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通用24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
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
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
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
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
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
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
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
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
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
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
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
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
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
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
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
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
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资料分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透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
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
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礼貌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
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齐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
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我对某种事物热爱之
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
里,一向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3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
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
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
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
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
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
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
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
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
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
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
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
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
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
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
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
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
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
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4
近日,教学之余,在翻阅《世说新语》时,读得其中一个故事,觉得挺有味
道,但细细品位之余,对其观点我却不敢苟同:郭洗马入洛,听伎人歌,言佳。石
季伦问其曲,郭曰:“不知。”季伦笑曰:“卿不识曲,哪得言佳?”郭笑曰:
“譬如见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马看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凭感觉去认识美,“不识曲”照样能言其
“佳”,--就像见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样可以“知美”一样。感
觉这是浅尝辄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体可感性,或赏心悦目,或动听悦
耳。审美欣赏活动首先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把握事物,或者说,感觉和直觉是审美欣
赏活动的起点。因而,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
生艺术化的程度。但是,审美欣赏活动仅有这个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起码还需要
知识、趣味、心境三个条件。
知识条件指的是丰富的知识修养。郭洗马“不识曲”也能“言佳”,这里的
“佳”,只是一般人说的“好听”的意思。若进一步问“佳在哪里?”“为什么
佳?”他是断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国有句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
门道。”郭洗马所说的“佳”,充其量不过是听着热闹而已。若是要听出门道,即
能讲出“佳在哪里”“为什么佳”,则不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
乐修养。有人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知觉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悦
耳的感觉;二是“情感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三为“理智的
欣赏”,指听音乐而能对其结构、主题、技巧加以剖析。一个人要真正领略音乐之
美,就应该努力达到“理智的欣赏”的层次。因此,感觉到东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
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田园交响曲》,一个音乐修养高的人会听得如痴如
醉,赞叹不已;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却会听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马克
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
学习,你已经懂得了乐理常识,又对贝多芬的时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听《田园交
响曲》,那时的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你不仅会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能对每个乐章
都会细细品味,能分辨出哪是“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情绪”,哪是“农民的欢乐
舞会”,哪是“小溪流水”,哪是“狂风暴雨”,从而真正步入音乐美的迷人世
界。
欣赏艺术美,少不了知识修养;观赏自然美,同样离不开知识修养。有一出历
史剧叫《关公单刀赴会》,其中写关羽带着周仓来到江边,见江水在旭日的辉映下
一片通红,两人都产生了美感。周仓目不识丁,只能叫:“好水!好水!”关羽满
腹经纶,便由通红的江水联想到在此发生的流血战争,感慨道:“鏖兵的江水犹然
热,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显然,关羽多获得的美感要比周仓丰富得多,原因
就在于他比周仓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要高得多。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所
以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与知识修养有关。游览黄山,知道一些黄山
传说和历代诗人吟咏黄山的诗词的人,会比对黄山一无所知的人增添许多游趣。登
上万里长城,有点中国历史知识的人,对长城的雄伟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感叹先
人的智慧和才干。而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的人,面对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感慨
的也只能是表面所见的景象罢了。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是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它
们。靠什么去发现呢?艺术修养和知识修养是很重要的方面。修养越深,展现在你
眼前的美的事物就会越丰富,你获得美感的机会也就越多。欣赏美还需要健康的审
美趣味。这里所说的趣味是个比喻,是由口舌的感觉引申而来。长有人讲:“说到
趣味无争辩。”也就是说,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你喜欢甜,他喜欢辣,你喜欢咸,
他喜欢淡,--这没有对错之分,高下之别,因而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这种看法若仅
仅指人的饮食口味,当然无可厚非;若扩大到审美领域,不说大谬不然,起码也是
值得商榷。因为,审美趣味不仅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这种区分往往是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例如,同是阅读文学名著《红楼梦》,从中看出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与只见骄奢淫逸和宫闱秘事,实在有天壤之别。同是欣赏西方绘画艺术,沉浸在美
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里,与只从裸体中寻找刺激和医学专用,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两码事。在这里,前者是吸收营养,后者是吸毒;前者是可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
高,后者却让人的思想品质受到腐化、堕落。
所以,培养健康、纯正的审美趣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大事,对青
少年来说尤其是如此。青少年正是审美趣味的形成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引,那就
是容易受各种低级、庸俗趣味的;而一种低劣的趣味一旦形成,便会逐渐成为
习惯,甚至进而由习惯变成自然,不但改起来难乎其难,甚至会执迷不悟,越陷越
深。在这方面,一些青少年由接触网络到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到荒废学业,
甚至违法犯罪的教训已经很多。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培养健康、纯正的审美趣味,
在热爱优秀文学艺术的'同时,自觉地抵制那些庸俗、低级“艺术”的侵蚀,以防
自己的心灵受到污染。
欣赏美除了要有知识修养和健康的趣味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心境。我们每个人
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心情愉快时,往往见到什么都能寻出乐趣来;而当自己心
情苦闷时,常常对再好的书和风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趣。兰花很美,但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的:“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吧。”这不是说灾区的人没有欣赏
兰花的能力,而是他们饥肠辘辘,没有摆弄和欣赏兰花的雅兴。《红楼梦》中大观
园的景色很美,但在寄人篱下、爱情受到挫折的的林黛玉眼里,最使她动心的不是
迷人的春景,而是一片无人清扫的落花。因而她置身于美丽的春色中,反而吟成一
首酸楚凄恻的《葬花词》。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花和鸟都是美神的使者,是很好的审美对象,但在杜甫伤感慨叹和怅恨离别
时觉得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适宜的心境对审美活动具有重
要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学习的困难、考试落第的忧愁、失恋
的痛苦、人事纠缠的烦恼,以及其他种种人生挫折,都会干扰和影响我们保持愉快
的心境。减轻、消除这种状况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看得开”,就是豁达、祥
和、乐观--以博爱的胸怀去宽以待人,以淡薄的心田去疏远名利之争,以坚强积极
的态度去对待困难和挫折。如果说,美也有“偏心”的话,那么,它对于豁达、乐
观者常常格外多情,它的大门对心胸开阔者也格外敞开。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5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
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
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
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
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
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
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
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
高。
当我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时,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
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
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
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
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
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
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
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
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
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生活
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
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
绝,如果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6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
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
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
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
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
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
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
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
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
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
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
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7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
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
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
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
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
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
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
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
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
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
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
