷之中。走出山谷,只见前方,一巨石硕大无比,
浑然天成,直立于山颠,名曰飞来石,据说这就是《红楼梦》中幻化
为通灵宝玉的顽石。既然宝玉源于此,那么化身黛玉绛朱草又在何方
呢。
在西海宾馆的旁边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导游说这直升飞机的停机
坪,2001年为海主席巡幸黄山而专门兴建的,当年为了修这个停机坪
几乎削平半个山头,其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既来之则安之。认清方向,我们朝始信峰进发!“到了始信峰,
方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沿路的黑虎松、
连理松、竖琴松、探海松,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更有许多无名松让
我连连称奇。原来不过10分钟的路程,我们走了足40分钟,有太多
的美景让我们驻足不前。
立于始信峰,我们登顶环顾,云海茫茫、险峻壮观。对面的石笋
峰在雾气的笼罩下似一幅刚刚洇过的水墨山水,留张照片以作纪念吧,
几张照片的功夫,那山水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雾越来越大了,我掉
队了,只身继续前行。
黄山之处于迷雾,正如我之处于迷茫,在迷茫中我想看清方向终
究是徒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前行,在行进的途中寻找方向,修
正方向,终有云开雾散之时,我会看到属于我的风景。看来黄山真的
很有灵性,与吾心有戚戚焉。
云开雾散时,我终于找到自己队伍,经云谷索道下山。黄山二日
虽然没有如愿尽揽黄山之奇妙,但吾在山水之间感山川之秀丽,思造
化之神奇颇有所得。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不旺此行!
黄山是羞怯的少女,一如那宏村大家的闺秀躲在阁楼上脉脉含情的窥
望;黄山是聪慧的婉娘,洞察了我的心境,陪我雾锁双眉。黄山真的
很有灵气。黄山之奇我也许仅仅读过了一页,但无论怎样,她已然不
再是一个概念了……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8
背起行囊在最美的金秋十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怀着一颗
安静的心,与金秋的轻风相约在路上,拂去一切的浮华,怀着好奇与
神秘的心与你近距离接触。走近你,用碧水诗画的情怀,感受千年古
洞的奥秘;走近你,摒弃世俗的喧嚣,以一颗纯净的心,与你拥抱。
假期,忙里偷闲,带着儿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为了
对儿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也为了探寻千年古洞的历史遗迹,我们选择
了本溪水洞一日之行。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本溪市东部山区,距本溪市区28公里,景区
面积1.6平方公里,是以岩溶洞穴、地下暗河为主,集山、水、林于一
体的自然景观。本溪水洞是目前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洞内深
邃宽阔,各种自然造型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你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假期,旅游的人很多,我和儿子去得较早,刚开馆就进入园区了。
因提前在网上买的票,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所以入馆非常顺利。
坐电瓶车到达水洞入口,先进入的是旱洞,旱洞长280米,位于水洞
左侧,与水洞向背相生,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曲折
迷离。最低处需弯腰才可以通过,为了能顺利通过,只能躬着腰走,
所以这里得名鞠躬洞。
旱洞内各种恐龙雕塑栩栩如生,有霸王龙、三角龙、深林龙等等。
在幽暗的灯光下增添了无限的美感与神秘。
进入水洞,就感觉到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湿气很大。随着人流,
我们排着队,先领了棉衣,坐上指定的船只开始参观水洞中的奇观景
象。洞口呈半月型,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宽25米,洞
口呈半月型,进入水洞里十分的宽阔,可同时容纳40搜船只通行。
游戈在水洞的河道上,仿佛走进了龙宫仙境,各种造型的钟乳石
在灯光的折射下美轮美奂,洞顶和岩壁的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
呈现各式物像,自然生长。根据它们不同的神态,各自的像型特征,
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竹笋冲天、十八罗汉、南海观音、银河潮涌、宝