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
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
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
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
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
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
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
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
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
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
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
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
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
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
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
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
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
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
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8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
“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则打上双引号
的原因是:题目是五则,故事只有四则)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
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
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
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
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
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
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
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
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
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
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
智慧!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9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里面涵盖了人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多以
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
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
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
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
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
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
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
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
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
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
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
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
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
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
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
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
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
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
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
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
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
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
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0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
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
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
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
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
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
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
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
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
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
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
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
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
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
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
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
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
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
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
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
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
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
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
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
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
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
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
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
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
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
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
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
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
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
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
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
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
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
具体的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1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
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当经过自我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
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十分羡慕,而把自我应当做的,努力读书
提高自我的本事,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到达目
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
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
生,我们上课时必须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
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综合本事。而
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
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很多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
宁和华歆在一齐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
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
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可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
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
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
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齐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
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一样。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可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
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2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
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
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
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
说,还是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
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
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
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
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
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
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
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
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
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
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
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
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
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
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
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3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
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
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
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
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
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
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
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
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
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
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依旧和
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去,争
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
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
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
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
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
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
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
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4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
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
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
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
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
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
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
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
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
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
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
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
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
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
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
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
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
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
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
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
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
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
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
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
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文“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记述了东汉末
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蕴含着许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仅蕴意深远还
描写的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
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没有按时预约,陈太丘只好独自出行,去后朋友才赶来。当从
元芳口中得知,他父亲已经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元芳指责友人不
守信用,不讲礼节。友人听后惭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头也
不回的进了家门。元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爸爸辩护,指责了友人的无礼,
但是元方最后连头也不回就进了家门,这又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责友人无
礼自己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元方应该宽容原谅那位友人。
世说新语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觉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细想想又
不对,有一篇写道两人一起做事一人总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个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
了。这篇则用小小的两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在看完世说新语后,我对事情的思考变得细致,原本自己做事马马虎虎,现在
改进了许多。这本书对我影响重大,里面许多小故事令我难忘。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6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
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
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
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
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
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
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
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
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
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
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
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
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
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
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
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
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
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7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全书用文言写成,分
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
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
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
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王朗不解地
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后来追兵即将追上,
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
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
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
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
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而华
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
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
能。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
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8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
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即至,谓巨伯
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
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搬军
而还,一郡并获。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战乱。友人让荀巨伯离去,荀巨伯不愿
意舍弃友人离开,而且还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搬兵走了使全
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友人在危难时刻还不忘让荀巨伯先行离开,而荀巨伯在危难时刻不肯
舍弃友人,而且还愿意代替友人去死,让友人离开。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正是的那种深厚友谊,感动了贼寇,救了全郡,可见这种精神之大无畏。由此可
见做人应该讲情义,重情重义的人值得被人尊重。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9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
在等候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远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
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
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
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
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想友人那样自己不遵守承诺却还反怪太丘不守信,还
对着太丘的孩子大骂其父真是不该,元方的做法让友人惭愧,没曾想自己竟还不如
一个孩子懂礼。
两则故事中,第一则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义”字,第二则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守
信讲理。聪明人都明白,我们应该向那种重情重义的人看齐。
《世说新语》有许多小故事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几行,但读起来有如
微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点。寥寥几字却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态、动作等内容,
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长,值得大家思考。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0
这几天,我看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其
中,两篇讲孝的文章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讲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对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有一回他后母半夜
暗杀他,刚好赶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为没砍着
人而遗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请求处死自己。后母终于醒悟过来。
王祥对后母多么孝顺那!虽然知道后母要杀他,却也毫无怨言,还特地请死,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陈遗的故事。他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爱吃锅巴,陈遗便准备了
一个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锅巴存起来,回家时送给母亲。一次,孙恩反贼入侵
吴郡,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积攒了积攒了几斗锅巴,没来得及送回家,便带着它
出征。袁山松军队被打败,军队溃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泽地带,大多数人因饥饿而
死,只有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陈遗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母亲只要煮食,都将锅巴带给母亲,让自己因此活了
下来。
孝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1
《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
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
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
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匈奴人已经
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
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匈奴人听了很
是感动,便撤军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真”
和“诚”的一种体现,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
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
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2
《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讲述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的一本书。那么
何为层次?有钱或有权?现代人大多都这么认为。但真正有层次的人,他的层次感是
从言行中表露出来的。
陈元方,出生在太丘长的家中,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7岁时,他在门外玩
耍时,来了一个人,是他父亲的朋友,他是来赴约的。但当时他父亲陈太丘因朋友
未能按时赴约,而已经走了。朋友得知后很生气,甚至还心有怨言,骂了陈太丘。
陈元方告诉他,赴约迟到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辱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友
人听后自觉很惭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却自顾进了家门,不再理睬他。
有一个较为广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欢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友人已经无礼,
是应该说说他。但是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层次感,体现了元方思想境界高。如果,只
中说友人两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训儿子了!相反,他用行动告诉
了友人:你这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包括小孩子。
层次,不是钱或权,也不是说出多么深奥的话,而是做出最有意义,却又看似
不起眼的一举一动。深奥,却又不做作的言行,才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层次感,让
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敬佩。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3
道义,是一个深不可测而又显而易见的东西,荀巨伯的故事道义上深不可测,
却又显而易见。他从远方来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来了也不走,这显而易见。胡人
知道了他的事情,认为他太道义,自己太不道义,于是胡人退走了,这深不可测。
道义令人费解,令人琢磨,却有时让人想知道答案。
义,不仅有道义,还有义气。义气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间的义
气更纯厚、更真实。例如相依为命的两兄弟用仅有的金钱互相帮助。有人中义气较
散漫、较虚伪,有时比兄弟的义气更纯厚。虚伪的是你交到了一个坏朋友,只会和
你称兄道弟,一起吃喝玩乐。反之,纯厚的义气就是你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你互
相帮助,危难之时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还有意义,意义虽然和义气不一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决于你为什么去做,
如果你不想去做,这事在别人看来再有意义也没用,因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
做就有意义,意义只是一个俗称,意义的意义很多很多,去找到他们,并且是找不
完的。
义,只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和π一样,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真的,义深
不可测。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4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
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
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
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
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
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
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
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
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
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
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
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
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
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
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
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
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
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
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
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
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
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
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
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
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
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本文发布于:2023-01-21 00:1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04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