莲神灯……
洞内岩溶发育良好,河摊上,岩层裂隙或断裂处,石钟乳、石笋、
石柱、石幔千姿百态,溶洞景观为我国北方地区所独有,被誉为“北
国一宝”“天下奇观”。
河道内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内五彩缤纷,光怪陆离,令
人目不暇接,水洞全长2800多米,最开阔处高32米,宽50米,河
道曲折蜿蜒,被称之为“九曲银河”。船在不停地前行,洞顶上的石
柱,时不时会滴下几滴水落在我们身上,船行过低处,需要我们附身
趴在船上,才能顺利通过。从洞顶倒挂的石笋在我们眼前掠过,我伸
手就能触摸到上面垂下来的石柱,这种感觉就像穿行在仙境里一样,
让人觉得特别震撼,特别神秘。
飞泉迎客,倚天长剑,岩石上装点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随着小
船的划动,碧绿的水面像绸缎,闪着璀璨的光芒,仿佛置身仙境。头
顶上无数的钟乳石垂向水面,高低错落,像一盏盏华丽的吊灯。
走进水洞,走进了梦幻一般的世界里,神秘、惊奇、趣味盎然,
水洞里吹过来的清风,轻拂过肌肤,有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
万年前形成的钟乳奇观,是自然界送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银河两岸
钟乳林立,石笋如画,千姿百态,洞顶钟乳高悬,晶莹斑斓,它们用
岁月的手一笔一笔雕琢出来的。
“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
此一洞天。”
余晖西下,随着汹涌的人流我与你挥手告别,有些不舍,又无可
奈何。我只是汹涌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你亦不会记得我曾经来过,
可你却将的我足迹永久收藏。
再见了,神奇梦幻的水洞,你的美已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篇9
到池州当天,讲学单位便将我安排在“毓秀门”饭店休息。未曾
想到这座苍劲古朴的门楼伫立在我面前时,一下便将我震撼了——没
有他处城楼那种人烟凄迷、蓦鸦环旋、墙体斑剥、霉苔层层破败潦倒
感,时间没有摧残它的沧桑,它仍雄立一于街市一角,如同一位怒目
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人间凄凉,经历过多少风花雪月,经历过多少战乱
悲伤?它阻拦过多少敌军的攻城略地,它固若金汤地让多少代池州人
民安宁地生息繁衍?
休息时,我带着诸多疑惑与服务员聊起这座让我惊愕不已的古建
筑。服务员立即拿出一册介绍当地历史的读物让我翻阅,使我对它有
了诠释般的悉知。
原来池洲有七扇御敌城门楼,是明代正德十二年(1520)知府何
绍正筑成。其中南三门:中为通远门,左为毓秀门,右为钟英门;东
一门为九华门;西一门为秀山门;北二门:左为迎恩门;右为望京门。
七个城门上各建有楼宇,还筑了月城护卫。为了防御,城楼上设了警
铺。明万历三年(1573)九月,兵备副冯叔吉、知府王颐加筑城墙,
城楼设警铺27处。
明清两代这里发生过数百起寝戈晏甲、浴血奋战的抗抵强敌激战。
抗日战争日期,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池州,池州人民依城门楼的铜墙铁
壁,众志成城,忿然迎敌。解放战争时期,古城未动枪炮迎来了大军
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来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残垣。但那巍巍的七
门得以留存。因为它是古代池州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是
我们于安宁自得情绪中的一个警醒提示。
池州这七扇城门楼的建造修茸,体现了我国一代代赳赳爱国精神
的强健,这种强健延续至今,督促我们对其抬头敬仰和低头思索。思
索我们现代谧逸生活与当年軍事防御何以会凝聚和融汇在这座古建筑
中。
驻足在这毓秀城门楼前,我想到了我们当今研制的超音速导弹等
高端防御武器,已超过美国的先进技术水平。
我还想到老祖宗造“武”字的意图,有戈才能止武。这种战与和
的哲学思想亮点,也自然地沉淀着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灵气的闪耀。也
使此门楼所迸发的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现代的力量。
想着想着,我又爬上毓秀门楼的顶端,俯瞰四周景观,只觉得自
己与这城门一起尽收着池州悠久历史的骄傲,只觉得这城门驮载着我
及池州青山秀水的澄晰,从而深深体悟着我们祖辈人的经世风采和民
族尊严。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0:3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4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